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笔记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肢
1.
2. 3. 4. 5. 6. 7. ● 胸内侧神经 ● 胸外侧神经 ● 胸长神经 ●
胸背神经
● 肩胛上神经
● 肩胛下神经(上、下支) ● 肩胛背神经 ●
锁骨下神经
● 前臂内侧皮神经 ● 臂内侧皮神经
8.
9.
10.
11. ● 穿出:胸肩峰动脉、胸外侧神经
● 穿入:头静脉、锁骨下淋巴结群输出管 12.
13. ● 肩胛切迹上方有肩胛上横韧带,相当于“桥”,桥上是陆军(army ),对应artery ,桥下是海军(navy ),对应nerve 。
所以肩胛上动脉在上,肩胛上神经在下。
14. 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肌腱形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称肌腱袖(肩袖)。
17. 2条肱静脉伴行肱动脉,在臂中部有贵要静脉汇入肱静脉
● 肌肉:肱二头肌(上界)、肱肌;肱桡肌(下外侧界)、旋前圆肌(下内侧界) ● 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
● 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 ● 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20. 肘窝重要结构的毗邻位置关系
21.
● ● ● ● 22. ●
● ● 桡动脉←—肱动脉—→尺动脉→骨间总动脉→骨间前动脉 (右臂) 23.
24.
25. 26. 5
27. 28. PS :旋后运动的力量一般比旋前运动的力量大,因为旋后运动有肱二头肌参与。
生活中,扭紧瓶盖,上紧螺丝等都为顺时针旋转,需要手臂旋后运动(力量较大)才能弄紧;旋开瓶盖,松开螺丝等都为逆时针,需要手臂旋前运动(力量较小),不易进行。
29. 30. 31. *
32.
33. 下肢
1. 梨状肌上、下孔结构
2.
● ● ● 3.
升支 横支
降支
4. 股三角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下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下界为长收肌内侧缘。
前壁为阔筋膜,
后壁为髂腰肌、耻骨肌和大收肌。
5. 股三角内容物由外向内依次为: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股管、腔隙韧带。
6. 收肌管内容物由前向后依次为:隐神经、股动脉、股静脉、淋巴管。
7. 股动脉是股神经和闭孔神经支配区域的界标。
8. *闭孔血管神经束
闭孔动脉、闭孔神经都分 前
后 前后两支骑跨短收肌。
9. *腘窝境界 ● 内上界:半腱肌、半膜肌
● 外上界:股二头肌
● 下界:腓肠肌内、外侧头
10. 腘窝由前向后为:腘动脉、腘静脉、胫神经 11.
小腿肌肉
● 前群: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第三腓骨肌 ● 外侧群: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 后群:腓肠肌、跖肌、比目鱼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 12. 踝后区踝管内毗邻(图谱P137)“胫趾动神拇” 前后
足底观 小腿肌后群
13.
外内 足背观
小腿肌前群 14. *足底肌肉
● 内侧群: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收肌
● 中间群:趾短屈肌、蚓状肌、足底方肌、骨间跖侧肌、骨间背侧肌 ● 外侧群:小趾展肌、小趾短屈肌
头面部
1.
2.面动脉:颈外动脉→咬肌止点前缘→面部→口角、鼻翼→内眦→内眦动脉
3.面静脉经眼静脉与海绵窦相通,出眼静脉伴行于面动脉后方,至下颌角下方与下颌后静脉的前
支汇合。
4.海绵窦外侧壁内,由上到下依次为: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稍内侧有展神
经(Ⅲ、Ⅳ、Ⅴ1、Ⅴ2、Ⅵ)
5.以穿过腮腺的面神经丛作为腮腺深浅部的分界。
6.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共同构成“腮腺床”。
7.颈深筋膜在腮腺后缘分深、浅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在腮腺前缘融合,覆盖于咬肌表面,
称为咬肌筋膜。
8.三叉神经发出三大分支: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下颌神经发出4个感觉支:颊神经、
耳颞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
9.
10.
内有颞中动、静脉。
11.颅顶部的血管神经主要分布在浅筋膜
●眶上动脉:眼动脉分支,走于眶上神经外侧
●滑车上动脉:眼动脉终支,走于滑车上神经内侧
●枕动脉:颈外动脉分支,走于枕大神经外侧
12.经过眶上裂的神经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眼神经
颈部
1.
