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称呼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称呼策略研究
宋振芹
【摘要】称呼语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进行人际定位的一种语言活动,是人际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称呼语的选择体现了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语用距离以及情感态度,恰当、得体的称呼语有利于促进言语交际.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是重视交际功能的动态语言,而语用学研究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如何结合语境和意图来表达和理解话语的意义.从语用学的角度,借助语用得体、语用距离、语境顺应等理论,对语言修养较高的主持人的称呼策略进行动态的分析,有助于发挥媒体语言对大众语言的引领示范作用,从而推动社会语言发展.
【期刊名称】《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18)001
【总页数】9页(P90-98)
【关键词】称呼语;语用策略;语用得体;语用距离;称呼语转换;电视节目主持人
【作者】宋振芹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19
【语言学研究】
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带来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也由此产生了“称呼困境”——我们常常会遇到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对方的尴尬事情。

先来看
两段电视访谈节目中关于称呼的对话。

例1:《杨澜访谈录》(2006-06-19)主持人:杨澜,嘉宾:易中天
杨:“我不知道应该称呼您易教授呢,还是……”
易:“我挺不喜欢听这种称呼。


杨:“那叫什么呢?老易?呵呵呵。


易:“呵呵呵。


杨:“老易也不太好,易老师吧。


易:“易先生吧。


杨:“易先生吧,好。


易:“什么‘易教授’都是官场人喜欢这样叫,很讨厌。


杨:“‘教授’怎么是官场呢?‘教授’是学术的。


易:“他老把你这个头衔当作一个官衔来对待。


杨:“哦。

那平心而论,我没有。


易:“这本来的说法叫学衔,后来叫做职称。


杨:“咱们就叫‘先生’吧,既是一个现代的称谓,也含有老师的意思了。

易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杨澜访谈录》的访问。


例2:《小崔说事》(2012-12-24)主持人:崔永元,嘉宾:苏叔阳
崔:“您喜欢什么称呼呢?”
苏:“我喜欢别人叫我‘叔阳’‘小苏’,那是朋友,好朋友,甚至我希望我的学生别叫我‘苏老师’‘苏先生’,叫我‘叔阳’,太好了,那是亲人呀。

我同学一叫我‘小苏’,我心里美得不得了。


由此看来,在汉语交际中,人们彼此间当面打招呼所使用的称呼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言语行为。

通用语称呼缺位或称呼不当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人们的交际质量。

那么,对语言驾驭能力较强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是怎样使用称呼语的呢?作为媒体语言
中最鲜活的部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具有真实性、生动性、时效性和规范性的特征,为社会提供了话语交流的示范。

笔者拟从语用学的角度,借助语用得体、语用距离、语境顺应等理论,对语言修养较高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称呼语策略进行动态的研究,以期发挥媒体语言对大众语言的引领示范作用,从而推动社会语言发展。

称呼语是“人们用于指代称呼对象、识别身份以及在交际中定位人际关系的符号系统”[1]89。

它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和社会现象,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传递给对
方的第一信息。

恰当地运用称呼语是保证言语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素质高低和社交技能是否熟练的重要标志[2]48。

称呼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词汇系统[3]153,又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体现社会
准则和价值观念[4]295。

称呼语总是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反映特定交际
语境中的人际关系。

交际者对称呼语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社会语言规则及语境的制约,是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以及亲疏程度等因素而进行选择的。

曲婧华认为“不同的称呼常常能传递某种特殊的语力”[5]25,表达出说话
人对受话人的态度和感情,而受话人则通过对方所选择的称呼形式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目的。

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称呼语的研究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语义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语用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广泛讨论称呼语的内部结构、语义关系、社会制约因素以及与文化、心理认知的关系。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称呼语的研究层出不穷。

社会语言学者往往对称呼语进行静态的描写,采用归纳法和调查法来总结称呼语的类型和系统变迁,研究称呼与年龄、性别、阶层、权势、亲疏程度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称呼语的泛化与缺位问题。

语用学者从称呼语的使用原则、语用功能、语用含义、动态选择的顺应性、翻译、跨文化交际和语用失误等方面进行研究,选取的例子多来源于文学作品中的对话。

认知与语言心理学者运用自然分类和多维标度的方法,研究称呼语的概念结构
及其文化渊源。

也有学者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结合的视角,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称呼语进行研究。

