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典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世说新语》的成语典故
出⾃《世说新语》的成语典故
1、【难兄难弟】
【含义】 ⽐喻兄弟才德都好,难分⾼下。
后来多⽐喻两⼈同样坏。
【出处】 《世说新语·德⾏》第⼋条
【原⽂】陈元⽅⼦长⽂,有英才,与季⽅⼦孝先,各论其⽗功德,争之不能决。
咨于太丘,太丘⽈:“元⽅难为兄,季⽅难为弟。
”
【故事说明】颍川有个叫陈宴的⼈,⾃幼好学,办事公道。
后来做了县官,更是廉洁奉公,百姓很佩服他。
他的⼤⼉⼦叫元⽅,⼩⼉⼦叫季⽅,也有很⾼的德⾏。
元⽅后来被朝廷任命为侍中,⼜想让他当司徒官,但是他不⼲,朝廷⼜封他为尚书令。
因为陈宴、元⽅、季⽅的声望极⾼,当时豫州的城墙上,都画着他们⽗⼦三个的图像,让百姓学他们的品德。
元⽅有个⼉⼦叫长⽂,季⽅有个⼉⼦叫孝先。
有⼀天,他们为⾃⼰⽗亲的功德争论起来,都说⾃⼰的⽗亲功德⾼,争来争去没有结果,便⼀同来请祖⽗陈宴裁决。
陈宴想了⼀会⼉,对两个孙⼦说:“元⽅难为兄,季⽅难为弟。
他俩的功德都很⾼,难以分出上下啊!”两个孙⼦满意⽽去了。
【拓展】这是⼀个有关兄弟的故事,让我想起另⼀对兄弟的故事来。
红楼梦第七⼗五回写中秋夜击⿎传花取乐,贾政看了宝⽟、贾环作的诗后说:“可见是弟兄了。
……妙在古⼈中有‘⼆难’,你两个也可以称‘⼆难’了。
只是你两个的‘难’字,却是作难以教训之‘难’字讲才好。
”想那古板的贾政也能玩幽默,实是不容。
不过他⽼⼈家的幽默⼤概没什么⼈敢领会罢。
难兄难弟⼀语,后来也多⽤做指共过患难的⼈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
例如元朝张可久《折桂令湖上饮别》曲中有语:“难兄难弟俱⽩发相逢异乡。
⽆风⽆⾬未黄花不似重阳。
”不过读⾳⼤概是由第⼆声变为第四声了。
2、【割席绝交】
【含义】割断席⼦,表⽰断绝交情,不再来往。
常⽤来形容朋友绝交不再往来。
【出处】《世说新语·德⾏》第⼗⼀条
【原⽂】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管挥锄与⽡⽯不异,华捉⽽掷去之。
⼜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吾友也!”
【故事说明】三国时,华歆、邴原、管宁被时⼈称为⼀条龙,华歆年称龙头,邴原居中为龙腹,管宁年为龙尾。
管宁和华歆(xin)在年轻的时候,是⼀对⾮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成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很和谐。
虽则如此,但两⼈的性格却不同。
管宁⾼洁,⼀⽣不曾进仕;管宁则经世致⽤,功名累世。
通过两件⼩事,管宁⽬睹了华歆捉⾦出看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当着华歆的⾯把席⼦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决绝地宣布:“我们两⼈的志向和情趣太不⼀样了。
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
【拓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但很多⼈却因此得出华歆贪慕荣华、德⾏卑污的结论来,说捉⾦是慕⾦钱,看轩冕是慕权势,这却是有失偏颇的。
事实上,华歆是个品⾏⾼洁的⼈。
同是世说⾥的故事,有华歆送还礼品和顺路救⼈的故事,可见⼀斑。
