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穿刺致胸膜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腔穿刺致胸膜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3-05-14T17:51:02.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刘鹏
[导读] 胸腔穿刺操作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指标变化情况,对出现的各种状况作出正确评价和迅速处理。
刘鹏(湖北省枝江市马家店卫生院内科 443200)
【中图分类号】R5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178-02
【摘要】目的分析胸腔穿刺抽液致胸膜反应的发生原因,并总结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胸腔穿刺致胸膜反应的病例资料,探讨常见诱发原因并总结有效的防治措施。
结果胸膜反应诱发原因主要有心理因素、病理因素、生理因素和操作因素等,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后患者均明显好转,未出现严重不良后果。
结论针对胸腔穿刺致胸膜反应的诱发因素,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可明显减少胸膜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胸腔穿刺胸膜反应防治措施
胸腔穿刺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主要方法[1],多用于检查胸腔积液的良恶性质,抽取液体、气体减轻肺组织压迫症状和胸腔内注射抗生素或结核药物。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约有1.5%~20.0%的患者在胸腔穿刺过程中可出现胸膜反应[2],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胸闷不适、脸色苍白、出冷汗和心悸,严重者甚至出现虚脱、休克等。
因此本研究拟分析胸腔穿刺致胸膜反应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常见诱发原因并总结有效的防治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胸膜反应患者均为本院2009年2月-2012年8月期间住院行胸腔穿刺治疗的病人,其中男25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5.2±8.5)岁。
1.2 胸腔穿刺操作方法
患者取骑坐位为手术位,双臂屈曲放置在椅背上,头伏在手臂上,长期卧床者可取半卧位为手术位,患者前臂可放置在枕部。
床边彩色B超选定适当的胸腔穿刺部位,常规予以消毒处理后2%利多卡因5ml局部浸润麻醉,胸腔穿刺成功后抽取50~1000mL胸腔积液,手术结束后拔除穿刺针头,穿刺部位用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纱布后嘱咐患者静卧休息。
2 结果
35例胸膜反应患者中有32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胸闷不适、呼吸困难、出冷汗和脸色苍白等临床症状;2例出现皮肤湿冷、大汗淋漓、血压突然下降等休克表现,1例突然晕厥、心电图检查结果示心律失常。
经积极治疗和各种防治措施后均明显好转,未出现严重后果。
3 诱发原因分析
3.1 心理因素
大部分患者对胸腔穿刺的操作过程和治疗目的欠缺必要的了解,见到穿刺针常常有紧张、恐慌和惧怕等不良心理;还有一些患者在局部浸润麻醉时就出现呼吸困难和心悸等胸膜反应症状;严重者甚至局麻后难以进行穿刺。
上述诸多情况多在第1次胸腔穿刺时发生,而随后的胸腔穿刺发生率可明显减少。
3.2 生理因素
某些情况下,如身体素质较差、体型消瘦、劳累过度,机体对疼痛反应的敏感程度会显著性增加,而疼痛则是机体对刺激作用反映出来的反应。
当患者身体素质过于虚弱时,机体免疫抵抗力和自我控制力均明显下降,因此较小的刺激作用会诱发患者表现出较大的反应。
还有一部分是由于空腹所致,患者血糖水平较低,脑组织对低血糖十分敏感,可表现为头晕、心悸和出冷汗等临床症状。
3.3 病理因素
当患者体温较高或年老体弱,病情程度较重,或者合并有其他心血管系统疾病时,胸膜反应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3.4 操作因素
胸腔穿刺彩色B超定位不准确,手术操作者动作粗鲁,导致反复进行穿刺抽液。
麻醉效果欠佳,穿刺针未达到脏层胸膜等情况均可诱发胸膜反应的出现。
此外局麻时将利多卡因注射进入患者血管也是导致胸膜反应发生的原因。
4 防治措施
4.1 心理准备
胸腔穿刺操作前向患者讲明此次手术的治疗目的和必要性,详细介绍手术的操作步骤,术中注意的各种事项和期间可能出现的不适感觉,消除患者紧张、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3]。
4.2 穿刺前干预
多数患者可取骑坐位,而年老体弱患者可取半卧位[4],术前准备好各种物品,尤其要选择恰当的穿刺针型号,避免空腹饥饿时进行穿刺操作。
情绪比较紧张的患者可在术前20min肌肉注射10 mg剂量的安定,咳嗽比较剧烈的患者则可口服30ug可待因,常规准备好必需的抢救药品和仪器设备。
4.3 胸膜反应治疗
胸腔反应临床症状较轻者,经适当休息和语言安慰治疗后均可逐渐缓解[5]。
症状严重者则立即给予0.1%肾上腺素0.5m1皮下注射,同时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给予补液、激素和升血压等各项抢救措施,直至胸膜反应症状完全消失。
4.4 穿刺后防治
胸腔穿刺操作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指标变化情况,对出现的各种状况作出正确评价和迅速处理。
5 讨论
目前胸腔穿刺致胸膜反应的作用机理仍未研究透彻,有观点认为是导致机体副交感神经反射所引起。
为避免胸腔穿刺过程中出现胸膜反应,应根据诱发病因,针对性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可明显减少胸膜反应的发生率,保证胸腔穿刺操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马玙,朱莉贞,潘毓萱主编.结核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9-240.
[2]邓霞,王颖.门诊胸腔穿刺术致胸膜反应的原因及护理措施[J].中华全科医学, 2009,7(4):436,440.
[3]王国蕊.胸腔穿刺胸膜反应的原因及护理体会[J].河北医学,2002,8(8):745-746.
[4]冯翠莲,杨秀琏.胸腔穿刺致胸膜反应的预防及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2007, 12(5):522.
[5]潘云虎,陈艺坛.胸膜活检致胸膜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临床肺科杂志,2007, 12(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