设计大师生平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德国招贴大师冈特·兰堡
1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欧洲和美国的平面设计形成了新流派--观念形象设计。

这个强调视觉传达的准确性、形象性和理性的新流派是战后平面设计的重要发展之一,在平面设计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它与现代艺术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设计运动的艺术影响因素之一是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各种风格,特别是立体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等等。

[1](P.269)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的观念形象设计流派代表便是"视觉诗人"派。

它反对所有传统的、保守的、商业化的设计,强调现实存在的东西与想象结合,表达出个人的想法与观念,让海报等平面设计达到明确的视觉传达功能。

冈特·兰堡是欧洲"视觉诗人"派公认的一位最有创造力的代表人物。

2 冈特·兰堡简介
冈特·兰堡(Gunter Ram bow,见图1)1938年出生于德国麦克兰堡地区的小镇诺伊斯特里茨。

1958~1963年(20岁~25岁)在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实用美术。

1960年22岁的冈特·兰堡在法兰克福成立了自己的图形摄影工作室,1963年(25岁)毕业于卡塞尔美术学院,1964~1973年在斯图加特和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创办个人设计事务所。

1974年至今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AGI)。

同年,36岁的兰堡受聘为卡塞尔综合学院图形设计教授,1987年(49岁)任卡塞尔视觉传达教授,1993年(55岁)至今任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大学一级教授、副校长。

1997年(59岁)担任江南大学名誉教授,国际广告设计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冈特·兰堡被称为"德国视觉诗人",并与日本的福田繁雄、美国的西摩·切瓦斯特并称为当代"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

[2]
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兰堡设计了几千幅招贴。

他的招贴画多次在国际艺术大展和双年展上获奖,并被多国博物馆、大学以及文化机构收藏,兰堡力图通过设计表现个人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立场,在基于视觉传达功能的基础之上,把设计当成诗歌那样创作,高度地个人化、自由化。

他更加强调自我意识和对生活的领悟,在视觉效果上追求视觉冲击力,强调平面效果的突破。

3 冈特·兰堡作品探析
纵观兰堡的设计作品,可以看到兰堡在自己的平面世界里追求艺术的自由。

兰堡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诗、艺术和文学是人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它无处不在,人们只要去观察它就能发现它。

"[3](p.9)兰堡的作品发现了很多存在于生活中的艺术,他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主题作为创作元素,加之艺术的处理,使其具有另外的一些象征含义。

同时他的作品容易让人联想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左翼思想--冷静而执着。

兰堡承认自己是左翼激进分子,他执着地用理性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结构理论看待当今社会的进步。

他的这种执着直接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3.1深度的分离
深度的分离是指在空间和层次上的分离,也包括元素的分离,整体和部分的分离。

兰堡的土豆系列作品就具有明显的深度分离特征。

土豆是冈特·兰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设计主题,其土豆的系列海报曾在威斯巴登博物馆的个人展上展出过。

冈特·兰堡出生于二战的发源地德国,土豆伴随兰堡度过了苦难的青少年时期,因此土豆深深地印在了
他的脑海里。

兰堡对土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认为土豆是德国的民族文化。

他的土豆招贴(见图2)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奇特的创意和视觉效应的魅力。

土豆系列招贴体现了兰堡对土豆的钟情,也反映了兰堡对同一种设计主题的执着。

图2
如图2中的土豆系列招贴,每个画面都是以土豆为表现主题,不同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式。

他将土豆削皮、缠绕、切块、上色,再堆砌……不同的组成形式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那就是兰堡在构图时把土豆形的轮廓线和块的色彩结合在一起。

轮廓线和色彩是绘画中最能表现区域的元素,兰堡将这个原理嫁接到招贴上同样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效果。

图中的土豆因为表皮的质地相同而成为一个整体,又因为人为的分割形成轮廓线,加之高纯度的色彩渲染从而成为若干个部分。

一个"部分"越是自我完善,它的某些特征就越易于参与到"整体"之中。

[4](P.97)土豆中红绿黄蓝两对补色的运用使土豆的内部分裂更加完善。

土豆与黑色背景在色彩上的迥异使得分裂多变的土豆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整体性更强。

