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起源: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
2、内容:①中央:王位世袭制;相、卿士、卜、祝、史、师等的设立。

②地方:侯、伯。

(定期向王纳贡;奉命征伐)
3、特点: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②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③承前启后,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4.影响: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⑴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⑵内容:
A、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B、对象:①王族(燕、鲁、卫、晋、吴)、②功臣(齐) ③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 ;最初分封的诸侯没有秦国.
C、义务与权利
①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②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⑶评价:
A、积极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B、消极影响:①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

⑷特点:
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⑸崩溃的时间、原因、表现:
A、时间:西周后期
B、原因: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②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
C、表现:①楚王问鼎;②诸侯争霸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⑴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⑶内容:①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②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④大宗与小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⑷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②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③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④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⑤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⑸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②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③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3、礼乐制——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政治制度)
①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②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商(铜鼎和甲骨文)——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②宗法制——以宗法制为核心,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分封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夏400多年、商600多年、周800多年——具有开创性和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背景(秦的统一)
1、统一的经过:①灭六国(时间:前230年—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
②平越族,设三郡,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③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
2、统一的原因
A、客观原因:①社会基础: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分裂阻碍经济发展)②政治基础:兼并战争,出现局部统一③民心基础: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④理论基础:韩非子的法家思想;⑤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有利于统一。

B、主观原因:①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其他国家②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任用外来人才; 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远交近攻)
3、统一的影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⑴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⑵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⑶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⑷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平越族
⑸法律上:颁布《秦律》;
⑹建筑上:修筑长城、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直道,修建灵渠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具体内容
1、皇帝制度的建立
⑴名称来源: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⑵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⑴三公九卿: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御史大夫: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

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
⑵作用:①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皇权独揽;②减少决策失误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A、背景:①历史原因:分封制的弊端(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分裂割据);②现实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李斯建议);③实施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B、内容:①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负责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②县是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其长官是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③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④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 、作用: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
⑴相同点:①目的:巩固自己的统治;②性质: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③作用: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⑴积极:
A、对秦朝: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②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能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抵御外敌、进行工程建设)③有利于以及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B、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⑵消极:中央集权制之下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导致了秦的短命。

第3课从汉制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郡国并行制度
特点: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 ②“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
2、唐朝:设置节度使
唐朝在地方设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措施、特点
措施:①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③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
特点:从军权入手
影响:利: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行省制度
实行原因:①历史原因: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 ②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③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影响:对当时: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一。

对后世: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汉:中外朝
⑴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⑵汉武帝时设立中外朝①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尚书令权力日显。

②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执行。

⑶结果: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源流: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⑵运作程序: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礼部(主管礼仪)、吏部(主管官吏)、户部(主管户口)、工部(主管工程)、兵部(主管军事)、刑部(主管刑法)
⑶影响:①对当时:A、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B、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②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北宋:“二府三司”:
①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②枢密院(军政)合称“二府”。

③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④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A、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实行察举制度①目的:搜罗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②创立、依据:汉武帝;品德和才能③影响:选拔了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的强盛
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①依据:门第②影响:世家大族控制了选拔途径,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①背景:世家大族衰落②概况:隋文帝-隋炀帝-唐宋元③依据:考试成绩
4.评价科举制
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B、发展规律:
①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②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③选择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与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与地方: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选官制度: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第4课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背景
1、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
㈠明朝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1、中央:废宰相,权分六部
⑴原因: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②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
职权扩大(具体原因)③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④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⑵影响:利——有利于加强皇权,防止了权臣乱政。

弊——①易造成皇权过分集中;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③也易造成太监乱政。

◎内阁的出现: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A、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B、形成的过程:
(1)明太祖:置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2)明成祖:置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3)明宣宗:置内阁大学士授予阁臣票拟权发展
(4)明神宗:置内阁首辅(张居正) 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C、职权:侍从顾问,不能制约皇权
①票拟: 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②批红: 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D、机构性质:非法定的内侍机构
2、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⑴原因:行中书省权力过大⑵职能: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⑶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㈡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清初中枢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和南书房
2、军机处设置——专制顶峰(雍正)
⑴原因:①用兵西北,为了保密 (直接原因)②为了加强专制皇权,解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限制(根本原因)
⑵性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⑶特点(地位、人员确定、职能、机构设置、决策)①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但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地位);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亲臣、重臣),可随时被撤换(人员确定);
③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承旨下达,不能决策)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职能);④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机构设置);⑤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决策)
⑷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⑴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⑵消极作用:(世界潮流、政治、思想文化、经济)①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世界潮流);
②皇权专制,容易形成暴政,出现政治腐败(政治) ;③文化专制,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思想文化) ;④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
西方(经济)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1课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1、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1)希腊地理概况及影响: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多,海岛星罗棋布,导致经济上农业不发达,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半岛上重峦叠嶂和海洋的天然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导致政治上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

