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5篇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
《圆的周长》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复习老知识引入课题,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然后我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用“化曲为直”的绕线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做好相应记录,填好表,为下一步探究奠定基础,接下来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进而找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推出圆周率,得出圆的周长公式。
最后让学生把得出的圆的周长公式应用到练习中。
本节课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是
首先,在创设情境时,我用旧知引新知导入新课,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我想学生提出质疑测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验证猜想,在理解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及圆周率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再回到课前情境中,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发现情境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前面“正方形周长及圆的认识”知识的成功铺垫,因此本节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理解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推导公式过程中,因为亲自经历了小组内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所以学生能较为容易地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2
讲圆的周长时,我想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真正理解圆的周长的公式。
主要基于两点考虑:
1.前段时间远程培训时专家对探究教学的引领。
2.以往的教学中,周长和面积这部分知识教的很辛苦,但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他们不理解公式背后的算理,导致我和学生都特别累。
因为总有一种担心,担心课堂上时间不够用,所以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索知识,匆匆的推导出公式,然后是充分的练习。
但是,几天之后,总会发现依然有同学不会用公式。
每到这时,我都觉得很无语,也总在生气的责怪学生这么简单还没学会。
所以,今年在讲这节课之前,我认真反思了以前自己在讲课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想让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
探索过程如下:
1.怎样得到圆的周长?你有哪些好方法?
(1)用线围圆一周,放在尺子上量一下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2)用卷尺围一圈,也能得到圆的周长。
(3)在圆上做个记号,从记号开始在尺子上滚动一周。
郭家乐同学这个方法很好,全班只有他一位同学这样说。
这个同学很棒啊,当时我这样想,当然,没忘记及时的表扬他一下。
学生说出来以上几种方法。
2.请你用以上第一种和第三种方法量出你手中圆的周长。
3.老师演示:直径和周长的关系。
记录:直径10厘米,周长31厘米。
4.同桌合作:
测量你们圆的直径和周长。
5.告诉学生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3倍多一些。
这个地方我没让学生去计算,太占用时间了。
这个地方学生容易弄不清楚,所以我把它板式出来:圆的周长__直径=3倍多一些,提醒学生注意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
然后我讲解圆周率的有关知识。
整个课堂注重让学生探索、实践,经历测量得出圆的周长的方法,学生探索的过程还比较积
极认真。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没有让学生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遗憾。
当时考虑时间问题,现在想应该让学生计算一下自己的就行了,然后汇报结果,最后对接近正确结果的进行表扬,鼓励他们操纵过程认真细致,所以误差小。
那么这样,这些受表扬的同学的小脸一定会灿烂如花,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这节课的课堂设计和自己以前相比有很大进步,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还算完整,但不“完美”。
我想,好的课堂应该是高效的,那就是在课堂上尽可能的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体验探究的乐趣和价值,好的探究活动来自于老师的智慧,这种智慧就要靠我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的进步。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3
几年来,我们二小数学教研一向以同课异构的方法进行公开课教学与教研。
所谓同课异构,指的是上同一节课用不一样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
一节课下来,教师们展现了自我的个人魅力,构成了自我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一向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用同课同构,即同年段教师进行团体备课,上同一节课用同样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是否更能节省教研时间,共享教学资源的研发。
而在同样的教学设计实施中,加以自我个人魅力,并不断进行教学设计的改善,是否更能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经过我们几个年段教师的讨论,我们决定在年段公开课中采用同课同构这一方法。
我们以《圆的周长》这一课进行团体备课,并于10月29日这一天由三位教师连开了三节课。
精彩的课堂来自精彩的预设,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
但要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必须作精心的预设。
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
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
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因为仅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新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
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
生命状态的数学学习是生成的数学学习,它不该根据预设教案按部就班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进取性,随着数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
在这样课堂上,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用自我的独特方法去认识体验所学知识,同时还伴随着许多意外的发现。
我们备课的重点就这样放在了精彩的预设。
第一节课纪教师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学环境,激趣引入、演示操作、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力求让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
纪惠玲上完一节课,我们立刻在叶福泉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探讨。
李维准教师之后上了第二节课,针对纪教师上节课的不足处怎样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他做了一个简单教具:细绳一端绑着一个物品,甩动成圆形,细绳短,圆小,圆的周长就小,细绳长,圆大,圆的周长就大,体会细绳也就是半径与圆周长的关系,从而体会到直径大周长就长,直径小周长就短的道理。
而其他的教学细节也更趋完美了。
