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8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800字
影片《拉贝日记》由佛罗瑞·加仑伯格执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生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小学生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一)
观看了《拉贝日记》,较之《南京、南京》,还是稍稍喜欢《拉贝》多一点,起码它看起来像一部电影,一部完整的有故事情节、有叙事手法的电影!它虽然没有陆川的那部来的震撼,但也平淡中见真实。

整部电影看完,第一感觉是描述比较客观,对于拉贝自己并没有出于第三方无谓的拔高,一个情节就是他骄傲地接收中国政府赐赉他的奖章,对阿谀他的话也悠然自得,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把拉贝刻划成一个极富人情味的可恶的小老头子,看起来令人感觉比较实在。

另外一个细节就是影片透过道森博士的口说出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与拉贝之间看似不能相合的理由:他们两人都执拗的无可救药。

这些小毛病和个性,让拉贝先生的形象显得比较丰满。

影片另一值得称道之处,便是透过旁人对拉贝先生印象的逐步改观从细节处展现了他令人尊重的原因。

在影片中,拉贝的言行是比较尊敬希特勒元首的,一些史实中也能够得悉,他经常对旁人说道“他是德国国度社会主义动摇的支持者,百分百的支撑这一轨制”。

而极度厌恶纳粹的罗伯特医生一开端却对拉贝不认为然,他以为拉贝只不外是在会议上喝喝茶吃吃饼干,并不会负起任何的义务,他也会同妻子多拉一齐离开南京。

在与拉贝的相处中,他匆匆领会到拉贝踊跃工作,敢于贡献的崇高情怀。

于是在他目送拉贝分开南京之时,才会动情地清唱起那首歌唱拉贝的歌谣。

有一个资料是说,罗伯特医生给家中人的信件里高度赞赏了拉贝,说他是“在纳粹圈中高贵的人,有一副博大的襟怀,很难将他高尚的人格与他对希特勒的‘奉承’接洽在一齐”。

另外,影片在这一基本上对当时的南京事件进行了公道的假想和结构,好比拉贝应用纳粹旗掩护西门子工厂的工人,亲眼目击日本军
官的“杀人比赛”,以及为维护在学院中的中国士兵挺身而出,与朝香宫鸠彦亲王竭力交涉,又比如影片结尾处南京的百姓凑集码头,送别拉贝,这一幕固然没有在史实中记录,但是我认为无可非议,正如导演所说,“他做了一件很巨大的事,但是几乎没有人晓得他的业绩,没有人感激过他,所以我在心里觉得应当给他这样一个送别,就特殊设置了这个场景”。

整部片子的叙事流利,没有漫长之感,技能娴熟,但也许正由于此,少了一份震动,多了一些平淡,让影片仅仅只在比拟优良这个层面上大张旗鼓,我感到有些惋惜。

兴许是原版有5个小时而终极放映剪辑的版本只有2个多小时的缘故,一些情节跟人物显得有空虚之感。

最显明的便是张静初表演的琅书,影片中她的个人阅历简直与拉贝不任何的交加,尤其是她与道森博士之间一段有些许暗昧象征的对话和情节,显得有些过剩,也许在5个小时的版本里张静初的故事能得到更多的展示吧。

另外拉贝与夫人的告别和重逢,情节的处置伎俩上有一些平实,结尾的全部镜头给人的感到(从拉贝被日本兵押解,至南京庶民的码头送别)有些煽情和俗套,但仍是令人激动,给人以美妙的感觉和慰藉的。

不知是何起因,影片在此就停止了,并没有展现拉贝回国后的个人经历,也许是之后拉贝在德国的遭受还没有得到历史学家的盖棺定论,良多记载自身就是一个迷。

我目前只在张纯如著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中得到一些对于拉贝先生回国后的故事,在那里略作总结。

据拉贝的外孙女厄休拉莱茵哈特供给的材料,拉贝在回国后兑现了他在南京所作的许诺,向希特勒寄去了函件和约翰马吉拍摄的南京纪录片拷贝以及本人的手写讲演,然而几天后,他却受到了盖世太保的拘捕和审讯,忠告他不许再对这一主题进行报告探讨和写作。

之后的多少年,拉贝的生活更为拮据,战后的岁月里,他更是受到了各方面比方苏联和英国对他的指控。

拉贝暮年的生涯境况悲凉,他们一家人挤在很小的屋宇里,饥寒交迫。

所幸,拉贝的窘境传到了中国,大屠戮的幸存者为他筹集了钱与食品邮寄到他家中,直至拉贝1950年逝世于中风。

《拉贝日记》中的拉贝先生让人肃然起敬,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任何嘉奖的言辞仿佛都不为过。

我很感谢这样一部较为客观的影片,能让咱们回想拉贝以及其余南京国际保险区委员会的工作职员所作出的出色且不朽的奉献。

我盼望这部影片不仅仅仅是个开始,更是可能“抛砖引玉”,将那段历史更好地展现出来。

中小学生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二)
2009年春季的国内电影市场似乎格外青睐二战年代背景的电影,先行登陆的米国片子《行动目标希特勒》之外更是先后出现了两部同样以南京大屠杀作为背景的电影作品,《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两部电影的连续公映,似乎又将观众们的思路带回了那段硝烟混合着血腥气味弥漫的岁月。