(2)希腊城邦制度
城邦含义:是一种国家形态,也称“城市国家”;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形成:公元前8~6世纪,希腊出现两百多个城邦,最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是城邦的主要特征。

实质:城邦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3)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古希腊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扩张及经济文化交往活动,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观念,利于民主政治的形成。

②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君主专制始终发展不起来;③古希腊靠近古代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亚非文明的成就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④主观努力——梭伦、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改革
2、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1)确立过程:①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贵族与平民的尖锐对立(主要因债务奴隶制),引发了梭伦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了原有的氏族制度残余,为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②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实行陶片放逐法等,在雅典确立起奴隶制民主政治。

③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当政,他进一步进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2)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①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各等级男性公民可以担任除十将军以外的几乎所有官职;②重要机构:改革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

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并有发言权和表决权;改革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构成和权限;提高国家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陪审法庭的权力和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规定首席将军执掌国家军政大权;③鼓励保证所有公民参政的措施:制定“公职津贴”制度,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
陶,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等等。

(3)基本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4)根本目的:把本城邦的公民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防范外敌,保持独立;对外则是夺取异邦的财富和奴隶。

(5)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是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制度。

3、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优越性:①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

②多数人参政和群众监督,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和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③它重视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

④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础,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局限性:①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而且是对男性公民而言。

妇女及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都没有享受民主权利。

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②对外,雅典政治上奴役统治其盟邦,推行霸权政策,经济上进行残暴掠夺,所以,雅典民主制是建立在剥削、压迫非雅典公民的基础上的,依然是维护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考点2:罗马法(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第2课、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1.罗马法的基本内容
(1)罗马法分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前6世纪末——7世纪,罗马制定和实施的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

狭义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习惯法与成文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2)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①背景、诞生: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罗马成文法诞生。

②评价:a这部法律内容相当广泛。

条文比较明晰。

从此,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3)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

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万民法的形成:
背景原因:①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控制欧、亚、非三大洲的广阔疆域,统治了许多不同的民族。

②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特别是被征服者,由于得不到公民法的保护,
对罗马统治表现出强烈不满。

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形成过程:①罗马帝国的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把法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

②法学家也积极立法,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

③为巩固统治,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④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其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罗马法的作用
(1)①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②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近代欧美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

③公民法的实施,使公民的地位空前提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热情和参政的积极性。

万民法较好地理顺了各种利益关系,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帝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第3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条件:
1.经济基础: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
2.政治前提:光荣革命;
3.历史传统:从中世纪开始,英国贵族就有通过议会与专制王权作斗争的传统
4.理论依据: 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霍布斯等主权在民、否定君权神授、主张分权为了实行君主立宪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二、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
目的:《权利法案》是限制王权和保障议会权利的重要法律文件,
本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限制国王权利,保障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作用及影响: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是使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逐渐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起来。

2.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时间:18世纪前期(1721年,沃尔波尔),内阁制开始形成。

内阁的组成: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递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

内阁的职能: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

内阁的权力主要表现在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首相的职能:首相的权力主要表现为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

3.完善:议会改革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君主立宪制特点与作用:
1.特点:立法限制王权,保证议会权力,是君主制、贵族制、议会制三合一混合体;保留君主(“统而不治”,国家最高权力象征);议会掌权(权力至上,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核心(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是国家最高决策者、领导者)。

2.作用及影响:
国内:建立和巩固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确立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促进英国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世界: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发源地(“议会之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共和思想、君主立宪制、议会至上等原则对近代世界政治发展影响深远。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美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背景和条件
1.美国独立,政治经济获得了发展
2.独立之初的邦联制严重影响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美国人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
4.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多受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等启蒙思想的影响
二、美国共和政体确立
(一)法律保证:1787年宪法的颁布
1.宪法的颁布:费城
2.宪法的理论基础: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
3.宪法的原则和内容:
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实行联邦制,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证了国家统一。

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避免过度集权。

⑵.民主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⑶.“分权与制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