午时,我之后上第三节课,压力真的是很大。
为了解决上午两节课精彩有余练习不足的弱点,我大胆使用了计算器,由于计算周长用到圆周率3.14,同学们算起来数字大计算繁难。
使用计算器后,节省了较多的时间,同学们进行的练习更全面深入了。
对新课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总结我上的这节课,先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再经过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求出它们的比值,得出圆周率;然后经过圆周率和圆的周长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指出:应根据学生在不一样的学习水平的变化来完善教学方案,实行最佳组合。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所学的资料按照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安排。
首先,我在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出用线绕,在直尺上滚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后,我又引出新的问题: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小圆如何测出它的周长?甩球出现的圆能量出它的周长吗?使学生自我切实体会到有些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再去探索新的方法,这使得下头的学习有了驱动力。
我们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其本质就是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唤醒和激发。
在接下来的引导中,我又较好地处理了圆的周长公式中,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
探索圆的周长为什么要研究到圆的半径或直径?有很多案例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显得突兀。
在这节课中,我提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当学生说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时,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你觉得是和直径有关系,说说理由好吗?这就唤醒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圆的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
再接下来的猜想、探索、验证自然、顺畅,有了根基。
异常是在测量周长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法,小组同学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用计算器计算。
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中,体会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导入圆周率的教学,明白圆周率的相关知识。
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到达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
生的合作本事、思维本事、异常是创新本事和实践本事也能够得到发展。
另外,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
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设置合理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猜想、验证,初步体现了“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合作探索——反思归纳”的探索性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力求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培养“做数学”的能力。
教学后留给我很深的思考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给了本节课创新的舞台,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精彩的思维,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分工合作的过程显然对他们更适合。
有些问题虽然可以独立思考加以解决,但在时间和精力上是不允许的。
把不同的思维加以整合,并不断的加以补充、完善,这对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训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课堂上的许多发言就是如此,有时候一个人说的并不完整,但经过补充,修改后就大不一样了,系统而完整,并且富有创造性,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成长也是必要的,有利的。
在学习中,他们必须学会合理分工、与人交流,倾听发言等等,这些正是老师希望他们学习和掌握的,可以看到:许多平时并不合群的学生在交流中也很活跃,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他们知道,这时候他们不再只是代表自己,而是小组中的一员,他们会积极的为了整个小组的荣誉而团结在一起,而在获得肯定和表扬后那种由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那样的珍贵,学生会因此激发起更大的学习兴趣,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习中去。
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我们每个教师所追求的.。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生人人是可造之材,只要引导正确,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价值,这节课上很多方法是那些中差生提供的,他们虽然在计算、表达、理解上有一定的问题,但他们生活经验并不缺少,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想出巧妙的方法他们一样出色,教师在此时趁热打铁的教育将是最好的契机了。
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课堂纪律和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都给我提出了课题,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扬长避短,日趋进步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素材。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5
圆的周长这一课,也是尝试过相当多次的一个教学内容,在上课铃响之前,我都还一直在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哪一个环节应该怎样?问题怎样设计?总感觉不管怎样设计,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中,怎样让学生动手量圆的周长成了我最关注的焦点(因为上周五开会,没有通知学生准备材料),铃声已经响了,已经不容我有太多的时间去想这一问题了。
拿起教材以及课前备好的教案,顺手提起圆规和三角板,正在转身要走的同时,忽然瞥见在三角板下面的数学学具袋,我一把抓起来看了一下目录,“圆的周长学习材料,两个透明圆片”印入我的眼帘,那一刻,我突然感觉这节课有点底了。
片段一:一阵礼仪过后(学校规定每节课都有固定的师生礼),我开始了这一课的教学。
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大小不一的圆,其中一个画上半径,别一个画上直径,然后提问:你们认为圆有没有周长?如果有,它的周长在哪里?第一个问题是很肯定的,学生都说有,但它的周长在哪里呢?学生议论纷纷,我请了一名中等生来指指圆的周长在哪,他沿着圆上的线用手比划了一圈(没有注意起点与终点),其他同学都在笑,但是又说不出笑的原因,又请了一位学生,还是和原来的一样。
于是我问:你觉得他们指的是不是圆的周长?怎样指才更准确一些呢?有一
位女同学说,应该先确定一个点,走动一圈后再回到这一点上。
然后大家引出圆的周长“圆一周的长度叫圆的周长”。
片段二:
师: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呢?(因为之前研究过,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不容易量长度)
生1(雷世伟、侯雨宁):用软的卷尺或者绳子,但是手上没有这些工具。
师:那还有其他方法可以用吗?
