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拉萨市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拉萨市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句子默写
1.默写。

(1)人面不知何处去,________。

(《题都城南庄》)
(2)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
(3)江东子弟多才俊,________。

(《题乌江亭》)
(4)________,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
【答案】(1)桃花依旧笑春风(2)昨夜雨疏风骤(3)卷土重来未可知(4)谈笑有鸿儒【解析】
【详解】
机械的识记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上下句即可,要注意“骤”“卷”“儒”等字的书写。

二、选择题
2.下列说话得体的一项是()
A.你已经交了作业,课代表仍在追要,你说:“难道要我叫两遍不成?”
B.同学邀你到他家去玩,你说:“行,届时我一定光临寒舍。


C.你对比赛得了名次的同学说:“祝贺你,有什么好经验向我介绍介绍好吗?”
D.你去办公室问老师问题,你说:“老师,我来不耻下问了,请给我讲讲这个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说话得体,首先要做到,语气委婉,不能生硬。

用词一定要正确,注意人物身份。

A.说话太生硬。

B.寒舍是称自己的家。

D.不耻下问用错了。

注意身份。

故选C。

3.小明同学为了体会文言之美,搜集了一些风景名胜的对联。

其中,有副对联小明少抄了一个字,请你为
他补全。

你认为下面四种方案中最恰当
...的一项是
青山不千秋画
流水无弦万古琴
A.墨B.黑C.染D.老
【答案】A
【解析】
【详解】
填“墨”字好。

首先“墨”与“弦”对应,都是名词。

其次在这里可看成名词动用,即“用墨画”之意,使语句立体起来,增加了意蕴。

由此“青山不墨千秋画,碧水无弦万古琴”的字面意思变为:翠绿的青山不是擅画者非凡的笔墨所画,但永远像美丽的画一样原色不败;清澈的水没有琴玄但是永远奏响美丽的声音。

而其它几项都没有上述两个要求。

所以选A。

4.下列词语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可歌可气鲜为人知锋芒必露锲而不舍
B.兀兀穷年群议排衙微不足道耐人寻味
C.低眉顺眼略胜一筹海市蜃楼语无伦次
D.垂垂暮老毛骨耸然忧心冲冲天涯海角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可歌可气——可歌可泣,锋芒必露——锋芒毕露。

B. 群议排衙——群蚁排衙。

D. 毛骨耸然——毛骨悚然,忧心冲冲——忧心忡忡。

故选C。

5.读下面语段,选出理解和表述有误的一项()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每个人都将拥有独一无二
....的记忆。

这段最闪亮的日子,
注定会成为我们人生扉页
....上最珍贵的篇章。

所以,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只有这样,当
有一天我们回首来路
....,和那个站在最灿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才可能骄傲的说,谢谢你,再见!
A.“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故途当中,每个人都将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

”这句话中“青春”是名词,“在”是介词,“的”是助词。

B.“这段最闪亮的日子,注定会成为我们人生扉页上最珍贵的篇章。

”中“最”是副词,“闪亮”和“珍贵”是形容词。

C.结尾处“谢谢你”中的“你”是指“那个站在最灿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

D.“独一无二”、“人生扉页”、“回首来路”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依次是补充、偏正、动宾。

【答案】D
【解析】
【详解】
D.独一无二是并列短语。

故选D。

6.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奠基污秽矜持祸不单行海市蜃楼
B.愧作烦躁忏悔忍俊不禁血气方刚
C.骨碌咳漱辜负酣然入梦悲天悯人
D.灌输取缔烧灼慷慨淋漓如释重负
【答案】C
【解析】
【详解】
C. 咳嗽,故C错误,选C。

三、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

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

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

每个周末。

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

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

”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

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

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疏忽就不见了。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

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

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

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

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

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

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

”“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

“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后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

“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

”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

“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

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

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

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
乎触到了地上。

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

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

“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

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

“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

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

”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

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

“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

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

”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

“孩子。

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⑾“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选文有改动)
1.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

(3分)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冰凉的酸”的深意。

(2分)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
3.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5.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的最后一次“叮嘱”的含意。

(3分)
【答案】1.(1)对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为父子二人的活动提供了特定背景。

(3)多所塑造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间接地起到了烘托作用。

(4)营造出清冷、凝重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透过雪花落在鼻尖上融化后的感觉,含蓄地写出了“我”看到父亲如此减薪后的酸楚和感愧。