2.
3.
4.
5.
6.Δ颈动脉三角(图谱P307~309)
●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
膜
●境界: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二腹肌后腹
●内容: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舌下神经、迷走神经、膈神经和颈深淋巴结
7.侧面观
8.
9.舌骨下肌群包括: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
10.甲状腺前面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
11.气管前筋膜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假被膜,甲状腺自身的外膜称纤维囊,即真被膜。
甲状旁腺
位于甲状腺侧叶后面的真、假被膜之间。
12.甲状腺血管神经
(1)甲状腺上动脉
●多数起自颈外动脉起始部,少数起自颈总动脉,自侧叶上极分为前、后腺支
●前腺支有分支沿甲状腺峡上缘与对侧吻合;后支沿侧叶后缘下行,与甲状腺下动脉升支吻合(2)甲状腺下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的甲状颈干,分布于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食管。
(3)喉上神经(图谱P313)
●迷走神经分支,舌骨大角处分为内、外两支
●内支伴喉上动脉,分布于声门裂以上喉黏膜
●外支伴甲状腺上动脉,支配环甲肌和咽下缩肌
●结扎甲状腺上动脉应紧贴腺体上极进行,以免伤及喉上神经外支
(4)喉返神经:左喉返神经勾绕主动脉弓,右喉返神经勾绕锁骨下动脉,两者沿食管气管间沟上行,至环甲关节后方进入喉内,称为喉下神经。
(5)甲状腺最下动脉:可起自头臂干、动脉弓、右颈总动脉或胸廓内动脉
13.气管颈部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胸骨上间隙及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
及气管前筋膜,2~4气管软骨前有甲状腺峡。
14.环状软骨弓两侧平对第6颈椎横突,是咽、食管分界,也是喉、气管分界。
平环状软骨弓处将
颈动脉结节向后压向第6颈椎横突,阻断颈总动脉血流,可止头部出血。
15.*颈动脉鞘
16.第1颈神经前支构成颈袢下根。
颈袢发
支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
17.颈丛由1~4颈神经前支构成,分支有皮支、肌支和膈神经。
18.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下腹上缘围成,内容副神经和颈丛、臂丛
分支。
19.颈外动脉分支(图谱P330)
●二腹肌后腹下缘处向后上方发出枕动脉
●下颌颈处分为颞浅动脉、上颌动脉
●甲状软骨上缘至舌骨大角,由下至上向前发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
20.锁骨上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胛舌骨肌下腹、锁骨围成,内容锁骨下动、静脉,臂丛,膈
神经。
21.臂丛
●第5、6颈神经前支合成上干,第7颈神经前支延续为中干,第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前支合
成下干
●各干分前、后两股,上干、中干前股合成外侧束,下干前股自成内侧束,三干后股汇合成后束
●锁骨中点上方,为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点
22.颈根部的血管神经包括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胸导管、右淋巴导管、迷走N、膈N。
23.*锁骨下动脉左侧起自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被前斜角肌分为3段:①起始处至前斜角肌
内侧缘;②前斜角肌后方;③前斜角肌外侧缘至第一肋骨外侧缘。
分支如下:(图谱P310)(1)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穿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
(2)胸廓内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经锁骨下静脉后入胸腔
(3)甲状颈干: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分支有:甲状腺下动脉、肩胛上动脉、颈横动脉
(4)肋颈干: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或第2段
24.右淋巴导管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