汉语称呼语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

文秋芳把汉语常用称呼语的11种表达方式归为正式与非正式两大类[6];祝畹瑾把汉语称呼语分为6类:亲属称呼语、特殊亲属称呼语、姓名、通用称呼语、职衔、零称呼语[7];卫志强的分类为:姓名、亲属称谓、表示身份的名称、标志职业和职务的名称、等义于名词的词汇形式、零称呼[8];李明洁依据称呼语的定位功能、表情功
能和定性功能对汉语称呼语进行了系统、详细的分类[9];曹炜简洁地把称呼语分
为亲属称呼语、社会称呼语和姓名称呼语3类[10]。

主持人语言研究是节目主持艺术研究的核心内容。

国内研究主持人语言的学者及其论著主要有:张颂《播音语言通论》(1994),曹可凡、王群《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1997),王朝彦《主持人语言艺术》(2007),肖沛雄、黎运汉《节目主持人
语言传播艺术》(2009),宋怀强、陈贝贝《主持艺术语言》(2010),吴郁《主持
人语言表达技巧》(2011)等。

这些著作大都从传播学、新闻学、美学和系统论的
角度,结合社会学、心理学、传播生态学、语言学、信息论、控制论等学科理论知识对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和语言素质进行探讨,内容包括主持人的语言基本功、语言功力、语言特点以及节目主持人语言的角色、任务、准则、类型、风格、传播技巧、规律和传播效果等。

大量的期刊论文和博、硕论文对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个性特点、性别差异、表达技巧、创新思维、文化性与规范化及语言评价等问题进行静态的研究。

还有学者从语用学、符号学、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修辞学和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借助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面子论、关联论、顺应论、会话结构、语码转换等理论对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进行描写和分析,涉及语用策略、语言得体、叙事性话语结构、话轮推进、语境、语言互动模式、语用失误等研究。

然而,对节目主持人称呼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思考的文章则屈指可数,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称呼策略进行动态分析的研究更为少有。

主持人语言研究是应用语言学的重要分支。

吴郁认为“语言学的发展,如语义学、语用学、话语分析、语境理论等分支,使以往研究中‘重文轻语’的状况有了改观,为主持人语言研究提供了直接的指导”[11]7。

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动态变化的,涉及说话人和受
话人之间的意义磋商、话语语境、话语潜在意义的协调等多种语用动态特征[12]。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是重视交际功能的动态语言,而语用学正是以言谈应对中的意义为对象的双向动态研究[13]71。

因此,运用语用学的理论对电视节目主持人
的称呼策略及其对人际交流的影响进行研究,有助于引导人们恰当地运用称呼语,提高社交技能和言语交际质量。

通过对大量语料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电视节目主持人对交谈对象的称呼语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1.姓名称呼,包括全名称呼、半姓名称呼和小名称呼,如:马云、周迅、任泉、老刘、小崔、小彭、小丫、春璇、天一、昊昊、娇娇等;2.职衔称呼,包括职业性职衔称呼和头衔性称呼,如袁(腾飞)老师、刘江导演、杨检察官、王教授、高院士、刘主任、柳总、王书记、赵省长、陈部长、纪将军等;3.社交通用称呼,如黄怒波先生、苏先生、董明珠女士、方(励)老师、小杨同学、姑娘、孩子、宝贝儿等;4.拟亲属称呼语,如奶奶、大妈、阿姨、大姐、妹妹、妹子、大哥、师哥、周伯伯、董阿姨、孙大哥、峰姐等;5.绰号等特殊称呼语,如容嬷嬷、硬币哥、强哥、小美妞、女神等。

称呼语具有招呼和话语提示功能、社交指示功能、情感指示功能和社会文化心理指示功能。

1.电视节目主持人称呼语的基本功能是见面打招呼、引起受话人的注意或明确话语指向、提示接下来的交际活动。

如:“马云,非常感谢你能接受我的访问”(《杨
澜访谈录》);“梅艳,请登上黄金舞台”(《黄金100秒》)。

2.电视节目主持人称呼语具有社交指示功能,传递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亲疏程度等信息。

如:“周迅,人家剧组里管你叫什么”(《杨澜
访谈录》);“潘总,咱们是朋友,但是可能不是最熟的朋友”(《东方眼》)。

3.电视节目主持人称呼语具有情感指示功能,表达说话者的态度立场和思想感情,充满了丰富的色彩。

如:“大为老师,我能不能说您也是选秀选出来的”(《东方眼》);“小杨同学,这个对你好像很轻松啊”(《非常星发布》);“大哥,这自
行车跟你有多大仇啊”(《黄金100秒》)。

4.电视节目主持人称呼语具有社会文化心理指示功能。

称呼语的选择往往会随着语境、心理、语用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某个确定的说话人和某个确定的受话人在同一次的交谈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的称呼语。

