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安徽省高二学业水平文综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安徽省高二学业水平文综试卷及答案
语文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黄河文明是与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文明齐名于世的大河文明,其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使它在人类古文明史中独树一帜。
而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重视,人们总是认为这种平原流域文明具有保守性的特征。
这种认识误区,主要源自黑格尔的影响。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
”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烙印的基础性论述。
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很深的影响,这是没有异议的;平原流域文明有其保守性的一面,也可以找到不少例证。
但我们也必须明白,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历史中。
而一旦回到实证的研究领域,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周易》的第四十九卦是“革卦”,其意为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
解释“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这不仅表达了求变之意,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
后世对“革卦”
及其传文的阐释,也都强调了变革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的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推动历史的发展。
中国早期文明道路,就证实了这种历史的变革。
就核心观念而言,夏代尊崇君主,商代尊崇鬼神,周代尊崇礼法,三代各有不同的治国原则,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清晰可见。
黄河文明同人类早期文明史上著名的几大文明相比,其变革精神也是较为突出的。
譬如作为古埃及文明基本标志之一的象形文字,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并没有大的进展。
而作为黄河文明主要标志的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经过金文、大篆、小篆到汉代的隶书,即从甲骨文发展到接近今天汉字形态的隶书,只用了千余年的时间。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正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
即使在秦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其政治体制的核心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等,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
以往有一个说法是,中国的这段历史停滞不前,可以看作黄河文明保守性的例证。
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
事实上,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公平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取代贵族世袭的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
马克思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这无疑
是对黄河文明求新求变及其创造能力的最高褒扬!
对于黄河文明中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我们要特别重视。
它既是这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大河文明的独特之处,也是身处新的大变革时代的当代国人需要从先民身上汲取的思想营养和宝贵经验。
(摘编自李振宏《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1.(本题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黑格尔认为黄河文明极具保守性,他的观点对后人如何评价黄河文明影响甚大。
B.尽管黄河文明存在受地理环境影响深、具有保守性等不足,但其创新精神值得肯定。
C.《周易》中的“革卦”肯定了推行变革的重要性,并用汤武革命的史实予以阐释。
D.《周易》传达的变革思想是夏、商、周三代历史变迁的观念的反映,也影响了先秦的历史巨变。
2.(本题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一直被人们忽视,这为本文立论提供了事实基础。
B.文章以黑格尔的看法和古埃及象形文字为论据,从反面论证了黄河文明具有变革精神。
C.文章既纵向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又横向将黄河文明与其他几大文明进行比较,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从历史事实和权威论断两方面入手,反驳了中国从秦到清
停滞不前的说法。
3.(本题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一种悠久的文明,历史实证的研究能发现它所包含的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B.从汉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发展历史来看,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不尽相同。
C.商鞅说“五霸不同法而霸”,他所说的史实,可视为《周易》中变革思想的实践。
D.如果认为黄河文明意味着保守,就无法解释古代中国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中国向国内外展示了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目标: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力争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确立了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基本实现的目标。
据统计,到2020年年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9项约束性指标将全面完成。
此次,是中国第一次提出碳中和的中长期气候目标,以“脱碳”倒逼、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将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碳排放达峰,再用不到30年的时间实现碳中和,这“两步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透露出“绿色低碳”将是