就拿割席绝交的故事来看,“捉⾦⽽掷”,⽤现在的眼光来看,简直就是拾⾦不昧嘛。
⾄于出去看过门的轩冕,这就让我们想起太史公笔下的刘邦和项⽻,⼀个发出“⼤丈夫当如此”的感慨,⼀个发出“彼当取⽽代之”的壮语,这在太史公看来,是优点啊。
3、【⼩时了了】
【含义】指⼈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断定他⽇后定有作为。
【出处】《世说新语﹒⾔语》第三条
【原⽂】孔⽂举年⼗岁,随⽗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举⾄门,谓吏⽈:“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君与仆有何亲?”对⽈:“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夫陈韪后⾄,⼈以其语语之,韪⽈:“⼩时了了,⼤未必佳。
”⽂举⽈:“想君⼩时必当了了。
”韪⼤踧踖。
【故事说明】李元礼就是李膺,东汉朝⾂、名⼠,名⽓很⼤。
《世说新语﹒德⾏》有
载:“李元礼风格秀整,⾼⾃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为⼰任,后进之⼠,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很多⼈就是因为有李元礼的欣赏和赞誉,就因此声名⼤噪的。
孔⽂举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孔融,汉末⽂学家,曾任北海相,故也称孔北海。
【拓展】孔融让梨的故事应该是家喻户晓的,就不消多说了。
⼩⼩年纪的孔融去登龙门,真是不感⼩看呀。
既然是龙门,求见者就必然多不胜数了,就必然遭到门吏的阻挠。
所谓阎王易见,⼩⿁难缠啊。
不过这难不倒我们⼩⼩的孔融,阎王也好,⼩⿁也罢,都服了他,偏偏⼀个不识趣的⼈,⾃讨了没趣。
只是⼩时了了。
⼤未必佳的⼈确实⼤有⼈在。
所以这句话也经常被⽤到,虽然是借⽤的判断句,但 “想必您⼩的时候肯定很聪明”这样现成的回答,却没多少⼈⽤过。
4、【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含义】字⾯意思是鸟巢倾覆了,其卵就会破。
⽤来⽐喻⼀⼈罹祸,全家都不得幸免。
后也泛指事之整体被毁灭,其个体也⽆以保全。
【出处】《世说新语﹒⾔语》第五条
【原⽂】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时融⼉⼤者九岁,⼩者⼋岁,⼆⼉故琢钉戏,了⽆遽容。
融谓使者⽇:“冀罪⽌于⾝,⼆⼉可得全不?”⼉徐进⽈:“⼤⼈,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
【故事说明】据《魏⽒春秋》记载:“(孔)融对孙权使有汕谤之⾔,坐弃市。
”临事,他的⼦⼥⽆动于衷。
原来⼆⼈预料必被株连,故以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为喻。
【拓展】孔融⼗岁登龙门(拜访当时清流领袖李元礼),对⼈情看得很清;他的⼉⼦⼋九岁,能坦然⾯对家庭巨变,对事故看得很透。
让我汗颜的同时也让我顿⽣凉意。
那样的清与透,在某中程度上⼤概是要⼀个时代的⾎与痛换来的。
⼀直很喜欢世说,其实并不是因为⾥⾯的都是名⼠风流,更因为⾥⾯的早惠的⼉童和率真的成年⼈,包括那些妇⼥。
是恩格斯说的吧,⼤意是妇⼥和⼉童的的⽣活状况最能反映⼀个时代的社会风尚,或者是说最能反映⼀个时代的社会解放程度。
所以想,也许从这些孩⼦的⾔⾏中,最能感触到魏晋之风吧。
5、【拾⼈⽛慧】
【含义】⽛慧,原指⾔谈中所流露之智慧,后喻他⼈曾说之⾔论与见解。