带着《南京!南京!》尚未完全流失的的震撼及感触,lightwing试图从这部《拉贝日记》中得到一种相同情绪的延续而选取观看了电影,但是得到的结果却是彻底的失望,满眼看到的完全是一种来自德国的自我良好感觉,而那时中国人的苦难在他们眼中和心中,似乎和他们现今看到的难民并发表的同情论调一般无二,尽管约翰·拉贝先生的壮举的确就应让全中国的人们为之动容。

法西斯救世主论调
对于电影,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这个标题,来自德国的导演在影片中处处在阐述自己民族的优秀品性,德国人不但用他们高尚的情操包容了所有情绪彷徨在对于死亡的缭乱思绪之中的中国难民,更是用自己伟大的情操感化了一众残忍如禽兽的日本人,让他们就连看到一群落体女人列队站在眼前的时候依然保留着极其清醒的人性,而不是如同一般电影中的兽性大发恨不得见到所有雌性生物都与之发生关系一般,不明白德国人是不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但他们确实拥有天使般圣洁的感化潜力,就连异教徒的鬼子都能够感化。

本性凶残之至完全丧失人性的的日本鬼子,因为感受到天使般的德国人的伟大情怀,所以除了恪守同盟国之间的盟约和平友好共处之外还出现了情愿背叛自己国家也好学习天使拯救人类的典型“日奸”,700多伤兵因此而得救,呜呼善哉。

对于拉贝先生的塑造影片则是完全去延续了通常国产电影中对于伟人形象塑造的套路,于是几乎所有的国际友人国内伟人事迹都先后的出此刻了拉贝先生和他的朋友们身上,什么白求恩、科利华大夫的精神全部与此刻复苏并附着在胶片上诈尸于观众面前,总之拉贝先生的形象事迹几乎能够从若干其他电影中看到相似的影子,这就是伟人。

至于时刻展此刻拉贝先生和朋友们身上的法西斯主义,似乎导演要阐述的原本就是法西斯主义也要优于你小日本的军国主义,至于中国的什么主义,人家似乎连看都没看一眼,孱弱的国人此刻在德国人眼中只是一群可怜虫而已。

中小学生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三)
我不会因为一部电影的平庸而否认拉贝的伟大,而同样我也不会拉贝的伟大而却去承认一部平庸的电影。

虽然《拉贝日记》在德国获得大奖,但这并不代表这是一部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好电影。

《拉贝日记》给我带来的失望超出了我的预期,在这部影片里我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震撼,甚至没有什么感动。

这部拍给西方人看的“拉贝小传”虽然也只有两个小时的片长,却让我感到是如此冗长,我不明白在影片的播放过程中看了多少次时间,《拉贝日记》“循规蹈矩”到没有任何惊喜,甚至没有一个高潮点来引发观众的共鸣,影片如同流水账一样,平庸到没有让人想重看一遍的欲望,而在走出影片后,脑海里那刚刚看过的影像也正立刻慢慢消散,《拉贝日记》给我便是这样一种极度模糊的印象。

背景般的中国人
说到刻画那场浩劫中真正的主角中国人,我就不能不提到《南京!南京!》。

导演陆川在理解杨澜时采说道,那一个个特写的中国人的脸庞是他照着真实的照片尽量寻找长相相似的群众演员来化妆扮演,而这便使《南京!南京!》里那一张张茫然、无助却带着点刚毅的脸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在《拉贝日记》中,导演罗瑞·加仑伯格却依然采用了一种最为平庸的手法来塑造中国人。

只有在拉贝选取那20名士兵时,镜头了给了那些士兵一些镜头特写之外,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中国人已经完全沦落为了这部影片中的道具。

除了张静初这个所谓的
主演和拉贝先生的司机之外,我几乎想不起电影中有哪张让我难忘的中国脸庞。

当影片中的中国人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之后,影片中浩劫给人所带来的震撼则要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

或者说,《拉贝日记》的故事核心是完全转移到了拉贝此人身上,因此甚至能够说这场浩劫中在《拉贝日记》中已经完全成了成就影片中那个拉贝的光辉形象的一个活动的背景板。

而同样的问题也在屠杀桥段中能够看到。

在预告片中被大肆渲染的“多米诺骨牌屠杀”桥段则是我在影片中看到最为难受的桥段之一。

但这并不是因为屠杀的残忍,而是对该桥段中所表现出的造作感到难受。

在桥段中,那些中国士兵已经完全彻底地被道具化,在机枪扫过之时,居然没有一丝要躲避反抗的意思,完全按照导演的意思在特定的时间并以相同的姿势倒下,毫无生命的道具也但是如此了。

