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粮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粮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张东辉 张 辉
(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周口466001)
摘要:“十二五”期间,河南省粮食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我们仍要看到生产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粮食生产现状及问题,提出了今后粮食生产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粮食生产;建议
2011-2015年是河南省农业快速发展的5年,也是
取得显著成效的5年。
河南省紧紧抓住国家粮食生产
核心区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两不牺牲、三化协调”的科学发展,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点,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迈上600亿kg 新台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河南省粮食生产发展现状
随着全面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发展战略,深入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三大工程”建设,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重大突破。
1.1 产量稳定增加 河南粮食产量已经实现“十二连增”。
在2011年突破550亿kg 的基础上,2015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606.71亿kg ,居全国第2位,同比增长5.1%,2011-2015年河南粮食总产量累计达到2873.42亿kg ,年平均增长2.2%,粮食单产超过390kg/667m 2,实现了由中低产到高产的跨越。
“十二五”期间河南粮食增产量占全国总增量的8.4%,其中2015年夏粮增量占全国增量的38.7%。
1.2 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粮
田286.4万hm 2。
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种肥一体化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科技贡献率达96.4%。
1.3 农业产业化、集群化、规模化水平显著提升 全省农业产业化集群总数已达540个,实现年销售总收入9500多亿元,带动农户数量达到1128万户。
全省土地流转面积25
2.2万hm 2,已占家庭承包地面积的38.9%。
1.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成长 全省在工商部门登
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到10.5万户,省级龙头企业达
760家,国家级达到60家,中粮、联想、蒙牛、伊利等知名企业落户河南。
1.5 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2015年河南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其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80%。
2014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率达7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3%。
1.6 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全省新建970个基层农技推广站、148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71个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实现了基层农技推广乡镇全覆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县级全覆盖。
1.7 河南省种子企业由弱变强 河南省注册种子企业超过185家,其中注册资本在500万~ 3000万元之间种子企业114家,3000万元以上亿元以下注册种子企业15家,亿元及以上的种子企业有1家。
2 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河南粮食生产在全国发挥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河南农业生产基础不断强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
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粮食生产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或在未来几年将严重影响河南省粮食生产,我们应当未雨绸缪,分析解决好。
2.1 粮食生产大市(县)发展困难 一是配套资金的包袱太重。
近年来,随着国家支农项目资金投入的持续增加,要求产粮市(县)配套的资金也不断增多,但目前的产粮大市(县)基本上都是贫穷市(县),进而导致产粮越多、包袱越重、财政越穷,既不能有效提高农民种粮务农积极性,也影响到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二是回报太少。
与主抓粮食付出的大量人力财力以及失去的各种发展机会相比,产粮大市(县)所获得的回报太少。
许多产粮大县仍是财政穷县,日益陷入“粮食贡献越大、地方财政收入越少、农民收入越低、经济越落后”的怪圈,已严重影响地方政府抓农业生产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给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三是秸秆问题。
困扰粮食生产大市大县的另一个难题是秸秆处理问题,由于生产上无法快速有效消灭秸秆,导致大量秸秆被农民一火烧
之,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
2.2 农民生产效益下降 “十二五”期间,随着河南省粮食产量的提高,出现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究其原因:一是粮食生产成本上涨过快,农民种粮收益受到严重挤压。
近年来,粮食生产成本明显增加,特别是农业机械、人工、化肥、农膜、农药、农用柴油等费用的增加,以2015年为例,河南省夏粮种子费用同比上涨5.2%,与2014年相比,河南省秋粮机耕、机播、机收费用分别增长9.7%、8%、5.2%。
二是粮食价格下降,农
民丰产不丰收。
受到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价格出现下滑,导致广大农户出现卖粮难现象。
三是禽畜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波动较为频繁,导致禽畜存栏量变化较大,引起饲料生产高低起伏,进而影响作为原料的粮食作物的生产。
2.3 农产品品质与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食品消费的认识也在深化,结构也在改变,要求也在提高,人们既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安全,吃出健康。
尽管中央一系列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的出台,为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但应该看到,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产品食品安全的风险也面临一些新的情况,不断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也存在一些传统安全的隐患,同时也有一些新的风险因素。
比如说土壤的污染问题,农药残留和添加剂的滥用问题等等。
2.4 科技创新力度不足 目前河南省高产育种处于较高的平台期,抗逆育种处于复杂的爬坡期,机收育种处于起步期,新品种对持续高产高效的支撑后劲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抵抗逆境胁迫和病虫害的稳产低风险品种,缺乏适宜生产管理全程机械化的品种。
二是育种手段单一,大多停留在传统育种,在分子标记、诱变育种、太空诱变育种等方面投入较少,技术支持力度不够。
三是人才队伍建设断层,从事科研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够,大多停留在田间试验工作中,对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新技术应用、学术交流等思考较少。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小,河南省“十二五”期间审定品种数量多,但真正应用到生产的品种及种植面积相对较小。
主要是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尚未建立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导致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交易也不活跃。
五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小,育种上对原始创新不够重视,导致品种的同质化问题严重,而多数种子企业及代理商经营的品种很多是套牌种子,这严重影响到育种者的效益和积极性。
2.5 各类灾害频发 河南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