拾⼈⽛慧,⽐喻拾取他⼈⼀⾔半语为⼰⽤,或抄袭他⼈之⾔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学》第⼆⼗七条
【原⽂】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后慧。
”
【故事说明】殷中军,即殷浩,东晋⼈,学识渊博,善发议论,少时颇有名⽓。
曾封为建武将军,取中原时战败,⽽遭免官,放逐⾄浙江信安。
偕同者有其外甥韩康伯。
韩康伯常中断殷浩的发⾔,私表议论。
⼀天,殷浩见韩康伯⼜夸夸其谈,便出此语。
【拓展】“拾⼈⽛慧”亦作“拾⼈唾涕”或“拾⼈唾余”。
宋时严⽻在《沧浪诗话》中《答吴景仙书》:“仆之诗辩,乃断千百年公案,是⾃家闭门凿破此⽚⽥地,即⾮傍⼈篱壁,‘拾⼈涕唾’得来者。
”从其同义词“拾⼈唾涕”或“拾⼈唾余”来看,我并不认为慧是智慧的意思,⽽应该是⼀个通假字。
不过不说也罢。
韩康伯经常打断舅舅的话,多多少少有些不够礼貌,且有些轻浮之嫌。
殷浩吐此⾔,也不知道是划清界限还是在维权。
此语出在⽂学篇是有缘故的。
做⽂章是最忌讳抄袭的。
古⼈有⾔:“⼤概著书⽴说最怕雷同,‘拾⼈⽛慧’。
赋诗作⽂,都是⾃写胸襟。
”亦作“拾⼈涕唾”。
所以作
⽂的时候,⼀定要是写⾃⼰的真情实感,“⾃写胸襟”。
6、【标新⽴异】
【含义】原指独创新意,⽴论与众不同。
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套。
【出处】《世说新语﹒⽂学》第32条
【原⽂】庄⼦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
⽀道林在⽩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
⽀卓然标新理于⼆家之表,⽴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后遂⽤⽀理。
【故事说明】⽀道林,名遁,是东晋时的佛教学者。
他常与谢安、王羲之等名⼠交往,喜欢谈⽞理,对《庄⼦》也很有研究。
《庄⼦》是战国时期庄周所著的⼀部哲学著作。
魏晋时期的⼠⼈多崇此书。
晋代的向季和郭象曾对《庄⼦》作注。
《逍遥游》是《庄⼦》中的第⼀篇,也是⼀个难点。
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深⼊钻研体味这篇⽂章的道理,都没有能够超出郭象、向秀的见解。
有⼀次,⽀道林在洛阳⽩马寺同太常护国将军冯怀⼀起聊天,谈到《逍遥游》,⽀道林说出了⼀种新的道理,⼤⼤⾼于郭象、向秀的解释,树⽴了⼀种新的见解,超出当时许多著名学者的认识。
⽀道林所作的分析见解,都是那些著名学者苦苦搜求思索没有能够解决的。
后来⼈们就吸收了⽀道林的意见来解释《逍遥游》。
【拓展】标新⽴异,总该是⼀种创新吧。
就这⼀点,就能折服多少⼈啊。
在⽂学上,“⾃写胸襟”⾃然是⼀种⾼度,这种⾼度是要⼈慢慢地体味的,是需要理解和欣赏的,是以⼼以情以理慢慢浸染他⼈的⼼理的。
⽽标新⽴异⼤多是⼀种智慧的突兀⽽出,是⼀眼就能看到的,不容忽视且忽视不了的。
7、【⽪⾥春秋】
【含义】指表⾯不露好恶、不表态度,但内⼼实际上是有褒贬的。
【出处】《世说新语﹒赏誉》第66条
【原⽂】桓茂伦云:“褚季野⽪⾥阳秋。
”谓其裁中也。
【故事说明】在百度搜索⽪⾥春秋的出处时,显⽰的都是《晋书*褚裒传》,其原⽂是“谯国桓彝见⽽⽬之⽈:‘季野有⽪⾥阳秋。
’⾔其外⽆臧否,⽽内有所褒贬也。
”殊不知“季野有⽪⾥阳秋”最早是出⾃《世说新语》,《晋书》的很多地⽅就是取材于世说的。
《晋书》中的桓彝,就是桓茂伦(字茂伦),东晋⼈。
阳秋,即春秋,晋⼈避简⽂宣太后阿春讳,以“阳”代“春”。
孔⼦作《春秋》,每每以微⾔含蓄着⼤义,故后世称其为“春秋笔法”。
⽪⾥春秋则指表⾯不露好恶、不表态度,但内⼼实际上是有褒贬的。
