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
即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也突出了变教学生语文知识为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的导向性。
这一导向性的根本转变,更强调了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而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则是训练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则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途径。
一、运用“读书三层五步歌”,提高预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安排预习的呢?一般分三个层次五个步骤安排预习:第一层:通读感知。
了解课文大段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词等。
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层:再读理解。
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
第三层:细读深究。
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那么,如何自己预习课文呢?要循序渐进。
首先,把新课轻声地朗读几遍,了解一下课文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接着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然后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思考一下文中的重点字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
五个步骤其实是三个层次的具体实施,即第一步:看,就是先看一遍新课的所有内容,包括注释、练习。
第二步:画,就是画出需要弄懂的地方,如语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难理解的语句。
第三步:查,就是查工具书,查文章作者或主要人物资料,还要把查出的内容多读几遍。
如语文中遇到新词,不仅要知道它的解释,还要联系课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如遇到名家名篇可详细了解作者或主要人物的事迹,加深对课文中心的思考;第四步:读,是在一看、二画、三查之后去朗读课文。
朗读的好处不仅是帮助记忆,而且还能帮助你理解新课的内容。
第五步:记,到了这里,预习并没有结束,还差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用笔记一记。
“记”有三个方面:一是记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新的知识要点;二是记下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这就是说,把课本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起来,拿到课堂上来解决。
三是记下自己读文时的感受,即批注印象最深的、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关键词句的理解、最感兴趣的内容等,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会全神贯注,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例如在教学《尊严》这篇课文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学生提出了“读书五步歌”的方案:一读课文,标记自然段,划出生字,标注拼音,认读生字;二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读课文,理解“尊严、狼吞虎咽、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等词在文中的正确解释,并查找哈默和杰克逊的资料,初步了解两人的优秀品质,奠定学习基础;四读课文,画出
描写表现哈默有尊严的句子;;五读课文,在文中的关键词句处批注自己的感受。
经过这样的预习训练后,学生有章可循,变得爱读书会读书了,当学生初读了课文后,我依然笑容可掬地让孩子们自由谈论一下,你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很感性的话题,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第一个学生一上来就谈到了文章的重点句子“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于是我很巧妙地进行指导朗读,并让学生谈谈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适机板书,很自然的就了解了这些逃难的人太饿了,甚至连基本的做人礼仪都已经忘记了,失去了自己的尊严。
尔后,有的同学也挖掘出了文章的难点所在,于是结合学生的回答我出示了杰克逊大叔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布置学生多读几遍,想一想杰克逊大叔为什么这样说?这时学生小手如林,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带着真实的感悟体会到了哈默的财富其实就是他的尊严,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深入文本进一步感悟哈默的尊严,也使语文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充满诗意。
二、培养学生在预习中的质疑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
学生的质疑水平是在老师的鼓励中不断提高的。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越来越善于提问,勇于提问,创造性地提问;而且,学生不但会质疑,还会独立解决问题,尤其是会在诸多问题中发现联系,寻找新的突破口。
讲新课之前,我都引导学生参照预习要求和课后思考题再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
比如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文章矛盾处进行质疑;对文本的思想内涵进行质疑;对篇章中叙述顺序的变化,写作手法的运用质疑。
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学生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启发和收获。
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认识,熟悉课文,但不可能理解和弄懂所有问题。
所以要引导学生运用划划、点点、记记等标记,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标记,并提出问题。
这样,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