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国君臣关系入手,探析战神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的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秦国君臣关系入手,探析战神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的原因
引言
战国时期,秦国打得山东六国毫无还手之力,战神白起起了很大的作用。

白起被封为武安君,是秦昭襄王嬴稷最为倚重的大将。

白起发动的最震惊世人的战争就是长平之战,赵国足足四十万降卒,居然都被白起给坑杀了。

这让人们见识到了白起的铁血与残酷。

那可是足足四十万人,而且不是死于战场上,而是死于白起杀降。

而白起这为人诟病的功劳,却也最终没给他带来好的结局,因为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在杜邮,有人说这是白起的报应。

而笔者对白起却也没什么好感,一员武将在战场上立功,那是本领。

可是白起,身为名将,居然屠杀已然投降的俘虏,而且还是足足四十万,这就不能称之为名将,或许称为刽子手、屠夫更恰当。

而白起之死和长平之战杀降有关吗?笔者觉得还是有一定关系的,不过,综合史料分析,白起之死更秦国朝堂的君臣关系有关。

白起之死,应该更源于秦昭王,或者称为秦昭襄王对白起的猜疑。

当然也离不开另一位大臣,丞相应侯范雎的推波助澜。

秦昭襄王人物像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武安君
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良久,曰:‘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
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遂自
杀。

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

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这段资料是说秦人很同情白起之死。

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俘虏,赵国自然对白起恨之入骨。

但是,白起为秦国开疆拓土,秦人自然很仰慕白起。

而白起之死,乃是秦昭王赐死,这就让秦人很同情白起了。

毕竟白起为秦国立下那么大的功劳,对于秦国而言,又没犯什么罪责。

眼见白起就这么被杀,秦人自然觉得白起十分可怜。

战神白起
但是这些百姓没有看到秦国朝堂上的君臣关系,秦昭王会杀白起,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

而白起之死就真地那么无辜吗?在笔者看来,不见得吧!白起固然很有战功,但是他没有正确处理和秦昭王之间的君臣关系。

在秦昭王面前,白起功劳再大,可终究只是个臣子。

在战国时期讲究君臣礼义的历史背景下,白起不能正确面对君王,这是身
为臣子的大忌。

而秦昭王也不可能不知道白起的功劳,以及白起对于秦国的重要作用,可即便这样,秦昭王依然赐死白起,可见秦昭王也有自己的顾虑和打算。

而我们想要真正知道战神白起的死因,还要结合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真正了解秦国庙堂之上的君臣矛盾,这样也才能明白白起的死因。

咱们就从战国时期秦国君臣关系入手,探析战神武安君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的原因。

长平之战
功高震主,权利高于皇权
《战国策·中山策》写道:“臣闻明主爱
其国,忠臣爱其名。

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
复生。

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

愿大王察之。


秦昭王要白起领兵攻赵,白起没有听从秦昭王的号令,反而向秦昭王解释不肯攻赵的原因。

当然,从后来的攻赵之战来看,白起的战略眼光无疑是正确的。

因为这次攻赵,是在长平之战之后。

长平之战,在白起的率领下,秦军俘虏坑杀赵军四十多万人,取得大胜,那时,白起就主张立刻攻打赵国。

但是,当时白起的意见被秦昭王否定了。

秦国答应赵国割地求和,当时白起就托病不再领军。

而后来秦昭王又想攻打赵国。

但是,这时诸侯的援军都已赶到赵国。

秦昭王就想让白起再次领兵,于是也就有了这段史料中白起的推辞。

其实白起说的句句在理,确实攻打赵国的
时机已然错过。

但是,大家想想,秦昭王会这么看吗?本身白起就功高震主,而又对自己的命令如此反对。

秦昭王只会觉得白起不听自己的话了,或者觉得白起居功自傲,连自己这个当国君的命令都可以推诿,那么,就算白起的功劳再大,秦昭王也觉得难以调动,难以驾驭,最终只能猜疑更深。

被君王猜疑,白起还能活得了吗?
长平之战进攻路线
得罪应侯范雎,因谗言而亡
《史记·白起王剪列传》记载:“秦王自
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
遂称病。

秦王使王?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
不能拔。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
军,秦军多失亡。


秦王和应侯范雎都请白起再次领兵,只不过都被白起以自己患病为借口推辞掉了。

可这次白起推辞,不仅更加得罪秦昭王,就连应侯范雎也给得罪了。

范雎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他是秦国的丞相,秦国对待山东六国,最著名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就是范雎提出来了。

可以说,范雎是秦国一个相当厉害的政治家,深得秦昭襄王嬴稷的信任。

而秦国在战国时期能够虎视六国,一方面离不开白起这样的大将征战,另一方面更离不开范雎这样的政治家的谋划。

而范雎为秦国的谋划,深得秦昭襄王的赞许。

或许在秦国,白起开疆拓土功劳。

但是谈到君王的信任,白起却远远比不得范雎。

而秦昭襄王让白起领兵,白起不从。

应侯范雎又来相请,白起又把范雎的面子给驳了,这可真就是热闹了范雎。

因为范雎虽然是秦国的丞相,但是他更是一个小人,他的度量,甚至可以说是睚眦必报。

他劝说白起,白起也不肯领兵,范雎难免就会在秦昭王面前念叨白起的不是了,白起最终被赐死在杜邮,自然也就少不了范雎的谗言。

应侯范雎
不肯攻赵,挑战皇威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写道:“邯郸实
未易攻也。

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
矣。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
空。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
其外,破秦军必矣。