”裁中,即指在内⼼进⾏褒贬。
【拓展】在搜索这个成语时,出现得最多的是这么句话—— “眼前道路⽆经纬,⽪⾥春秋空⿊黄。
”这是《红楼梦》第三⼗⼋回薛宝钗咏螃蟹诗中的⼀句。
蟹肚⾥有⿊、黄两种不同的颜⾊,以“春秋”指花⾊,“空⿊黄”,就是花样多也徒劳的意思,因为最终难免成菜肴进⼈腹。
这⼀句诗既新颖别致⽽⼜寓意深远,这也难怪有⼈因此说宝钗深有城府的。
《红楼梦》⾥还有⼀回,也与此语有关。
第四⼗⼆回“潇湘⼦雅谑补余⾹”,写黛⽟给刘姥姥取了个绰号“母蝗⾍”。
这“母蝗⾍”真正形象恢谐,正如宝钗所⾔:“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也就尽了。
幸⽽凤丫头不认得字,不⼤通,不过⼀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这促狭嘴,他⽤‘春秋’的法⼦,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出来,⼀句是⼀句。
‘母蝗⾍’三字,把昨⼉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
亏他想的倒也快。
”
由此看来,不唯宝姐姐善春秋,林妹妹在这点上也是不弱的。
由宝姐姐⼀咏蟹诗来说宝姐姐城府深,是毫⽆来由的,⼈家分明是在批评螃蟹“⽪⾥春秋空⿊黄”嘛。
词语出⾃《赏誉》篇,多是⽤来形容⼈的为⼈处世的。
8、【嵚崎历落】(qīn qí lì luò)
【含义】⽐喻品格卓异出群。
【出处】《世说新语*容⽌》第20条
【原⽂】周伯仁道桓茂伦:“嵚崎历落,可笑⼈。
”或云谢幼舆⾔。
【故事说明】从这个成语的含义中并不容易看出这有什么“可笑⼈”,⽽且此语出⾃《容⽌》篇,好象并不搭边,不象形容容⽌的嘛。
不过,成语的产⽣是经历过漫长的岁⽉的,后来的含义通常有了改变或者引申,前者⽐如“难凶难弟”,后者⽐如“嵚崎历落”。
从结构上看,应该是并列结构;从字⾯上看,“嵚崎”和“历落”的含义差不多,⼤概是差别⼤,距离⼤,有⾼低的意思。
果然,单独查了“嵚崎”的含义,⼤概有下⾯四种意思:1、形容⼭路险阻不平。
2、指崎岖的⼭路。
3、引申指艰难险阻。
4、犹坎坷、困顿不得志。
如此⼀来,也就能发出会⼼⼀笑了——是在说桓茂伦轮廓太分明,长得太有个性呢!
【拓展】⾯⽬轮廓深,在当时⼤概是因为有胡⼈的⾎统吧?不是有⼈说那个时候不是五胡乱华么?⽤教科书⾥的说法,魏晋时期是个民族⼤融合时期,胡汉通婚已经很常见了吧?不过⼈们还是爱拿这说事。
不过就有个不怕这种嘲笑的,那就是东晋豫章⼭寺的僧⼈康僧渊。
《世说新语*排调》第⼆⼗条有这样的记载:“康僧渊⽬深⽽⿐⾼,王丞相每调之,僧渊⽈:‘⿐者,⾯之⼭;⽬者,⾯之渊。
⼭不⾼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
’”康僧渊的祖先是西域⼈,长得⾼⿐梁深眼睛的⼈还受到别⼈的调笑,何况东晋名家桓家呢。
不过,如果是这种⿐⾼眼深的长相,应该还是很英俊的呢。
还是回到这个成语上来。
“嵚崎历落”正是因为有这个崎岖不平,才有形容⾯⽬的轮廓和品格或才能的卓异出群。
9、【⿊⽩分明】
【含义】⽐喻事⾮界限很清楚。
也形容字迹、画⾯清楚。
【出处】《世说新语﹒⾔语》第15条
【原⽂】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分明,有⽩起之风,恨量⼩狭。
”赵云:“尺表能审玑衡之度,⼨管能测往复之⽓。
何必在⼤,但问识如何⽿。
”
【故事说明】稽中散即⼤名⿍⿍的嵇康,《世说新语》⾥也是有名的帅哥。
赵⾄,字景真,有⼝才,曾任辽东郡从事,主持司法⼯作,以清当见称。
⽩起,⼀般也很熟悉,是战国时秦国的名将,封武安君,据说他瞳⼦⽩⿊分明。
⼈们认为,这样的⼈⼀定见解⾼明。
表,是⽤来观测天象的⼀种标竿。
