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与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集训(三十一)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2019·海淀模拟)下图中甲、乙、丙、丁为四个国家玉米主产区的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四个玉米主产区( )
A.甲——家庭经营,科技水平最高
B.乙——夏季播种,全年水分充足
C.丙——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D.丁——地势低平,人口密度较大
2.玉米生产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过度垦殖,黑土流失加剧
B.乙——种植面积扩大,破坏当地森林植被
C.丙——不合理灌溉,造成水资源枯竭
D.丁——培育新品种,增加物种多样性
1.C 2.A [第1题,甲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国营农场;乙位于南半球,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丙位于美国,为商品谷物农业,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丁位于巴西高原东南部,地势起伏较大。

第2题,东北地区过度垦殖,导致黑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降低;乙地种植面积扩大,主要是破坏当地草地资源;不合理灌溉主要是导致土地的次生盐渍化问题;培育新品种不会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
(2019·武汉华中师大一附中期中)2017年9月20日,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总体完成。

全国实际划定保护面积15.50亿亩,其中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占划定面积的48%;坡度15度以下耕地占划定面积的88%;城市周边划定9 740万亩。

根据材料完成3~5题。

3.全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主要目的是 ( )
A.摸清耕地分布家底B.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C.优化农业生产布局D.统筹我国城乡规划
4.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有利于 ( )
A.保证城市农副产品供应B.限制农业人口迁入城市
C.限制城市用地无序扩张D.促进都市农业健康发展
5.我国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最大的区域可能位于 ( )
A.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3.B 4.C 5.B [第3题,全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防止任意占用耕地,影响粮食安全。

第4题,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有利于限制城市用地无序扩张,保护耕地,C对。

基本农田主要发展粮食生产,不是为了向城市供应农副产品,A 错。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农业人口迁入城市无关,B错。

此举有利于促进郊区农业健康发展,D错。

第5题,我国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最大的区域,应是平原面积广阔的区域。

北方地区有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耕地面积广,B对。

南方低山丘陵分布广,平原面积小,A错。

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不是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区,C、D错。

]
(2019·河北三市联考)中部粮食主产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土地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0.69%,耕地总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4.06%,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30%以上,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该区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有明显优势。

读中部粮食主产区分区图(图甲)及各区耕地等别结构图(图乙),完成6~8题。

图甲
注:根据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将中国耕地划分为1~15等,1等地质量最好,15等地质量最差。

图乙
6.上图中耕地质量最优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区B.黄淮海区
C.长江中下游区D.四川盆地区
7.图乙反映出四川盆地区和云贵高原区的耕地面积较小,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偏远,农业技术落后
B.地表崎岖,平地面积小
C.地表岩石裸露,无法耕作
D.人口少,土地资源无力开发
8.图甲中有一区域的耕地质量最差,为提高该地区的耕地质量,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种植耐旱作物B.全部施用农家肥
C.修建水平梯田D.大规模更换表土
6.C 7.B 8.C [第6题,由各区耕地等别结构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在黄土高原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江南区、四川盆地区、云贵高原区六个区中,长江中下游区的优等地、高等地面积最大,平均等别也是最高的,故其耕地质量最优。

第7题,四川盆地的耕地主要集中于成都平原,面积较小;云贵高原为喀斯特地貌区,受流水溶蚀作用明显。

两地共同的特点是地表崎岖不平,平原低地比重小,故其耕地面积较小。

第8题,图中黄土高原区土地质量的平均等别最低。

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为了保水保肥,最好的办法是修建水平梯田;种植耐旱作物对提高土壤肥力没有直接作用;全部施用农家肥和大规模更换表土不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

