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演员创造角色的心理过程探讨——以周迅的电影表演为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表演心理研究的美学意义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任何一种社会行为方式,都可以说是人的 心理和生理的共同创造,电影表演艺术的发展亦是如此。首先是生理机能伴随着 心理机能的发展,创造了行动、表情和语言,才有了古优、参军戏、滑稽பைடு நூலகம்、说 唱艺术以及歌舞表演,从而产生了戏曲、话剧、电视剧、电影等多种表演艺术形 式。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探索人的心理本质 以实现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健康发展,促进人在社会实践各种活动中效率的提高。 心理学的研究有它自身的奥秘和复杂性,而表演艺术是通过演员的创作塑造活生 生的、有血有肉,富有鲜明性格、独特灵魂、具有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也有其 自身的奥妙与复杂性。两个同样充满奥妙而又复杂的体系结合之后,就出现了一 个富有创造性的跨学科论文研究题目。
要了解一个人,须听其言,观其行。俗日:文如其人。因此查其“文”是第一位 的。如同打捞沉船,必深潜海底,使其浮出水面才可能进行局部拆卸,从而知晓 船舶沉没的真正缘由。研究周迅塑造银幕形象之所以成功,必须查找出她具有代 表性的部分作品或几个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进行解剖式的分析。从她的电影作 品角色塑造的“鲜明性”、“生动性”和“准确性”中,提炼出她能如此成功的内在因素。 绝不能离开电影作品及创作实践,空谈所谓的创作技巧和创作经验。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绪论
这位年轻的“大满贯”女演员是属于典型的“非学院派”出身的成就卓著者。陈凯 歌赞美她“是一个良好的心灵沟通者”。这句带有概括性的评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研究周迅成才之路的切入点。陈凯歌导演所言“良好的心灵沟通者”,如果从心理学 的视角去理解他的评语:“良好的心灵沟通”,可能是指:周迅具有较强的“感知选 择性”,灵敏的“感知理解性”,快速形成的“感知整一性”和稳定的“感知恒常性”。 倘若用表演理论的专业用语来诠释,大概是指“演员对剧本的理解能力”,“演员对 导演意图的领悟能力”,“演员与演员之间相互交流与适应的能力”,“演员深刻感受 规定情境及对角色情感体验的能力”和“在无数个镜头碎片里进行有逻辑顺序地贯 串行动的能力”,其中也包括“对镜头运动的适应能力”。再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 理论进一步阐释上述能力的核心,就是极大的可塑性和高度性格化的能力——即 演员有机天性下的内部深刻体验与外部完美体现的创造能力。
周迅,作为一位成就卓著的女演员,她的有机天性是如何在长期生活的感知 中培养和造就的?周迅,因为父亲是电影院美工的缘故,她从小就有机会泡在电 影院里看电影。长年累月,耳濡目染,银幕上的艺术形象,潜移默化地,通过她 的感知系统,注入了她的精神生活,潜入她的灵魂,构成了她的个性经验,最后 确立了她的感知选择性。凡感性的形象,在她情感的大海里,都能掀起狂涛巨浪; 凡“假使”的事件,都能激起她涕泪滂沱的真实体验。这种感知的选择性和穿上戏服 就能立刻唤起角色及总体人物感觉的感知整一性;看了剧本就能在头脑中建立起 人物形象的感知理解性;以及她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和体验,立刻就能产生共鸣, 造成暂时迷乱的“我就是”创作状态的感知恒常性;对于广大影视演员和高等艺术院 校表演专业的学生,都是一个不小的启迪。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绪论
第三,就目前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表演训练,如何将这些新的特殊规律,转 化为一堂堂课程内容,或者落实为一步步具体的表演训练方法呢?