玑衡,古代测量天象的仪器,即浑天仪。
管,指古代⽤来校正乐律的⽵管。
【拓展】⼤帅哥,也是当时的⼀个偶像极⼈物,对⾃⼰的朋友说,你的眼睛⿊⽩分明,只是可惜⼩了点。
⼜是对⼈物相貌的评价。
魏晋⼈⼠⾮常看重⼈的相貌和风度,翻翻《晋书》,凡是提到名流,很少不提两句这⼈的容貌风采的。
魏晋时期,⼠⼤夫,也许包括整个社会,对男性外貌美的审美很普遍,相反,对⼥性的相对⽽⾔就弱些。
不过奇怪的是,他们对男性的外貌美的追求是趋于⼥性化的。
⽐如后世⽤来形容⼥⼦美的⼀些词,在世说⾥都是形容男性的。
⽐如⽟⼈、壁⼈什么的。
这在《容⽌》篇⾥很常见。
想起⼩时侯听评书,⾥⾯称赞男⽣的相貌往往说:“眼见此⼈天庭饱满,地⾓⽅圆,四⽅阔⼝,豹眼圆睁,⿐如悬胆,⽬似朗星。
端的⼀个好相貌!”但对世说时代的⼤众偶像来说,就该⼤⼤地改词了。
就该改成:“眼见此⼈肤如凝脂,唇似点朱,⾯似⽉下⽩⽟,腰如风中杨柳,⼝嘘兰麝,体溢芳⾹,端的⼀个好⽪囊!”这话⽤在魏晋男偶像⾝上,很是恰当。
不过若是⽤在貂禅MM⾝上,也⽆不妥。
所以魏晋时期的美男⼦,如潘安、如卫玠,⼤概长得都是《红楼梦》⾥的宝⽟模样。
另外,查得汉董仲舒有《春秋繁露﹒保位权》:⽂中有“⿊⽩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句,故⿊⽩分明最原始的出处⼤概是此。
10、【道边苦李】
【含义】⽐喻庸才,⽆⽤之才。
【出处】《世说新语﹒雅量》第4条
【原⽂】王戎七岁,尝与诸⼩⼉游,看道边李树多⼦折枝,诸⼉竞⾛取之,唯戎不动。
⼈问之,答⽈:“树在道边⽽多⼦,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故事说明】王戎,字浚冲,⼭东琅琊⼈,⽵林七贤之⼀。
王⽒⼀族是有名望的⼤族,从他的亲族辈中,便出了王衍、王澄、王导、王敦,等⼈物,掌握著东西两晋政府的政坛,有“⼋王”之称,与同为⼭西名族的斐⽒“⼋斐”并称。
【拓展】在上⾯说过,魏晋时期,凡是提到名流,很少不提两句这⼈的容貌风采的。
世说是这么形容王戎的容貌的:“容眼烂烂,如岩夏电”这就是说他的眼睛光彩有神,应该是个很⾼的评价和描写。
但这个两眼有神采的⼩⽼弟——他是当时名流组合“⽵林七贤”中⽼⼳,在七贤当中,王戎的年纪是最轻的,他⽐⼭涛⼩⼆⼗九岁,⽐阮籍⼩⼆⼗四岁,⽐稽康⼩⼗⼀岁——却被哥哥们称之为俗物。
世说记载:“嵇、阮、⼭、刘在⽵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俗物已复来败⼈意!’王笑⽈:‘卿辈意,亦复可败邪?’”他所谓的俗,⼤概是因为节俭之顾。
《世说新
语﹒俭吝篇》就有四条讲的是王戎。
除了“卿卿我我”这个成语来源于他和他妻⼦的故事外,还因为他的这些个俗。
上⾯说的都是成年后的王戎。
还是回到幼时的王戎⾝上来。
王戎⾃幼便有“神童”之称。
《世说新语﹒赏誉》第六条有这样的记载:“王浚冲、裴叔则⼆⼈,总⾓诣钟⼠季,须臾去后,客问钟⽈:‘向⼆童何如?’钟⽈:‘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年,此⼆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滞才。
’”果其不然,王戎在仕途上是很风顺的,后封安丰侯。
“道边苦李”便是他被成为神通的⼀个⼩⼩的证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思考,看问题不要光看表⾯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也说明了王戎能能善于观察、推理,通过表⾯现象,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
完全⼀个古代中国的神探柯南嘛!