不可。


白起向秦王进言,不可攻赵。

只不过是秦王委派五大夫王陵攻赵失败,第二次命白起领兵攻赵时,白起为秦昭王分析利弊,其大致意思,仍是劝说秦昭王不要攻赵。

这已经是秦昭王第二次请白起领兵攻赵,却被拒绝,秦昭王其实已经非常恼火。

不过,他没有立刻杀白起,而是派另一员大将王龁代替五大夫王陵攻赵。

只是可惜,王龁攻赵,依然失败。

因为诸侯援军已到,秦国又劳师远征,终究战败。

只不过,秦昭王没有反思自己,而是把战败的责任都归咎到了白起身上。

毕竟是白起数次拒绝领兵出战,否则有白起指挥,秦国也就不会战败了。

而在王龁又战败后,秦昭王没有再给白起拒绝出战的理由,而是给白起直接下达死命令,必须领兵攻赵。

君臣关系恶劣
此时的白起,其实还在病中。

本来因恼火秦昭王最开始不肯听从他的意见,白起是拒绝领兵出征的。

但是这次秦昭王真火了,白起也害怕,只得带病出发。

可这次老天又和白起开了个玩笑,当他走到杜邮的时候,秦昭王以为他又怠慢自己的命令,于是再也难忍白起目无君命,一道诏书下来,将白起在杜邮赐死。

长平之战杀戮过重,遭秦王忌惮
《史记》写道:“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
楚战,一战举鄢、郢,再战烧夷陵,南并蜀、
汉,又越韩、魏攻强赵,北坑马服,诛屠四十
余万之众,流血成川,沸声若雷。


这段史料是辩士蔡泽见到应侯范雎时,叙述白起的功劳。

其中讲述了白起主要的战功,更有长平之战杀戮赵国四十多万降卒的事。

白起坑杀了赵国这么多降卒,自然令赵国令他又敬又怕,但其实也吓坏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秦昭襄王。

对于赵国而言,只要白起不带秦兵打到赵国,自然也就不必害怕。

可是,对于秦昭襄王而言呢?白起可就是他的臣子,他要天天在朝堂面对这个冷血无情的杀神,纵然秦昭襄王知道白起对秦国有功,可是白起所作所为仍然会令秦昭襄王胆寒,毕竟连眼都不眨一下就坑杀了赵国四十多万降卒,这样的人,就如同虎豹豺狼一样无情,秦昭
王怎能不惧,怎能不对白起警惕?
白起墓地
而一旦被君王如此忌惮,其实秦昭王与白起的君臣关系就已经出现破裂,而在笔者看来,白起这样的结局也是他在长平之战后妄加杀戮的结果,毕竟那四十多万赵国降卒很无辜,白起杀降,有违天和。

秦昭王不可能熟视无睹,有一个这样的冷血臣子,哪个君王不如坐针毡?白起之死,也算罪有应得了。

总结
以上就是从战国时期,秦国君臣关系入手,咱们探析到的战神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的原因。

当然,很多朋友也觉得白起死得很无辜。

但是笔者仍然坚持我自己的看法,白起长平之战杀降,坑杀赵国四十多万降卒,这本就有违天和。

而白起之死吗?在笔者看来,并不无辜,反倒是罪有应得。

一个只懂得杀戮降卒,却又似乎又“人屠”之称的刽子手、屠夫白起,有什么可值得同情的呢?如果白起值得同情,那么被白起残忍坑杀的四十多万赵国降卒,岂不是更值得同情。

要知道,这些赵国降卒可不是死在和秦国作战的战场上,而是走投无路投降秦军,却又被秦军主将白起残忍坑杀的。

强大的秦国军队
而也正因为白起有长平之战这样的血腥功劳,在成就他的战神和人屠的威名的同时,却也终究令他功高盖主,就连秦国的君王都看白起胆寒。

可见白起之死,怨不得别人,只能说他罪孽深重,获罪于天,坑杀本来就已经投降的赵国降卒,本就有违天和,而有违人和,如此的白起,也只能走向末路了!
而秦昭王杀白起,源于猜忌,可猜忌源于对白起的忌惮,可对白起的忌惮不就是源于白起长平之战后的杀降吗?杀降不等同于白起战场杀敌,赵国降卒已然放下了武器,也就等于放弃了抵抗。

而白起残杀手无寸铁的放弃抵抗的四十多万降卒,却又何等冷血,这样的臣子,哪个君王哪个君王敢放心用?您说,是不是呢?
参考资料:《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战国策·中山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