25.锁骨下静脉续于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锁骨下静脉壁与第1肋、锁骨下肌和前
斜角肌的筋膜愈着。
临床经锁骨内侧端下方和第1肋之间行锁骨下静脉穿刺。
26.迷走神经下行于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之间,发出喉返神经分支后下行进入胸腔。
27.膈神经位于前斜角肌前面,膈神经前面有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中间腱、颈内静脉、颈横动
脉和肩胛上动脉,内侧有颈升动脉。
胸部
1.*胸壁浅筋膜内结构
(1)胸廓内动脉穿支:胸骨外侧缘穿出,与肋间神经前皮支伴行,女性第1~4支粗大,分支至乳房,乳腺癌手术时注意结扎
(2)肋间后动脉分支:胸主动脉发出,与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伴行
(3)锁骨上神经:颈丛发出后经颈部向下跨越锁骨前面,分布于胸前区上部和肩部皮肤
(4)胸腹壁静脉:起于脐周静脉网,收集腹前外侧壁上部、胸前区和胸外侧区浅层的静脉血,汇入胸外侧静脉
2.乳房淋巴回流
●外侧部、中央部→胸肌淋巴结
●上部→尖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内侧部→胸骨旁淋巴结
●内下部→膈上淋巴结
●深部→胸肌间淋巴结、尖淋巴结
3.在肋角外侧,肋间神经和肋间血管开始分支,上位肋沟内自上而下依次为肋间后V、肋间后A、
肋间N上支;下位肋上缘自上而下依次为肋间N、肋间后A、肋间后V。
4.胸膜穿刺时,在肋角内侧,应于下位肋骨上缘进针;在肋角外侧,应于肋间隙中部进针。
5.胸前区和胸外侧区肌层
①胸大肌、腹外斜肌、腹直肌上部
②锁骨下肌、胸小肌、前锯肌
③肋间肌
④胸横肌
6.胸廓内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至第6肋间隙分为肌膈动脉和腹壁上动脉。
沿途分支有:
①心包膈动脉:与膈神经伴行,分布至心包和膈
②肋间前支:行于上6肋肋间隙,与肋间后动脉吻合
③穿支:与肋间神经前皮支伴行浅出
7.膈根据肌纤维起始部位分为胸骨部、肋部和腰部。
腰部与肋部起点之间为腰肋三角,胸骨部和
肋部起点之间为胸肋三角。
8.腔静脉孔位于食管裂孔右前方,约在第8胸椎平面;食管裂孔约在第10胸椎平面;主动脉裂
孔约在第12胸椎平面。
9.壁胸膜分为4部分: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胸膜顶
10.两侧胸膜前界在第2~4胸肋关节高度靠拢,上下各自分开形成两个三角形无胸膜区
①上方为胸腺三角,内有胸腺
②下方为心包三角,此处心包直接与胸前壁相贴
11.肋膈隐窝左、右各一,位于肋胸膜和膈胸膜转折处。
胸膜腔穿刺抽液时,常选择肩胛线第8或
9肋间隙进针。
12.
13.肺根
由前向后:
上肺静脉
肺动脉
主支气管
下肺静脉
14.左肺根毗邻主动脉弓,右肺根毗邻奇静脉弓。
前方为膈神经、心包膈血管,后方为迷走神经,
下方有肺韧带。
15.胸骨角平面
●胸骨柄、体交界●第二肋软骨连处●T4、5椎间
●主动脉弓凹●升主动脉→主动脉弓
●主动脉弓→降主动脉
●肺动脉干上缘
●动脉韧带
●左喉返神经
●奇静脉→上腔静脉
●气管杈
●胸导管由中→左
16.上纵隔结构
17.
18.
此处用横窦钳夹升主动脉及肺动脉干。
19.心包斜窦是位于左、右肺上、下静脉,左心房后壁,下腔静脉与心包后壁之间的间隙,可经此
处放置沙袋阻断下腔静脉血流。
20.后纵隔内有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迷走神经、胸交感干
●第1胸神经节常和颈下神经节合并成颈胸(星状)神经节
●第5(6)~9胸神经节发出节前纤维组成内脏大神经
●胸交感干与肋间神经之间由白、灰交通支相连
25.迷走神经走行
●左迷走神经向下越过主动脉弓→左肺根后方→食管→食管下端→食管裂孔
肺后丛食管前丛迷走神经前干
●右迷走神经沿气管右侧下行→肺根后方→食管后方→食管下端→食管裂孔
肺后丛心深丛食管后丛迷走神经后干
腹部
1.腹壁浅动脉起自股动脉,越过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界处,走向脐部。
2.腹壁浅动脉外侧,旋髂浅动脉起自股动脉,走向髂嵴。
3.脐以上浅静脉经胸腹壁静脉流入腋静脉,脐以下浅静脉经腹壁浅静脉汇入大隐静脉。
4.弓状线以上,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组成腹直肌鞘前层,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
肌腱膜组成腹直肌鞘后层。
5.弓状线以下,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腱膜共同构成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鞘后层缺如。
6.腹外斜肌起自下8肋外面,从外上向内下,在髂前上棘与脐连线附近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
