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民风民俗作文六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关于山西民风民俗作文六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西民风民俗作文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篇1
山西大部分地区为一日三餐制,个别地方如阳城等地有一日吃五六顿饭的。
冬闲日短时节,一般改为两餐,称"一老晌"。
民间称一餐饭叫"一顿饭"。
早饭为"早晌饭",午饭叫"晌午饭"、"后晌饭",晚饭叫"夜饭"。
一般做重体力活时在三餐之间有饼类食品加餐称为"犒晌",老百姓也叫"搬的吃"。
晋中早饭大多以稀饭里加玉米面,俗称"煮疙瘩",用小菜佐餐;晋东南一带,早饭多食小米稠饭加凉菜丝。
午饭比较丰盛,吃面条、饼子、馍头,加上土豆、粉条、白菜烩菜及腌菜。
晚饭也多备有汤类杂锅饭,和子饭面食等,但不讲究多吃。
晋南的开水白馍就辣椒,又是极有风味的饭食。
春冬寒季,晋北人吃饭总喜盘腿围坐在热炕头上,主妇坐锅头掌勺盛饭,给男人、孩子们吃好,自己拣剩下的随便吃点,俗叫:"做在人前、吃在人后"。
吃完一碗饭如若把筷子横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饱了,如筷子放旁边或拿在手中,就是没吃饱。
一些农村在夏秋暖和时节,有站街吃饭的习惯。
各家各户盛一大碗饭走出院门,或站蹲门口,或到街中碾盘上、大树下,聊天吃饭两不误,趣闻笑谈、家长里短得以交流。
如在农忙收割、打场时,多有手提黑陶饭罐送饭到田间的习惯。
如路途较远无法送饭,便带点干粮和干菜临时充饥,谓之"打饥儿"。
山西人平时吃饭较节俭,但有客人来,必然竭尽家力热情招待。
多置饭桌摆饭,客人坐上席位,主人相陪,一般要以新碗新筷给客人用,饭前多饮酒助兴。
上菜家贫者二凉一热、四凉一热、四凉四热;富裕者六六、八八、十全席、双十席,上火锅。
主人暖酒后,双手执
壶为客斟满酒,叫做"茶七饭八酒十分"。
客人要以手护盅杯表示致谢:"我自己来、我自己来,你先来。
"主人举杯劝酒,客人轻抿一点,以示礼貌。
席间主人频频指点、调换菜盘位置,热情劝饭。
客人要讲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连续大吃会被视为"没风水","少礼失教"。
酒未喝完绝不吃饭。
过去中食为白馍、饺子、油糕。
馍馍搁盘子里端上,放在客人面前。
客人吃好后把筷子搁碗上稍稍往前一推,以示吃饱了。
饭后以茶相待。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篇2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两姓之好,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大事。
婚姻的好坏,对于当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婚姻的禁忌颇多。
比如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特别是**禁忌在世界各国都非常严格。
在中国人眼里,**不仅伤天害理,且为禽兽不如的行为。
再婚禁忌也很严格。
这里我们只谈常见的有关婚礼方面的一些禁忌。
相亲时如有盆碗等物摔碎,被认为是十分不吉利的,说明二人无缘颇为忌讳。
打碎器皿有分、碎、烂、折的表述,而这些语言对于婚姻,对于生命均非好事,故其他一些庄重正式的场合,人们都有此忌。
晋南闻喜在结婚的当日,男女双方在饮食中忌带荤、不准吃猪肉,据说如果吃荤两人便不能白头偕老,中途夭折死亡。
而河津一带却与此恰恰相反,结婚当天必须杀猪并以猪头祭祖宗,供奉于祖宗牌位前。
同时,还要用扫帚蘸着猪的热血在洞房的墙上划几个“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晋中一带,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时,一定要“偷”一个茶杯,所谓偷,就是女方看见也不能说,茶杯是一定要让新郎带上的,且必须完整带回,不得破损。
否则,对于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种不祥的预兆。
这里似乎是说日后待新娘要象对待这个杯子一样,小心爱护,好好照顾,珍惜珍爱。
在汾阳,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输两个水碗,当地俗语叫做zhunzhun,因为有“偷两zhun zhun,快抱孙孙”之说,所以偷碗被赋予了抱孙子的含义。
新娘离开娘家时,过去要坐轿子,在雁北和吕梁的山区中人们常
常乘一种颇有特色的“骡驮轿”,坐轿子是一定要挂上弓、箭和镜子的,现在这些习俗都已逐渐消失。
但在很多地方,母亲还是要给女儿一面铜镜或现在样式新颖的镜子带上。
它的用途并非用来梳妆打扮,是为了在路上避邪驱凶的。
山西很多地方,接新娘时,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镜给女方戴上,似乎是取代了以前的红布盖头。
而新人来回最忌走自己已走过的路,以避走回头路之嫌,当然也不能走办丧事人走过的路。
盖头与墨镜的作用都是避免与鬼神等不祥之物直接面向。
婚礼队伍也怕中途通上如狗群打架,疯人病人等,怕冲了“花套”与喜庆,是不吉利的征兆。
碰上了是要倒霉的,以后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灾多难。
这是任何一个结婚人家所不愿意看到的。
结婚这一天也忌讳谈论什么与死、病有关的事情,也忌天气时阴时晴,人们总是把这些事情联想到婚姻的命运。
在一个村子里如果有两家办喜事,人们都忌落在后面。
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称后婚,所以不愿意落个“后”字。
而且也忌两结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则要交换所戴的鲜花或者手绢,这样才算吉利。
晋南一带,对于相同时间里村里同时举行婚事和丧事是极力回避的,办喜事者尤为不悦。
迎亲的队伍也忌途中遇上诸如十字路口、水井、碾子、石头等物,如果避犹不及,则须用红布盖住,或用白石灰划线圈住。
而在吕梁、汾阳一带,迎亲队伍如果在半路与送葬队伍相遇,对于结婚者来说还是个好兆头,是吉利祥和的。
也许是红白喜事都是喜吧,人们并无此忌,双方互扔钢嘣儿以示招呼。
新娘下轿后,有属相相克的`人都要回避,以免对人对已之不吉。
在五台县,厨师们还要把菜刀插入菜板底边,锁起厨房,全部回避。
据说,厨师是新娘下车时相犯的主要对象,而菜刀更是不可示之于外的。
此外,在新娘被接到婆家后,要在嫂嫂的陪伴下更换所有的衣服,换下来的衣服一般不再穿着回娘家,特别是鞋子是绝对不能再穿回娘家去,否则对于娘家兄弟极为不利。
这似乎可以作为“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的注脚。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篇3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
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
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
