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音乐史
1.远古时期的乐舞:原始人类的歌舞,主要以集体形式进行.
2.葛天氏之乐:一日《载民》表达对载负人民的土地的赞美;二日《玄鸟》对图腾的赞颂;三日《逐草木》祝愿草木繁茂;四日《奋五谷》祈求五谷丰收;五日《敬天常》表达顺应自然规律的心愿;六日《达帝功》歌颂天地的功德祈求护佑;七日《依地德》感谢土地的赐予与恩惠;八日《总禽兽之极》祈求鸟兽繁衍不息。

反映了远古人民已经开始从事农,牧,林,家禽饲养等生产劳动,并能顺应自然时节的变化进行劳作。

3.六代乐舞:是西商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会活动的最重要的典礼音乐,简称“乐舞”或“刘乐”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

有最高乐官乐掌教。

4.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按照制作乐器时所用材料的不同而将乐器分为八类称为八音,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5.曾侯乙编钟:是至今发现的规模最大,器型最完美,音响效果最好的一套编钟,编钟上一共刻有2800多字的错金铭文,此编钟音域宽广,每枚钟能发出三度关系的两个音,除重复外共可奏出61个音,达5个八度,其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备齐,三个八度内可以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转调的基础上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

6.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精髓是‘礼’‘仁’及‘中庸’在音乐审美准则方面,他提出‘尽善尽美’的审美思想,是对艺术特征和美的本质认识的一大飞跃,在音乐情感的表现方面,孔子强调‘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准则,也就是思想纯正无邪,音乐中的表现情感必须有度,在音乐政治功用方面,主张正乐,推崇雅乐,反对民间俗乐‘郑卫之声’,在音乐教育作用方面,认为音乐帮助道德实施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好的音乐应该美善合一,孔子的音乐思想对我国的音乐美育,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7.孟子:名轲,字子,邹人,战国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

一是认为‘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即人对音乐有共同的美感认知,二是‘乐之实,乐斯二者’的命题,认为音乐所表现的是人的喜乐之情,而且认为这种喜乐之情是无法抑制的自然流露,又认为音乐所表现的应该是对仁,义之德的喜乐之情,三是主张‘与民同乐’要求统治者的音乐活动不要多加重人民负担,认为政和,人和才能乐和。

8.乐府:这一机构置于秦代,主要职能是收集,整理,改编民歌,并组织乐舞训练与表演
9.相和歌:是两汉及魏,晋时对民间歌曲作艺术加工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宫调体系为‘相和大调’总共包含五个调,平调,请调,瑟调,楚调,侧调,乐器主要是笙,笛,节,琴,瑟,筝,琵琶等。

10.相和大曲: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综合性的歌舞大曲形式。

有‘艳,解,曲,趋,乱’等结构因素。

11.教坊:是宫廷内管理乐工培训与表演俳优,杂技,歌舞,百戏等结构。

12.梨园:唐玄宗于开元二年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因设于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名,以演习法曲为主。

13.歌舞大曲:唐代的‘歌舞大曲’在相和大曲,清商大曲的基础上,吸收外来音调发展而成集器乐,歌,舞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第一‘散序’用节奏自由的散板,纯乐器表演,有独奏,轮奏或合奏,第二‘中序’节奏固定,已能上‘拍’又叫‘拍序’又因为以歌唱为主故又称‘歌头’最后部分‘破’以舞蹈为主,又称‘舞遍’节奏逐渐加快,以致极快而结束。

14.法曲:是歌舞大曲中的一个品种,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又名法乐,始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至隋称为法曲,主要特点是在它的曲调和所用
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优雅。

15.变文:是用于俗讲的有说有唱的本子。

多由散文与韵文相结合而成,一般是以散文讲述故事,再以韵文歌唱所述的故事内容。

变文的题材原为佛经故事,后来也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甚至是当代时事等,如《张义潮变文》、《王昭君变文》、《董永变文》等。

16.汉唐时期古琴艺术的发展:从秦王朝建立直至五代,在这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其形制到琴曲创作、演奏、记谱,再到琴论、琴派等各个方面,古琴的发展都表现出气魄恢宏、神思悠远的精神境界。

汉魏六朝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文人琴家,司马相如、刘向、扬雄…此时期的古琴演奏方式不仅有独奏,还有合奏、琴歌等方式。

