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主体的内部矛盾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教育主体的内部矛盾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造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的原因很多,有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味把原因归结于学生,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双向的。

我们在寻找学生方面因素的同时,还要从教育主导者内部寻找原因。

文章通过揭示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症结,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教育主体内部矛盾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当前面临诸多困惑,对这些困惑和产生困惑的原因,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已进行了深入、细致和热烈的讨论。

笔者从多年的教育实践出发,经过认真地思考和总结后认为,教育主体的内部矛盾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

一、高校教育主体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
1.社会、学校、家庭之间教育的矛盾。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价值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旧的价值观念被打破而新的价值观念尚未形成。

处于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混乱,新旧价值并存现象造成了迷茫的一代,社会大环境客观存在的良莠不齐很容易影响到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现象正好迎合了青年人求新猎奇的心态。

由于环境的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不稳定性表现得更加突出,学生在观念上的两面性也十分明显。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小社会”,父母是这个社会的最高权威和表率。

血缘关系的特殊影响造就了大学生对父母在思想情感方面的特殊依赖,父母的思想和言行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在家庭中,大家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本无可厚非,但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却过分注重自己的小社会建设,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家庭作为社会基本构成单位的事实,过多地注意了对社会的索取,很少甚至不愿奉献社会。

更有甚者,竟不惜牺牲社会利益来换取家庭利益。

部分父母的这种言行和思想,错误地引导了子女,表现在个别大学生身上,就是自私自利,缺乏奉献精神。

学校正面教育与社会和家庭负面影响之间的冲突,冲淡了学校正面教育的力量,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使学生处于两难选择的尴尬局面,造成大学生思想上的迷茫,进而对学校正面教育产生怀疑。

2.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因此,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尤为重要。

思想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师首要的基本素质。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一个教师整体素质的优劣,决定了其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态度。

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觉悟程度,也包括践行理论的实践能力。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上曾经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它就是单纯理论说教。

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非常突出。

它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在理论教育中说服学生信其“言”,更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践其“行”。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其从业者提出了较一般教师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把思想政治素质的理论水平和践行能力有机地统一于自身,不仅要能从理论上帮助学生解惑,更能从行动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把二者分裂开来了,他们在理论教学中侃侃而谈,畅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高扬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追求,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斤斤计较,甚至唯利是图。

教师的言行不一,误导了学生,仿佛思想和行动本来就是脱节的,言共产主义之言,行自私自利之行,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可以在课堂上使学生点头甚至流泪,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却依然故我!”这里固然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影响,但我们也应检讨是否注意到了自己在生活中对学生的“引导”呢?
3.教师理论素养与学生素质的矛盾。

精深的专业知识,是现代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看家本领。

如果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拿“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需要准备一桶水”作比喻是行得通的话,那么进入90年代以后,尤其是面对新世纪新时期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做好“学生需要一滴水,教师需要准备一桶水”的准备。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获知信息的渠道更便捷,内容更丰富,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学生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反叛精神更加强烈,教师在学生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已经受到严重挑战,学生敢于直面教师“权威”,甚至敢于公然向“权威”挑战。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好事,它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但同时在专业知识方面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不仅要求教师能“自圆其说”,还要求使学生知道其错误思想“其说不能自圆”。

但一些教师因为专业知识不精,在“师生大战”中,勉强自保其身,根本无法让学生信服,更无法让学生践行。

4.教育手段的单一与大学生思想的多元之间的矛盾。

形式是内容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且良好的形式对内容具有至关重要的表现作用。

在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思维意识日益活跃、文化素质日益提高、精神世界日趋复杂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通过教育形式的创新,才能把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扎扎实实。

有效的载体,好比是解决渡河的“桥”与“船”,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载体,广大的青年学生参加校园思想道德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才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

但是,目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分教师,忽视自身的综合素质修养,对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知,对现代教育教学规律懒于探索,在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方面根本没有什么“花样”可供翻新,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进行空洞的说教,与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格格不入。

5.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矛盾。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有时日,但素质教育的理念并没有真正地深入人心,尤其是学校主要负责人,他们不愿或不知如何进行素质教育。

因此,教育界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教育者手中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大谈特谈素质教育如何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的成才,但在实际教育中却仍把智育放在突出地位,行应试教育之实。

教育实践本身的矛盾导致学生思想的困惑甚至迷茫,再加上这种矛盾所导致的重智轻德现象,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在专业教育中把专业知识绝对化,更加重了学生知识结构失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严重薄弱。

二、解决高校教育主体矛盾的对策
1.坚持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

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

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我们要从育人的高度来认真研究改善高等学校的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在软环境方面,我们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管理环境、师德环境和艺术环境;在硬环境方面,我们要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任何对学生的性格、品德、习性、行为产生教化、改良作用的因素,我们都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