3.运用“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买柴人给父亲钱时的不耐烦及对父亲的不满、冷漠和鄙薄,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的小市民形象。

4.(1)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

他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不辞辛苦。

(2)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

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面对鄙薄,仍弯腰捡起扔在地上的钱,能委曲求全。

(3)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

他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重言传身教。

5.父亲告诉孩子,以后有能力了,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坚忍,渴望被尊重的人。

【解析】
1.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要文中找到有关“风雪”的描写,从叙事作品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去理解问题,根据不同的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推动情节、烘托人物、增加文章感染力等方面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在文中找到句子的位置,根据具体的情节内容来分析句子。

此类句子一般可从文字表面的含义两方面分析,如本句,先从人体触觉感受来理解“冰冰的酸”的字面意义,再从我对父亲的情感方面来分析句子的含义。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此句是人物描写,首先要了解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根据句子内容点明,再在文中找到句子的位置,根据具体的情节,抓住句子中的动词从买柴人对父亲的态度以及表现的其形象特点来分析句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描写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是分析人物形象题,题目要求“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就要在文中找到有关“父亲”的言行表现,结合具体的情节,如父亲的生活处境,父亲对待人的态度,父亲对我的关怀教育等方面,从父亲的性格和思路品质方面来分析概括。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根据父亲所说的话“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结合文中有关情节了解“像我这样的人”的含义,了解父亲遭遇到了什么,父亲希望得到什么,即可体会父亲所说的话。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①漆黑的夜空,像浸透了墨汁。

细雨飘零的云层缝隙中,间或透出点点红色绿色的灯火。

那是夜航的运输机从云层中掠过,夜航灯,就像红绿的流星,一纵即逝。

……
②“还在向台湾盗运!今晚上又飞走了五六十架……”说话的人,似乎发现了什么,声音变成了低声的请求:“江姐,明天写吧!”
……
③隆隆的机声没有影响她那和往常一样平静的举动。

她写完最后一行,把写好的纸条,连同竹签子笔,一一藏在铺位底下。

然后,她整理着地铺上的东西。

④稻草清理得平平顺顺的,枕头下面的换洗衣服,也折叠得规规矩矩,整整齐齐,被捕时穿的那件蓝布旗袍和一件红绒线衣,放在最上面。

⑤李青竹静静地坐在地铺上,一床薄被裏着她那折断过的,时常肿痛的腿。

她的手牵起被面的一角,细心地寻找着线头,一根根地把细丝抽出来,轻轻地搓着。

⑥“这么晚了,你还搓线?”
⑦“孩子的棉帽上,少一朵花。


⑧江姐默默地接过了几根细丝,陪着李青竹搓线。

自从和白公馆建立起联系,她们便经常向支部提出各种建议。

刚才,江姐又写下了她们最近考虑到的一些事情。

⑨“八架……又是八架!”
⑩声音又从门边传来,在铺上躺着的战友都被惊动了。

“同志们,睡吧。

”江姐轻声招呼着。

正要翻身坐起的战友,又都躺下去了。

(11)李青竹缓缓放下手里的线,把江姐冰凉的手拉进薄被盖着。

(12)“心里的话,都写上了吗?”她深情的目光,久久地凝视着江姐的脸。

(13)“都写了。

”江姐抬起头来。

“听说北平召开政协会议,我心里再也不能平静,真渴望听到更多的消息。

”李青竹的目光,渐渐移向窗外的暗夜,轻声说着:“我们会听到的。


(14)江姐的声音里,透出无限的向往:“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一个崭新、富强的国家,这是多么壮丽的事业!……”
(15)李青竹赞同地点头:“你想得真远。

不过,也该想啊!”
(16)江姐又说道:“那时候,我们的担子一定不会轻的。


(17)牢门边掠过一个看守员的身影,轻轻的脚步声,引起了静卧着的孙明霞的注意,她一翻身便向门边走去。

“江姐!”孙明霞轻快地跑了回来,惊喜地叫了声:“又有信来了。


(18)江姐低头亲了一下李青竹身边睡着的被大家昵称为“监狱之花”的孩子,便迎着满脸含笑的孙明霞,站了起来。

(19)许多战友早挤到孙明霞身边。

还有几个人,已悄悄守住了牢门和窗口。

孙明霞急切地用耳语般的声音念道:“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20)惊喜的人们,低声欢呼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1)一片欢乐的低呼,像股热流,汹涌澎湃,激荡着牢房,黑暗中,闪烁着一片晶亮的眼光。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孙明霞的声音,像使人共鸣的琴弦,“是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


