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世界洋流和盐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海洋盐度的分布变化
世界大洋盐度平均值以大西洋最高,为34.90;印度洋次之,为34.76,太平洋最低,为
34.62。

但是其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一)盐度的平面分布
1.海洋表层盐度的平面分布由前所述可知,海洋表层盐度与其水量收支有着直接的关系。

就大洋表层盐度的多年平均而言,其经线方向分布与蒸发、降水之差(E—P)有极为相似的变化规律。

若将世界大洋表层的盐度分布(图3—17)和年蒸发量与降水量之差(E—P)的地理分布(图3—18)相对照,可以看出,(E—P)的高值区与低值区分别与高盐区和低盐区存在着极相似的对应关系。

在大洋南、北副热带海域(E—P)呈明显的高值带状分布,其盐度也对应为高值带状区;赤道区的(E—P)低值带,则对应盐度的低值区。

海洋表层的盐度分布比水温分布更为复杂,其总特征是:
1)基本上也具有纬线方向的带状分布特征,但从赤道向两极却呈马鞍形的双峰分布。

即赤道海域,盐度较低;至副热带海域,盐度达最高值(南、北太平洋分别达35和36以上,大西洋达37以上,印度洋也达36);从副热带向两极,盐度逐渐降低,至两极海域降达34以下,这与极地海区结冰、融冰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但在大西洋东北部和北冰洋的挪威海、巴伦支海,其盐度值却普遍升高,则是由于大西洋流和挪威流携带高盐水输送的结果。

另外,在印度洋北部、太平洋西部和中、南美两岸这些大洋边缘海区,由于降水量远远超过蒸发量,故呈现出明显的低盐区,偏离了带状分布特征。

2)在寒暖流交汇区域和径流冲淡海区,盐度梯度特别大,这显然是由它们盐度的显著差异造成的。

其梯度在某些海域可达0.2/km以上。

3)海洋中盐度的最高与最低值多出现在一些大洋边缘的海盆中,如红海北部高达42.8;波斯湾和地中海在39以上,这些海区由于蒸发很强而降水与径流却很小,同时与大洋水的交换又不畅通,故其盐度较高。

而在一些降水量和径流量远远超过蒸发量的海区,其盐度又很小,如黑海为15~23;波罗的海北部盐度。

4)冬季盐度的分布特征与夏季相似,只是在季风影响特别显著的海域,如孟加拉湾和南海北部地区,盐度有较大差异。

夏季由于降水量很大,盐度降低;冬季降水量减少,蒸发加强,盐度增大。

平均而言,北大西洋最高(35.5),南大西洋、南太平洋次之(35.2),北太平洋最低(34.2)。

这是因为大西洋沿岸无高大山脉,北大西洋蒸发的水汽经东北信风带入北太平洋释放于巴拿马湾一带。

而南太平洋东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却使由南太平洋西风带所携带的大量水汽上升凝结,释放于太平洋东部的智利沿岸。

越过安第斯山脉以后下沉的干燥气流又加强了南大西洋的蒸发作用。

印度洋副热带的高盐水,由阿古拉斯流带入南大西洋东部,使其盐度增高,但南太平洋东部,则因大量降水,使其盐度下降,故两个海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海洋表层以下盐度平面分布由于多种制约盐度因子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大逐渐减弱,所以盐度的水平差异也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小。

在水深500m处,整个大洋的盐度水平差异约为2.3,高盐中心移往大洋西部。

1000m深层约1.7,至2000m深层则只有0.6。

大洋深处的盐度分布几近均匀。

(二)大洋盐度的铅直向分布
大洋盐度的铅直向分布与温度的铅直向分布有很大不同。

图3—19与图3—20分别为太平洋和大西洋准经线方向断面上的盐度分布。

由图可见,在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海水只涉及不大的深度。

其下便是由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下沉后向赤道方向扩展的高盐水,它分布在表层之下,故称为大洋次表层水,具有大
洋铅直方向上最高的盐度。

从南半球副热带海面向下伸展的高盐水舌,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可越过赤道达5°N左右,相比之下,北半球的高盐水势力较弱。

高盐核心值,南大西洋高达37.2以上,南太平洋达36.0以上。

在高盐次表层水以下,是由南、北半球中高纬度表层下沉的低盐水层,称为大洋(低盐)中层水。

在南半球,它的源地是南极辐聚带,即在南纬45°~60°围绕南极的南大洋海面。

这里的低盐水下沉后,继而在500~1500m的深度层中向赤道方向扩展,进入三大洋的次表层水之下。

在大西洋可越过赤道达20°N,在太平洋亦可达赤道附近,在印度洋则只限于10°S 以南。

在北半球下沉的低盐水,势力较弱。

在高盐次表层水与低盐中层水之间等盐线特别密集,形成铅直方向上的盐度跃层,跃层中心(相当于35.0的等盐面)大致在300~700m的深度上。

南大西洋最为明显,跃层上、下的盐度差高达2.5,太平洋和印度洋则只差1.0。

在跃层中,盐度虽然随深度而降低,但温度也相应减低,由于温度增密作用对盐度降密作用的补偿,其密度仍比次表层水大,所以能在次表层水下分布,同时盐度跃层也是稳定的。

上述南半球形成的低盐水,在印度洋中只限于10°S以南,这是因为源于红海、波斯湾的高盐水,下沉之后也在600~1600m的水层中向南扩展,从而阻止了南极低盐中层水的北进。