“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碳排放达峰由“2030年左右”调整到“2030年前”,说明中国减排任务分解速度加快,相关行业和地区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努力达峰。
中国2060年前若实现碳中和,将助推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起到关键作用。
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要深度脱钩,随之而来的将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革。
205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50%以上,产业调整、资产重估必然是艰巨的挑战,同时也将诞生新的发展机会。
中国率先发起经济领域深度低碳转型的行动倡导,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等都将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摘编自鞠立新《“脱碳”倒逼绿色转型》,《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1月24日]
材料二:与欧美各国相比,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需付出更多努力。
从排放总量来看,我国是目前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要实现碳中和,碳排放减量要远高于其他经济体。
从发展阶段来看,欧美主要国家已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而我国尚处于经济上升期、碳排放达峰期,需兼顾能源低碳转型和经济转型,统筹考虑约束碳排放和保持社会经济发展增速之间的矛盾。
从碳排放发展趋势来看,我国计划碳排放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不到30年,明显短于欧美等国。
碳中和目标要求中国在2035年后实现深度减排,需要提前做好低碳/脱碳新技术储备。
应启动制定碳中和目标下的科技创新和实施
规划,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速推进新型低碳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加强技术研发的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与各国低碳/脱碳技术的交流。
(摘编自黄晶《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亟需强化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0年第10期)
材料三: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一个国际团队发现,中国两个区域的新造树林吸收二氧化碳程度被低估了。
这两个地区是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和广西以及中国东北部(主要是黑龙江和吉林)。
这些地方已经形成了大面积快速造林的格局,所带来的减碳能力让专家们意想不到。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出台了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保护红线等一系列生态恢复政策,取得了大面积绿化国土的卓越成就。
有报道称,与20年前相比,世界越来越绿了,而中国是促进这一改变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摘编自《BBC:中国植树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2020年11月29日)
4.(本题3分)下列对中国碳中和目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碳中和目标计划分两步走,即先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碳排放达峰,再用不到30年的时间实现碳中和。
B.实现碳中和目标需兼顾能源低碳转型和经济转型,这对处于经济上升期的中国来说,是艰巨的挑战也是发展的机会。
C.尽管中国的新造树林有较强的减碳能力,但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目前仍居世界首位,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
D.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意义重大,因为它必将使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
5.(本题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脱碳”倒逼绿色转型,中国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等将随着经济领域深度低碳转型而发生巨大变化。
B.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密切,中国做出的碳排放承诺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阻碍经济的长远发展。
C.无论是从经济发展阶段看,还是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发展趋势看,中国要达到碳中和需要比欧美等国付出更多努力。
D.中国绿化面积增长有目共睹,为世界越来越绿做出贡献,这得益于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出台的一系列生态恢复政策。
6.(本题6分)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毕飞宇
①勘探船进村的那个夏季,父亲从城里带回了那把手电。
父亲进城以前采了两筐枸杞子,用它们换了那锃亮的东西。
枸杞是我们家乡生长得最为疯狂的植物,每年盛夏河岸沟谷都要结满籽粒,红得炯炯有神。
②他穿过一丛又一丛枸杞走进我们家天井,大声说,我买了把手电!手电在黄昏时分发出清冽冰凉的光。
母亲问,里头是什么?父亲说,是亮。
③第二天全村都晓得我们家有手电了。
村里人都说,我们家买了把手电,一家子眼睛都像通了电。
晚上我家天井里来了好多人。
夏夜清清爽爽,每一颗星都干干净净。
话题一直在手电的边缘。
夜很晚了,狗都安静了,他们就是不走。
母亲很不高兴,她的芭蕉扇在大腿上拍得噼啪起劲。
后来母亲站到了皂荚树下,手里拿了那把锃亮的东西,说,你们睁大眼睛看够了!母亲用了很大的努力打开开关,一道雪亮的光柱横在了院子中间,皂荚树上的栖鸟被惊飞起,羽翼带着长长的哨声彗星一样划过,使人的听觉充满夜的宇宙感。
④母亲突然灭了手电,人们在黑暗里默不作声。
⑤勘探船在那个夏夜进村了。
勘探队长戴了一顶黄色头盔。
勘探队长说他们是来找石油的,而石油就在我们村的地底下,再不打上来油就要流到美国去了。
当天他们就在村北打了个洞,一声轰隆,村子像筛糠。
村里人立即把父亲叫过去,他们坚信,只有父亲能够阻止他们。
父亲走到村北,站立在勘探队长的面前,双手抱在胸前说,不许打了!
⑥勘探队长说,你是谁?
⑦父亲说,再打你就麻烦了!他把这句话撂在村北,一个人回家玩手电去了。
⑧天黑之后来到我家天井的是勘探队队长。
他称我的父亲为“亲爱的同志”,然后用科学论证石油和马路、汽车的关系,尤其强调了石油与电的关系。
他说石油就是电,有了石油,村子里到处是电灯,像枸杞
树上的红枸杞子一样多。
电在哪里呢?——电在油里;而油又在哪里?——油在地下。
队长说,这是科学!父亲后来沉默了。
母亲说,你听他瞎扯。
父亲严肃无比地说,你不懂。
母亲反驳说,你懂!父亲说,这是科学!