(23)“啊,五星红旗!”
(24)“江姐!我们也有一面红旗呀!”
(25)“把红旗拿出来,马上做成五星红旗。


(26)火热的目光,都转向江姐。

(27)“江姐!”孙明霞急切地恳求着:“我把那面珍藏的红旗拿出来。


(28)“我这里有针,有线。

”李青竹也欢乐地赞同着。

(29)珍藏的红旗拿出来了,在大家眼前闪着夺目的光彩。

这面红旗,是那位不知名的同志——“监狱
之花”的母亲,留下来的。

残留着弹孔,染透斑斑血迹的红旗,被她珍藏在一床日棉絮里。

(30)当红旗在大家眼前出现时,几只拿着针线的手,团团围了上来。

(31)“五星红旗!五颗星绣在哪里?”
(32)“一颗金星绣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着党。

四颗小星摆在四方,祖国大地,一片光明,一齐解放!”
(33)“对,就这么绣。


(34)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接着,许多灵巧的手,飞快地刺绣起来。

你一针,我一线织绣出闪亮的金星。

(35)红旗正中,闪现了一颗星,接着,又出现了四颗。

(36)江姐依偎在李青竹身边,凝望着刺绣中的五星红旗,心境和大家一样。

但是她激动而又冷静。

也许此刻只有李青竹才能理解她那复杂的心情。

她看见了胜利,可也看见了集中营的最后斗争。

(37)“江姐!”孙明霞双手捧起叠好的旗帜,走到缓缓地搓着线的江姐面前。

“同志们希望你来宣布胜利的到来,也请你揭开这象征黎明和解放的战旗。


(38)“我?”江姐笑着惊问。

(39)“是的,江姐!就是你。

”面前激起一阵热情、严肃而又诚恳的声音。

(40)“好吧。

”江姐双手接过红旗,迎风一抖,五颗晶亮的金星,立刻随着红旗飞舞。

她的声音充满着幸福的感情:“让五星红旗插遍祖国每一寸土地,也插进我们这座牢房。


(41)随着江姐低呼的声浪,人们严肃地站了起来,凝望着闪光的旗帜。

黎明在眼前招手,人们的心正随着红旗飘扬到远方。

(42)“梆梆梆…”急促的梆声,突然出现了。

(43)“梆梆梆!梆梆梆!”连续不绝的梆声,惊扰着魔窟中的黎明,在浓雾弥漫的深山野谷中四面回响。

接着,是一阵阵急驶的汽车狂鸣。

那飞快旋转的车轮,像碾在每个人心上。

(44)“要提人?”黑牢中传来一声惊问。

(45)“江雪琴!李青竹!收拾行李,马上转移。

”特务喊道。

(46)江姐一听见叫她的名字,心里全都明白了。

(47)她站起来,走到墙边,拿起梳子,在微光中,对着墙上的破镜,像平时一样从容地梳理她的头发。

江姐放下梳子,换上了蓝色的旗袍,又披起那件红色的绒线衣。

她习惯地拍拍身上干净的衣服,再用手拉平旗袍上的一些褶痕,又弯下身去,拭擦鞋上的灰尘。

女室里一个年轻的同志,抑制不住,倒在铺位上痛哭起来。

“不要用泪眼告别……”江姐转身扶起哭泣的战友。

(48)青竹点头微笑着。

她把江姐深夜写的纸条,交给身边的一个战友,在她耳边嘱咐道:这封信,送到楼七室。


(49)李青竹亲了亲酣睡的“监狱之花”。

她仰起头来,拖着断腿,迎向江姐。

她们并肩走向牢门。

(50)“同志们,再见!”
(51)“江姐!李……”
(52)人们红肿的眼睛,流露着深沉的悲痛,向江姐她们扑了过去。

(53)再一次告别了战友,江姐转身跨出牢门。

她看见,李青竹站在走廊上。

特务递给了她一根手杖,她那苍白的脸上,忽然浮起一阵愤激的红晕。

(54)“ 我自己能走。

”她将手杖一扔,怒声呵斥着。

(55)江姐上前两步,扶着倔强地移动断腿的战友。

她们在走廊上迈步向前,再也没有回头……
——节选自《红岩》,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情节。