11、【卿卿我我】
【含义】形容男⼥相爱,⼗分亲昵,情意绵绵。
【出处】《世说新语*惑溺》第35条
【原⽂】王安丰妇常卿安丰。
安丰⽈:“妇⼈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
”妇⽈:“亲卿爱卿,是以卿卿。
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
【故事说明】王戎事迹见前条。
按礼,妇⼈应以“君”称其夫,“卿”乃是夫对妻的称呼,这就是王戎为什么说“于礼为不
敬”了。
【拓展】《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卿字的相关注解是这样的:“古时夫妻或好友之间表⽰亲爱的称呼”。
这个解释应该是从王戎妻⼦之后开始。
其实。
“卿”原来是官位名,“三公九卿”即是此意。
后来成为男⼦美称——中国嘛,⾃古以来⼀直是个官本位国家,曾经连⾼⾼在上的皇帝,也被成为“官家”呢,⽽封建社会⾥,执政掌权的官员们都是男性。
再后成为帝王对⼤⾂的称呼,电视⾥古装剧⾥经常出现的“爱卿平⾝”就是此意。
再后来成为⼥⼦美称,这个⼤概也是有传统的——中国古代的⼠⼤夫总爱拿⾃⼰与帝王的侍妾相提并论,推⼰及⼈,帝王拿“卿”来称呼⾃⼰,⾃⼰就拿“卿”来称呼⾃⼰喜欢的⼥⼦,也过过阿Q式的皇帝瘾啊。
这⼤概就是那个所谓的礼的由来吧。
世说《俭吝》篇第三条记载:“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碓之属,洛下⽆⽐,契疏鞅掌,每与夫⼈烛下散筹筭计。
” 看这夫妇两相唱随的画⾯,就想起他家侄⼦王衍和侄⼦媳妇的事情来。
侄⼦媳妇也是和王戎夫妻个性相似,据说出门总让随⾝的丫头带着可以检诸如⽜分类的肥料,⽽王衍深恨其俗,把钱都不叫钱,叫“阿堵物”了。
这⼜是另⼀个典故。
所以卿卿我我这个词语产⽣与王戎夫妇,是再正常再美妙不过的了。
王戎夫妻作为⼀对俗⼈,但却为丰富了恋⼈的词汇作出了⼤⼤的贡献。
即使是⾰命志⼠,也向往着侠⾻柔肠,也愿意与⾃⼰的恋⼈花前⽉下,卿卿我我。
⽐如我们所熟知的黄花岗七⼗⼆烈⼠之⼀的林觉民先⽣,在《与妻书》⾥就写过“意映卿卿如晤”句。
其实,有哪份感情不是世俗的呢?即使说是超越世俗的情感,那也是世俗⼈才能拥有的。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神话故事⾥,不管是妖精,还是神仙,都向往⼈间的⽣活的缘故吧?
12、【蒹葭⽟树】(亦做蒹葭倚⽟树或蒹葭倚⽟)
【含义】指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在⼀起,⽐喻⼀丑⼀美不能相⽐。
后多表⽰地位低的⼈仰攀、依附地位⾼贵的⼈。
亦常⽤作谦辞,⽤作借别⼈的光的客套话。
【出处】《世说新语*容⽌》第3条
【原⽂】魏明帝使后弟⽑曾与夏侯⽞共坐,时⼈谓“蒹葭依⽟树”。
【故事说明】蒹是荻,葭是芦苇,蒹葭:没有长穗的芦苇。
⽐喻微贱、貌丑。
⽟树指传说中的仙树或珍宝制作的树,⽐喻品貌之美。
夏侯⽞,字太初,少时博学,才华出众,尤其精通⽞学,被誉为“四聪”之⼀。
据传相貌英俊,与嵇康、潘岳等⼈同为魏晋时期的美男⼦。
【拓展】⼠族阶层讲究仪容举⽌,这成了魏晋风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侯⽞,初任散骑黄门侍郎,有次和皇后的弟弟⽑曾并排坐在⼀起,就认为这是耻辱,因为太不相称。
魏明帝很不⾼兴,就把他降为⽻林监。
不仅如此,仪容风采有时甚⾄能借以活命或办成事情。
例如第23 则记陶侃因苏峻作乱事欲杀庾亮,可是见到庾亮后就不⼀样了,“庾风姿神貌,陶⼀见便改观;谈宴竟⽇,爱重顿⾄”。
由此可见注重容⽌是当时的社会风尚。
这就难怪夏侯⽞宁愿得罪皇帝的⼩舅⼦,也不愿意和他坐在⼀起了。
不过夏侯⽞和嵇康、潘岳这些个美男⼦却没庾亮这好的命了。
13、【⾝⽆长物】
【含义】除⾃⾝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指⽣活节俭。