⑨父亲对勘探队长说,你们随便打。
⑩民间想象力的发达总与村落的未来有关。
父亲的手电暂时给忽略了。
人们一次又一次憧憬着电气化时代。
父亲说,到那时水里也装上了电灯,人只要站在岸上就能看见王八、泥鳅与水婆子。
父亲设想到那时,每一条河都是透明的,人看鱼就像神仙在天上看我们那样。
总之,科学似乎能使每一个人都变成神仙。
而勘探队的勘探进程完全是现实主义的。
他们不慌不忙地打眼,贮药,点火,起爆。
河里的鱼全给震昏了,浮出水面,在水面上漂了一层。
勘探队长整日待在井口,面对地下蹿出来的黄泥汤忧心忡忡,有点担心找不出油来。
“亲爱的同志们”不会接受没有结果的科学的。
那些队员早就疲沓了,日午时分睡倒在树荫下,黄色头盔罩在脸上,打着鼾。
这时,父亲和乡亲们认真地趴在井口,看着黑洞洞的井底。
有人提议说用手电照照。
父亲回家拿来了手电,照下去,一无所有。
有人问下面有科学吗?父亲默然不语,他把科学和希望全闭在了嘴里。
太阳金灿灿的,枸杞子红艳艳的。
即将收割的稻子和正成长的棉花被踩得遍地狼藉。
乡亲们站在自己的稼禾上心情无比矛盾。
勘探队长一次又一次告诉他们,这里将是三十八层高楼,四周墙面全是玻璃,在电灯光的照耀下无限辉煌。
尔后
稼禾带给他们的心疼被满满的憧憬替代了,但高楼和灯光在他们贫瘠的想象中像雾一样难以成形。
父亲一次又一次与勘探队长讨论出石油的可能性。
父亲每一次都得到肯定回答。
父亲一次又一次把那些话传给乡亲,乡亲们默然不语。
父亲大声说,不出二十年,我保证大家住上高楼,用上电灯。
大伙听了这样的话慢腾腾地散开去,他们的表情一片茫然。
不久,大哥偷走了父亲的手电到村东找蛐蛐,不小心把手电掉到河里,开着的手电竟然沉下河底去了。
有人发现了河底的亮光,有两三丈那么长。
许多人赶到了河边,河底的光呈墨绿色,麦芒一样四处开张。
人们站在岸边手拉手,肩贴肩。
人们以恐怖和绝望的心情看着河里的墨绿光慢慢地变暗,消亡。
山羊胡子老爹说,动了地气了,动了地气了。
一个晚上他把这句话重复了一千遍。
勘探队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又开始了爆炸。
河里没有再死鱼,因为河里已经没有鱼可以死了。
他们的动作失去了围观,只留下单调的爆炸和伤感的回音。
在暮色苍茫的时候,勘探队长脱掉了他的长裤,露出的双腿堆满伤疤,他一个劲地说话。
他说,这个世上到处是疤,枯叶是风的疤,水泥路是地的疤,井是土的疤。
说着这些疯话,他悄然走上船。
浓雾使大早充满瞌睡相。
鸡打鸣,撂了两嗓子,就睡回头觉了。
浓雾里头父亲做着梦,他梦见了石油光滑油亮的背脊在地底下蠕动的模样。
太阳出来了,雾散了,太阳使村庄愈加鲜嫩可爱。
这时候有人说,勘探队!勘探队!人们走东窜西没有发现勘探队的人影子。
只有无尽的枸
杞子被浓雾乳得干干净净、水灵灵。
大伙跟在父亲的身后来到河边,河边空着,满眼是细浪和飞鸟。
浓雾退尽后的河面有一片“之”字形水迹,如一只大疤,拉到河面的拐角。
这个疤一直烙在父亲的伤心处。
父亲的眼里起了大雾,弥漫了父亲的那个夏季。
(有删改)
7.(本题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通过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写村民们在时间很晚且母亲很明显的暗示下仍不愿意离开,表现了村民们对“手电”的好奇心理。
B.对于勘探队,父亲的态度从不准打井到后来支持打井,其转变的原因是父亲懂得了什么是科学,知道依靠科学会给村子带来巨大的变化。
C.手电筒在河底发出墨绿色光亮并逐渐变暗、消亡,让村民们感到了恐怖和绝望,甚至还有人把原因归结为“动了地气”,表明了那个年代村民思想的落后。
D.结尾写太阳驱散了浓雾,枸杞子蓬勃生长,暗示勘探队在村庄的石油勘探无果而终;写父亲眼里却起了大雾,表现出父亲对未来的迷茫。
8.(本题6分)请结合文本,分析画线句“这个疤一直烙在父亲的伤心处”中“疤”的内涵。
9.(本题6分)关于小说的标题,有人认为“手电”好,有人认为“枸杞子”好,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高巍,辽州人,尚气节,能文章。
母萧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无少懈。
母死,蔬食庐墓三年。
洪武中,旌孝行,由太学生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
疏垦河南、山东、北平荒田。
又条上抑末技、慎选举、惜名器数事。
太祖嘉纳之。
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
减死,戍贵州关索岭。
特许弟侄代役,曰:“旌孝子也。
”
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
略曰:“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
臣又愿益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使人馈问。
贤者下诏褒奖之。
骄逸不法者,则告太庙废处之。
”书奏,帝颔之。
已而燕兵起,命从李景隆出师,参赞军务。
巍复上书,言:“臣愿使燕。
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
”帝壮其言,许之。
巍至燕,自称国朝处士高巍再拜上书燕王陛下: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
今王据北平,取密云,下永平,袭雄县,掩真定。
虽易若建瓴,然自兴兵以来,业经数月,尚不能出尔一隅地。
且大王所统将士,计不过三十万。
以一国有限之众应天下之师,亦易罢矣。
愿大王信巍言,上表谢罪,再修亲好。
朝廷鉴大王无他,必蒙宽宥。
况大丧未终,毒兴师旅,其与泰伯、夷、齐求仁让国之义不大迳庭乎?巍白发书生,蜉蝣微命,性不畏死。
洪武十七年蒙太祖高皇帝旌臣孝行。
巍窃自负:既为孝子,当为忠臣。
