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提质增效工作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景区提质增效工作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一、六盘水市旅游景区提质增效基本情况202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
以建设大健康旅游目的地为发展目标,坚持把山地特色旅游业作为坚守
“三条底线”、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抢抓旅游发展机遇,发挥凉都气候优势、深挖潜力、补齐短板、做强长板,大力推进山地特色
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产业实现了“井喷式”增长。

牂牁江、郞岱古镇、廻
龙溪、妥乐、乌蒙大草原、哒啦仙谷、娘娘山、菲菜坪等一批3A和4A级
旅游景区相继建成。

旅游收入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六盘水
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的华丽转身。

游客量由2022年的470万
人次增长到2022年的1901.4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32.88亿元增加到124.6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8.3%和50.1%。

2022年1至9月,我市接待
游客2427.72万人次,同比增长64.9%;实现旅游总收入192.44亿元,
同比增长70%,其中接待外省游客1417.06万人,同比增长126.24%。


过全市上下几年的持续投入和努力,六盘水旅游在基础设施、产品业态,
体制创新、服务环境、品牌形象等方面实现了大提升、大发展,景区提质
增效工作取得到较大的进展,初步形成了六盘水康养胜地和南国冰雪城的
品牌。

(一)逐步完善旅游功能。

紧紧围绕规划,突出休闲、运动、康养、
野奢、度假等主题和强化旅游功能要素,按照“平台先行、PPP跟进、市
场运营”的原则,加大进出景区道路及景区景点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
入力度,启动了北盘江主轴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打造提升纳入省100个
景区建设目录的梅花山国际度假公园、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等12
个景区,大力实施水城古镇、水城县玉舍中国特色小镇、盘州市陆家寨、
水城县天门村等9个中国传统村落等名城名镇名村创建工程。

景区功能不
断完善,品位不断提升。

截止目前,全市3A级景区13个,4A级景区4
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12个景区纳入省100个重点旅游景区的建设
目录。

天门村等9个村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目录,建成21个省级美
丽乡村示范点、51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二)逐步形成康养旅游产品体系。

按照全域生态、全域产业、全域
文明、全域扶贫的要求,坚持打好中国凉都“气候牌”、做好“康养文”,着力开发医药康养、温泉康养、运动康养、文化康养,冬季滑雪、交通索道、农旅游融合等旅游产品,多层次、全方位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
发展,拓展康养产业链条,游客住在凉都、吃在凉都、闲在凉都、养在凉都、动在凉都、乐在凉都的康养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市
中心城区、钟山区为旅游目的地,以六枝特区、盘州市为旅游辐射带动区
域的格局。

(三)逐步凸显中国·凉都品牌效应。

通过包装精品旅游线路、瞄准
客源市场开展旅游推介,打造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论坛、“世界雪日”国际儿童滑雪节、气候·养生·旅游论坛、画廊国际、马拉松体育旅游论
坛等对外开放交流平台宣传推荐六盘水,拓展成都、重庆、广州、东盟等
国内和国际市场,康养胜地·中国凉都的品牌效应逐步突显。

(四)逐步构建旅游服务体系。

推进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
“1+3+N”的思路,完成市级旅游部门“局改委”和县级部门单设工作,
组建了六盘水旅游工商分局,梅花山等6个景区管理委员会,设立了野玉
海乌蒙大草原等4个景区旅游警察中队,提升了旅游执法管理能力和应急
能力。

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

启动市、县旅游集散平台建设。

实施
信息基础设施“131”工程,构建集旅游宣传咨询、信息发布、产品预售、景区容量监控、旅游车辆调度、旅游投拆为一体的智慧旅游平台,逐步实
现旅游管理部门、涉旅企业、旅游从业人员等涉旅主体线上互联互通。


“文明在行动·满意在凉都”主题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旅游环境整治,
景区景点周边环境明显改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六盘水市旅游景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
套设施不完善。

旅游标准化建设滞后。

景区水、电、路、厕所、通讯等基
础配套设施不健全、不完善,满足不了“吃、住、行、游、娱、购”旅游
功能保障需要。

旅游公路建设等级低,景区与景区的通达率不高。

智慧旅
游服务体系建设缓慢,旅游信息获知、消费引导等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为滞后。

(二)抱团发展意识不强,建设各自为阵。

旅游景区建设以县区政府
主导建设营运为主,各自为阵,急于求成,缺乏抱团发展理念,包装策划
建设档次品味普遍不高,景区景点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各景区建设没有
唯一性,没有独特的文化符号。

(三)挖掘和保护不够,文化支撑不足。

大部分景区开发多以自然景观
为主,没有结合实际,挖掘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缺乏文化元素支撑。

部分景区对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民族村寨的开发过度,原有的文化挖掘保
护不够,建筑风格与当地民族民俗文化和山水田园不相协调。