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
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
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
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
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绛州面塑降州即今日新绛县。
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
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
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五寨面鱼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
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
捏制的面鱼经过着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烘干,便可当工艺品收藏了。
面鱼可用来赠送亲友或外出时作干粮。
除了捏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篇4
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好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一条弯弯曲曲的汾河,顺着山势穿过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东、河西两块高地。
河东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两位少女。
两位少女的父亲叫尧,当时已八十多岁,白胡子老长,是当时的天子。
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这就是自己六十多岁才生出
的两个宝贝女儿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尧经过仔细甄别“档案”,决定对一个叫做舜的青年进行考察。
舜在河西头住着。
河西山丘相连、地脊民穷,舜自然是个穷后生。
因为生母早逝,家里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欢他,特别是他的后母和弟弟象,总想谋害他、独吞家产。
他却毫无怨言,以仁爱之心感化家人。
以德治天下的尧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不由对身边的人感叹道:以仁报毒,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
在历山上种地的舜,听到这个消息后,当然高兴的不得了。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尧这个老头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道理,虽然让他白捡了两个美女,却不给女儿一点陪嫁,就打发女儿去了他家,更不用说给他个一官半职了;而是让他继续在历山上面朝黄土背朝天。
舜心里并没有什么不乐意,还是带着两个漂亮的妻子在历山继续过种地的苦日子。
但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娥皇、女英两位妻子,虽然出生于皇家,高贵无比,却并不高傲,除了在妻子名分上也不免俗的争过大、小外,还是贤慧的很,两人一过门,就脱掉皇家冠服、换上农家布衣,二话没说,就和他一道下地干活、操持家务了,更了不起的是,她们还关心民间疾苦,平时平易近人,急时扶危济困,几年过去后,两人脸晒黑了、手变粗了,和一般农家妇女没什么两样了,此时的舜,在两位妻子的帮助下,把他“承包”的历山治理的井井有条,已成了河西当地冒尖的富裕户、模范户。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舜和两位妻子致富后不忘乡亲,经常帮助周围百姓,就连当时死活看不上舜的家里人也和他们搞好了关系,使舜的声望直线上升,河东的人都愿意迁移到河西居住,这时候尧看时机到了,于是就名正言顺地提拔舜为接班人,还把他扶上马,又送了一程……
而河东、河西的百姓,不仅为他们当地出了两个天子而自豪,更为娥皇、女英两女下嫁的贤慧所感动,故以其后辈自豪,争相敬奉。
鉴于尧籍羊獬,舜籍历山,自尧女嫁舜以后,两地便结成了联姻亲眷。
历山人称舜为爷爷,称娥皇、女英为娘娘。
羊獬人称舜为姑父,称娥皇、女英为姑母。
河东、河西两边以亲戚形式走动,于是洪洞后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一直流传至今……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篇5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
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
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
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
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
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
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篇6
我的家乡在山西,我喜欢我的家乡,爷爷和奶奶经常给我讲山西的一些民间风俗和传说,所以我了解一些山西的民间风俗,比如:二月二龙抬头、添仓节、桃花节、寒食节、走麦节、乞巧节、敲锣儿节、中元节、过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节日。
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图个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这个节日奶奶总会让我去理发。
但我不喜欢理发,小时候总担心剃头刀子伤到我,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就嚎淘大哭,几个人都按不住,妈妈和奶奶为了让我顺利理完发,会答应我一些平时不能满足的要求。
在二月二时,家乡的人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
我特别喜欢吃饺子,奶奶包的饺子好吃极了!每到这个时候,我还会和奶奶和妈妈一起包饺子,我喜欢帮妈妈擀饺子皮,还会包象包子一样大的饺子。
所以每到这一天,我很开心,我喜欢这个节日。
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山西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