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原文及翻译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原文及翻译译文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原文及翻译译文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
原文:
万物不①同,而用之于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

故国广巨,兵强富,未必安也;尊贵高大,未必显也,在于用之。

桀、纣用其材而以成其亡,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

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

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

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

”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

”四十国归之。

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周文王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

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更葬之。

”吏曰:“此无主矣。

”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

今我非其主也?”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

天下闻之曰:“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

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问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置杖而问曰:“子之兄弟不有恙乎?”杙②步而倍之,问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故孔子以六尺之杖,谕贵贱之等,辨疏亲之义,又况于以尊位厚禄乎?
古之人贵能射也,以长幼养老也。

今之人贵能射也,以攻战侵夺也。

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以遏夺为务也。

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

跖与企足得饴,以开闭取楗③也。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 译文:
万物(对任何人)都是同样的,但人们使用它们却各有不同,这是治
乱、存亡、死生的根本所在。

所以国土广大,兵力强盛,未必安定;尊贵富有,未必显赫;(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们。

夏桀、商纣使用那些物品材料,造成了他们的灭亡,商汤、周武王使用那些物品材料,成就了他们的王业。

商汤在郊外看见对网祷告的人,(这人)四面设网,祷告说:“从天上落下来的,从地上钻出来的,从四方过来的,都撞到我的网上。

”汤说:“嘻!(真那样的话)禽兽就被杀光了。

除了桀那样的暴君,谁还会做这种事呢?”商汤收起三面的网,(只)在一面设网,重新教那人祷告说:“从前蜘蛛结网,现在人们(也)学着织。

禽兽想向左去的就向左去,想向右去的就向右去,想向高处去的就向高处去,想向低处去的就向低处去,我(只)捕取那些触犯天命的。

”汉水以南的国家闻知这件事说:“商汤的仁德延及禽兽了。

”(于是)四十个国家归附了汤。

别人在四面设网,未必能捕获到鸟;汤撤去三面的网,(只)在一面设网,(却)由此网得了四十个国家,不仅仅是网鸟啊!
周文王派人挖掘池塘,挖出个死人的尸骨,官吏把此事禀告文王,文王说:“重新安葬他。

”官吏说:“这具尸骨是没有主的。

”文王说:“抚有天下的人是天下之主,抚有一国的人是一国之主。

现在难道我不是它的主人吗?”于是让官吏用衣棺把那具尸骨重新埋葬。

天下人闻知这件事说:“文王真贤明啊!他的恩泽延及死人的尸骨了,又何况活着的人呢?”有的人得到宝物却使自己的国家陷入危难,文王得具朽骨却能借它表明自己的心愿,所以在圣人看来,物没有没用的。

孔子的弟子凡是从远方来的,孔子就扛着手杖问候他说:“你的祖父没有灾病吧?”然后持杖拱手行礼,问候说:“你的父母没有灾病吧?”然后拄着手杖问候说:“你的哥哥弟弟没有灾病吧?”最后拖着手杖转过身去,问候说:“你的妻子、孩子没有灾病吧?”所以孔子用六尺长的手杖,就让人知道了贵贱的等级,辨明了亲疏的关系,又何况用尊贵的地位、丰厚的俸禄呢?
古代的人重视善射的技艺,用来抚养幼者,赡养老人。

现在的人重视善射的技艺,(却)用来攻战侵夺。

那卑微的小人凭借善射的技艺掠夺弱小的人,欺侮势孤力单的人,把拦路抢劫当作职业。

仁爱的人得
到饴糖,用来保养病人,奉养老人。

盗跖与企足弄到饴糖,(却)用来粘门闩开门(来盗窃他人财物)。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
2、《吕氏春秋·去私》原文及翻译译文
《吕氏春秋·去私》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
原文: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