2.选文第(36)段中划横线句写江姐“激动而又冷静”,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联系上下文,简述选文(42)、(43)段划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4.本文段中的李青竹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段中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5.阅读小说《红岩》后,你对小说题目“红岩”是如何理解的?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红岩”精神还需要继承和发扬吗?请说明理由。

6.根据小说《红岩》所提供的以下相关情节,下面文字划横线处所填写人名正确的一项是
解放军日益逼近重庆,地下党准备组织狱中暴动。

在白公馆装疯多年的共产党员① 与狱中党组织接上了关系。

同时,关在地窖中的② 用手指和铁镣挖出了一条秘密通道。

这条通道为一部分难友顺利逃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A.①刘思扬②华子良B.①郑克昌②许云峰
C.①华子良②许云峰D.①华子良②刘思扬
【答案】1.江姐得知新中国成立的喜讯后带领大家刺绣五星红旗,不久被特务押出牢房。

(人物、事件正确即可)
2.“激动”是江姐获悉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喜讯,和狱友们绣成五星红旗庆祝胜利、迎接解放而带来的激动、喜悦;“冷静”则是因为江姐对集中营的最后斗争险恶形势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表现出江姐在胜利前夕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性格特征。

3.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突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与恐怖,为下文江姐和李青竹被特务带出牢房做铺垫。

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1)她是沉着冷静、顽强不屈的革命战士。

例如她虽双腿折断仍静静地搓线。

(2)她是关爱战友的老大姐。

例如她把江姐冰凉的手拉进薄被盖着取暖。

(3)她是久经战火考验、对革命长期性、艰巨性有清醒认识的革命者。

例如只有她才能理解江姐复杂的心情,看见了胜利也看见了斗争的残酷。

(4)她是视死如归、坚毅勇敢的革命志士。

例如她临被押解出牢仍点头微笑地交付革命后事。

(5)她爱憎分明、永不妥协。

例如她扔弃特务递过来的手杖,喝斥特务。

5.(1)“红”是革命的颜色,象征着烈士的鲜血,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象征着革命者在狱中坚
忍不拔(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

(2)红岩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尽管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任务与产生红岩精神的时代背景不同,但它仍然是激励我们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仍然是当代青年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宝贵资源。

(或:红岩下有烈士洒下的鲜血,红岩精神象征着渣滓洞狱中革命烈士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提示着人们不要忘记革命烈士曾经有过的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的岁月。

)【意合即可】
6.C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

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文章叙写的主要人物是“江姐”,主要事件是“她带领大家刺绣五星红旗,被发现后给押出了牢房”。

据此概括即可。

2.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进行概括作答。

根据语境,依据文章第14段“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可知,江姐之所以“激动”,是因为获悉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喜讯,以及与狱友们绣成五星红旗后的激动、喜悦心情;“冷静”是因为江姐对集中营的险恶形势做了充分的了解和准备,表现出江姐在胜利前夕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

3.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
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

文章(42)(43)段叙写了监狱周围的环境,通过“连续不绝的梆声”“是急驶的汽车狂鸣”“飞快旋转的车轮”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夸张的手法,内容上,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突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与恐怖,为下文江姐和李青竹被特务带出牢房做铺垫;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本题作答可结合“李青竹静静地坐在地铺上,一床薄被裏着她那折断过的,时常肿痛的腿。

她的手牵起被面的一角,细心地寻找着线头,一根根地把细丝抽出来,轻轻地搓着”“李青竹缓缓放下手里的线,把江姐冰凉的手拉进薄被盖着”“青竹点头微笑着”“李青竹亲了亲酣睡的‘监狱之花’。

她仰起头来,拖着断腿,迎向江姐。

她们并肩走向牢门”“李青竹站在走廊上。

特务递给了她一根手杖,她那苍白的脸上,忽然浮起一阵愤激的红晕”“‘我自己能走。

’她将手杖一扔,怒声呵斥着”等内容,从李青竹对革命、对战友和对敌人的态度上进行分析概括作答。

5.(1)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小说以“红岩”为题目,首先“红”象征着烈士的鲜血;“岩”是指岩石,其特点是坚硬,象征着革命者在狱中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