后多⽤来形容极其贫穷。
【出处】《世说新语*德⾏》第44条
【原⽂】王恭从会稽还,王⼤看之。
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 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领及我。
” 恭⽆⾔。
⼤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
既⽆余席,便坐荐上。
后⼤闻之,甚惊,⽈:“ 吾本谓卿多,故求⽿。
”对⽈:“ 丈⼈不悉恭,恭作⼈⽆长物。
”
【故事说明】王恭,字孝伯,出⾝于名门望族,为⼈清廉。
他的妹妹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皇后。
但作为皇亲国戚,王恭却从不以此⾃傲,⽽是以平等的⼼态待⼈,⽣活俭朴,赢得了世⼈的好评。
晋安帝时起兵反对帝室,被杀。
王⼤,王忱,⼩名佛⼤,也称阿⼤、王忱年龄相仿,但王忱辈份在王恭之上,所以王恭尊称王忱为长者。
蕈(diàn),⽵席。
卿字的⽤法,在“卿卿我我”条中已有解释。
六朝时,在对称中,也⽤于尊辈称晚辈,或同辈熟⼈间的亲热称呼。
荐,草席。
【拓展】这个成语带给我两点思考。
其⼀,作为象王恭这般的当权者,应学王恭清廉贵峻,“⾝⽆长物”。
和古⼈的⾝⽆长物相⽐,现代⼈对物质的需求欲望就截然不同了。
社会⽣产⼒的发展,物质的极⼤丰富,使⼈的⽣活⽔平发⽣了极⼤的变化,对物质的需求和提升⽣活⽔平的欲望,这是⽆可⾮议的。
但如果以⾝在要职,以权谋私,则不应该。
这样的⼈该多想想陈⽼总“⼿莫伸,伸⼿必被捉”的话才好。
其⼆,作为⼀般⼈的我们,也应该学王恭的简单节俭,“⾝⽆长物” ,保护资源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古便有“俭以养德,静能修⾝”的说法。
节俭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且更是我们修⾝养性的途径。
同时,它从⼀个⽅⾯反映出⼀个⼈对待他周围事物的态度,不是玩世不恭,贪得⽆厌,⽽是懂得珍惜,甚⾄像王恭⼀样先⼈后⼰。
14、【⽵头⽊屑】
【含义】厚头,靠近根部的⽵头。
⽵头与⽊屑,⽐喻细微的东西。
后⽐喻可供利⽤的废置之材。
【出处】《世说新语﹒政事》第16条
【原⽂】陶公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此意。
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屑覆之,都⽆所妨。
官⽤⽵皆令录厚头,积之如⼭。
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云,尝发所在⽵篙,有⼀官长连根取之,仍当⾜。
乃超两阶⽤之。
【故事说明】陶侃是晋⼈是晋末著名作家陶渊明的曾祖⽗。
由于他为西晋统治者“⼀贯尽忠”,被封为“长沙郡公”,拜为⼤将军,⽣活俭朴,爱惜时间,节约物资。
当⾜,当做⽵篙的铁⾜。
撑船闲的⽵篙,头部包上铁制的部件,就是铁⾜。
陶侃⽤⽵根代替铁⾜,既善于取材,⼜节省了铁⾜。
他⾃⼰提倡节俭,也以此为标准取⼈。
“尝发所在⽵篙,有⼀官长连根取之,仍当⾜。
乃超两阶⽤之。
”由此可见,陶侃的节俭是出于治理国家的需要。
【拓展】这⼜是⼀个有关节约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故事。
不唯节约,还有物尽其⽤,⼈尽其才的意思在⾥⾯。
这⾥只讲后⾯的⼀曾意思。
⽵头⽊屑,看似废物,可是善⽤者就可将它们化平庸为神奇。
物且如此,何况⼈乎?世⽆弃物,⼈⽆废材!所以我们要宽容地对待他⼈,⾃信地对待⾃⼰。
对⼈对事对物都不要怀厌弃之⼼,⼼怀坚忍,永不放弃。
认识到这⼀点,就能扬长避短,远离悲观和沮丧,勇敢地⾯对各种磨难,把磨难变成天赐的良机。
失意的时候,不妨长吟“我辈岂是蓬蒿⼈”、“天⽣我材必有⽤,千⾦散尽还复来”!
