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4训练:季氏将伐颛臾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世济民
季氏将伐颛臾
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颛臾.(yú)论.语(lún)邦.域(bāng)
B.木椟.(dú) 相.夫子(xiàng) 虎兕.(āo)
C.冉.有(rǎn) 分崩.(bēng) 出于柙.(xiá)
D.萧墙(xiāo) 社稷.(jì) 颛.臾(zhuān)
解析B项,“兕”应读“sì”。

答案B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危:危险,不稳定。

颠:跌倒。

B.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
..之内也
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一说为宫墙。

臣子朝见君主,至此而肃然起敬,故称“萧墙”。

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卿大夫的封地。

家:诸侯的封地。

D.故远人
..不服
远人:本国以外的人。

解析C项,国:诸侯的封地。

家:卿大夫的封地。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B.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主
C.陈力就列,不能
..者止 D.而谋动干戈
..于邦内
解析A项,古义:指用兵;今义:有事情。

B项,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C项,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D项,古今意义相同,借指战争。

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

楚救陈,军于城父。

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

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

非与?”孔子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

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
..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

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

楚昭王
...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B.“夫子”一词是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也用于称呼学者或老师,文中是孔子学生对孔子的称呼。

C.“宰”是官名,殷商时设置,原指掌管家务与奴隶,后为侍从君王左右之臣。

D.古代帝王死后,朝廷常根据死者生前事迹以褒贬善恶给予的一种称号。

楚昭王就是以其谥号称呼的。

项,《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C.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作“围”的宾语,“于野”是状语,由此直接选D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蔡大夫认为,孔子用于楚,则他们的地位也会受到威胁,所以他们“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生命危在旦夕,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动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和颜回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三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

颜回对孔子的回答,正符合孔子
”的思想。

项,表述不正确,颜回的回答并未质疑孔子之道。

这也可以与D项的说法相印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

(2)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意:猜想,料想。

注意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第(2)句,道:学说。

是不是我还没有达到仁德呢?所以别人不信任我。

,那就是当权者们的羞耻了。

,吴国出兵伐陈。

楚国派兵救陈,驻兵于城父。

楚王听说孔子这时就在陈、蔡两国之间,于是就派人去请孔子。

孔子准备前去拜见,陈、蔡两国的大夫们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商量:“孔子可是个能干的人,他对哪个国家所作的批评都能切中哪个国家的要害。

近几年他住在我们陈、蔡两国之间,我们这些人的所作所为都不合乎孔子的思想。

现在楚国这个大国来请孔子了。

如果孔子在楚国被重用,那我们陈、蔡两国这些主事人可就危险了。

”于是他们就串通起来发兵把孔子一行包围在陈蔡之间的一片荒郊野地里,使得他们想走走不了,带
的干粮也都吃完了,饿得那些随从的弟子们一个个都躺在地上,站不起来了。

而孔子却还在那里讲诗书,读文章,弹琴唱歌不停。

子路心里很恼怒地过来对孔子说:“君子难道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到了穷困的时候能够坚守节操,而小人到了穷困的时候就会不择手段地乱来了。


子贡也是一脸不高兴。

孔子说:“赐,你认为我是学了很多的东西能牢记不忘的人吗?”子贡说:“是的。

难道您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

我是能用一个基本的思想把所学的东西贯串起来。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怒之心,就召子路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沿着旷野行走。

’是我的理想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了这步田地呢?”子路说:“是不是我还没有达到仁德呢?所以别人不信任我。

是不是我还没有达到智呢?所以别人不实行我的学说。

”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吧!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

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沿着旷野行走。

’是我的理想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了这步田地呢?”子贡说:“先生的理想太伟大了,因此才使得天下哪里也无法容纳先生。

先生为什么不稍微降低一下要求呢?”孔子说:“赐,好农人能种好庄稼,却未必获得好收成;好工匠能做出很巧的活,却未必能顺每个人的心意。

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制定法度来规范它(国家),建立道统来治理它(人民),但不能保证被世人接受。

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接受。

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子贡出去后,颜回进去了。

孔子说:“颜回,《诗经》里说‘既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却沿着旷野行走’。

是我的理想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了这步田地呢?”颜回说:“先生的理想太伟大了,因此才使得天下哪里也无法容纳。

尽管如此,先生您还是坚持不懈地在推行它,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容纳才更显示出您作为君子的伟大!一个人的理想学说不完美,是自己的耻辱;如果理想学说完美无缺而只是不能被人容纳,那就是当权者们的羞耻了。

不被容纳有什么关系,不被容纳才显示出您作为君子的伟大!”孔子一听称心地笑着说:“颜家的小子,可真有你的!假如你是个大富翁,我情愿去给你当管家。


后来孔子派子贡去向楚王报告了情况。

楚昭王派兵来迎接孔子,孔子师徒一行才摆脱了困境。

三、语言表达
8.请仿照画线句子,另写两句话。

要求观点鲜明,句式一致。

北京大学教授李×认为,孔子是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是一个无权无势,
却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

我认为,孔
子,;
,。

,
;,
,所用句式为“是一个……却……”。

内容可依据孔子的生平经历、遭遇与成就,以及人们对他的态度等,写出自己的看法,观点要辩证。

却不被统治者赏识的人是一个才华满腹却始终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是一个颠沛流离精神却永远高高在上的人是一个平凡普通却为世代人民无限
1.刻画人物,绘声绘色
本文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地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例如,孔子平时称呼学生,一般是直呼其名,如“回也”“求也”“赐也”等,在名字后面加语气词“也”,语调显得舒缓而亲切。

本文对冉有的称呼却省去了这个“也”字,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把孔子当时那种深恶痛绝的神态全
部传达出来了。

本文还善于使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再现当时声色俱厉的严峻场面。

从“无乃尔是过与”到“是谁之过与”,连用了四个反诘句,犹如疾风暴雨,劈头盖脸而来,使冉有理屈词穷,毫无
招架之力。

2.层层批驳,逻辑性强
本文记叙孔子与其弟子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谈话有三个层次,反复辩难,逐层深入。

开头,由于冉有和季路既是季氏家臣,又是孔子的学生,他们虽想为季氏辩护,但又实难有理有据地与老师辩论。

孔子先严肃地指出学生有责任:“求!无乃尔是过与?”接着从三个方面分析季氏攻打颛臾是错误的,说理层次分明,反诘有力。

接着冉有申辩,自己“不欲”而“夫子(季氏)欲之”。

对此,孔子先引用古人周任的论述,从辅佐者的作用方面予以反驳,并自设比喻,指出他们不能阻止季氏征伐,其责任不可推卸。

“求!……而在萧墙之内也”这一层次的三个小层次也极为明晰。

第一小层驳冉有的托词;第二小层提出“均”“和”“安”是治国的基本原则, “修文德”是对“远人”的基本政策;第三小层指出子路、冉有辅佐季氏违背了上述原则,并直言“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也”。

逐层深入地借季氏企图吞并颛臾一事阐明治国方针和对“远人”的政策。

3.比喻说理,形象生动。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地表达了孔子的观点。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

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

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