通过轮廓线和色彩的叠加,土豆的个性与整体相互映衬,这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些纵深的空间,让观赏者不仅仅停留在土豆这个二维表面,而是继续往下探寻第二个、第三个层次的空间。

这种平面上的深度分离效果完全依赖于线条和色彩在背景中亮度和色相上的差异。

最终,这些土豆像立在纸面上的一个个实体,似乎唾手可得。

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兰堡奇特的想象力,没有人会想到土豆可以分裂上色,可以在平面上展示空间效果。

兰堡开创了一个先例,他将土豆"玩"到极致,将对土豆的深度分离当成一种享受和创造,在摆弄中获得灵感,在享受中积极思考。

他通过平面上的深度分离使得平凡的土豆获得超乎寻常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平面上的深度分离并不是偶然为之的。

纵观兰堡的设计作品,很多招贴都运用了这种深度分离的手法。

那是因为当一个平面因为深度分离而显得比原来更容易理解时,观赏者往往会倾向于感知这种简化的形式。

3.2式样的转换
式样的转换是指从一种组成形式转换到另一种组成形式。

这也是兰堡创造中经常运用的设计方法。

书籍是兰堡创作的另一个设计主题。

在兰堡眼中,书籍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

他每年至少为S·费舍尔出版社设计一幅招贴。

这个系列作品中展现了平面书籍给人带来的想象空间十分广阔。

他往往把平面设计元素分成几个层次,如图3a中的书被手握住,这只手由平面转向立体,书似乎悬浮在空中并投下阴影,营造出一种失重的空间感。

它传达了把握住了知识就拥有了力量的设计理念。

而图3b中书上的手有只笔,这只笔将书的一维空间向整幅画面的三维空间转化,自然而有力。

笔在背景上写出出版社的名字,宣传意味油然而生。

这种视觉的空间转换自然地引导观赏者的视线开始流动最终定格在下面的字母上。

图3c中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视觉引导式的宣传方法让人过目难忘。

图3d和图3e是将光线巧妙地运用在书籍的投影上,似乎书籍由内向外透着一股亮光。

书上的窗户和灯泡都是将书从平面转换到空间的一个过渡,这些过渡让人们更想探寻亮光后面的另一个空间。

图3f的文化招贴中两本书直接交叉,纯粹的制造出一种强烈的立体空间感。

这是兰堡最直白的表现方法。

图3
兰堡借助一个元素,如手、窗户和灯泡,轻易地将平面上本来仅存的一个式样转变成了两个式样或者三个式样。

如以上作品中,背景是第一个式样,书本是第二个式样,手、笔、窗户和灯泡构成了第三个式样,如此几个式样重叠出现,简单的一维空间就转变成了复杂的三维空间,这就给了观赏者一个追根究底的理由,也达到了为出版社宣传的效果。

3.3张力的凸显
在兰堡的作品里,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兰堡追求平面之外的视觉效果。

通过元素的密集获得张力凸显效果是兰堡尝试的又一种方法。

图4中的社会文化招贴就是兰堡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

我们在感知这些画面不动的式样时,又感受到了一种运动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图4a中密密麻麻的人头让人感觉压抑,人群似乎在由远而近地蠕动,并有向纸边涌出的运动趋势。

这种"不动之动"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一幅静止的平面作品的运动感往往和构成平面作品本身的骨架有关,它的运动方向基本上和构造骨架的主轴方向一致[4](P.570)。

图4中b、c两图能更好的解释这种张力的本质。

图4b中基本元素的环形聚集,构成了画面中螺旋的空洞,这种圆形构成具有的运动特征就是以圆心为中心向外呈发射状运动。

图4c中锥形聚集的运动特征则是从顶点向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方向呈发射状运动。

因为具备了这种运动的倾向性,平面中的画面不再单调,反而凸显出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如此,人们的视觉锁定在元素的聚集点,疏密得当的安排使得画面的聚集发散效果更加强烈。