7.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上方形成腹股沟管浅环,其内上方纤维束称内侧脚,外下方纤维束称
外侧脚,外上方尖部有脚间纤维。
8.外侧脚部分纤维弯曲斜向内上方,经过精索深面与内侧脚后方向上反转,移行于腹直肌鞘前层,
称为反转韧带。
9.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张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向后卷曲反折增厚形成腹股沟韧带。
10.腹股沟韧带内侧端一小部分纤维向后下方,并向外侧转折,形成腔隙韧带。
腔隙韧带向外侧延
续附着于耻骨梳的部分,称为耻骨梳韧带。
(图谱P220)
11.腹内斜肌起于腹股沟韧带外侧1/3、髂嵴和胸腰筋膜,扇形斜向内上。
腹横肌起自下6肋软骨
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及腹股沟韧带外侧1/3,自后向前横行。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呈腱性融合,称为腹股沟镰(联合腱)。
12.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腹股沟三角。
(图谱P219)
●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腹股沟管后壁顶出,通过腹股沟三角
●斜疝: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进入腹股沟管,通过腹股沟管全程,出腹股沟管浅环
●股疝:从腹股沟韧带内侧的后下方脱出,通过股环和股管下达卵圆窝
13.腹股沟管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外1/3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内1/3联合腱
●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形成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14.随着睾丸下降,腹膜形成鞘状突起,称腹膜鞘突。
睾丸降入阴囊后,腹膜鞘突闭锁,形成鞘突
剩件,包绕睾丸的腹膜鞘突形成睾丸鞘膜。
15.
16.
——并与腹膜相通,可形成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或交通性鞘膜积液
——但与腹膜不相通,则形成精索鞘膜积液
17.大网膜由四层腹膜折叠而成,前两层由胃前、后壁浆膜延续而成,然后反折,向上附着于横结
肠,形成后两层。
前两层上部通常愈着成胃结肠韧带。
18.小网膜是连于膈、肝静脉韧带裂和肝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
其左侧部为
肝胃韧带,右侧部为肝十二指肠韧带。
(图谱P230)
19.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三大件:右前方为胆总管,左前方为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位于两者之间
的后方。
(图谱P230)
20.网膜囊位于胃和小网膜后方,借网膜孔与外面的腹膜腔相通。
网膜孔前方为肝十二指肠韧带,
后方为下腔静脉,上界为肝尾状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
(图谱P230)
21.肝的韧带包括镰状韧带、冠状韧带、左三角韧带、右三角韧带。
●镰状韧带:膈与肝上面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矢状位,前正中线右侧,游离缘含肝圆韧带
●冠状韧带:肝的上面和后面与膈之间,上层续于镰状韧带右层,终于右三角韧带;下层起于小
网膜后层
●裸区:肝后面位于冠状韧带两层之间的肝表面无腹膜覆盖,形成肝裸区
●左三角韧带:肝左叶的上面与膈之间,前层续于镰状韧带左层,后层在静脉韧带裂上端起于小
网膜前层,前后两层于韧带的左端融合
●右三角韧带:肝冠状韧带两层合在一起
22.胃的韧带
●胃脾韧带:胃大弯左侧——脾门,上份有胃短血管,下份有胃网膜左动、静脉
●胃胰韧带:胃幽门后壁——胰头、颈移行处
●胃膈韧带:胃底后面——膈下,胃裸区
23.脾的韧带
●脾肾韧带:脾门——左肾,内含胰尾及脾血管、淋巴结和神经丛
●膈脾韧带:脾肾韧带——膈
●脾结肠韧带:脾前端——结肠左曲
24.*腹腔皱襞
●胃胰襞:胃左动脉从腹后壁走向胃小弯时所形成的腹膜皱襞
肝胰襞:肝总动脉或肝固有动脉从腹后壁进入小网膜时所形成的腹膜皱襞
●十二指肠上襞:十二指肠升部左侧,第2腰椎水平
●十二指肠下襞:十二指肠升部向左延伸至腹主动脉,平对第3腰椎
25.*
26.*
●左结肠旁沟:降结肠的外侧与腹侧壁之间
●右结肠旁沟:升结肠的外侧与腹侧壁之间
●左肠系膜窦:肠系膜根与降结肠之间
●右肠系膜窦:肠系膜根与升结肠之间
27.
28.
