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课标教材___构建有效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读课标教材构建有效课堂
感谢辅导站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学习机会,也很荣幸与在座的各位老师一起研讨课堂教学方法,分享课堂教学经验,下面我就结合本人近几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对新课标的理解、教材的解读谈一谈肤浅的认识,并与大家探讨、共享,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我探讨的题目是:研读课标教材,构建有效课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教育名言“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怎么领悟这名名言呢?下面我先讲个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感悟。
有三个孩子在花丛中追逐着漂亮的蝴蝶。
这时候,飞来了一群蜜蜂,嗡嗡的声音引发了孩子们的疑问,为什么蝴蝶飞起来没有声音,而蜜蜂飞起来却有嗡嗡的声音呢?回到家中,孩子们把疑问带到了各自的父亲面前。
三个父亲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回答了孩子的问题。
第一位父亲说:管那么多干吗,只要读好书就行了;
第二位父亲说:因为蜜蜂飞起来的时候翅膀抖动得飞快,就发出了声音。
而蝴蝶飞起来的时候,翅膀抖动得不那么快,所以就发不出声音;
第三位父亲并没有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而是拿出一张纸,先慢慢地抖动,纸并没有发出声音,然后逐渐加快,直到发出“哗哗”的声音,通过引导,随后又让孩子试一试。
孩子拿起纸做同样的试验,又思考了一会,终于高兴地叫了起来:“我全知道了”。
并把答案告诉了父亲,父亲借机鼓励了孩子。
从这个故事中大家就可以感受到教育的艺术,从而也可以领悟到教育艺术的本质,看看我们现行的课堂教学中,恰恰是更多的模仿第二位父亲的教育方式,注重的就是传授,直接告诉答案,而忽视了教育“激励、唤醒、鼓舞”的本质体现。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2011年新修定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这次修定的课标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原来的“二基”修定为“四基”,即: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在课堂中如何更好的体现新的课标理念呢?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1.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知识和技能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就是刚才故事中第三位父亲所用的教育方法)。
2.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和领悟数学思想。
3.通过综合与实践课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去实现这些目标的要求呢?根据近几年我的课堂教学经验,我归纳了这样几点:
一、正确解读教材,领会教材的设计意图
一位特级教师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老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教材上的每个章节、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
同样,每道练习题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与目标”。
因此我想教材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无论课堂教学如何创新,偏离了教材的主旨,学生获得的只能是“墙上芦苇,腹中空,根底浅”。
在两位老师同授《比例的意义》一课时,一位老师将“比例的意义”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内容整合为一课时,教学流程是由教材中教室、操场、天安门广场、谈判桌上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它们的长宽之比相等得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计算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练习熟练掌握。
另一位老师充分利用“国旗这一教学资源,通过引导找到每面国旗长与宽的比,两两可以组成比例。
另外每两面国旗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也可以组成比例。
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寻找,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因此,准确地解读教材是实施“用教材教”的关键。
教师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识现象,做知识的直接”解说员”,要知道,教材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改编都有它的道理,没有很好地领会与实施,其结果便不能走出“教教材”的老套子。
所以要想做到“用教材教”,教师首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明白编者的设计意图。
挖掘出要让学生学习到怎么的思想、传达怎么的理念、让学生掌握怎么的技能,积累怎么的实践活动经验这些都是我们深思的内容。
教师要通过解读,好好去揣摩,去追溯,去挖掘。
只有这样,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才能准确到位,教材才有可能被用好、用实,在此基础上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开发教材,把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才能达到课标要求。
二、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如何在正确解读教材基础上活用教材,用好教材是教材教法达标活动的核心,下面我就来谈谈具体做法:
1.从孩子兴趣入手,创设好教学情景
我在一年级《分类》一课中是这样设计的:把原有的气球分类的情景和玩扑克结合到一起,学生会把八张扑克按颜色、数字、图案进行分累,通过玩扑克活动使学生掌握按不同标准分类的知识,这样教学效果很好。
像这样的设计既尊重教材,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符合孩子的兴趣及年龄特点,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恰当地运用生活事例
教材中一些内容对农村孩子来说有点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感觉比较遥远、比较抽象,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和“改头换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应该局限在书本中,应该利用一切资源为教学所用,从而轻松地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我发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生活中的百分数。
如:某市学生近视率、灯泡的合格率,都离我们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我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在确定“掌握百分数,应用百分数”的目标后,我从饮料蛋白质含量出发通过学生自己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来研究《百分数的意义》,在上课前我让学生调查了不同类型饮料的蛋白质含量,观察在它们的商标上是否有一个相同的符号,学生通过观察找到“%”。
课堂上按照学生搜集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组讨论。
这些材料,使抽象的“百分数”一下子与学生生活贴近了许多,因此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的情绪高涨。
3.开展实践活动,积累活动经验,体会知识技能产生、发展过程
让学生平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身经历感受教材,亲自实践,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
如:在教学《方位》这一课时,我并没有把学生束缚在教室里,而是带学生在操场上上的。
老师提出了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问题:清晨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东方!”学生异口同声回答。
请同学们面向东。
当我们放学时太阳落山是什么方向?请学生向后转,让学生面对太阳落下的方向,即西方。
学生通过观察感悟到:东和西是两个相反的方向。
知道了东、西,怎样辨认南、北呢?让学生面向东,两手侧平举,这时左手指北,右手所指的方向是南,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践,学生很快就认清了四个方向。
经过学生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发现了如下规则: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每转一个直角,方向依次是东、南、西、北、东……学生的这一发现,解决了辨认方向的一大难题。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综合实践课,不断尝试,一定会有所增效。
三、要合理对教材进行整合,让教学过程最优化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有一些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影响了我们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
比如:植树问题,这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一个内容,教材的安排用了3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就是让学生掌握当两端都栽时,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第二课时就是让学生掌握当一端栽一端不载时,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第三课时就是两端都不载时,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在第一轮教学时,我们当时完全尊重教材,按教材的编排去上的,结果发现事倍功半,很费事。
当把三节内容都学完后,再混在一起练,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稀里糊涂,不会分析,出现这样的教学结果后,在第二轮的教学中,我们教研组在认真解读教材基
础上,进行大胆整合,将三课时合为一课时,上课始,我们从引发学生思考,即伸出你的左手,张开手指,用数学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继而引入新课,出示例题:在20米长的小路上,每隔5米种一棵,可能有几种情况?由于此题没有特定的限制,学生出现了3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在分别研究每种情况下点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最后再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由三课时的内容整合为一课时,学生在对比中学得轻松、明白,实现了高效课堂教学,同时还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规律的能力。
通过这个课例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充分的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目标、思想、技能,结合学生的实际,要对教材适度的开发,以更有效在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研读教材学习课标,让我发现了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案施行个性化教学;课堂上,不再一个劲的追问学生,硬逼着他进入我预设的轨道;平时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更使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对教材的“深入”,才会有课堂教学的“浅出”,因此我们要善于做有心人,善于做探索者,深入研读教材、用好教材,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努力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