图4
事实上,一切视觉现实都是视觉的活动造成的。

只有视觉的活动,才能赋予视觉对象以表现性,也只有具有表现性的视觉对象,才能成为艺术创造的媒介。

[4](P.568)兰堡正是运用视知觉的原理,通过元素的密集和发散构成新的式样,凸显张力,以达到平面效果上的突破。

如上所述,深度的分离、式样的转换和张力的凸显都是兰堡寻求视觉效果的设计手段,目的都是为了使简单的平面变换成复杂的空间,使呆板的平面具有膨胀的视觉张力。

人们的眼睛总是倾向于理解这些复杂的空间和形式,将它简化成自己能知觉的东西。

这就使人们能够适应各种式样的转变,并能理解和探寻兰堡作品的视觉层次。

4 结语
国外学者将冈特·兰堡称为欧洲最有创造力的"视觉诗人",是因为他的作品总是通过寻常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含义,通过隐喻的物体联想到实际事物。

如果说兰堡的某些简洁明了的黑白招贴是体现了"诗"的以简代繁,那么他的其他作品还含有很多中国人对"诗"的理解。

土豆系列作品中,兰堡将色彩的对比和空间的叠加相结合,呈现出诗一般的层次感和韵律感;"光明书"的设计中,将画面式样在一维和三维中转换,类似诗歌中的平仄跳转;元素的密集中,不同的密集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一如诗歌般的紧凑与跌宕不平,平面的张力得到膨胀。

如此这般,兰堡将画面当作诗歌般处理,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自由与韵律。

笔者认为,在视觉上的自由化和韵律化,正是他作为"视觉诗人"派杰出代表的显著的特点。

他以其丰富的阅历和隐喻的诗意,以最简洁的视觉形象表达最深刻的内涵,不断更新着人们的视觉环境,不断地塑造自己不同的设计风格。

兰堡始终坚持用视觉形象语言说话,一切装饰性元素都让位于视觉功能。

在创作题材上,兰堡钟情于土豆,
执着于为S·费舍尔出版社设计系列招贴,同时更以一个设计家对自由的追求来体现他对视觉艺术的理解。

在形式手法上,兰堡总是尝试新的方法来改善单纯的平面效果。

无论是空间的创造、式样的转换,还是用密集凸显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兰堡追求的是平面视觉效果上的突破和创作上的个人化、自由化。

冈特·兰堡的每一幅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心灵上的颤动。

他运用他理性的思维,艺术的表达,新颖的创意拓宽了我们的艺术视野,其诗人的情怀为我们重新构造了艺术的境界,他的视觉创造给视觉形象世界带来了新的力量和生机。

2.日本视觉设计大师福田繁雄
1、福田繁雄简介
福田繁雄(1932-)是日本当代视觉设计大师,他的设计理念及其设计作品所取得的成就,对当代平面设计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福田于1932年生于日本东京,1951年(19岁)毕业于岩手县立福冈高等学校;1956年(24岁)于东京国家艺术大学设计系毕业后,福田开始在其创作的作品中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和观念,并借此开创出多种创作发展的方向和表现手法,成为当时较有名气的设计新秀。

1967年(35岁)即在美国纽约IBM画廊首次举办个人展,随后其作品在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地广为展出,并获得多项大奖。

1982年(50岁)他应美国耶鲁大学的邀请,担任客座讲师。

同时,福田还是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JAGDA)副会长、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TADC)委员、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GAI)会员、英国皇家艺术协会(RDI)会员。

福田是继龟仓雄策、早川良雄等日本平面设计大师之后的第二代平面设计师。

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欧洲、美国等地,他都被视为一名设计天才。

福田繁雄与岗特·兰堡(Gunter Rambow)、西摩·切瓦斯特(Seymour Chwast)并称为当代"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

[1] 他在高中时曾想成为一名漫画家,但由于当时艺术学校里没有漫画专业,最终将其幽默和天赋投入到设计领域,由此其设计作品具有浓厚的幽默性特点。

例如他1975年设计的"1945年的胜利"(图2)这张海报,就采用类似漫画的表现形式,创造出一种简洁、诙谐的图形语言,描绘一颗子弹反向飞回枪管的形象,讽刺发动战争者自食其果,含义深刻。