在《杨澜访谈录》之《正青春》(2013-09-30)的现场访谈中,主持人分别用“潘总”和“小潘”两个称呼语来称
呼嘉宾潘石屹。

钱冠连认为言语得体是指“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空间)场合、对适当的人说了适当的话”,是“一个带全局性的语用策略”[14]183。

李瑞华强调得体是语用的最高原则,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要做到“言行恰合身份”,就必须注意交际对象、时间和场合、言行的准则以及言语的表达和效果[15]26。

索振羽认为得体是“高层次
的具有普遍性的原则”[16]80,涵盖力强、覆盖面大,并把礼貌、幽默和克制归
纳为得体原则的三个准则。

得体原则与合作原则协调运作,能保证人们的言语交际顺利进行,取得最佳效果。

称呼语对人际关系有着敏锐的反应[17]77。

得体的称呼能在交际一开始就给对方
留下良好的印象,并能引起对方积极的、和谐的响应,促进交流与合作。

电视节目主持人以真实的个人身份出现,在直观的“面对面”情境中与嘉宾和观众打交道,他要在“陌生的环境和心理距离中迅速切入,以获取所需要的事实、信息和言
论”[18]42。

由于称呼语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特殊性和不可穷尽性,主持人要选
择得体的称呼语,就必须考虑年龄、性别、职业、身份、职务、辈分、熟悉程度、交际目的、谈话气氛、受话人的心理感受等语用因素,这就要求他有常识、修养、较高的社交技能以及观察时空的能力。

例如,在央视《对话》节目中,主持人陈伟鸿对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医院主任医师、某研发中心总经理等人采用职衔称呼:“高院士”“王教授”“刘主任”“郑总”;对首席执行官、研发中心部长、执行主席、管委会主任等人采用表示尊敬的社交通用称呼:“许先生”“马先
生”“罗先生”“曹仪民先生”;对农民、大学生等人采用表亲切的姓名称呼和社交通用称呼:“老刘”“小彭”“小伙子”。

恰当、得体的称呼对于节目谈话的开始与继续、建立、维护和协调人际关系提供了有效的交际手段。

又如例1,主持人杨澜在访谈开始之前主动与嘉宾进行显性洽商,根据受话人“不喜欢”“呵呵呵”等反应排除了“易教授”“老易”“易老师”等称呼,选择了受话人自己提议的“易先生”,显得亲切大方,谦虚有礼,营造出愉快的氛围:访谈在笑声中展开,受访嘉宾谈兴大发,整场采访达到了理想的状态。

语用距离是指交际双方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确认的彼此间的关系亲密程度[19]26。

语用距离分为初始语用距离和交际语用距离。

初始语用距离是交际行为
发生之前,交际双方所推定的彼此之间的语用亲密度;交际语用距离是说话人在交际中根据对方的话语所推定的语用距离。

在特定的交际行为中,由社会来确定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一般是确定不变的;而语用距离具有动态性,是由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推断和确定的,它随着语言使用参数的变化而变化。

称呼语的选择同交际过程中语用距离的推定、洽商和确定紧密相连[20]285。

在同一次交谈过程中,说话人对受话人可以使用不同的称呼语来维持或改变已有的语用距离和语用亲密度。

例如,在杨澜对潘石屹的采访中,一开始根据自我概念、对受话人的他人概念、过去的经验等一系列语言使用参数推断出她与嘉宾的初始语用亲密度处于比较低的程度,因此用“潘总”及第二人称代词敬语“您”来称呼嘉宾:
“潘总,您对于大学毕业生,您会挑选什么样的?”接下来的访谈氛围是轻松幽默的,潘石屹在讲述中引用了自己年轻时单位领导对他的称呼:“小潘,去,帮这个学生拿个桌子去。

”然后主持人在与另一嘉宾柳传志对话时用了叙称“小潘”:“你以为我信小潘说的呢”,而柳传志也顺势改“潘总”为“小潘”:“你夸小潘怎么有魅力这事儿,他也不能当真。

”因此,后来当主持人用语用亲密度相对较高的称呼“小潘”作为面称,并伴随表示亲近、平等的第二人称代词“你”时,无论是受话人还是观众,都感到自然而亲切:“小潘,你现在做企业也做得很成功了,除了做一做这个俯卧撑,发发微博,玩玩游戏,您还学点什么?”从主持人的话语内容和语气来看,这里的“您”略带开玩笑的口吻,尊称意义被淡化。