(1)交感神经:起于脊髓第6~10胸节段,随腹腔干的分支至胃壁
(2)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
①前干
●肝支:1~3条,小网膜内右行参加肝丛
●胃前支:伴胃左动脉,发出4~6条小支与胃左动脉的胃壁分支相伴行分布至胃前壁,以“鸦爪”
形分支分布于幽门窦及幽门管前壁
②后干
●腹腔支:循胃左动脉始段入腹腔丛
●胃后支:发小支伴胃左动脉的胃壁分支至胃后壁,以“鸦爪”形分支分布于幽门窦及幽门管后
壁
29.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均起于胃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起于肠系膜上动脉,分为
前、后两支,分别上行与相应的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吻合,分支营养十二指肠和胰头。
(图谱P239)
30. 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组成的三角形区域为胆囊三角,胆囊动脉于此处起自肝右动脉。
31. 肝门静脉的属支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胃左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
静脉 收集
走行
肠系膜上静脉 回肠末段、盲肠及阑尾等处静脉 胰颈后方与脾静脉汇合 脾静脉 2~4条脾内静脉支汇集而成 胰颈后方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 胃左静脉 胃小弯侧前、后壁 汇入肝门静脉,也可汇入脾静脉或门、脾静脉交角
肠系膜下静脉 左半结肠和直肠上部
胰腺后方注入脾静脉,也可汇入肠系膜上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交角
胃右静脉 胃小弯侧前、后壁,范围小于胃左静脉
附脐静脉 肝圆韧带及镰状韧带中,连于脐部的浅、深静脉丛与肝门静脉左支之间 胆囊静脉 胆囊和胆囊窝之间,可入肝汇入肝静脉,也可在肝门静脉右支入肝右叶前汇入门静脉
● 胃左静脉、胃短静脉和胃后静脉——食管静脉(丛) ● 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直肠下静脉、肛静脉 ● 附脐静脉——胸腹壁静脉、腹壁上、下静脉
● 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升、降结肠、十二指肠、胰及肝等脏器的小静脉
33.
右肾上端平第12胸椎体上缘,下端平第3腰椎体上缘;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体下缘,下端平第2~3腰椎间盘平面。
肾门约在第1腰椎平面。
34. 肾的被膜 (1)肾筋膜
● 前层为肾前筋膜,覆于肾、肾上腺及其血管的前面,越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前面与对侧的肾筋膜前层相接
● 后层为肾后筋膜,覆于肾、肾上腺的后面,并与腰大肌及腰方肌筋膜粘连,附于椎体与椎间盘
(2)脂肪囊:肾床,行肾囊封闭术时将药物注入囊内后,药物可沿肾前筋膜扩散到腹主动脉周围的腹腔丛
(3)纤维囊:肾的固有被膜,正常时易从肾表面剥离,病理情况下与肾实质粘连;肾破裂或肾部分切除术时,要缝合此膜 肾的毗邻
右肾 上:肝右叶(胆囊) 下:结肠右曲 十二指肠降部 下腔静脉
膈
腹横肌、腰方肌、腰大肌
左肾 上:胃后壁
中:胰尾、脾血管 下:空肠
腰交感干、腰大肌、腰方肌、腹横肌 上:脾
下:结肠左曲
腹主动脉
35.不经肾门入肾的动脉,称为肾副动脉,其中经肾上、下端入肾的动脉分别称为上极动脉或下极
动脉。
36.肾上腺由不同来源的3支动脉供血:
①肾上腺上动脉,发自膈下动脉
②肾上腺中动脉,发自腹主动脉
③肾上腺下动脉,发自肾动脉
37.腹膜内位器官:脾、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卵巢、
输卵管。
38.腹膜间位器官: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部、子宫。
39.腹膜外位器官:胰、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直肠中部和下部、肾、肾上腺、输尿管。
40.结肠带包括结肠系膜带、网膜带和独立带,向下汇聚于阑尾根部,是手术中寻找阑尾的重要标