]
(2019·郑州模拟)青贮玉米是制作优质青贮饲料的专用玉米,以生产鲜秸秆为主,最佳收获期为籽粒的乳熟末期至蜡熟前期(而非完熟期以后)。

青贮玉米相比籽实玉米,其植株高大(2.5~3.5米),产量高,比籽实玉米营养更丰富。

2015年我国河北、黑龙江等省推广青贮
玉米种植。

据此完成9~11题。

9.推广青贮玉米最有利于保证黑龙江农民增收,其主要原因是青贮玉米 ( ) A.可为养殖业提供饲料
B.对热量条件要求较小
C.较籽实玉米更富营养
D.可种植的范围更广大
10.推广青贮玉米种植将使得其生产地域 ( )
A.形成饲料+乳肉+经济作物的模式
B.缩减农业对劳动力的使用量
C.降低农业生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
D.小型家庭农场模式更具优势
11.推广青贮玉米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其主要原因是 ( )
A.降低了农业对水资源的消耗
B.减少了燃烧秸秆导致的污染
C.土地上交替发展养殖和种植
D.对牲畜粪便集中无害化处理
9.B 10.A 11.B [第9题,黑龙江纬度高,热量条件不足常会导致农业收成不稳定,而青贮玉米对热量挑剔小,生长期热量条件易于保证,有利于农民增收。

第10题,青贮玉米可以做优质饲料,扩大种植能推动养殖业发展,形成综合农业模式。

第11题,推广青贮玉米,使得玉米在籽实期以前即可收获,无秸秆残余,避免了原来收获玉米颗粒后大量焚烧秸秆导致的污染。

]
二、非选择题
12.(2019·湛江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通常情况下,农民在收获小麦、玉米等作物时会将果实部分连同枯萎的秸秆一起收割,每次播种前要进行一次或多次翻耕。

美国A州(见下图)是世界上较早尝试免耕(又称保护性耕作)的地区,其做法:在农作物收获之后将作物的茎秆一直留在农田中,到第二年播种季节时,农场主既不去除这些茎秆,也不翻动土地,而是直接利用农业机械开凿出一条条狭窄的凹槽,同时将种子撒在这些凹槽中来完成春播。

河南省大力推广夏玉米机械化免耕技术,其做法是在初夏小麦收获后,农民采用农业机械在小麦秸秆直立的田地里直接免耕播种玉米。

此项技术在河南省前期推广缓慢,但目前覆盖率远超美国A州。

(1)分析美国B城冬季多大风的原因。

(2)分析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美国A州的免耕优势。

(3)免耕的推广在两国都存在阻力,分析我国的河南省在推广时的阻力。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B城为美国的芝加哥。

冬季多大风的原因应从地形、地理位置等角度分析。

冬季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受地形的影响,芝加哥所在的美国中部成为冬季冷空气南下的通道,狭管效应明显,风力加剧;据图可知,芝加哥附近有大面积湖泊,下垫面摩擦力小,风力大。

第(2)题,根据材料可归纳出,免耕能节省作业工序,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水保肥等。

第(3)题,新技术的推广受农民思想接受程度、资金、技术与配套设施的成熟度等的影响。

[答案](1)冬季高、低纬地区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受地形的影响,该地成为冬季冷空气南下的通道(狭管效应明显);临湖泊,下垫面摩擦力小,风力大。

(2)减少能源消耗;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减轻耕地的风力侵蚀;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土壤保墒,节约水资源。

(3)河南省深受传统精耕细作观念影响,农民对免耕技术的接受速度慢;小农经营,农机具购置资金压力大;人多地少,田块分割严重,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适用的免耕技术和农机具不够完善。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中河流沿岸平原是我国小麦重要产区,也是北方著名的水稻生产区,所出产的稻米品质优良。

近年来该地“深水淹灌”的稻田面积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1)分析该平原稻米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

(2)有专家对该地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表示担忧,请阐释其理由。

(3)请为该地区水稻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措施。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从地理位置、气候、水源和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水稻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条件,结合当地降水少、水源不足的现实与水稻需水量大的矛盾,从大面积种植水稻对河流、生态环境及其他农作物生产带来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即可。

第(3)题,基于上题的分析,水源是该地水稻生产的限制性因素,解决这一矛盾可从控制水稻种植面积、改进灌溉技术、增加科技投入、改良水稻品种等方面提出建议。

[答案](1)该地区纬度较高,水稻生长期较长;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
养物质的积累;(土壤肥沃,)灌溉水源较充足。

(2)该区域降水少,气候干旱,水源不足;(因水稻耗水量大,)过度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会造成河流水量减少,引发水荒和土地荒漠化;与小麦争夺水源,危及国家粮食安全;不合理的灌溉还会造成土壤次生盐碱(渍)化。

(3)依据水资源的承载力,控制水稻的种植面积;改进灌溉技术和种植方式,节约水资源;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