这张纪念二战结束30周年的海报设计,获得了国际平面设计大奖。

其设计作品中的这种幽默、风趣,均
能带给观者一种视觉愉悦。

福田的创作范围相当广泛,除了书籍装帧设计、海报、月历、插图、标志设计等之外,也涉及工艺品、雕塑艺术、玩具、建筑壁画、景观造型等各种专业领域。

他所涉及的设计领域,均能将其创作灵感发挥到极至,给人一种印象深刻的视觉美感与艺术表现力,流露其独特的创作魅力。

他的大量的"福田式"的海报作品更为世人所熟知,现在的平面设计书籍中几乎都会出现他的作品。

2、福田繁雄海报作品分析
德国当代国际著名视觉设计大师霍尔戈·马蒂斯(Holger Matthies)教授曾经这样说:"一幅好的招贴,应该是靠图形语言说话而不是靠文字注解"。

[2]福田的海报语言简洁、幽默、巧妙并深刻,常以简练的线和面构成,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充分显示了他对图形语言的驾驭能力。

福田把异质同构、视错觉等理念,以视觉符号的形式重现在其海报作品上,并将这些原理以客观和风趣的形式呈现,使简洁的图形成为信息传递的媒介,由此其设计作品兼具了艺术性与精神性的内涵。

福田作品突显魅力的法宝,是对错视原理的精到掌握和应用。

他善于运用图底关系、矛盾空间等错视原理,使其作品大放光彩。

正如福田自己所说的:"我的作品,无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作品的创作核心,都是围绕着以视觉感官的问题为前提来进行思考。

"[3]因此,他不断地对视错觉进行探求,将不可能的空间与事物进行巧妙的组合达到视觉上的新知,将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共同营造出奇异的视觉世界,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

以下,笔者将以福田的海报为载体对其创作方式和理念进行分析。

(2.1异质同构原理的运用
福田是将异质同构的设计理念,以视觉符号的形式呈现在其海报作品中的先驱。

在福田许多的海报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该设计原理的巧妙运用。

置换是其运用异质同构设计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选择一个常规、简洁的图形为基本形态,保持其骨骼不变,再根据创意,置换新的元素,组成新形。

这种表现手法,虽然物与形之间结构不变,但逻辑上的张冠李戴却使图形产生了更深远的意义。

[4]其要点是借助一个基本形态,在保持基本形原来主要特征的前提下置换新的元素以完成再创造。

在其设计作品中,他所运用的置换元素不仅仅是对图形形态的简单更换,而是对置换元
素进行反复推敲,始终保持着整体风格的一致性(见图3和图4),达到其设计意图。

图3是其著名的作品《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海报系列(1985年-2001年)。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福田以贝多芬头像作为基本形态,对人物的发部进行元素的置换。

从一定距离观察这些作品,可以辨识出海报中的人物形象。

但当我们仔细观察人物的发部时,它又是由不同的图形元素组成。

在这里,音符、鸟、马等并不相关的图形元素,都被福田运用到他的这一系列海报中,这些元素丰富了同一主题海报的内涵,同时充满趣味性,更体现出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

又如,福田繁雄《F》海报系列(图4),主画面为福田名字的首字母"F",对该字母进行变化。

该系列又不同于"贝多芬"系列中以发部轮廓为基本形态,在其轮廓内部根据主题内容进行图形元素的置换,而是以"F"为基本型,作者对其以往在众多平面作品中惯用的图形符号或表现方式进行的重现。

如矛盾空间、图底反转等错视原理和手法的运用,坐着的女孩和奔跑着的动物形象的运用等。

使其作品打上福田的符号,成为其异质同构中的又一代表性作品。

(图3)《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海报系列(部分作品),1985-2001年
(图4)福田繁雄作品展《F》海报系列(部分作品)
图2)1945年的胜利,1975年
2.2 图底关系的运用
图底关系,有时也被称为正负形、反转现象或视觉双关原理。

福田对图底关系原理的运用不同于荷兰著名的版画大师莫里茨·柯内里斯·埃舍尔(Maurits Cornelis Escher,1898-1972)对该原理的解读。

埃舍尔是在诠释数学理念的基础上,多对自然形态进行图底反转的契合,给观者营造一个不可能的世界。

福田则是故意不明确交代图和底关系,让图与底产生反转互融的现象,进而产生双重意象。

福田的海报还追求图形的单纯化(这里指在具象艺术范围内,求取相对单纯的形式与复杂的内涵间的统一;就形式而言,是以简约的结构包含复杂材料组合的有序整体。

)[5],来共同诠释"图"与"底"的关系:即"图"与"底"发生反转并彼此融合成一个整体,进而产生双重的意象,同时也赋予整个画面无限扩展的空间感。

例如,在1975年为日本京王百货设计的宣传海报中(图5),福田就开始利用"图"、"底"间的互生互存的关系来探究错视原理。

作品巧妙利用黑白、正负形成男女的腿,上下重复并置,黑色"底"上白色的女性的腿与白色"底"上黑色男性的腿,虚实互补,互生互存,创造出简洁而有趣的效果,其手法为"正倒位图底反转"。

