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域文化特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海派文化发展的四个时期
1、萌芽时期: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 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为海派文化提供 了基础,开始孕育海派文化。
2、成长时期:1843-1949年期间,特别是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八面来风似的国内外 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3、转折时期:1949-1965年期间,建国之后, 很多文化单位迁往北京,上海不再是中国的 文化中心。但是上海文化基础好,也给海派 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整个中国文化, 包括海派文化,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罄竹 难书。
5. 是商业性,海派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政治、 经济、社会环境中,其适应市场的商业性都有不 同的表现。上海人往往对国内外市场行情具有敏 感性,适应市场的能力比较强,有些从事文化艺 术工作的人士,也比较有经济头脑和市场意识。
3. 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 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 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 响乐、铜管乐、管弦乐;
《紫竹调》是广泛传播于吴 语区(苏南、上海、浙江大部、 皖南等)的传统小调歌曲,其源 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 歌。经过历代艺人的传唱和修改, 各地的《紫竹调》都加入了自己 的地方特色,在音节的处理上有 所不同。但其词其曲,皆有浓厚 的吴风。
上海本土文化的唯一传承地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海派文化的史诗巨墙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上海近代与现代的缩影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低调的华丽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花园弄堂博物馆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飘散的法国风情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上海第一花园马路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幽幽绿荫里的乡村别墅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上海的古董龙华历史文化风貌区犹太人的诺亚方舟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现代史和现代文学史的展示长廊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大上海计划的遗物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永不飘散的风情谈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
上海早期成陆地区的文明,作为江南地区文明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具有着一定的发展水平。由后来春秋时期的历史情况推测,在史前时 期的末期,这些文明很可能已经逐渐地纳入南面的越或西面的吴这两 个地区强权的势力范围,甚至某种程度的统治之下。
相关年代参考:夏(距今约4100年-3700年); 商:(距今约3700年-3150年); 西周:(距今约3150年-2850年)
1. 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 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 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2. 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 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 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 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建 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3. 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 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 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 的。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 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4. 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 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 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 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间,特 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1925年1月奉军进入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 1927年设上海特别市,仍沿用“上海”为市名,其来龙去脉都
源于此。 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
位于上海外滩的陈毅雕塑
1949年5月27日,陈毅(中华人 民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率 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 (简称三野)攻占上海。陈毅担 任第一任上海市市长。
茅善玉在维也纳在金色大厅唱响 《紫竹调》
久负盛誉的上海交响乐团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古老的交响乐团之一, 是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交响乐专业演奏团体,曾被誉为“远东第 一”。其前身——上海公共乐队成立于 1879年, 1919年意大利钢 琴家梅帕器接任指挥,1922年,乐队改称为上海工部局乐队,在长 达23年的“帕器时代”,乐队演奏曲目更加广泛丰富,并和欧洲及 世界各地来沪的著名音乐家合作演出,声名远扬,被誉为“远东第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乐队几次易名,1956年正式定名为 上海交响乐团。1950年10月,黄贻钧以中国指挥家身份登上交响乐 舞台,这是乐团史上的一 件大事。此后任乐团指挥的 还有陆洪恩、陈传熙、曹鹏、 陈燮阳、侯润宇等。1984年 12月,指挥家陈燮阳担任乐 团团长,1986年底,乐团实 行音乐总监制,陈燮阳任第 一任总监,现任总监余隆。
4. 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 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 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 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 “神秘的微笑”;
上海美术馆
中华艺术宫