15、【楚楚可怜】
【含义】形容⼥⼦娇弱的样⼦。
【出处】《世说新语*⾔语》第84条
【原⽂】孙绰赋《遂初》,筑室畎川,⾃⾔见⽌⾜之分。
斋前种⼀株松,恒⾃⼿壅治之。
⾼世远时亦邻居,语孙⽈:“松树⼦⾮不楚楚可怜,但永⽆栋梁⽤⽿!”孙⽈:“枫柳虽合抱,亦何所施?”
【故事说明】遂初,是指孙绰的⽂章《遂初赋》。
孙绰在《序》中说,⾃⼰仰慕⽼⼦、庄⼦之道,愿隐居⼭林。
畎(quǎn)川:地名。
⽌⾜之分,⽌⾜指知⽌、知⾜,即安分守⼰;分指本分。
壅,培⼟。
楚楚:植物丛⽣的样⼦。
【拓展】⾼世远说:“⼩松树不是不茂盛可爱,只是永远不能⽤做栋梁呀!”孙绰说:“枫树、柳树虽然长得合抱那么粗,⼜能派什么⽤场呢?”完全同意孙绰的观点。
当然,我相信孙绰并不是说枫树柳树没⽤——⽵头⽊屑尚且有⽤,何况枫树和柳树呢——⽽是根据⾼的逻辑说的,这⼤概就是以⼦之⽭攻⼦之盾吧。
舒飞廉在《树的初芽》⾥说过,幼⼩的事物是可爱的。
之所以可爱,是因为它显得弱⼩,⽽楚楚可怜就显弱⼩些。
楚楚可怜在这⾥原本形容幼松纤弱可爱,后⽤来形容⼥⼦,⼤概是喜欢⼥⼦娇弱的⽓质吧?在这样的⼥⼦⾯前,⼈们⾃觉不⾃觉就愿意去呵护对⽅。
⽐如普通的男⼦,⾯对⾃⼰楚楚可怜的⼥⼦,他能怎么办呢?惟有缴械投降,不败⽽败。
不唯男⼦如此,⼥⼦也是⼀样,若是和⾃⼰的姐妹或者是朋友相执不下,谁要做出个楚楚可怜的样⼦谁多半就会取得胜利。
所以“楚楚可怜”并不真的可怜,相反,它是个杀伤⼒还⽐较⼤的武器。
17、【芝兰⽟树】
【含义】⽐喻有出息的⼦弟。
【出处】《世说新语*⾔语》第92条
【原⽂】谢太傅问诸⼦侄:“⼦弟亦何预⼈事,⽽正欲使其佳?”诸⼈莫有⾔者。
车骑答⽈:“譬如芝兰⽟树,欲使其⽣于阶庭⽿。
”
【故事说明】芝兰是芝草和兰草,是芳⾹的草;⽟树是传说中的仙树(具体见蒹葭⽟树条)。
⼆者都⽤来⽐喻才德之美。
谢安,字安⽯,晋代政治家,后官⾄宰相,也是成语故事“终南捷径”的主⼈公。
谢⽞,字幼度,有经国之材,官⾄⼴陵相。
历史上著名的“淝⽔之战”,就跟这叔侄两有莫⼤的关系——⼀个是坐镇千⾥之外,指挥⾃若,⼀个是直接指挥者。
【拓展】魏晋时期的谢家是有名的⼤家族。
⽤红楼梦⾥的话,说它是“钟鸣⿍⾷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点都不为过。
据史书记载:谢⽒先世从三国曹魏时即开始为官僚世家,到东晋时更成为⾸屈⼀指的⾼门望族,权势显赫,朝野敬慕。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平常百姓家”⾥说的谢家,就是谢安、谢⽞家族。
谢⽞说要使谢家⼦为芝兰⽟树⼀般⽣长于阶庭之中,⼀代接⼀代永不衰绝。
谢⽞的话说出了他的志向,也符合谢安要求。
后来的实际情况也正如谢⽞所说那样,谢⽒⼀族如芝兰⽟树⽣于阶庭⼀般,世代长青,⾹馥满堂。
阶庭前长满芝兰⽟树,既可⾃傲,亦可骄⼈,家有佳⼦亦是如此。
记得很早前看到过这样的⼀段话,说是有⼈问法国作家⼤仲马他最得意的作品是哪部,他说,是⼩仲马。
希望⾃⼰的孩⼦出类拔萃,⼏乎是所有⼈的希望。
18、【渐⼊佳境】
【含义】原指⽢蔗下端⽐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
后⽐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