在相和歌、清商乐中,琴是重要的伴奏乐器。

隋唐时期的古琴艺术从演奏者来看,隋代有王通,唐代有赵耶利、董庭兰…从乐曲来看当时已有数以百计的琴曲广为流传,如《大胡笳》、《小胡笳》、《梅花三弄》等;从琴来看唐代已有如四川雷氏、江南张氏等造琴世家;从记谱法来看,出现了简谱。

17.阮籍:字嗣宗,文学家、音乐家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亦擅音乐。

阮籍生活的时代充满了争斗与杀戮,他满怀济世之志,却不愿与当权的司马氏同流合污,只得以饮酒、弹琴、长啸等行为麻痹司马氏集团,保全自己。

18.嵇康:字叔夜,今安徽宿县人,魏末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世称“嵇中散”。

曾创作《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

这四弄与《蔡氏五弄》被成为“九弄”。

还有名篇《琴赋》。

19.三分损益法:该书相传为春秋时期管仲所著,是一篇以土壤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文中提出了有关音律与农业生产等相关联的观点,把音的高度与井的深度及植物生长三者相联。

又把宫商角徵羽与家畜的鸣叫声相比拟。

并把各音的精密高度作了完全合于科学的论断,从数理的角度提出了“三分损益法”。

20.古琴记谱法:1.文字谱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琴曲谱,大约在武则天时期,文字所记是左右两手在琴上演奏的指法。

2.减字谱:将原本文字谱描述左右手演奏需用的两句话简化成一个谱字。

21.阮籍《乐论》:收录于《阮籍集中》,对音乐提出了四点看法:自然之道,音乐需平和恬淡,音乐需整齐划一,探讨了对“淫声”与悲乐的看法。

22.嵇康《声无哀乐论》:是一篇自成思想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

1.音乐是客观存在的。

2.音乐的和谐是自然界所赋予的,它不会因外界条件的改变或者人类的哀乐情感而改变。

3.音乐虽不能表现情感,却能以其音响去刺激人。

虽不能产生哀乐,却能带给人快感和美感。

4.音乐本身并没有移风易俗的作用,但其平和与和谐的特征使人心平和,从而达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23.姜夔:音乐家、文学家、书法家。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素以空灵含蓄著称,著有《白石道人歌曲》。

词调歌曲中,《霓裳中序第一》、《醉吟商小品》、《玉梅令》三首是他的填词作品,其余14首都是自度曲。

24.唱赚:宋代艺术歌曲形式之一,以“缠令”和“缠达”的曲式结构,将各类曲牌组合成为套曲进行演唱,是曲子的进一步发展。

唱赚常见的表演形式为歌者一人击鼓演唱,另一人拍板,还有一人吹笛伴奏。

其表演者是专业唱赚艺人。

25.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

流行于宋元时期。

诸宫调的音乐来源于唐宋大曲、曲子和市民音乐中的各种乐曲。

目前现存的有《刘智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以及《张协状元》中的一段诸宫调。

26.弹词:又称评弹、弹唱词话、说小书等,是明代中叶兴起的一种板腔体曲艺,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

演唱时,一般为自弹自唱,有一人的“单挡”、二人的“双档”,三人的“三档”。

演员演唱时采用坐唱的形式,演唱篇幅可长可短。

弹词的小型形式以基本曲调相同的
唱段相接,仅在末尾加上一段表白和一首终场诗做终结。

大型由开篇、诗词、赞、套数组成27.鼓词:是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诸省尤其是山东、河北一带的说唱艺术。

表演时,演唱者自击鼓板,另有三弦,琵琶及二胡、四胡等伴奏。

鼓词的唱词,一般以七字句为主,辅以十字句,念白常常用诗词格式,不论说或唱都很注重吐字行腔。

早期都是长篇巨制,后来大量删减,出现了木板大鼓、西河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等。

28.花鼓:汉族民间歌舞,在元宵节或其他节日,花鼓常与秧歌、花灯、采茶等一起表演。

花鼓的主要表演形式为一男一女,男持锣,女背鼓,边奏边歌边舞。

所唱曲调是在当地的小调和山歌的基础上形成的,节奏鲜明、旋律流畅。

凤阳花鼓、山东花鼓。

29.木卡姆: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是一种流传了四、五百年的历史悠久的民间大型器乐歌舞套曲。