以上,均可称之为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至于能否解决,本文须尽全力论证。
1.5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5.1论文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电影表演的心理研究,寻找达到某种最佳表演状态的心理创造历程, 从而总结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这是本文重点要论证的第一步。通过对电影 演员周迅的电影作品中的表演片段分析解剖,试图在普遍规律中,找到周迅成才 的特殊规律,这是论证的第二步。然而,本文不会就此止步,仍会继续探索,将 上述特殊规律上升为可供参考的表演理论。从而倡导演员艺术家们,在影视表演 创作中,运用这些理论,并在实践中相结合,更好的诠释角色,这是本文论证的 第三步。归纳起来本论文拟研究的重点是:运用心理研究的方法,探索电影表演 的心路历程,寻找通往电影表演最佳状态的新途径。
1.4论文研究的创新点与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4.1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就目前而言,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电影表演理论,诠释电影演员创作角色 心理过程的理论专著还是很少的。用“廖若晨星”来形容,也不为过。除林洪桐、齐 士龙两位教授在这片几乎空白的理论园地上,栽了几株有些新意的探索理论之“树” 以外,就再也看不见创新“树种”了,园地依然显得荒芜。
鉴于此,笔者特别关注现代表演艺术理论在心理学意义上的站立。就表演艺 术理论而言,表演艺术与心理学的结合不是理论的终点,而是理论的起点,它可 以促使表演艺术向多方位展开时走向丰润和厚实。
笔者以为,这是摆在所有从事影视表演的演员和艺术高校表演教学面前的一 个新的课题,研讨这个课题并运用一切方法和手段,在培养和训练演员的感知能
4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绪论
力上下功夫,这也许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个周迅式好演员的最佳途径。然而,这恰 恰是本论文的难点。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表演心理研究的美学意义
鉴于此,笔者已关注到在现代表演艺术中,其某些理论与现代心理学有着无 法剥离开的联系。那么,探究这种联系中的规律,并试图运用这些规律,通过一 位颇有影响,艺术成就卓著的女演员周迅的创作实践,给予深刻的分析和阐释, 希望对表演专业的学生有所启迪和教益。
1.2论文研究的价值
周迅是一位未曾受过高等艺术院校表演专业教育的天才型演员,是华语电影 史上第一个将金像奖、金马奖、金鸡奖、百花奖、亚洲电影等五大奖项的影后先 后收入囊中的女演员。她的演技不仅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同时也得到陈 凯歌、李少红、冯小刚、徐克等诸多大牌导演的赞许和赏识。
1.5.2论文研究的难点
世界上什么事物最复杂?回答是肯定的,人是最复杂的动物。人的思想最复 杂,人的感情最复杂。那么,研究人、体验人、表现人的电影表演艺术,也是最 复杂的艺术。其复杂在于千姿百态、性格迥异的银幕形象,极其丰富及复杂的内 心生活和情感波澜,只能感觉到、意识到和体验到,却很难抓到;哪怕用文字也 很难说清楚。这就是困扰电影理论家,尽管耕耘多年却收获不丰的原因之一。这 是前辈艺术家难以跋涉之路,也非我等小辈之坦途。
随着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外表演艺术家也开始关注表演心 理方面的研究。我国演艺界许多优秀人士在创作实践的同时,思考了许多曾经引 起演艺界热烈讨论的新命题,诸如“电影表演是感觉的艺术”、“表演的生活化”、“模 糊表演”、 “镜头感与舞台感”、“表情的剖析”、“游戏感”、“魅力蒙太奇”等等。我 们不能苛求理论家在历史进程中的无奈,他们曾说过,电影表演“应该如何、如何” 和“不应该如何、如何”,却很少从演员表演创作时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感受的层面, 总结出有规律性的某些心理技能和技巧。
以上这些能力的具备,定有其天资禀赋的基因,更有后天进补的艺术滋养。 那么,拾起周迅撒在成才道路上的零金散玉进行剖析和挖掘,寻找其本质性的规 律,不仅对“学院派”出身的演员,颇有启迪性教益,对高等艺术院校表演专业的教 学训练,都能提供一些可具参考价值的艺术经验。
1.3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1.3.1论文研究的目的
笔者在本论文中试图分析的八部电影作品有:《荆轲刺秦王》、《李米的猜想》、 《如果爱》、《恋爱中的宝贝》、《画皮》、《女人不坏》、《风声》、《夜宴》等。周迅 在其中都成功地塑造了角色的形象。
