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阅读理解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故事》阅读理解
1.本文介绍孔子一生中的一些事情,请简要概括,每件事情概括在5个字以内。
答案:17岁那年,发愤读书;快到30岁时,拜访老子;30岁时,悲悼子产;55—69:周游列国;63岁时,潜心教学;73岁时,悲伤去世。
2.文章在介绍孔子一生各时期的事件时,写的篇幅笔墨是不一样的。
你觉得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这样写好,因为作者重点介绍的是孔子的思想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将思想付诸实践的过程、将思想融汇到文化典籍等内容,这些内容正是孔子成为伟大人物的核心,这样写可以避免将孔子的生平泛泛而谈,没有重点。
3.文章的题目是《孔子的故事》,但作者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却花了不少笔墨写了季札和子产的故事,你认为这部分内容放在这里合适吗?为什么?
答案:合适,因为写季札的才学和子产的思想,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孔子的思想,因为季札观礼这件事可以反应出孔子小时候鲁国的文化空气,也说明孔子从小就受到季札的影响,同样,子产在政治上的开明思想也影响了孔子的民主思想。
所以,写季札和子产的故事是从侧面烘托孔子的思想。
4.如何用一句话评价孔子的历史地位?
答案: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5.简单讲讲孔子的身世。
答案: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后来宋国太宰华父督作乱,杀孔父嘉。
其后代避难到鲁国,卿位丧失,下降为士。
孔子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
孔子在其兄弟中排行老二。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
其身世对他的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贵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复周朝的“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降,则促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
6.孔子曾在鲁国任司空、司寇等职位,你知道司空、司寇是什么官职吗?
答案:司空也叫司工,是管理生产和建筑的官员。
司寇是主管刑狱的官员。
据《尚书》《左传》记载,在周武王、周公时,司寇已是王朝的高官。
春秋时,周王室和鲁、宋、晋、齐等诸侯国都设置这一官职,其职责是驱捕盗贼和诛戮不法大臣等。
7.你知道孔子、孟子、老子、荀子等人的名字里为什么带“子”吗?人们为什么还要将孔子称作“夫子”呢?
答案:商周时,“子”原为天子所属卿的尊称。
春秋时,诸侯所属卿也称子;后来,大夫一级也互称“子”。
春秋战国之际,著书立说和聚徒讲学的学者和教师,被学生尊称为“子”。
战国时期,“子”就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了。
“子”还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同时,先秦诸子的著作也称“子”,如《韩非子》《列子》。
“夫子”西周时是用来称呼军官的。
春秋时成为卿大夫的尊称。
春秋战国之际,“夫子”也演变成了对学者、教师的尊称。
8.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答案:是“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
(1)孔子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2)孔子讲的“克已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正名,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9.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期间,曾说过这样的话:“审理案件,我和别人没有两样啊,可是最好的办法是,要做到连打官司的也没有啊。
”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答案:因为孔子虽然任司法长官,但从本质上来说他反对刑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用礼仪来约束人民。
比如,以教育为先、利民富民、取信于民、举贤用贤、身正令行的主张以及反对暴政,反对苛政的思想。
总之,他主张通过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知识和认识水平,实行自律化的管理,以达到社会的治理。
10.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什么?
答案: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把解决和探讨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11.你觉得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伟大在哪里呢?
答案:
(1)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之一。
他招收学生,不分贵贱,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
(2)主张“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特殊的方法启发诱导。
(3)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
(4)强调“温故而知新”,主张学习要反复温习,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5)主张“当仁不让于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
(6)主张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孔子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孔子周游列国分别去了哪些国家?各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件?
答案:孔子的周游路线大致为:
鲁国——卫国——晋国边上——卫国——宋国——陈国——蔡国——卫国——鲁国
在各国发生的重要事件如下:
在卫国故事(一)
(1)初来乍到遭监视
(2)过匡城被拘留
(3)到了晋国边上
在卫国故事(二)
卫国不愉快的三年——
(1)孔子见南子
(2)卫灵公问讨伐匡城
(3)孔子击磬
(4)卫国政变
在宋国故事:
树下遭难。
在陈国故事:
(1)陈湣公任用孔子
(2)听闻季康子执政,欲请而未请
(3)孔子绝粮
在楚国边上:
(1)叶公向孔子问政
(2)子西干涉楚昭王重用孔子
(3)楚狂人接舆过孔子而歌
(4)渔人唱沧浪之歌
(5)长沮、桀溺
在卫国故事(三)
(1)先正名
(2)孔子学生展露才干——子贡外交取胜、有若从军、冉求统率军队得胜
13.孔子自己写过书吗?
没有,孔子是“述而不作”,他把自己的思想通过语言和行动讲述出来,践行出来,《论语》是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
而他晚年对文化的贡献都是整理,有《礼》《乐》《诗》《书》《易》《春秋》等六经。
14.举例说说孔子对弟子们的启发
(1)最典型的是《侍坐》篇中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谈个人志向。
(2)孔子对子路和冉有问的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给予了不同的回答,
就是根据他们各自的性格进行的教育。
(3)冉有——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4)子路——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5)颜回——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6)子贡——君子不器。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孔子在楚国边上曾碰到一些人,有楚狂人接舆、有唱沧浪之歌的渔人、有耕田的长沮、桀溺,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呢?
答案:隐士。
因社会黑暗,对政治失望,只想保全自己,不想出来做官。
他们对孔子积极参与政治的态度和行为是讥讽和惋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