木卡姆的内容多是歌唱爱情,反映人们痛恨黑暗势力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意愿等。

木卡姆除少数是六套以外,一般都有十二套,每套的音乐结构大致分为三部分:琼拉克曼、达斯坦、麦西热普。

30.囊玛:产生于清初顺治、乾隆年间,它原是一种属贵族享用的歌舞音乐。

囊玛常用的曲式结构有引子——歌曲;引子——舞曲;引子——歌曲——舞曲几种。

引子部分由器乐演奏,古朴悠扬。

歌曲曲调典雅,节奏舒缓;舞曲节奏明快,情绪热烈。

31.元杂剧:是在南宋杂剧、院本的基础上吸收唱赚、诸宫调等民间音乐艺术成就,于金、元间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戏剧。

元杂剧的结构通常以折为单位,每剧常由四折构成,根据剧情的需要,还可以在第一折之前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种类似序幕或过场性质的“楔子”。

角色有正旦、正末、净、丑等。

演出形式由曲、宾白和料,三者组成。

32.明代四大声腔:1.海盐腔:演出剧目多是文人所作传奇,采用南北通行的官话,以锣、鼓、拍板伴奏,而无管弦。

音乐风格文静优雅。

2.余姚腔:其文词通俗晓畅,唱中有白,有时近似吟诵。

3.弋阳腔:善于吸收其他诸腔并予以改良,在语言上易与各地方言结合,善于吸收各地民间音乐,表演时,台上演员独唱,台下众人帮腔。

只用打击乐器伴奏,没有丝弦。

4.昆山腔:与海盐腔有相似之处,都是“体局静如,以拍为之节”。

它最不同于其他南曲声腔的特点是,开始使用管弦伴奏。

33.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吸收海盐、弋阳腔的音乐成分。

改革后的昆山腔曲调细腻婉转,轻柔舒缓,被称为“水磨腔”、“冷板曲”。

伴奏以弦索、萧管、鼓板等三个类别的乐器集合在一起,采南北之所长,组成了完整的乐队伴奏。

34.梆子腔:又称西秦腔、乱弹、秦腔。

其音乐特点为: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主要伴奏乐器为梆子与板胡;唱词主要为七句和十句的上下句对称体式;运用整齐句式和板式变化为主的结构;以七声音阶为主,旋法多大跳。

其唱腔分欢音、苦音两类,前者善于表现喜悦、欢快的情绪;后者长于表现悲愤、凄凉的情调。

35.皮黄腔:是西皮腔和二黄腔的合称。

西皮和二黄同属板腔体;主要乐器同为胡琴类乐器。

两者的区别是:定弦不同;和旋律框架不同,二黄的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唱腔端庄凌重;西皮旋律富于起伏变化,节奏紧凑,唱腔轻快明朗,活泼流畅。

两者构成情调、色彩的对比。

36.京剧的产生:1790年,清乾隆皇帝八十寿辰,诏令四大徽班进京,使得皮黄腔风靡京城,为清末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京剧以徽剧与汉剧为基础,又广泛吸收了其他剧中,如昆剧、秦腔等优点,京剧真正初具规模。

37.宋元时期的琵琶艺术
宋元时期的琵琶已有较多品味,音域较宽,有独奏曲《海清拿天鹅》。

山西曲沃发现元代琵琶乐俑,(青石雕刻,演奏者仰视左手,正在调琴,表情传神)
38.元宋时期的古琴艺术
宋代是我国古琴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在琴曲创作,琴学流派,弹琴技法和琴技术方面有很大突破。