由“潘总”到“小潘”,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并没有发生变化,而语用距离的动态性决定了称呼语选择的洽商过程,初始语用距离缩短,转变为交际语用距离,促进访谈顺利进行。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以策略为基础的选择过程。

自然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使得人们能在动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做出恰当的选择[21]。

维索尔伦的动态语境观认为语言选择必须顺应语境;语境不是事先确定的,而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对说话人选择话语策略及受话人理解话语意义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称呼语转换是指交际双方在地位、身份不变的情况下,说话人对听话人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称呼形式。

称呼语是处于动态语境中的语用单位,“语境中各个变量,如说话者的主观态度、情感、动机和受话者的年龄、性别、身份、地位以及言语事件的时间、地点、场合等,都会影响到称呼语的恰当选择与使用,并传递出不同的语用信息”[22]22。

林有苗认为称呼语转换是一种积极的语用策略,属于话语修正策略,涉及人们的语用心理与认知过程[23]36。

言语行为与交际目的紧密相连,不同的语言形式产生不同的会话含义,为不同的交际目的而服务。

称呼语的选择有时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传达出说话人隐含的意义,起到构建身份认同、顺应
他人称呼、表达情感、凸显态度立场、制造幽默、打断对方、重新定义当前情境等作用。

(一)构建身份认同
例3:《青年中国说》(2014-05-04)主持人:撒贝宁,嘉宾:黄怒波、任泉等
主持人撒贝宁在节目中与嘉宾黄怒波有十次交流,选择了不同的称呼语,伴随使用的第二人称代词出现了11个“您”和5个“你”:有非常正式的称呼如“黄怒波先生”;有泛尊称形式如“黄老师”“黄怒波老师”;有构建身份认同的近亲属称呼语“师哥”。

人们的距离越近,越能产生认同感,有利于沟通并产生共鸣。

这个超常规使用的称呼语形式强调了交际双方共有的一个身份(毕业于同一所大学),以求拉近距离,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二)顺应他人称呼
例4:《非你莫属》(2013-06-15)主持人:张绍刚、马东,节目参与人:周穗童张:“小周,我突然想到就是说他们刚才说的那个是对的。


周的朋友:“我们都肯为童哥一起拼搏。


张:“童哥怎么那么了不起啊?还你跟他学点东西就已经满足了。

怎么就建立起了个人崇拜的呢?”
……
张(搂住周肩膀):“现在是你要做出判断的时候,一、二……六,童哥,六选一。

”张:“童哥,我们的神秘的、多嘴多舌的场外投资人又要和你竞价……”
马:“就是由童哥自己支配,但是必须给出答案,是吗?”
张:“好,还是那句话,童哥,你面临着现实的问题。


……
张:周穗童同学,现在要做选择。

认真想,认真想。

一般来说,电视节目主持人对年轻的节目参与者常采用表示亲近、平等的姓名称呼
和半姓名称呼,如“任泉”“小彭”等。

例4中,主持人在谈话刚开始时采用了
常规称呼“小周”,而周的朋友使用叙称“童哥”以示尊敬和崇拜。

随着谈话的进展,主持人顺应了这个外化亲属称呼语,在降低自己的同时,把对方的辈分抬高,充分顾全受话人的面子,让他能够以放松的心态来展示自己的能力以获得投资人的帮助,达到节目的预期效果。

而在此环节的末尾,主持人又改用比较正式、严肃的“全名+社交通用称呼”“周穗童同学”来提示他下一个交际活动的重要性。

这三个称呼形式的转换是主持人为了顺应节目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而做出的不同选择,很好地完成了交际的目的。

(三)表达情感、凸显态度立场
例5:《非你莫属》(2015-06-15)主持人:涂磊
涂:请问你的选择是……请问你的选择是……你的选择是……女神,你的选择是……(观众笑声)爱蒂宝,思敏文化,或者是谢谢再见,请尊重我们的比赛规则和
所有观众们的等待,这不是你的私人时间,你的选择是……如果你再……我再,我
再倒数五个数,如果你再不选择,我认为你是谢谢再见,五、四、三、二、一,你的选择是……(观众插话“谢谢再见”)谢谢再见。

