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在课堂教学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设与生成在课堂教学的应用
预设和生成是上好一堂课的两个重要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课堂是动态的课堂。
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决不能仅仅依靠预设,预设必须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把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种教学艺术。
一方面,通过课程预计,突出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活动的教育学特性;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的动态生成,促使教师在预设方案的实施中关注变化着的人,使教学充满学生成长的生命气息。
一、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而“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景的交互作用中以及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产生的、超越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二者在教学中是辩证统一的。
没有生成的预设是无效的预设,而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的。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
因此,我们要关注生成,做足预设。
1.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的内容,而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成”的活动,而是在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它允许师生对课程进行“创生”“动态生成”和“改造”。
这是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
的探究过程。
学生的经验、感受、创意、见解、问题、困惑等是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具有很强的动态生成性,教师应即时捕捉、归纳和总结,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生长点。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体性、创造性,以及节奏、语言、形象、机智、变通等,这些含有“生成性”的因素往往制约着一堂课的成败。
生成性课程以“活动”或“过程”的形式而存在。
学习者必须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背景逐步建构学习内容。
建构的过程就是有效生成的过程。
经历了建构和生成过程获得的新知识、新认识才会牢固、合理地整合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因此,这种课程是开放的、灵活的、动态发展变化的。
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向批评者、反思者、建构者、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等角色转变。
2.生成性课程不排斥教学“计划”或“方案”的使用
教师需要对教学精心预设、精益求精,创设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才能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认真思考研究,从而形成课堂生成的亮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生成、建构、创造有价值的学习经验,教师在教学之前制定教学活动的计划或方案是完全必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精心设问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智慧,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
预设一个高质量的
教学方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智慧。
3.教师要把预设与生成统一起来,相得益彰,应对课堂生成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
它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因此,教学活动应不以完成预先设计的方案为主要任务,不以追求整个教学活动的平衡为目的,而是允许干扰、错误、断裂、突变等现象存在,甚至将这些因素看成教学中与反思性、创造性活动相伴的自然现象,并且它们有可能成为师生发现问题、探究创造的教育新契机。
二、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1.师生互动,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形成,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
学生应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自我生成的过程。
教师起到“支架”作用,学生的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让学生在与文本、师生的对话中碰撞出火花,这些是课堂中的生成点。
学生都具有学习的愿望和要求,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充分发挥其潜能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
活过程中能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
教师应注意发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让学生积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其探究和创新精神。
2.在体验与对话中寻找平衡点,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
课堂是动态存在的。
没有生成资源的课堂,看似严谨,实则缺乏活力,缺少人文气息和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师生共同解读文本,在讨论交流中达成共识,彼此倾听和分享对方的认识成果,从而加深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师生双方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获得成长和发展,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