根据演奏风格不同,宋代已出现了汴梁,两浙,江西等流派。

39.明清时期的器乐合奏
明清时期,民间器乐合奏盛行,多用于民间贺年节庆,婚事丧事等民俗活动中。

(1)西安鼓乐
流行于西安地区的一种大型乐器合奏形式。

按演奏形式分为“坐乐”与“行乐”。

坐乐:室内演奏,以笛为主,笙管为衬。

行乐:在街道行进和庙会场合演奏的。

形式较为简单。

(2)福建南音
又称南管,南曲,南乐,弦管。

流行于闽南泉州,晋江,连门,龙溪,台湾等和东南亚。

南音所用乐器形式多为唐宋遗制。

南音曲调优美,节奏徐缓,艺术风格古朴幽雅,委婉细腻,洋溢着古典音乐的神韵。

(3)十番鼓
又叫“十番”,或“十番笛”,是流行于江苏地区的器乐合奏形式。

道家与僧家称之为“梵音”,民间吹鼓手则称之为“吹打曲”。

由五至十演奏,乐器有笛,箫,三弦,提琴,云锣,木鱼,檀板,大鼓等。

鼓和笛为主要乐器,鼓常做独奏,有重要地位。

(4)十番锣鼓
又称“十样锦”,“十不闲”,明代在江南的无锡,苏州,宜兴等流传。

十番锣鼓以锣鼓段落和旋律段落交替或重叠进行为特点,曲牌来源于元,明南北曲曲牌和民间小调。

(5)智化寺音乐
又称智化寺京音乐,是以明正统年间建于北京的智化寺为中心的寺院僧人代代相传保留下来的音乐。

其乐器以管子,笛,笙,云锣等为主,也夹用鼓,铙,钹等打击乐器。

管子是主要乐器,要忠实于原谱,曲调较简单,其他乐器都有加花。

(6)潮州音乐
潮州音乐是主要流传于广东潮,汕和闽南部分地区的民间乐器乐乐种,至今约有四百年历史。

按演出形式可分为广场乐和室内乐。

广场乐:如潮州大锣鼓,是大型吹打乐,风格浑厚雄健,刚劲激昂。

室内乐:如潮州弦诗乐,是以弹拨乐为主,演奏古乐诗谱的丝竹乐,风格纤细雅致,质朴清秀。

潮州音乐中特色乐器是二弦,唢呐,深波。

(7)山西八大套
俗称八大套,青中叶时已流行于山西五台,定襄两县的民间器乐乐种。

“八大套”指八个大型“整套”器乐合奏。

其曲调源于民歌,民间器乐曲,戏曲曲牌和宗教音乐,风格简朴清雅,快板部分情绪欢快,气氛热烈。

(8)辽南鼓吹
俗称鼓乐班或鼓乐房,是明清时期以流传于辽宁部分地区的民间鼓吹乐种。

多在民间节庆等场合演奏。

演奏风格多数热烈,高亢,也有的乐曲哀怨凄凉。

40.朱载堉和新法密律
(1)生平:朱载堉,字伯勤,朱元璋第九世孙。

青年时代因悲其父无罪而遭禁锢,筑土室于宫门外19年,潜心数率研究。

他一生著有《乐律全书》,《瑟谱》等二十多部著作。

《乐律全书》是一部综合性巨著,设计律学,乐学,舞学,历学,算学等多种相关学科。

由14种著作汇集而成。

其中文字占一半,乐谱和舞谱占一半。

朱载堉在世界上首创十二平均律理论。

是我乃至世界上具有划时代贡献的乐律学家。

(2)新法密律:十二平均律的概念分为新法密律和基本方法,介绍的方法仍以三分损益法为基本思路。

十二平均律是人为的预先将八度比值平分。

因而设定出一个半音的比率,然后依次连乘,是相临的律之间其频率比值比都均等的一种律制。

41.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42.江南丝竹
自19世纪中后叶流行于江南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

因乐队主要用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笛,箫等丝竹类乐器而得名。

江南丝竹风格优雅华丽,曲调流畅委婉,在演奏上多采用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即兴发挥等手法,各乐器声部既有个性有相和谐,是典型的支声性复调织体。

其音乐多来自风俗音乐,也有一些长期流传的民间曲牌。

代表曲目《三六》《慢三六》《四合如意》。

43.广东音乐
清末民初产生并流传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吸收粤剧,潮州音乐,小曲及民歌,曲艺等音乐养分发展衍变而来。

早起曾作为粤剧的过场音乐演奏,流传到外地后才称之为“广东音乐”。

早期的广东音乐所用的乐器有二弦,提琴,横箫,月琴和三弦组成,成为“五架头”“硬弓五架头”。

从20世纪20年代起,广东音乐更加兴盛,群众性的音乐集社纷纷成立,1926年高胡成为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加上扬琴,琵琶,洞箫和椰胡,成为“软弓五架头”,这种五人组合也成为广东音乐舞台演出的最基本形式。

44.阿炳和二泉映月
阿炳,原名华彦均,江苏无锡人,自由学习音乐,能演奏琵琶,笛子,二胡,鼓等乐器,十五六岁时已是无锡道观中出色的乐师。

后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经营不善,生活潦倒,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身背二胡,成为街头艺人。

二泉映月:
45.学堂乐歌
1.产生和发展: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人士认识到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提倡在学校设立乐歌课,1903年,清政府在新式学堂中设立乐歌,海外学子相继回国进行教学。

1906年,把音乐列入随意课。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明令规定乐歌课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并提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题材与曲调:学堂乐歌的题材广泛,已要求富国强兵,宣扬抵御外强的爱国精神的为多,学堂乐歌绝大多数选取欧美或日本的现成曲调填词而成,自创曲调极少。

