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阅读易错专项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阅读易错专项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首句用“______”和两个“______”字组合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渲染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3]“______”以下全是想象,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
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______”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_______”的具体内容了。
[4]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__的诗,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门,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情,但他从“__”想象出“__”,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发,心情由___转为___。
[2]对“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正确理解是()
A.也许是园主可怜他爱惜的青苔,怕我的木屐把它踩坏。
B.也许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
[3]读后两句诗,你想象到的情景是: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的后两句说明任何新生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
下面也能反映此哲理的诗句是()
A.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B.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 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回答问题。
石灰吟
_________________,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2]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好像。
B.等闲:平常。
C.浑:浑浊。
[3]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志向?请用一个四字词语说明这种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括号内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千锤万凿,(______)烈火焚身,(_____)粉骨碎身,我
(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
4. 古诗词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1]“西江月”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作者辛弃疾是_________朝的豪放派词人。
[2]下列选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神往。
B.“稻花香”和“听取”两句,写诗人闻着稻花香,看着丰收的景象,欣悦之情,尽在言表。
C.“七八个”和“两三点”两句中,七八个写出“星”的稀疏,“两三点'写出雨的细微。
D.“旧时”和“路转”两句表现出诗人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
5. 延伸阅读。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把字词与相应的解释连一连。
尽才
觅指花都凋谢了
不知寻找
始岂料,想不到
[2]写出前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句中的“芳菲尽”与第二句中的“______”相呼应,运用了____的手
法,写出了诗人看到桃花后的欣喜。
[4]登山前,诗人为________而遗憾,登山后,诗人看到________又感到惊奇。
6. 古诗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
文/〔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透过“少壮”和“老”,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遗力”表现出古人怎样的一种学习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我们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外阅读。
别董大①
[唐]高适
千里黄云②白日曛③,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白日曛:曛,昏暗。
太阳黯淡无光。
[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北风、大雁和________。
[2]从内容看这是一首()。
A.写景状物诗
B.送别诗
C.田园诗
[3]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重点字词。
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坚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
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本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朝代)词人。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明月别枝惊鹊______
(2)路转溪桥忽见______
[3]对本词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西江月》是辛弃疾中年在江西闲居期间,夜行经过黄沙道,看到月夜乡村景色时写下的一首小令。
B.词人描摹了一幅江南山村初秋月夜图。
C.上阕中,夜间的“鸣蝉”反而更衬托出乡村的幽静。
D.下阕中的“星”“雨”,与上阕中恬淡清幽的氛围相得益彰。
10.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折杨柳①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②,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
②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晚春二首(其一)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1]这首诗的作者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列选项中的文人都属于“唐宋八大家”的一项是()
A.曾巩、王维
B.苏轼、柳宗元
C.李白、欧阳修
D.王安石、杜甫
[2]读第一、二句诗,你想象到了怎样的景致?下面选项中与你所想的相符的一项是()
A.冰雪消融、嫩芽点点
B.遮天蔽日、荷花满池
C.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D.金桂飘香、四季常青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满怀着诗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伤感之情,言辞诚恳,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
B.人言草木无情,而这首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斗”、能“解”,想象奇特。
C.这首诗的第三、四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似雪花般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寄寓着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12. 读一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北宋]苏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苏轼在望湖楼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所写的一首诗。
[3]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图画。
请你参照示例,补充所缺的图画名字。
第一句:云翻图
第二句:________________
第三句:风卷图
第四句:________________
[4]第一句诗人把乌云比作__________,形象逼真;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___________。
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句的“________”字用得十分精妙,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
13. 品读诗句,完成后面的练习。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由“千磨万击”想到了成语___________。
[2]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3]诗句赞美竹子_______的精神品格。
A.无私奉献
B.坚韧顽强
C.硬骨头
14.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春夜喜雨
唐·杜甫
_______________,当春乃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江船火独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春夜喜雨》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3]你认为颔联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写的是_________,前两句点明_______的季节,后六句集中写_______(白天下雨夜雨),诗中没有一个“喜”字,却体现出诗人的_______之情。
[5]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_______ 、_______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