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数学基础知识的几点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职数学基础知识的几点看法
发布时间:2021-09-14T05:36:26.648Z 来源:《文化时代》2021年第2期作者:喻敏[导读] 内容摘要:对于中职生来说,数学是学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学科,决定了学生能否考上本科或者专科。
近几年的重庆高职对口升学考试数学考纲,容易题占了60%以上,中等难度题占了30%左右,而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基本都是纯基础知识,不需要转弯。
因此,打牢地基也是高考大厦成功之根本。
浅谈中职数学基础知识的几点看法
重庆市涪陵第一职业中学校喻敏
内容摘要:对于中职生来说,数学是学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学科,决定了学生能否考上本科或者专科。
近几年的重庆高职对口升学考试数学考纲,容易题占了60%以上,中等难度题占了30%左右,而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基本都是纯基础知识,不需要转弯。
因此,打牢地基也是高考大厦成功之根本。
关键词:数学基础知识中职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从近几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和各大高校的招生比例来看,国家鼓励中职生进入大学深造,提高中职生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
对于中职生来说,数学是学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学科,决定了学生能否考上本科或者专科。
纵观近几年的重庆高职对口升学考试数学考纲,容易题占了60%以上,中等难度题占了30%左右,而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基本都是纯基础知识,不需要转弯。
因此,打牢地基也是高考大厦成功之根本。
本人就近几年的高三上课经验,谈几点关于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的看法,如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紧抓考点,夯实基础
一、巧用口诀,加强记忆。
1.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特别是数学,高考运气不好的话,可能得零分。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我常常将数学知识点归纳成一些简单好记的口诀。
例如:讲到交集并集的区别,我用了:“U”口向上,是并集,所有元素往里装;“∩”口向下,是交集,相同元素走进去。
又比如:讲到子集与真子集的区别,我会用:“⊆”有等号是子集,“⊂”无等号(不等号)真子集,真子集少一个,是本身。
再看:充分必要条件把两个条件看成集合,满足子集关系时,我用“小推大奠基础,前推后是充分,后推前是必要,互相推是充要,不能推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除了以上口诀以外,我还有:“不等式绝对值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一元二次不等式大于大于取两边,大于小于取中间;小于大于是实数,小于小于是空集;等于大于不等于,等于小于是空集”(根据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和解集的表格归纳而得)、“偶函数次数都是偶数,奇函数次数都是奇数;奇+奇=奇,奇+偶等于非奇非偶,偶+偶=偶;奇×奇=偶,奇×偶=奇,偶×偶=偶;正弦为奇,余弦为偶,对数指数皆为非奇非偶”⋯⋯
牢记公式,提升效率。
2.公式的应用,是数学考试常考内容;而能否准确应用公式,就成为解题的关键。
为了让学生准确应用公式,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多种方法识记公式。
口诀记公式:同底数幂相乘,底不变,指相加;幂的乘方,底不变,指相乘;指数对数互化:幂真指对底不变;两角和与差公式,正弦sccs,符号相同,余弦ccss符号相反⋯⋯理解记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如: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第n项与第m 项相差n-m个公差;求斜率,纵坐标之差在分子,横坐标之差在分母,同一点,横纵坐标位相同等。
图像及记忆公式: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由图理解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关心,以及弦长的一半、距离d和半径r的数量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根的判别式与不等式的解集情况的关系;常见初等函数的单调性等等。
②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公式。
根据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规律:先快后慢,一周内,每天复习今天和前面的知识,周末复习前面所学的所有知识,每个月月末复习前面所有知识,通过不断的复习,对所学公式、知识点加以强化,变成长时记忆。
教师再利用课前、课后以及晚自习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检查学生记忆公式和知识点的情况。
③应用公式。
数学公式,仅仅是记住了,不会应用,考试仍然不会做题,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习致用,知道应用公式的条件。
第一轮复习时,反复强调公式的顺用和逆用,反复做练习题。
第二轮复习时,专门针对重要公式,进行专项练习,重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第三轮复习,在解题和讲题中复习公式,利用多次复习,多次应用将公式牢牢掌握。
运用模型,巧解选择题
二、根据近几年高职对口升学考试常见题型,我总结出以下几种常考模型:
“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模型
1.绝对值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在对应方程有两根情况下,解集的口诀都是“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所以可以归纳为一种模型。
近几年高考常将不等式作为选择题来考,那么我的方法如下:先看解集情况,再看端点是否使方程成立;若是不等式组,则需仔细计算,然后画数轴求交集。
求与已知直线Ax+Bx+C=0(B≠0)平行或垂直的直线方程模型
2.与直线Ax+Bx+C=0(B≠0)平行(或垂直)垂直的直线方程可设为Ax+Bx+D=0(Bx-Ay+D=0),然后再根据条件找出所求直线上的一点,即可求出D值,所求直线方程就求出来了。
数列模型
3.已知等差(等比)数列中的任意两项,求等差(等比)的通项公式,这一模型可根据公式列出方程组,再解出首项和公差即可。
例:在等差数列中,已知,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由题意可知
解得:
数列的通项公式
即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高考常考题型很多,例如:三角函数求解析式、周期;求曲线(圆、椭圆)的方程及弦长等等,本人就不再一一列举。
近两年,高考的题型越来越多,越来越新颖,但万变不离其中,基础知识还是没有变的,牢牢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在变化中脱颖而出。
错题收集,查漏补缺
三、高三是孩子们提高成绩的关键时期,提高高考成绩最好的方法就是:积累错题,查漏补缺。
积累错题,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将错题抄到本子上,而是先将题目抄好,然后重新做一遍,再将本题所考知识点罗列在题目的旁边,写出此次考试的出错点及错误答案。
这是错题积累的第一步。
错题积累要求当天的错题,当天收集。
第二天再复习一次,一周再重新做一次,考查自己是否会已经掌握解题思路和准确的知识点。
这是错题积累的第二步。
错题积累,还要求定期(每月)复习所有错题,同学之间可以反复考查,直到熟练掌握为止,有时甚至可以创造出新的解法,达到在熟能生巧、孰能创新的目的。
总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一起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