5. 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 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 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 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 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 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 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 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
1958年,将江苏省的松江专区 (上海、嘉定、宝山、松江、金 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9 县)以及崇明县,共10个县划归 上海市,使上海市辖区范围从 636平方公里猛增到5910平方公 里。保持了中国工业中心的地位。
(三)文化整合
环境因素
社会 上海原本也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文化。开埠
因素 以后,西洋文化的进入和商业繁荣,吸引了
上 海 地 域 文 化
市标
A.以市花白玉兰、沙船、
螺旋桨组成的三角形图案 B.螺旋桨象征上海是一座
不断前进的城市 C.沙船象征着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一座
历史悠久的城市 D.白玉兰代表城市灿烂辉
煌的明天
一、海派文化的表现
上海虽然是在元朝设立上海县的,但是那时的上 海只是一个小渔村,上海真正发展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国门洞开,上海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成为通商口岸, 从此十里洋场渐渐繁荣,因此上海文化很大程度上与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同的,他是东西交融,西洋文化占 有重要地位的,因此世人常称之为海派文化。
时间 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不同文化经历了一段时 因素 间的共生、碰撞后,海派文化逐渐形成。它
不是各地文化的简单相加和拼凑,而是博采
众长,将各地文化有选择性的吸收形成新文
化的过程。
文化先进性
人口迁 移因素
四、海派文化的特征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 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 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 性的海派文化。 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中晚明以来的吴越文化有两个特点,一是商业意识强, 当地人务实、开放;二是喜文雅,江浙人的素质较高。无 疑,中晚明以来的吴越文化是一种开始疏离古典的近代文 化,无论在商业意识还是在人文精神方面吴越文化所表现 出来的近代性与西方的现代文化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上海 人重商务实的作风和较为平和的个性终究消弭了裂隙。近 代吴越文化不断吸纳西方文化,最终海派文化逐渐替代了 吴越文化。
近代上海
1843年11月17日,首任英国 驻沪领事巴富尔抵达上海到 任,标志上海正式开埠。
九江路 上海1920年代
•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 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鸦 片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 主义者开辟为“通商”口 岸。在此后的一百年里, 外国列强纷纷入侵上海, 使上海成了帝国主义对中 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 侵略的主要据点。
1. 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 的“世界建筑博览会”;
大剧院
2.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 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 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代名词。多元和开新是海派文 化的主要特征,是海派文化精华所在。
《永不飘散的风情—谈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朱惜珍
上海本土文化的唯一传承地——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 海派文化的史诗巨墙——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 上海近代与现代的缩影——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 低调的华丽——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花园弄堂博物馆——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飘散的法国风情——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上海第一花园马路——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幽幽绿荫里的乡村别墅——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上海的古董——龙华历史文化风貌区 犹太人的“诺亚方舟”——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 现代史和现代文学史的展示长廊——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大上海计划”的遗物——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
三、海派文化的形成条件
优越的位置 控江踞海的地理位置
特殊的历史
开埠通商,租界繁荣 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
上海地处江浙,市民大都是由江苏人和浙江人构成, 其海派文化受吴越文化的影响较大,也可以说上海生发的 海派文化是吴越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自明朝中晚期以来,吴越一带工商业发达,尤其自上 海开埠以来,本地工商业日渐繁荣。因为中原战乱,导致 了帝王、贵族、文人南迁江浙,使得吴越文化呈现雅致化 倾向。
最后是马桥文化(距今3200年)。这种文化的出土文物较良渚文 化相比,数量和质量都下降了,而且文化风格上更加受到闽江流域考 古文化以和山东岳石文化(东夷)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专家在松江的考古中发现了广富林文化, 据近期研究这是一个来自中原的人群,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到达了 太湖流域,并在随后的几百年内渐渐融入当地而消失。
4、成熟时期:1976年后,开始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新时期,逐步恢复正常的文化活动。 上海以话剧《于无声处》和小说《伤痕》为 起点,海派文化开始新的阶段。上海再次成 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焕 发青春,健康发展,走向成熟。
上海独立于江南水乡文化形成 独特的海派文化,其形成的条件是什 么?
史前文明
上海历史
史前时期主要依靠考古发掘来了解当时的人类生活与文明发展。根据现 有的考古成果,上海最早的文明是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接着是 嵩泽文化(据今5500年),2004年春季的青浦嵩泽文化墓葬考古发掘中, 发现了上海最早的人类遗骸。然后是良渚文化(距今4200年),它的晚 期已经相当发达,以玉器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