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落日的幻觉》教案及反思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日的幻觉》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迅速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

品读描写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2、分析重点语段,提炼信息语句;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3、深入阅读,提高学生科学认知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唤起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意识。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上网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多媒体课件玻璃杯、水、筷子
(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图片:增加感性认识;图表:提高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将筷子放在盛水的玻璃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下面老师将为大家演示这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请一位同学回答。

(学生小声议论)
生:我看到了玻璃杯中的筷子折断了。

这个现象叫光的折射。

师:刚才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他看到玻璃杯中的筷子折断了,这只是我们眼睛产生的一种“幻觉”,在现实生活中落日也会产生各种幻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落日的幻觉》。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说说你们记忆中有关“落日”的古诗词。

刚才有位同学说出唐代诗人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

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落日是扁的!
2、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大屏幕显示)
3、在说明原因的时候,课文运用了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明确要点:
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4、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

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对此现象你能给出自己的解释吗?
(这是由于眼睛的错觉造成的。

同样一个物体,在庞然大物的衬托之下会显得较小,而在微小的背景下会显得较大。

太阳也是如此,早晚时分,我们看太阳时其参照物是地面上的建筑、树木等等,而中午看太阳时,其参照物是诺大的天空,故而出现早晚看到的太阳较大,中午看到的太阳显得较小。


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的科学知识学得还可以,这么深奥的知识都能看懂,因为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这种从落日的现象入手,由表及里的解释了现象产生的原因,这种说明顺序就叫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这是说明文的一种说明顺序,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用到。

三、品味语言:
这篇科普作品在科学地阐述自然生活中的现象,同时也注意到了语言的具体生动、准确严密,在阅读时不仅要关注说明的顺序,更要着重关注说明的语言。

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或准确严密的语句,并好好体味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

删除法:删除这个词语或句子,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体味表达效果的变化。

(1)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

(该句能否删去一般来讲,为什么?)不能删去,一般是指通常情况,“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但不包括特殊情况(如暴雨后,空气非常清新,烟尘就少),这样说明则更准确更符合实际,如果删去的话,
就变为“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显然这样太绝对太肯定,不符合实际,所以不能删去。

(2)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该句能否删去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此句运用比喻说明,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落日的形状,如果删去,则不能写出落日的具体形状,语言也显得平淡无味,所以不可删去。

根据教学情况,指导学生运用替换法,品味语言表达效果。

(适合各类文章)
替换法: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某个词,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子进行比较对照,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妙用。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句中的无不改为都,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不能,无不是双重否定,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而都是表示一般的肯定,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所以不可替换。

(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句中的可惜改为但,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不可,可惜不仅有转折的意味,而且带有感情色彩,让人深感遗憾这种紫光不多见,而但字则无此感情色彩,仅仅表示转折,所以可惜要比但字好,不可替换。

教师总结:运用删除法和替换法品味语言,第一,我们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即先要表态,接着要结合文章内容中具体语言环境,从正面和反面讲清理由,最后下结论。

第二,要注意理由合理充分,即要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给足理由。

四、拓展研究
1、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要点: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2、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要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种种景观。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要点: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读写结合
请同学们用简洁优美的语句描绘自己看到过的落日景象。

例如:①、西边的天空悬着一轮红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落日的余辉洒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属事理的说明文。

课文按逻辑顺序,由
现象到原理向我们揭示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科学原因。

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
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

同时,作者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列
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因而文章通俗易懂。

另外,本文语言具有准确严谨、
生动形象的特点。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许多科学现象等待大家去观察,让我们在探索和思
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
板书设计:
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落日幻觉:深黄、殷红暗弧、亮弧紫光变扁变大
原理: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眼睛叠合折射
教学反思:
本节课虽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多次接触说明性的文章,但新教材不强调文体,我认为本
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练习学生的快速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方面,学生学习了本
文能学到课文按逻辑顺序,由现象到原理向我们揭示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科学原因的知
识,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在课堂上学生也能学会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但在找各种云的高
度、位置时,还有一些学生没有从课文中找出有关信息,说明还有些学生看课文时不很认真,
所以把一些重要信息漏了,今后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在讲到这篇文章的说明方法时,我要求学生在文中寻找例子。

当有个学生在回答时混淆
了说明方法中的“举例子”和“引用”,应该对说明方法中的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作区分,
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说明方法的区分了,同时让具有同样疑惑的学生得到清晰的解答。

总的来说。

学生还能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