志。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称McBurney点
41.肠系膜上、下动脉分出各结肠支,从回盲部至乙状结肠与直肠移行处,近直肠边缘形成动脉弓,
称为边缘动脉。
42.腰丛(图谱P250)
①髂腹下神经
●起自第12胸神经及第1腰神经前支,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斜向前下
●髂前上棘内侧约2.5cm处穿腹内斜肌,行于腹外斜肌腱膜深面
●腹股沟浅环上方约2.5cm处穿腹外斜肌腱膜达皮下
②髂腹股沟神经(T12~L1)
●髂嵴前端穿腹横肌,行于髂腹下神经之下,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前行进入腹股沟管
●出腹股沟浅环之后分布于男性阴囊前部皮肤
③生殖股神经(L1~L2)
●生殖支经深环入腹股沟管,沿精索内侧下行,出浅环后分布于提睾肌和阴囊肉膜
●股支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约3~4cm处穿出阔筋膜,分布于股三角外侧皮肤
④股外侧皮神经(L2~L3)
●髂前上棘下方5~10cm处分前、后两支,前支分布于大腿外侧面皮肤,后支分布于臀区外侧及
大腿外侧上部皮肤
⑤股神经(L2~L4)
●由腰大肌外缘穿出,沿髂腰筋膜深面下行经肌腔隙内侧部,髂腰肌表面进入股三角
●其最长皮支为隐神经,在股三角内伴股动脉外侧下行入收肌管,在收肌管下端穿大收肌腱板,
行于缝匠肌和股薄肌之间
⑥闭孔神经(L2~L4)
●在腰大肌内下行,至骨盆上口处由腰大肌内侧缘穿出,行于髂总血管后方,与闭孔血管汇合后
穿闭孔膜至股部
盆部和会阴
1.骶骨的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和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环状界线,分骨盆
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2.盆壁肌
●闭孔内肌:位于骨盆侧壁前份,起自闭孔膜内面及其邻近骨面,穿坐骨小孔止于股骨转子窝
●梨状肌:位于骨盆侧壁后份,起自骶骨盆面外侧部,经坐骨大孔止于股骨大转子
3.*盆底肌由肛提肌和尾骨肌组成。
肛提肌又分为前列腺提肌(耻骨阴道肌)、耻骨直肠肌、耻尾
肌、髂尾肌四部。
●耻骨直肠肌:耻骨盆面、肛提肌腱弓前份——肛管侧壁、后壁和会阴中心腱
●耻尾肌:耻骨盆面、肛提肌腱弓中份——骶、尾骨侧缘及肛尾韧带
●髂尾肌:肛提肌腱弓后分、坐骨棘盆面——尾骨侧缘及肛尾韧带
●尾骨肌:坐骨棘、骶棘韧带——骶、尾骨下部的侧缘
4.覆盖于盆底肌上、下面的筋膜,分别称为盆膈上筋膜和盆膈下筋膜,三者共同组成盆膈。
5.*髂内动脉(图谱P274)
(1)壁支
(2)脏支:膀胱上动脉、膀胱下动脉、子宫动脉、直肠下动脉、阴部内动脉
6.*盆部神经
●骶丛:腰骶干和第1~4骶神经前支组成,位于梨状肌前,分支经梨状肌上、下孔出盆
●骶交感干:腰交感干延续,每侧有3~4个骶神经节,尾骨前方两干连于奇神经节,其节后纤维
构成下腹下丛
●腹下丛:上腹下丛由腹主动脉丛经第5腰椎体前面下降而来,与同侧的盆内脏神经和骶神经节
的节后纤维组成下腹下丛,又称盆丛
●盆内脏神经:第2~4骶神经前支中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组成,加入盆丛
7.会阴是指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在女性系阴道前庭与肛门之间的部位,又称产
科会阴。
8.前角为耻骨联合下缘,后角为尾骨尖,两侧为坐骨结节,后外侧为骶结节韧带,左右坐骨结节
间连线分尿生殖区和肛区。
9.男性会阴中心腱位于肛门与阴茎根之间,女性位于肛门与阴道前庭后端之间。
于此起止的肌有:
肛门外括约肌、球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会阴深横肌、尿道阴道括约肌、肛提肌
10.肛门外括约肌
①皮下部:肛门内括约肌下缘,外括约肌浅部下方,前方附着于会阴中心腱
②浅部:皮下部之上,前方附着于会阴中心腱,后方附着于尾骨下部和肛尾韧带
③深部:深层纤维与耻骨直肠肌混合不能分隔,后方纤维多附着于肛尾韧带
11.肛门内括约肌、肠壁的纵行肌、肛门外括约肌浅、深部和耻骨直肠肌形成肛直肠环。
12.坐骨肛门窝位于肛管两侧
●窝尖:盆膈下筋膜与闭孔筋膜汇合而成
●窝底:肛门三角区的浅筋膜和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