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带来的弊端:自我凌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交网络带来的弊端:自我凌乱
据国外媒体报道,现在很多人开始对社交媒体上瘾,导致人们在关注社交媒体的同时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并出现自恋症、强迫症、多动症、社交恐惧症、抑郁症等“自我凌乱”(iDisorder)现象。
现在美国有这么一批“社交控”:不检查手机就没法安心的吃饭、睡觉;不在Facebook上表现一下自己就心里难受;当看到自己发表的状态有不少回应或者“喜欢”(赞/顶)时就高兴地不得了。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神经学教授拉里罗斯(Larry Rosen)认为: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表现出这种现象,罗斯称这种现象为“自我凌乱”(iDisorder)。
这种“自我凌乱”现象的集中表现就是:由于高频率的试用高科技设备,而日益明显的表现出的一种自恋症、强迫症、多动症、社交恐惧症、抑郁症以及其他精神疾病等。
罗斯还认为,处于现在这个高度社会化的年代,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些这样的疾病当中。
但是,这些疾病还是有挽救办法的,而且很简单——暂时隔绝这些社交网络和其他的一些联系方式,假装自己是生活在1985年。
然而令罗斯一场气愤的是很多人在知道这个治疗办法后都不能坚持下去。
最近罗斯和南希奇弗(Nancy Cheever)以及马克(L. Mark Carrier)合著的新书《自我凌乱》(iDisorder)受到了美国媒体的一致好评。
书中提到“虽然科技并未使我们疯狂,但它却会加速我们的凌乱倾向”。
每天结束工作回到家里你习惯性地打开笔记本电脑,这可能就是你强迫症行为的警告讯号。
每天登录Facebook发表带“我”的几十条状态,这也是自恋症的体现。
状态更新中使用了诅咒有关的词,且包含更少的积极内容和更多的宗教用词,这就意味着你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因为一直上网而未能及时完成工作,那么你可能已经患上了了多动症。
报告称,尽管科技会加深抑郁行为,但快速的脱离这些东西却会加速焦虑的水平。
随着焦虑越积越深,自我凌乱也将越严重。
罗斯的研究发现没有人——忽略性别和年龄——能够进行多任务处理,尽管有时候一些多工作业要比另一些容易得多。
他说:“这项工作的任务是先了解如何将注意力放在某件东西上,然后处理得当后,将注意力转移至另一件事情上。
”
为了击溃那些将科技视为“坏东西”的想法,罗斯开始了身体力行。
他是第一个每天至少查阅自己Facebook账户半小时的研究人员。
与删除所有社交网站的账号相比,他更主张“技术突破”。
然而,他实施的具体想法却是反常态的。
例如,上课刚开始时,罗斯会鼓励学生将手机掏出来放在桌子上并在上课前与某位联系人通话一分钟;然后,他又指示他们将手机静音并将其置在垂直于脸部的桌面上。
他说:“就是你能够轻易看到的地方”。
“手机的曝光度会刺激大脑,但你不必担心,因为你会被允许在少于15分钟的时间内再次检查一下”。
他提倡设备拥有者在工作,吃饭或者试图做作业时使用这种方式。
罗斯解释称,这种方法正是被设计以用来停止分心且保持注意力的。
对于这些技术是否也会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罗斯表示,两方面的影响肯定都会有的;就如Facebook,尽管它使人们变得更加自恋,但也让人们更加具有亲和力。
他说:“强大的…赞‟(Like)按钮具有惊人的力量,人们总会为更多人喜欢他们的状态而感到兴奋不已”。
但他同时也指出,社交媒体可以采取收费的经营模式以促进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
现在,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有各自的利和弊。
就如电视机,电话和汽车为我们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各个问题一样。
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处理棘手的社交问题时保持你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