生2(叶方涛):可以在尺上滚一圈,看他滚了多少长,圆的周长就是多少。
师:他们的方法都很好,你们的这种方法在数学里叫“转化思想”,将曲的线变为直的线再来测量。
生:小声议论
师:那我们就来量一量这个透明圆片的长度(利用学具进行操作)。
指导学生测量,汇报测量结果。
师:圆的周长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1:半径。
生2:与直径也有关。
师:半径或直径越长,这个圆的周长就越长。
那么圆的周长与圆直径或半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来做做看。
利用手中的两个透明圆片和前几天剪下的圆片进行操作,完成书本上的表格,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完成。
生动手操作,师参与指导。
感悟:个人认为在准备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能利用学生手中的学习资源与材料进行有效的操作,让学生体会测量圆形周长的不科学性,进而学习圆周率的相关知识,为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过渡提供了一块铺垫的海绵。
这样学生学得也比较有兴趣,对知识的生成与巩固都能起到较好的作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进一步提高。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6
一堂课结束了,虽然丁主任、施主任,以及实小的黄兵老师客气的只指出了几个地方,我深知在课上最大问题是“课堂驾驭能力”。
上课前,我就一直担心:怕课上出现我没有预设的问题,而影响后面教学内容来不及授完、。
所以,我特别紧张。
在课上出现了这样几个不妥之处。
一、揭示周长概念时,应该让学生对自己手中的物体指指周长在哪,明确周长是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
以及后面让学生指指我手中两圆的周长的方法也没有规范好。
二、接着在让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时,本来安排让学生猜测后说说为什么,但是由于担心这样一提问,学生怕说后面的为什么而不举手,这样一来至少又要花上几分钟时间。
所以在设计教案时被删掉了。
三、让学生说说测量直径和圆的周长的办法这一环节,我在课前一直思考怎么在学生说出一种办法后点评这种办法的注意点,但是我忘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却没有在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生成更多的方法。
记得以前在实小听陈健老师的《找规律》,学生想出的办法越来越多,他在课件上也一个一个的出示。
当时我和同去的倪冬燕惊讶得不得了,“他这课件是现在做成的吗?”坐在我们前面的南通教研室主任转过头对我们说:“他在课前都已经预设了,学生想到的教师应该要想到。
”而我现在表现的是担心学生在这一环节想出越来越多的办法而占去很多的时间,所以我在课前也根本没有多想测量直径与圆的周长长度的更多办法。
四、揭示圆周率的交流中,有学生呈现误差,并且这张实验单已经呈现在大屏幕上后,我应该及时让这组同学拿出这个圆全
班测量,否则很多同学即使知道了结论,都还在想刚才这个圆是怎么回事呢?或许又是担心时间的问题吧。
五、再回到课始国王和阿凡提的赛跑路线,目的一是及时检验圆周长公式的利用,二是想渗透估算的思想,但在课上目的二的达到率可能不够理想,或许是我的引导语与点评语的缘故。
虽然写了这么多,以及他们给我提出的建议都非常中肯,比如施伟主任提出了练习题要与生活接轨,书上练一练题目没有使用好,丁主任提出的让学生准备的圆要用硬纸片,这样有利于实验操作。
但我知道自己最缺乏的还是数学教学基本功。
就像他们在评价马黎华老师的课“上得很有数学味”,我的课到底缺什么呢?缺我对数学教学的底气。
课结束了,但真正深省自己课堂的探究脚步才刚刚开始。
早晨特意为这个打了电话给过去的同事姚新付,他说:“上数学课一定要把自己的语言定位好,特别是一些概念的揭示、思考方法的阐述,不能随意。
还有上课用别人的教案,如果自己没有吃透,怎么能在课上施展开呢?教学基本功不能看,要练的。
你在课后试试把自己整堂课的话记录下来,就发现有多少语言其实不用说,有多少话其实换一种表达会更准确……”
“心中有案、行中无案”是我对教学艺术一直不变的追求,有效的课堂也是教师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职责。
<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7
首先,我在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出用线绕,在直尺上滚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后,我又引出新的问题: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小圆如何测出它的周长?甩球出现的圆能量出它的周长吗?使学生自己切实体
会到有些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再去探索新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
我们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其本质就是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唤醒和激发。
在接下来的引导中,我又较好地处理了圆的周长公式中,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
探索圆的周长为什么要考虑到圆的半径或直径?有很多案例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显得突兀。
在这节课中,我提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当学生说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时,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你觉得是和直径有关系,说说理由好吗?这就唤醒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圆的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
再接下来的猜想、探索、验证自然、顺畅,有了根基。
特别是在测量周长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法,小组同学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用计算器计算。
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中,体会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导入圆周率的教学,知道圆周率的相关知识。
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
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8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合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中,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导入,让学生从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再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可见,让学生再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让他们知道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2、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问就是要学会问。
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问题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去挖掘去追溯问题的源泉,去建立各种联系和关系,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教师在本节课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感悟到:要知道圆的周长,可以直接测量,而直
接测量圆的周长有时很麻烦,有时根本不可能,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通过猜想提出假设,再通过小组合作验证假设,发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3、介绍有关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皮亚杰说:一切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
在教学中,我们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数学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发生与发展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运用在网上查阅的大量资料,找到一个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契机: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史,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习兴趣。
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正如新大纲所要求的,不仅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使探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陶冶。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9
圆的周长这节内容,我是先在五(3)班教学的,课一开始,我先出示了蚂蚁和一只蝈蝈分别在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和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上爬行动画,然后提出问题,他们两个谁爬行的路线长一些?问题抛出后,学生就自然而然的想必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