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及反思3英英学古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及反思3英英学古诗
一、说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英英学古诗》一课,是对话体的课文,说的是英英学了《静夜思》这首诗后背给奶奶听的事。
在“说仔细”“分角色朗读”等一般性学习历程完成之后,我开始引领学生深入课文内容,并由此进来更深广的语文学习空间。
1、从《静夜思》到《赠汪伦》
老师:学到这儿,李白的这首《静夜思》你们会背了吗?
学生1:我早就会背了。
学生2:我的课外书上有,我也会背。
(学生七嘴八舌地“炫耀”着,一张张小脸上满是自豪和兴奋。
于是,准备个别试背的环节暂时改为团体齐背。
)
老师:那么,你们还会背李白的其他诗吗?他可是位大诗人啊,他写的诗可多啦!
学生1: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越女词》学生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学生3:日照香炉学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学生4: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虽然班上只有那么五六个别会背这些课外学来的诗,我已感到特殊欣慰。
毕竟,他们才是刚刚踏入二年级的小学生啊!而从这些孩子自豪的表情和其他孩子歆慕的目光中,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李白乘舟将欲行”,就让孩子们乘着李白的扁舟,由此驶出去,然后,飞起来!)
2、从《铁杵成针》到《梦笔学生花》
老师:关于李白,你们知道什么?
学生:他是唐朝的大诗人。
老师: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李白的故事吗?
学生1:我知道《铁杵成针》的故事。
(讲故事)
学生2:我知道李白让高力士给他脱靴、让杨国忠给他磨墨的故事。
(讲故事)
老师:(望见没有人发言了)下面,我来讲一个关于李白的故事,名字叫《梦笔学生花》。
(讲故事)
(抓住“李白”,由李白的诗讲到李白的人,学生对李白有了较深入的明白,这必将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引了一个偏向。
而学生不求甚解、率性而为的阅读实在需要西席适时地提拔和引导。
)
二、望明月:明月何时照我还
从“举头望明月”到“千里共婵娟”
(月亮,这千百年被众多诗人所吟咏之物,在它身上托付了几多感人的情怀。
我很想让孩子们对这一点有所感悟,让他们从小在心里也植下这充满文学色彩的“月亮情结”。
)
老师:为什么李白望见明月,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故里呢?
(沉寂了几秒钟,几只大胆的小手举了起来。
)
学生1:月亮照着李白,李白觉得很孤独,就想念亲人了。
学生2:李白想,我看到了月亮,亲人们肯定也在看月亮,要是能和他们一起看就好了。
学生3:李白看到月亮里有嫦娥,嫦娥身边有小白兔陪着,可他却孤零零一个别,很难过,于是,就想念故乡了。
老师:大众的答案真精美。
实在是这样啊,月亮自古以来就被那些浪迹天涯的游子们托付了浓浓的感情。
许多诗人都曾写过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你们还会背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吗?
学生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
学生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学生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老师:这么多描写月亮的诗,可见诗人们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情绪,自古以来咏月的诗词不计其数。
刚才的“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的便是王安石思念故乡的
感情,和李白见到明月的感情是一样的。
老师再给大众补充一位文学家的词,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苏轼,还有印象吗?
学生:《古诗文诵读》上有苏轼的诗。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老师:本日,老师教大众一句词,是苏轼在中秋节想念弟弟而写的。
(板书:“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看,这里面有月亮吗?
(学生茫然,摇头)
老师:(笑)这里的“婵娟”便是指嫦娥姐姐,古代人就称月亮为“婵娟”啊!
学生:哦,原来月亮还有一个名字啊!
(以“月亮”为源头,引领学生走入广阔的文学世界,初步感知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特殊是古典文学的兴趣。
浓浓的语文情怀,在融融的月光之下,在师学生共筑的美好的氛围中悄然弥散,蔓延……)
三、思故里:故里彻夜思千里
从“低头思故里”到“近乡情更怯”。
老师:有谁不酷爱自己的故乡呢?当诗人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望见明月,就格外地想念故乡、想念亲人了。
《古诗文诵读》上就有描写思乡的诗,大众还记得吗?
学生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
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学生2:君自故里来,应知故里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学生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老师:这首诗是我们二年级下册的《古诗文诵读》上的,我们还没学到,你已会背了,真了不起!老师也教你们一首思念故里的诗。
(出示: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里彻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学生自由吟诵,感受诗歌意境。
)
(由李白的“思故里”引发羁旅诗人的“思乡诗”,学生对李白的思乡之情有了更深切的理解,这堂课所抵达的意境也更显深广、阔大与深沉。
)反思:
语文便是语文,但又不只是是语文……
“语文是广阔的,语文是博大的,语文是深沉的,语文是变化无穷的,语文是美丽透明的,语文是温暖湿润的。
语文可以吞吐八荒,也可以静影澄碧;可以凝固,也可以燃烧;可以化合,也可以分化。
语文便是语文,但又不只是是语文……”
这是我曾经很喜欢的一篇文章,现在依然喜欢。
我将之打印了一份,贴于墙
上,在我念书读得有些倦时,我会起家,高声地朗诵着这些文字。
于是,我的那一点点疲倦就被自己的声音冲击得逃遁于远方了。
这些有着猛烈魄力的句子,排山倒海而来,令我的物质为之一振。
因为,这些文字中蕴含着一股力量,特殊是在这句看似简略的句子里:
语文便是语文,但又不只是是语文……
这里面,有我一直探求的偏向,有我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某种地步,一种关于语文传授的地步。
是啊,语文,结局该教给孩子们什么?每一个爱孩子、爱语文的语文西席,应该都市通常思索到这个标题。
什么才是“我喜欢的语文”?我扪心自问。
在十几年的教诲生涯中,我一直在探索这样的一条路:让语文课立足于语文,但绝不只是范畴于语文。
语文,或者说我们现有的语文课本,应该是一个点,由这个点所触发而生的,最终应该形成一个面。
这个面上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牢牢围绕着语文这一核心。
因此,“旁征博引”是我一贯的传授品格。
而现在,我日益感受到这样做的意义所在。
自我接手一年级新班使用新课本开始,我就有这样一个筹划:立足新课本,一如既往地保持我“旁征博引”的品格,让学生学语文不只是范畴于讲义知识,更要引导他们走入更广阔的世界中,由爱语文而爱世界,时时处处感受到语文的美和学语文的乐趣。
我的具体做法是:讲堂上凡涉及和传授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尤其是文学知
识,不失时机地先容给学生;课外引导学生去读相关的课外书,特殊是文学书。
于是,从一年级上半学期拼音传授完成之日起,学生们就在这种学习方法中开始了他们的语文学习生涯。
渐渐地,在讲堂上,你会欣喜地听到几个精美的词语,或者,一句挺有哲理的句子,课外知识会不时在讲堂上闪耀着光亮,逗引来其他孩子一片艳羡的眼光。
孩子们中的佼佼者早已把小小的触角探进了课外那广袤的空间:刘蓓读完了《伊索寓言》,赵航爱看《十万个为什么》,陶伟特殊喜欢读《成语故事集》,而施卓然,那个可爱的小男生,早已把我送给他的《唐诗三百首》上下册背完了,现在,又开始背《三字经》和《论语》……
于是,每节语文课,总有这样的时刻:当我提及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时,总会有那么几双小手迫不及待地举起来,然后,在我的赞美声和孩子们惊异、叹服、羡慕的目光中自豪地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