在该选手的应聘过程中,主持人之前对她并没有任何面称,而是用了“女生”“女孩子”等叙称,现场的推荐人和招聘方的老板们对她的面称和叙称均为姓名全称。

一位老板在提供岗位时声称要招聘一位“女神”,即“特别温柔不生气”的程序员鼓励师,其他人则认为这是“因颜设岗”而予以排斥。

通常情况下,选手应在15
秒的考虑时间之后立即做出选择。

例5中,主持人多次追问“你的选择是……”无果,不得已而引用“女神”作为面称,表达出不耐烦的情绪,极具讽刺的语用效果。

在传播的过程中,情感的变化会引起态度的变化,这种加入个人情感的传播,容易使主持人和观众之间产生共鸣。

这个非常规使用的称呼语体现出主持人态度的转变,有利于改变受话人的思维惰性,使她集中注意力,仔细领会说话人的意图。

(四)制造幽默
例6:《青年中国说》(2014-12-27)主持人:撒贝宁,嘉宾:李明启
主持人撒贝宁对嘉宾李明启的称呼一直在“奶奶”和“(容)嬷嬷”之间交替转换:“您干嘛这么羞涩啊,奶奶”;“嬷嬷,您慢点,慢点”;“奶奶,谢谢您。

您这一个拥抱,您别看一个简单的拥抱,您给了世琴多大的鼓舞”;“刚才他一直在说看海贼王,容嬷嬷就在问,海贼王是哪个青年代表?海贼王你知道吗?容嬷嬷,这个分享对您来讲,有点难以(理解),就是好多新概念。

”表演艺术家李明启把电视剧《还珠格格》中容嬷嬷这一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主持人在节目里用戏剧中的人物来称呼扮演者,制造出幽默的效果,调节了现场气氛,使节目轻松、愉快地进行。

(五)打断对方
电视节目主持人有时候会把称呼的转换作为打断对方讲话、争取话论的策略。

例如,《非你莫属》节目的主持人对在场的老板一般用“姓+总”或是姓名来称呼:“段总”“尹峰”“查立”等,但有时因控制节目进度而需要打断对方时,就会变换称呼。

例如,涂磊(打断对方):“峰姐,你比如说……”;马东(打断对方):“其实查兄,你完全可以……”。

外化亲属称呼语“名+姐/兄”的方式显得更亲近,使打断这一原本不礼貌的行为变得易于接受。

(六)重新定义当前情境
例7:《小崔会客》(2011-03-06)主持人:崔永元,嘉宾:赵克志
嘉宾以品茶师的身份出场来评判两位农民自家生产的茶叶,主持人的面称采用了省略姓的职务称呼语:“省长,我就跟您说两个字:公平。

”这个称呼语不但表敬程度更高,而且拉近了双方距离,能使受话人感到亲切、愉悦。

而在后来的正式访谈中,主持人改用“姓+职务”的常规称呼:“赵省长,我说话比较直接……我敢保
证贵州所有的农村不会都是这个样,还有很多地方很贫穷”,把受话人和观众引入严肃的民生问题讨论的情境。

例8:《东方眼》(2015-03-10)主持人:崔永元,嘉宾:刘江
主持人在讨论该期节目的主要话题时,无论是面称还是叙称都采用完整的“全名+职业性职衔”称呼语“刘江导演”来称呼嘉宾:“刘江导演,告诉我们一个理由,为什么要去看《咱们结婚吧》”;“刘江导演你想一想……你唯独没想到,他们的父母看了会怎么样”;“其实像刘江导演这样,他要当演员,他肯定是个特别有个性的演员”。

而当主持人以质疑的口吻调侃嘉宾的长相变化时,他采用了示近、平等的姓名称呼:“刘江,问过的问题还能问吗?……你怎么考上表演系的”,话题因素的变化影响了称呼语的选择。

作为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称呼语集中体现了人们彼此间的各种关系、社会角色、交际活动的场合、交际者的心理、情感和交际意图等因素。

兼具社会性和人际性双重色彩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动态的语境中选择得体的称呼语,运用恰当的称呼语转换策略,为交际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体现了良好的语言素质和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为大众语言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引导人们正确选择语言形式,以更有效的沟通途径进行和谐的人际交流。

【相关文献】
[1]刘永厚.汉语称呼语的研究路向综观[J].语言文字应用, 2010(3):89-97.
[2]张积家,陈俊.汉语称呼语概念结构的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7(2):41-49.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4]李增垠.称谓语选择的社会制约因素[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3(5):294-299.
[5]曲婧华.称呼的语用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25-27.
[6]文秋芳.从社会语言学看汉语称呼语的使用规则[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4):73-76.
[7]祝畹瑾.汉语称呼研究——一张社会语言学的称呼系统图[J].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0:71-73,86.
[8]卫志强.称呼的类型及其语用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1994(2):10-15.
[9]李明洁.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97(5):92-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