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钜子腹䵍,居秦。

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子,人之所私也。

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

后文解狐、午、腹(tun),均为人名。

译文:
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

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

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

晋平公向祁黄羊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担任。

”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可以做地方官的,不是问我的仇人哪。

”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就让解狐担任,国人都很称赞。

过了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管军事的官,那有谁能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

”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管军事的官,不是问我的儿子呀。

”晋平公说:“好啊。

”于是又让祁午担任,国人都很称赞。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说法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

”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正了。

墨家有个大师腹䵍,居在秦国。

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就听我的吧!”腹䵍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

’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

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是天下的大义。

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规。

”腹憞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

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䵍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吕氏春秋·去私》
3、《吕氏春秋·务本》原文及翻译译文
《吕氏春秋·务本》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
原文: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

《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

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

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

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

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

若此而富者,
非盗则无所取。

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

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

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

”然用己未必是也。

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而莫若修身自贤。

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

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

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

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

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

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译文:
曾试看上世古书,三王的辅臣,声誉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由于他们)功劳大的缘故。

《诗经》上说“好雨落在公田里,一并下在私田上”,三王的辅臣,都能凭借有功于公家,从而获得自己的私利。

平庸君主的辅臣,他们希望得到名誉地位的心情跟三王的辅臣是相同的,可是他们的名声没有不蒙受耻辱的,他们的地位没有不岌岌可危的,(这是由于他们)没有为公家立功的缘故。

(他们)都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却不忧虑自己的君主不能在天下显贵;(他们)都忧虑自己的家族不够富足,却不忧虑自己的国家领土不能扩大。

这就是他们希望得到荣耀反而更加耻辱,希望得到安定反而更加危险的原因。

人民治理得好坏在于百官,如今(世人)居官就放纵悖乱,面对钱财就贪得无厌,官位得以接近君主就阿谀奉承,统率军队就倦怠怯懦,凭着这些想从君主那里满足奢望,岂不是很难吗?
假如有这样一个人,(认为)修养自身、得当地处理财物是可耻的,面对钱财就要占为己有。

像这样而富足的,除非偷盗,否则无法取得财富。

因此,荣华富贵不是自己来的,是靠功劳得来的。

如今(世人)功劳很少而企望很大,这是蒙骗;没有功劳而谋求荣华富贵,这是诈取。

蒙骗、诈取的方法,君子是不采用的。

人们的议论大都说;“(如果)君主任用我,(那么)国家必定没有祸患。

”但是(如果真的)任用他,未必是这样。

(如果)自己有祸患,任用这样的人在治理国家(的事业上),(国家)怎么能没有祸患呢?所以要得到国君的重用,没什么比修养身心、使自身贤明更重要的了。

自身是自己可以制约的,放弃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却去奋力强取自己力所不及的事,这就叫悖谬。

(悖谬的人,)不让他们治理国家、管理官吏是合宜的。

至于在家侍奉父母,在外结交朋友,即便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如果)侍奉父母不孝顺,结交朋友不忠厚诚挚,这些都未能达到,怎么能认为他好呢?所以,评论人不要根据他未能达到的,而要根据他已能达到的。

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一定先省察自己,然后才接受俸禄。

君主即使多给俸禄,臣子也不无故接受。

忠臣的行为,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

《吕氏春秋·务本》
4、《吕氏春秋·知分》原文及翻译译文
《吕氏春秋·知分》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
原文: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

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

皆有所达也。

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

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

生,性也;死,命也。

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

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
皆天之容物理也。

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

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

”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

”罢兵而去。

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晏子可谓知命矣。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

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1】,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

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

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

”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

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

”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

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知分》)
注:【1】践绳之节:正直之士的节操。

译文:
通达事理的人,通晓死生之义。

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时,而不改变自己遵守的道义。

延陵季子,吴国人愿意让他当王而他却不肯当。

孙叔敖几次当令尹并不显得高兴,几次不当令尹也并不显得忧愁。

这是因为他们都通晓(义理)啊。

通晓(义理),那么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楚国有一个叫次非的人,在干遂那得到了一把宝剑。