当有的电影试图还原那张浩劫中的每张脸,而有的电影却用粗糙的大笔将中国人一笔画过。

《拉贝日记》中的中国人都在拿着聚光灯,只但是他们都站在聚光灯的背后,光芒全部落在了电影中的拉贝身上。

由此不得不说,有时比比,才明白哪部影片更有诚意。

中小学生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四)
前一阵子,看了一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片子,有《拉贝日记》《南京1937》、《南京!南京!》。

观看完之后,我的心情沉痛无比,简直难以表达,甚至不想写什么。

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认为自己有必要去体会感受当时的环境,以及写叙一点东西。

南京,这个被历史永恒地记住的城市在1937年是如何残留下来的。

25万,25万人被拉贝和国际安全区委员会救下来的人,他们如今还有多少子孙?25万这个数字不是杜撰的,它不仅见于国际安全区的文件,也见于当时日本官方的文件。

记忆似乎停留在1937年,《拉贝日记》这部片子显得短暂而漫长。

短暂,是因为我们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浓缩成了一百二十四分钟的剧片;漫长,是因为它被中国人民永远地记住这一刻。

这一刻的呼喊,这一刻的拯救,这一刻的屠杀,似乎都成为我们心中的一个痛根。


幕上,一张张幼稚、年轻、苍老的充满渴望的眼睛,划过我们的眼前。

我们无能为力,只能在旁边做一名历史的见证者和旁观者。

今天南京能够骄傲屹立在中国,我更想对拉贝,威尔逊,魏特琳,罗森以及为拯救南京人民的人真诚地说声谢谢……不管他们是以何等的身份、何等的目的出现在中国,事实上他们拯救了南京人民,更拯救了整个中国人民的心。

尽管拉贝的纳粹身份是让我百般厌恶,但他做了很多的善事。

为了感激我会暂时遗忘这个厌恶,但是我忘不了被有组织屠杀的犹太人的尸骨,忘不了奥斯维辛冰冷的烟囱。

我想,如果当时拉贝在德国,可能也会去救那些犹太人的,这点我坚信不疑。

因为他的人格和良知一直都深深地植根在心中,他明白南京屠杀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也知道轻言放弃,扼杀的是全中国人民的心灵,将会把整个世界沉入黑暗之中。

我想,稍微有些良知的人都不会袖手旁观。

但是,大日本帝国纳猝者却疯狂的侵占和侵略中国,毫无人性可言。

《拉贝日记》中,之前总认为电影中的拉贝这个角色似乎特别侧重,感觉有点英雄人物的传记,纪录着南京当年的拉贝以及国际安全区的英雄事迹。

但是,今天我觉得作为一名纳猝者不顾自己的安危的英雄人物拯救了25万南京人民,我是非常感动的,并感到以这种突出的表现方式去描写一个英雄毫不突兀。

在故事性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是好莱坞式常用的表现方式。

它塑造出各种各样的英雄人物,所以,我们看到的一位伫立在中国的英雄人物,他并不是万能的,他也有脆弱、躲避等人性弱点的拉贝。

目睹夫人在逃离南京时,船只被炸毁;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被国际安全区管理委员会举手选为主席;当然,也有不同意的,与医生威尔逊之间的口舌之争等等……一幕幕欢快、诙谐的场景,不断地缓和影片沉重气氛。

当各国大使和媒体就要乘船回到南京的前幕,拉贝带领同伴们临危不惧站在日军的炮弹前,保护活下来的南京人民。

这无畏的紧张的刻从此坚定不移地树立了拉贝的英雄地位。

中小学生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五)
拉贝日记,是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记录。

从(1937.9-- -1938.2)拉贝日记是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

拉贝
是南京安全区的发起人之一,并担任委员会主席职务。

他是得过纳粹党南京小组代理,并利用这一身份发挥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

拉贝当时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安全区内,因此《拉贝日记》不可能对南京大屠杀的全过程做出完整的描述。

拉贝日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素有德国奥斯卡之称的“劳拉奖”前些日子在柏林举行,这个今年举行到第59届的德国电影大奖,将荣誉给予了一部中、德、法合拍片,《拉贝日记》一口气夺得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服装设计及最佳美术共4个奖项。

德国人有喜欢《拉贝日记》的充足理由,用最朴素的观点看,它塑造的是一个在战争期间救下20多万中国人的英雄,在和平年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为拥有这样一位有良知的公民而自豪。

拉贝的故事出现在银幕上,有助于提升德国人的形象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比这更重要的是,《拉贝日记》借一个被遗忘的人物,带出了一段被湮灭的历史惨剧。

它给不知南京大屠杀的国外观众带去的是震撼,我也希望中国能排除优秀的影片来反映南京大屠杀,并使国外的观众也了解这段历史,犹太人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

影片带给中国观众的除了刺痛之外,还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命题,那就是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个突然被推到面前的拉贝。

影结束后曾自问,抗战胜利后政府或民间是否给他回报。

幸而中国战后的南京市长曾组织市民募捐,将几万美金送往德国帮助拉贝——这种帮助与拉贝曾保护20多万中国生命相比即微不足道,又具有深沉的分量。

在此,也对那些国际友人表示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