“十二五”期间旱(涝)灾害、冻害、风害、作物病虫害等频繁发生,造成部分土地受灾减产或绝收。
其主要原因,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虽多年来对农业进行投入,但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有的地方还相当脆弱。
主要表现在农田水利设施缺乏监管、保护不力、年久老化,配套设施不完善、无法使用等方面,据调查,机电井无专人管护比例达41.2%,12.5%的机电井、34.4%排灌渠道建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10.5%的机电井由于建设质量差而无法正常使用。
二是分散经营导致抵御灾害能力较弱。
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业生产上曾经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时至今日,河南省农业生产依然以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主,遇到自然灾害时,一家一户的能力有限,导致面对灾害束手无策,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三是生产上尚缺乏高抗广适的粮食作物品种。
尽管近年来河南省相继育成一大批高产粮食作物新品种,但受到育种思路和审定程序的限制,部分品种抗性并不过关,这些品种的推广应用时,造成面对灾害无法抵御的潜在危险。
3 建议及对策
根据《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实施意见(2009-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文件精神,至2020年,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达到650亿kg ,比2015年的606.71亿kg 增产43.29亿kg ,增长7.14%,年平均增速为1.43%。
要达到这一目标,有以下建议。
3.1 双管齐下,打破粮食生产大市(县)面临的困境 作为粮食生产大市(县),一方面要依托自身优势推进特色工业化,积极发展粮食深加工,使农产品附加值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可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到产粮大市(县)投资,在贷款、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3.2 调结构、转方式,提高农业效益 一是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引导农业生产。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种植
结构,粮食生产大市(县)要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市场紧缺、适销对路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二是通过集约化经营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挥规模效应,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切实保障和提高农业收益。
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通过农村土地改革等增加财产性收入来源,形成新的增收渠道。
3.3 加大监管食品安全的力度 一方面要加快研发生
物防治、物理防治方法,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从源头消灭食品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发展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明确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检测职能,整合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使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成为一个系统工程。
3.4 创新科技研发手段,培育优良种子资源 一是理顺体制,提高国家对优质农产品品种培育的政策支持力度;二是加大投入,保障资金,扩大项目覆盖面,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强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升研发服务能力;四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多媒体、多渠道的农技推广体系,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
3.5 建立对自然灾害的预报、预防措施 一是加强农业生产部门与气象、环保等部门的配合、沟通,做到信息共享,及时了解当前及以后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情况,并根据当下的气候条件,建立动态预报,适时给出农业生产建议、预防措施。
二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短信、电视等新媒体,及时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使农民及时地了解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是加大科研投入,在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过程中,及时调整育种方向,针对当下的病虫害、逆境环境选育出抗病虫、抗逆新品种。
参考文献
[1] 张国俊,梁中钦.关于促进平山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思考.河北
农业,2015(11):56-57
[2] 解宗方.粮食作物育种方向的选择.种业导刊,2014(5):5-9
[3] 孙蕾,刘金福,冯德旺,等.基于灾变预测的山西省旱灾分析研究.时代
农机,2016(1):167-168
[4] 田华星.周口市粮作区粮食种植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种业,2014(8):30-31
[5] 姜杰.全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江苏农村经济,2016(4):16-17
(收稿日期:2016-07-01)
树立新形势下种子监管新理念
赵俊峰
(湖北省武穴市种子管理局,435400)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于2015年11月4日通过修订,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新《种子法》在规范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和管理行为,保护植物新品种权,维护种子生产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种子质量,推动种子产业化,发展现代种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和规范。
同时,也是首次将管理部门的责任纳入法律规范,将管理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滥作为等行政行为纳入罚则,这是《种子法》修订的一大亮点,也给种子管理者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形势下如何履职尽责,加强种子市场监管,提高管理效能,必须做好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
1 更新思想观念,树立新形式下种子监管新理念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效果。
当前,种子市场监管终端战场也是主战场在县级,点多、面广、线长,监管责任重大,监管任务繁重。
而县级种子管理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财政供给不足,为了找足工资而劳碌奔波、绞尽脑汁。
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以收代罚、以管代罚、收费养人的现象,最终是放水养鱼、越管越乱。
《种子法》成了管理部门找钱的武器,种子管理部门成了收钱的地保,《种子法》立法真正的目的没有达到,种子管理部门的地位和形象受到威胁。
新形势下,必须要更新种子监管理念。
1.1 改变以收代罚、以管代罚、收费养人的理念,树立依法治种,真抓实管的理念 部门形象和地位的提升在于自身的廉洁程度、办事效率、工作成效和社会影响力,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威。
长期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势必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我们的事业最终必将走向衰败直至灭亡。
所以,必须改变过去做秀、走过场的工作方式,要真抓实管,落到实处,依法管种并管好种,履职尽责,正确处理好责任与利益的关系。
1.2 改变种子管理的理念 改变以往责任单是保证农业生产用种安全的理念,树立起种子管理的责任是通过监管促进良种的推广应用,推进种子行业诚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理念。
县级种子管理机构目前普遍管理观念是保证本地盘不出种子质量问题,平安就是福,安于现状,不愿创新。
农业用种安全固然不容忽视,但如何促进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良种贡献率,
减少非法品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