寻着周迅的创作足迹,运用表演心理研究的“解剖刀”以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 大师级人物的艺术理论,对她的创作实践进行深刻的挖掘和总结,并将其中的艺 术技能、艺术技巧、艺术经验、创作感悟和体会,上升到理论层面,成为可吸取 和借鉴的艺术营养。这就是笔者想要追求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路线。
从心理学的角度审视现代电影表演,并运用其中的某些原理和规律,尝试切 入当前电影表演界一些新命题的讨论,无疑是具有科研探索意义的。英国的格林·威 尔逊所撰写的《表演艺术心理学》,也只不过是想“借表演艺术为自己的心理学研 究增辟一块试验地”(余秋雨语),笔者的目的却是想通过电影表演的心理研究,解 剖周迅参与创作的几部电影作品,探索演员塑造角色时的心路历程,从而找到她 之所以成绩斐然的规律性因素,希望对表演专业的学生有所裨益。
在我国现行的表演艺术理论评论方式中,很多技巧性的论述显得很武断,不 断申述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问其理由,大多是引证一些前辈表演艺术家的论 述,然后再做一点逻辑推导。这种不触及创作心理和欣赏心理的技巧论,在现代 看来不仅是肤浅的,而且也是缺乏说服力的。
表演艺术中的心理学问题是表演艺术的核心和难点,现实主义表演的功劳是 力求表演的“真实”感人,从而区别于十八世纪欧洲表演的形式、虚假(剧场性的虚 假)、理性等弊端,强调演员表演的“活生生”的真情实感,力求诚恳,探索“真实”。 针对表演心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从表演学、心理学、文化学、文学等多学科出发, 深入探求表演艺术心理的内在形成机制和创作机理及各心理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着极其重要的美学意义。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表演艺术,透过心理规律和心 理现象来探索演员创造角色的心理过程,达到更好的创造角色以及更佳的诠释角 色之目的。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绪论
1绪论
1.1论文的创作动机
在某些艺术创作领域里,艺术家在创作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其本人的心理和 生理的共同参与。诸如表演类创作的歌剧、舞剧、音乐剧、戏曲、话剧、电视剧 都是如此,电影表演不言而喻,更是如此。
电影演员创造了角色的行动,同时运用语言、肢体、面部表情和于此相应的情 感体验,赋予角色以活生生的生命,因此人物形象是鲜明和生动的,也是极具个 性特征和令人信服的。这是一个伴随着心理形体和情感深层体验的复杂创作过程, 也是很难用语言传达的演员与角色产生共鸣并达到奥妙无穷的“我就是”的艺术境 界。然而,这个境界的诠释,没有表演心理研究的支撑是很难完成的。
1.3.2论文研究的内容:
研究人(角色)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过程(知、情、意、行)的规律和心理现 象(特征),指导演员从理性的角度认识、分析角色。
首先,从表演理论及心理学理论方面论证此研究的可行性;其次,结合电影 演员周迅成功塑造角色的电影片段分析,进一步探寻电影演员创造角色的心理过 程,分析其成功塑造角色的原因,从而达到指导表演教学实践的目的。
透过心理规律和心理现象来探讨演员创造角色的心理过程,通过分析电影演 员周迅的电影表演,深刻剖析她能够成功塑造各种类型角色的原因,使表演专业 学生能够从本论文研究中有所启迪,帮助学生从创造角色心理过程入手,达到“由 内而外”更好的诠释和演绎角色的目的。
2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绪论
1.3.3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在中外表演艺术理论家中,无论是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希 特、法国的狄德罗、波兰的格罗道夫斯基,还是中国的焦菊隐和黄佐临,他们都 在不同程度上,将自己的理论触觉伸向心理学,以求科学而准确地解释那奥妙无 穷的表演最佳状态。并企盼心理学的参与能给表演类创作的艺术实践带来新的生 机和理论上的开拓。
然而,笔者很想站在前辈专家的肩膀上再跳一步。故而不揣冒昧,也来奢谈 电影表演心理研究这个课题。不过,我的论文,不想步前辈理论家的后尘,而想 以一位颇有成就的女演员的角色创造路程为研究素材,经过细致的分析,向“路基” 深处开掘,向演员心灵创造的深处探测,试图发现“非学院派”出身的女演员之所以 能“新路成才”的艺术规律。倘若有一条规律能被“学院派”或“非学院派”的同行所接 受,这应该也算是一种创新吧1
1.4.2论文研究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第一,探索“非学院派”的周迅,创造辉煌业绩,超越了众多“学院派”女演员的 本质因素,究竟是什么?这里面有没有某种特殊规律可循?能否用心理研究的诸 多方法解释这种规律的天性逻辑?
第二,能否将这种特殊成才的规律,上升为可以经过训练而又能获取的表演 理论?如果能够成为表演理论新发展的科学内涵,又如何运用其指导新时期的电 影表演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