(四)产品业态单一,缺乏全季拳头引爆产品。

产品短缺较为明显。

除了夏季休闲避暑和冬季短期滑雪产品外,春秋两季均无引领消费的拳头
产品,产品季节互补性差。

产品业态单一。

产品多以休闲观光、农业采摘、野奢为主,吸引旅游的新业态新产品较少。

(五)管理机制不顺,重建轻管问题突出。

大部分景区由政府主导,
平台公司投资建设,重建轻管问题突出。

部分景区虽然组建了相应的管理
机构,但市县乡管理部门、管委会、平台公司、景区管理处等多部门之间
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联动管理机制,“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
条块分割,缺乏信息沟通和规划统筹,人才、技术、资金、资源不能有机
结合,部门之间、政企之间未形成有效合力,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六)市场主体培育不够,宣传营销滞后。

目前我市旅游产品宣传营
销主要以政府主导为主,各管理部门、景区和平台公司之间还未形成景区
营销共识,没有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

平台公司重景区建设,
轻市场营销,有资源无营销经验,旅行社等旅游市场主体有市场经验无资源。

大型旅游企业引进乏力,本地旅行社“小、散、弱、低”现象比较突出,加之缺乏相关政策扶持,市场运作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

(七)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制约服务能力提高。

旅游主管部门管理任
务重,人少事多,旅游管理人才缺乏。

景区缺乏懂管理、会策划、善营销
的领军型、高层次人才和导游人才,加之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手段,旅游
人才队伍的建设严重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导致整个旅游产业管理服务水
平总体不高。

三、对六盘水市旅游景区提质增效的意见及建议(一)强化规划引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全域旅游规划理念引领,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快旅慢游交通体系。

随着月照
机场、杭瑞高速、六六高速的开通,六威高速、六安高铁、盘州机场即将
建成,快进交通体系将要形成。

但市内通往景区景点的交通瓶颈仍然存在,通达率低。

要加快实施交通“383”工程,加大旅游公路的兴建、提级和
改造力度,切实保通保畅,解决旅客快进瓶颈问题。

严格执行旅游标准化
建设,保全景区功能,构建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健全景区内水、电、路、厕所、酒店、信息咨询、标识标牌、旅行地接、智慧导游体系等公共
配套服务设施。

(二)强化市级统筹,实现全市一盘棋发展。

强化市级统筹,实现全
市一盘棋发展。

准确定位我市山地旅游特征和优劣势,突破行政区划藩篱,整合各县区资源,依托各县(市、特区、区)的资源禀赋规划建设旅游景
区景点,避免同质化,做到主题突出,一县(市、特区、区)一特、一景
一特、功能互补,推进本市内各县区之间、本市与其他兄弟市区之间、景
区与景区之间共同合作开发,实现抱团发展,互利共赢。

(三)强化挖掘文化资源,丰富景区内涵。

六盘水历史久远,文化多彩,景区开发中,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夜郎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
文化、农耕文化、三线文化、饮食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丰富
景区解说内容,讲好凉都故事,同时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传
承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创新利用,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和特性,提升六
盘水的城市品味、精神价值和人文内涵。

(四)强化产品业态打造,做强全季式产品。

聘请专家团队,全方位,多维度挖掘我市旅游资源,创新创意策划包装四季拳头产品,同时在拳头
产品引领下,策划打造和培育新业态、新产品,策划一批“主题突出、亮
点纷呈、特点各异、功能互补”的旅游产品业态体系,形成月月有看点,
季季有引领型产品的业态体系。

(五)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发展合力。

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

明确政
府主管部门、管委会、景区管理处、乡镇(街道办)、平台公司的职能职责,确保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避免多头管理,多头都不管,多头都管不
好的问题。

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业务指导作用,建立联席会议
制度,凝聚管理合力,适时研究工作,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六)强化市场营销,激活市场活力。

加大品牌营销,对全市纳入贵
州省100个景区建设名录的12个景区做到“一景区一提升打造方案”,
尽快打造为5A级或4A级景区,发挥品牌拉动效应。

创新营销机制,政府加大旅游景区推介会的力度,开展阶段性的密集式宣传,景区景点建立网站,加大广告投入,进行形象宣传,与旅游社合作,开展名片宣传、短信宣传、拓展营销渠道,扩大目标市场的客户知晓率。

实施整合营销,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共同管理、共同营销”的原则,通过资源有限期无偿使用、出让、租赁等方式建立政企利益联接机制,发挥旅行社的市场营销主体作用。

(七)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多形式多渠道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

采取特殊政策加大高层次管理者、新兴业态经营者和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力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采取校企定单、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着力培养本土人才。

逐步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服务管理制度,明确岗位服务规范、质量要求和奖惩措施,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