[6]作品中的男女腿的元素,也成为福田海报中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

在图底关系的运用方面,福田不断的探索新的表现形式。

例如,1984年《UCC咖啡馆》海报(图6),他以搅拌咖啡的杯中漩涡正负纹理交错,造型成众多拿着咖啡杯子的手,并呈螺旋状重复并置,突出咖啡这一主题图形又不失幽默情趣。

我们称这种将主题图形分置并列
呈现出相互回转展开的动态意味的手法,为"放射状图底反转"。

[7]又如1986年福田繁雄作品展海报(图7),他将女人躯体的轮廓从中部横向分割,并且被分割的图形做重复的平移式交错重组,造成图底交叉汇合的错视,我们可称之为影像的"水平交错式图底反转"。

(图5)京王百货宣传海报,1975年 / (图6)"UCC"咖啡馆海报,1984年/ (图7)福田繁雄作品展,1986年
在其作品中这种互生互存的图底关系,不仅可将主题与背景相互交融成为一个共同体,也会使整体画面具有包容性与双重性的合作关系。

也使图形在简洁的构图中给人视觉的冲击,让人在趣味中获得新的思维。

这种正负形交错的设计手法,是其惯用的造型理念。

2.3 矛盾空间的运用
矛盾空间通常是利用人们视点的转换和交替,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立体形态,但在三维形态中又显现出模棱两可的视觉效果,从而造成空间的混乱,产生了介于两种状态之间的空间状态。

福田对矛盾空间手法的掌握和运用,是其在错视原理上的又一成就。

他运用错视原理,将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产生错综复杂的结合,使构思与表现达到完美契合,创造出神秘而不可思议的视觉世界,使观者在趣味中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如1987年在《福田繁雄招贴展》的招贴(图8)设计中,福田将静止坐在台前的人的四个不同视角的状态,表现于同一画面,用单纯的线、面造成空间的穿插,大面积的黄色与人物黑色剪影对比,使整个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这种空间意识的模糊,在视觉表现上具有多重意义的特性。

又如,1999年福田为日本松屋百货集团创业130周年的庆祝活动设计的海报(图9),在同一画面中呈现两个视角不同的人形,一个是仰视的角度,一个俯视的角度,由此产生了视觉的悖论,从而带来视觉趣味。

福田不断探寻立体空间的平面表现、平面表现的立体还原所带来的流变与建构,他从空间与人的关系、作品和观者的关系之中去发掘设计的无限可能。

[8]通过对矛盾空间视幻原理的阐释,他创造出一个集结视觉引力、视觉趣味与多重内涵的视觉世界,搭建起福田所观所思的世界与观者间的桥梁。

(图8)1987年福田繁雄招贴展 / (图9)福田繁雄,日本松屋百货招贴,1999年
3、结语
福田以简洁单纯和人性化的图形语言来展现他的视觉世界。

因此,他使用最为简明的线、面造型,选择最有效的色彩表现形式,舍弃一切没有必要的视觉元素,使其作品主题释放出简洁明快,又具有视觉引力的特性。

福田的设计作品紧扣设计主题,富于幽默情趣,引人入胜。

对任何创作主体他都拿捏得恰如其分,看似简洁,却耐人寻味;看似变化多端,却突显了一种严谨的连续性;看似荒谬,却透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

无论是其在视错觉原理上的精确把握,还是在异质同构上的出奇制胜,甚或是其一贯幽默诙谐风格的传承,都毫不例外的突显其设计智慧。

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能使人产生新、奇的联想,给人以人性化、哲理性和出人意料的视觉体验。

这些都充分显示了这位国际平面设计大师对图形语言驾御的游刃有余。

福田的设计理念及其设计作品所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