他回来的时候坐船渡长江,到了江心,有两条蛟龙从两边缠绕住他乘坐的船。

次非对船工说:“你是否见到过两条蛟龙缠绕住船,龙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船工说:“没有见过。

”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
服,拔出宝剑,说:“我至多不过成为江中的腐肉朽骨罢了,如果丢掉宝剑能保全自己,我哪里会舍不得宝剑呢!”于是跳到江里去刺杀蛟龙,杀死蛟龙后又上了船,船里的人全都得以活命。

孔子听到这事以后说:“好啊!不因为将成为腐肉朽骨而丢掉宝剑的,大概说的就是次非吧!”
禹到南方巡视,在渡江的时候,一条黄龙把他所乘的船驮了起来。

船上的人都大惊失色。

禹仰脸朝天感慨地说:“我从上天接受使命,尽力养育人民。

生,是事物固有的特点;死,是命中注定。

我对龙有什么害怕的呢?”龙伏下耳朵垂下尾巴游开了。

这样看来,禹是通晓死生之义的。

天本来就有衰微、亏缺、毁弃、隐伏,有兴盛、盈余、聚积,生息;人也有困顿、窘迫、贫穷、匮乏,有充足、富饶、显贵、成功。

这些都是天包容万物的原则。

古代的圣人不因自己的私念伤害神性,只是安然地对待罢了。

晏子与崔杼盟誓。

崔杼的誓词说:“不亲附崔氏而亲附齐国公室的人,必遭祸殃!”晏子低下头含了口血,仰起头向上天呼告说:“不亲附齐国公室而亲附崔氏的人,必遭祸殃!”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对晏子说:“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晏子说:”崔子,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曲求福。

’我难道能够以邪曲来求福吗?你考虑考虑这些话吧!”崔杼说:“这是一个贤德的人,不可以杀死他。

”于是崔杼撤去兵器离开了。

晏子的车夫要赶马快跑,晏子按着车夫的手说:“安稳点,不要失去常态!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晏子可以说是懂得天命了。

天命啊,是不知为什么会这样但最终却这样了。

靠耍聪明来做事的人,是不能领会这些的。

因此国家杰出的人,按照义的原则决断,安然地对待它。

白圭向邹公子夏后启问道:“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三家分晋的事情,这些都是天下最杰出的。

因为我住在晋国,所以屡次听到晋国的事情,不曾听到过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
希望能听您说一说。

”夏后启说:“认为可以做,所以就去做,做了,天下谁都不能禁止他。

认为不可以做,所以就不去做,不去做,天下谁都不能够驱使他。

”白圭说:“利益也不能驱使他吗?威严也不能禁止他吗?”夏后启说:“就连生存都不能够用来驱使他,那么利益又怎么足够用来驱使他呢?连死亡都不足够用来禁止他,那么祸害又怎么足够用来禁止他呢?”
因此,圣明的君主用赏罚役使不肖之人,用道义运用贤德之人。

贤明的君主自己的臣属一定要根据道义,慎重地施行赏罚,这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

《吕氏春秋·知分》
5、《吕氏春秋·赞能》原文及翻译译文
《吕氏春秋·赞能》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
原文:
贤者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①;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舜得皋陶而舜授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

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
管子束缚在鲁,桓公欲相鲍叔。

鲍叔曰:“吾君欲霸王,则管夷吾在彼。

臣弗若也。

”桓公曰:“夷吾,寡人之贼也,射我者也,不可。

”鲍叔曰:“夷吾,为其君射人者也。

君若得而臣之,则彼亦将为君射人。

”桓公不听,强相鲍叔。

固辞让,而桓公果听之。

于是乎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人之雠也,愿得之而亲加手焉。

”鲁君许诺,乃使吏鞹②其拳,胶其目,盛之以鸱夷③,置之车中。

至齐境,桓公使人以朝车迎之。

祓以爟火,衅以牺猳焉,生与之如国。

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

”因顾而命管子曰:“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受令而出。

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

”桓公可谓知行赏矣。

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

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

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

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

”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

王必用之,臣不若也。

”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

此沈尹茎之力也。

功无大乎进贤。

(取材于《吕氏春秋•赞能》)
【注】①欧冶:春秋时冶工,善铸剑。

②鞹(kuò):皮革,这里用如动词,用皮革套住。

③鸱(chī)夷:大的皮口袋。

译文:
贤明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仁德,一般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功业,不肖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财富。