3.意义: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开端,使我国第一次有了正式出版的音乐教材,锻炼和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现代音乐教育家和音乐师资队伍。

46.萧友梅的音乐贡献
二十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萧友梅是最有贡献的人之一。

萧友梅(1884—1940),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字思鹤,又名雪明,广东香山人(今中山人)。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奠定了基础。

还编写了许多教材,如:《初级中学乐理教科书》(6册,1924~1925)、《新学制唱歌教科书》(3册,1924~1925)、《风琴教科书》(1924)《钢琴教科书》(1925)、《小提琴教科书》(1927)《和声学》(1927)、《普通乐学》(1928)等萧友梅先生还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现代早期音乐人才,如:冼星海、贺绿汀、江定仙、李焕之等。

47.赵元任艺术歌曲创作的主要特点
赵元任先生(1892一1982)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近代语言学大师。

他的艺术歌曲作品音乐形象鲜明,风格新颖,曲调优美流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创新性。

1、他在作品的题材内容注重结合现实生活,鲜明的体现“五四”时期所提倡的“科学”与“民主”精神,成功的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迫切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感情。

2、重视大胆吸取欧洲传统和声功能经验的基础上对五声性音调为特点的中国式旋律作和声民族化的创作。

3、重视对歌词诗意的体现,注意词与曲的高度结合,注意歌曲旋律的流畅优美。

4、在创作模式方面明显接受欧洲浪漫主义以德语为主艺术歌曲传统的影响,重视发挥钢琴在作品中的地位。

5、他的音乐语言比较开朗和富有激情。

6、重视对歌曲曲调的民族性和通俗性的追求,多方面吸取来自民间的音调素材。

48.黎锦辉的主要成就
黎锦辉(1891年-1967年),音乐创作主要在于两个领域:儿童歌舞音乐和流行歌曲。

儿童歌舞音乐又可分为两类: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

儿童歌舞剧共12部,代表作《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月明之夜》、《三蝴蝶》等。

1.首创了儿童歌舞剧的题材和我国流行音乐的模式。

2.将科学、民主、平等、博爱、团结等“五四”精神融于儿童歌舞音乐之中,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

3.将歌词的字音、四声与音乐有机的结合体现出中国语言与音乐和谐美的统一。

49.刘天华的音乐创作及贡献
创作:
①二胡独奏曲:《良宵》、《月夜》、《苦闷之讴》、《独弦操》、《病中吟》、《烛影摇红》、《光明行》、《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
②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
③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
④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

贡献:
①提出二胡的“固定音高定弦”;
②改革琵琶,使之成为十二平均律的乐器及活动品位装置等;
③改良了我国传统记谱法和表情术语的运用;
④为我国民族器乐在整个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事业中争得了一席不容忽视的地位;
⑤开拓了二胡独奏音乐的新天地,并使之成为极富表现力的乐器。

50.聂耳的音乐创作和贡献
聂耳(1912—1935):中国音乐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先驱。

创作:
(1)37首歌曲,代表作《毕业歌》、《前进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新女性》、《飞花歌》、《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告别南洋》、《梅娘曲》、《卖报歌》(2)为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配乐(3)改编4首民族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翠湖春晓》、《昭君出塞》、《山国情侣》贡献:
(1)聂耳是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史中,准确而深刻的反映我国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形象的第一人;
(2)在艺术想象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是一个大胆的革新者;
(3)体现了我国革命音乐的正确方向,初步解决了音乐如何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如何与广大群众相结合,如何创造各被压迫阶级的典型形象,如何创造性的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来发展新的民族音乐等问题;
(4)为我国“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和我国人民大众革命音乐的成长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51.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及贡献
冼星海(1905—1945)中国作曲家、人民音乐家
音乐创作:
代表作品:《青年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救国军歌》、《三八妇女节歌》、《在太行山上》、《莫提起》、《夜伴歌声》、《搬夫曲》、《碳夫曲》、《祖国的孩子们》、《只怕不抵抗》。

四部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包括《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九个乐章)
贡献:
(1)通过创作与实践努力使自己与群众密切的结合,使音乐真正达到深刻性与易解性的统一;
(2)重视形象的鲜明、音乐语言的通俗易懂,构思的清新严禁;
(3)重视声乐的形象性、器乐创作的标题性,认真学习民间音乐,体会蕴藏在民间音乐中的民族精神和气势,使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
(4)开创了表现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并具有民族特点的大合唱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