死忠死孝,巍至愿也。
如蒙赐死,获见太祖在天之灵,巍亦可以无愧矣。
书数上,皆不报。
已而景隆兵败,巍自拔南归。
至临邑,遇参政铁铉,相持痛哭。
奔济南,誓死拒守,屡败燕兵。
及京城破,巍自经死驿舍。
(选自《明史·高巍列传》,有删节)
10.(本题3分)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
B.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
C.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
D.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
11.(本题3分)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指古代的大学。
明朝时,在太学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B.“伏腊”,指伏日与腊日,夏祭为伏,冬祭为腊,是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
C.“太庙”,指中国古代帝王的祖庙。
在先秦有不同的称谓,自
秦汉起称太庙。
D.“洪武”,即明太祖的年号,明朝第一个年号,有洪大武功的含义,张显武事之威。
12.(本题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巍入仕以后,积极向上进言。
他任职期间,先上疏开垦河南等地的荒田,后又条陈上奏抑制末技、谨慎选举等事,这些建议被太祖采纳了。
B.高巍思虑周密,行事稳妥。
在削王的问题上,他主张加恩,建议皇帝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并重视亲人间的礼节,褒赏贤才,严惩骄纵不法之徒。
C.高巍虽善于辞令,却未能化解危机。
在燕王起兵后,他主动请命使燕,多次面对燕王,不卑不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最终仍未能说服燕王罢兵。
D.高巍为国尽忠,死而后已。
他在李景隆兵败后,启程南归,后投奔济南,誓死据守,并多次打败燕王军队。
等到京城被攻陷,在驿站中自缢身亡。
13.(本题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
减死,戍贵州关索岭。
(2)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江上琴兴
常建①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②,可以徽黄金③。
【注】①常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为同榜进士,仕宦不得意,来往于山水名胜之间,长期过着漫游的生活。
②梧桐枝:古琴多以梧桐制成,以干枯而纹理特别的梧桐木制成的为上品。
③徽,琴徽,系琴弦的绳,后亦指七弦琴琴面十三个指示音节的标识。
徽黄金,金琴徽,言琴的珍贵。
14.(本题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了弹琴的地点和诗人对琴声的独特感受,即琴声可以静人心。
B.颔联以周围环境的幽静澄明来衬托琴声的悠扬,突出表现了音乐之美。
C.颈联与“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都写了听众沉浸在琴声中的情境。
D.本诗清新素雅,既表现了琴声的美妙,又描绘了一个十分静谧的意境。
15.(本题6分)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表达在朝廷里做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之地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的句子是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由对周瑜功业的赞叹联想到自己,不由发出身世之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犹记中国海军第二十二批护航编队抵达坦桑尼亚时,当地市民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扬。
自2008年底中国海军开展护航行动以来,类似的场景。
护航10年,在帆樯林立的亚丁湾,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以实际行动展现大国担当,助力这片世界上“最危险海域”重新成为“黄金航道”,赢得世界各国的。
10年间,中国海军已累计派出31批护航编队、100艘次舰艇、67架直升机、2.6万余名官兵;圆满完成了1191批6595艘中外船舶护航任务;103次出访三大洋六大洲的63个国家和地区……一组组数据折射出10年护航的丰硕果实。
架起合作的桥,打造和平之海,( )。
犹记2015年也门撤侨行动中,一张海军女兵牵着华侨小朋友的照片让无数人。
在她们身边,祖国的战舰屹立如山,撑起一片安宁,“我们接你们回家”7个字掷地有声,也感人肺腑。
十年风雨无阻,十年劈波斩浪,护航行动也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过程中最深刻的足印。
从“一穷二白”时期的“望洋兴叹”,到以建设强大海军为目标的奋起直追,不仅我们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做出优质公共安全服务。
这背后凝结着护航官兵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