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口宝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得到千里土地,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舜得到皋陶就用他治好了天下,汤得到伊尹就拥有了夏的民众,周文王得到吕望就征服了殷商。

得到了圣人,所得土地哪里有里数的限制呢!
管仲被囚禁在鲁国的时候,齐桓公想用鲍叔牙为相。

鲍叔说:“您如果想成就王霸之业,那么有管夷吾在鲁国,我不如他。

”桓公说:“管夷吾是杀害我的凶手,用箭射过我的人,不能用他。

”鲍叔说:“夷吾是为他的君主射人的人,您如果得到他,用他为臣,他也会为您射别人。

”桓公不听,坚持要用鲍叔为相。

鲍叔坚辞,最后,桓公终于听从了鲍叔的意见。

于是派人告诉鲁国说:“管夷吾是我的仇敌,希望能得到他,亲手把他杀死。

”鲁君答应了,派官吏用皮革套住管仲的双手,用胶粘上他的眼睛,把他装在大皮口袋里,放在车上给齐国送去。

到了齐国边境,齐桓公派人用朝车来迎接管仲。

点起火把拔除不祥,杀了公猪举行血祭。

恢复了他的自由,跟他一起回到国都。

桓公命令主管官吏扫除宗庙,设置筵几,把管仲进荐给祖先,说:“我自从听了夷吾的谈论,目光越发明亮,耳朵越发灵敏。

我准备用他为相,不敢擅自决定,冒昧地以此告请先君。

”桓公说完,就回过头来命令管仲说:“夷吾辅佐我!”管仲退避了几步,向桓公再拜
叩头,接受了命令,而后离开了宗庙。

管仲治理齐国,只要做事有功,桓公就一定先赏鲍叔,说:“使齐国得到管子的是鲍叔啊!”桓公可算得上知道如何行赏了。

凡是行赏,应该赏赐根本,赏赐根本,过失就无从发出了。

孙叔敖和沈尹茎彼此交好。

孙叔敖到郢都出游了三年,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了解。

沈尹茎对孙叔敖说:“陈说道理能使人听从,所持方策必定能够实行,能使君主上至于称王天下,下至于称霸诸侯,这方面我不如你。

随顺社会,附和世俗,陈说道理调和其中,以投合君主的心意,这方面你不如我,你何不先回去耕田隐居呢?我将为你在这里奔走。

”沈尹茎在郢都奔走了五年,楚王想用他为令尹。

沈尹茎辞让说:“期思有个叫孙叔敖的草野上民,是个圣人。

请您一定要任用他,我比不上他。

”于是楚王派人用王车把孙叔敖接来,用他做了令尹,过了十二年楚庄王成就了霸业。

这是沈尹茎的力量啊!功劳没有比举荐贤人再大的了。

《吕氏春秋·赞能》
6、《吕氏春秋·骄恣》原文及翻译译文
《吕氏春秋·骄恣》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
原文:
亡国之主,必自骄,必自智,必轻物。

自骄则简①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备。

无备召祸,专独位危,简士壅塞。

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

三者,人君之大经也。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

群臣莫敢谏王。

春居②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

”“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

”“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

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

”春居曰:“臣请辟③矣!”趋而出。

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晩也?寡人请今止之。

”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

春子止寡人。

”箴谏不可不熟。

莫敢谏若,非弗欲也。

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