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注的免疫丙种球蛋白(IVIG)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输注的免疫丙种球蛋白(IVIG)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新生儿
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摘要】目的:观察和比较静脉输注的免疫丙种球蛋白(IVIG)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新
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
诊的ABO溶血病新生儿,共90例,按进入医院的编号和给药方式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30例。

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甲组给予单次高剂量的IVIG治疗,
乙组给予两次低剂量的IVIG治疗,丙组给予同等体积的安慰剂进行治疗,比较三
组进行光疗、黄疸消退以及住院的时间,血红蛋白的水平。

结果:光疗、黄疸消
退以及住院时间的比较上甲组所花费的时间明显短于乙组和丙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

光疗、黄疸消退以及住院时间的比较上甲组所花费的时间明显
短于乙组和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治疗新生儿ABO溶
血病的过程中,进行单次高剂量的IVIG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节省治疗时间,
血红蛋白水平有助于获得显著的降低,进而有助于促进治疗效果的显著提升,值
得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进行大力的推广。

【关键词】静脉输注;免疫丙种球蛋白(IVIG);不同给药方式;新生儿ABO
溶血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5-0128-02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观察和比较静脉输注的免疫丙种球蛋白(IVIG)不同给药
方式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选取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于
我院就诊的ABO溶血病新生儿,共90例,以其作为分析对象,按照医院编号与
给药方式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
给药方式,现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ABO溶血病新生儿,共9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按照医院编号与给药方式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
三组,每组30例,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给药方式。

新生儿日龄1~15天,平均日龄(3.1±1.1)天,体重3.0至4.5千克,平均体重(3.93±0.25)千克。

经过比较,两组新生儿在日龄、体重等上面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分别给予三组新生儿蓝光照射,在掌握黄疸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间断的
给予8到12个小时的蓝光照射,以单面蓝光握住,若新生儿的黄疸程度比较严重,则可以进行双面蓝光的照射治疗[1]。

(2)静脉滴注20%的血红蛋白,严格按照1g/kg的标准将每次所注射的剂量
确定下来。

甲组给予单次高剂量的IVIG治疗,1g/kg,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每
天1次;乙组给予两次低剂量的IVIG治疗,0.5g/kg,同样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
每天1次;丙组给予同等体积的安慰剂进行治疗,即生理盐水,1g/kg,每天1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三组新生儿光疗、黄疸消退以及住院时间,在此基础上对比三组
新生儿在治疗前,治疗24和48小时以后的血红蛋白水平[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分析,计数资料取率(%),计量资料取平均值±标准差(x-±s),组间率对比取χ2检验(或t检验),P<0.05具统计差异。

2.结果
2.1 比较三组新生儿光疗、黄疸消退以及住院时间
光疗、黄疸消退以及住院时间的比较上甲组所花费的时间明显短于乙组和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

2.2 比较三组新生儿的血红蛋白水平
治疗前,三组新生儿的血红蛋白水平,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48小时以后甲组新生儿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2。

3.讨论
新生儿ABO溶血病作为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溶血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增
高新生儿的血清TBLL,进而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如皮肤、黏膜以及巩膜黄染等,甚至还会导致胆红素脑病的产生[3]。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原因就是由于血清TBIL持续升高,并且有临床研究证实其持续升高会损伤其他重要的脏器官(肾、肝、肺等)。

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降低血清TBIL,使其处于正常的水平,改善患
者的溶血反应。

一般的治疗方法效果不明显,并且会延长发病时间。

针对比较危
机的患儿,要及时进行换血治疗。

丙种球蛋白作为一种有效治疗新生儿ABO溶血
病的药物,属于一种新型的药物,能够有效降低溶血的发生率,提高机体的免疫
性抗体,最终促使相应的破环作用延迟,阻止溶血现象的发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患儿血浆中IgG水平的显著提高,促进血型抗体
的快速消除,进而有助于降低溶血病的产生,在保证换血次数减少的基础上并发
症也会得到有效的控制[4]。

经过本次研究,光疗、黄疸消退以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上甲组所花费的时间明显短于乙组和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光疗、黄疸消退以及住院时间的比较上甲组所花费的时间明显短于乙组和丙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过程中,进行单次高剂量的IVIG治
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节省治疗时间,血红蛋白水平有助于获得显著的降低,进
而有助于促进治疗效果的显著提升,值得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进行大力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新康.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J]. 临床医学,2013,23(05):79-80.
[2]肖长水.大剂量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与安
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6,06(06):46-48.
[3]袁洪斌,易平枝.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2(10):802-805.
[4]陈志强.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工程,2015,36(10):1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