就其深度而言与低盐中层水相当,因此又称其为高盐中层水。

同样,在北大西洋,由于地中海高盐水溢出后,在相当低盐中层水的深度上,分布范围相当广阔,东北方向可达爱尔兰,西南可到海地岛,为大西洋的高盐中层水。

但在太平洋却未发现像印度洋和大西洋中那样的高盐中层水。

在低盐中层水之下,充满了在高纬海区下沉形成的深层水与底层水,盐度稍有升高。

世界大洋的底层水主要源地是南极陆架上的威德尔海盆,其盐度在34.7上下,由于温度低,密度最大,故能稳定地盘据于大洋底部。

大洋深层水形成于大西洋北部海区表层以下,由于受北大西洋流影响,盐度值稍高于底层水,它位于底层水之上,向南扩展,进入南大洋后,继而被带入其它大洋。

海水盐度随深度这种呈层状分布的根本原因是,大洋表层以下的海水都是从不同海区表层辐聚下沉而来的,由于其源地的盐度性质各异,因而必然将其带入各深层中去,并凭借它们密度的大小,在不同深度上水平散布。

当然,同时也受到大洋环流的制约。

由于海水在不同纬度带的海面下沉,这就使盐度的铅直向分布,在不同气候带海域内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特点。

图3—21是大洋中平均盐度典型铅直向分布。

在赤道附近热带海域,表层为一深度不大,盐度较低的均匀层,约在其下100~200m层,出现盐度的最大值,再向下盐度复又急剧降低,至800~1000m层出现盐度最小值;然后,又缓慢升高,至2000m以深,铅直向变化已十分小了。

在副热带中、低纬海域,由于表层高盐水在此下沉,形成了一厚度约400~500m的高盐水层,再向下,盐度迅速减小,最小值出现在600~1000m水层中,继而又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至2000m以深,变化则甚小,直至海底。

在高纬寒带海域,表层盐度很低,但随深度的增大而递升,至2000m以深,其分布与中、低纬度相似,所以没有盐度最小值层出现。

(三)大洋盐度的变化
1.盐度的日变化大洋表面盐度的日变化很小,其变幅通常小于0.05。

但在下层,因受内波的影响,日变幅常有大于表层者。

特别在浅海,由于季节性跃层的深度较小,内波引起的盐度变幅增大现象,可出现在更浅的水层,可达1.0甚至更大。

盐度日变化没有水温日变化那样比较规律的周期性,但在近岸受潮流影响大的海区,也常常显示出潮流的变化周期。

2.盐度的年变化大洋盐度的年变化主要是由降水、蒸发、径流、结冰、融冰及大洋环
流等因素所制约。

由于上述因子都具有年变化的周期性,故盐度也相应地出现年周期变化。

然而,由于上述因子在不同海域所起的作用和相对重要性不同,致使各海区盐度变化的特征也不相同。

例如,在白令海峡和鄂霍茨克海等极地海域,由于春季融冰,表层盐度出现最低值(约在4月份前后);冬季季风引起强烈蒸发以及结冰排出盐分,使表层盐度达一年中的最高值(12月份前后),其变幅达1.05。

在一些降水和大陆径流集中的海域,夏季其盐度值常常为一年中的最低值,而冬季相反,且由于蒸发的加强使盐度出现最高值。

总之,盐度的年变化,在整个世界大洋中几无普遍规律可循,只能对具体海域进行具体分析。

世界洋流分布及规律
1.请你依次说出全球的盛行风带名称。

答:由北到南依次是:极地东风、盛行西风、东北信风、东南信风、盛行西风、极地东风。

2.海水在盛行风吹拂下,以及受地转偏向的作用在大洋的东西两岸之间相应纬度呈什么方向流动?具体形成那些洋流?
答:驱动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游动向西流动。

北面的称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成为南赤道暖流。

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

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地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极地环流。

3.由于风海流及密度流的原因,此时在大洋东西两岸的高低纬之间海水量的多少是否一样?由于海水具有连续性要求,在大洋东西两岸海水呈什么方向流动?形成什么类型的洋流?
答:不一样。

形成补偿流。

在中纬从大洋西岸向东岸流动,高纬从东岸向西岸运动。

形成风海流。

4.在赤道附近地区,有一股海水自西向东流,形成什么样流,属于哪种类型?
答:形成赤道逆流。

属于补偿流。

5.在南北半球各形成几个大洋环流圈?以哪个海域为中心,呈什么时针方向运动?在大洋东西两岸分别是寒流还是暖流?
答:北半球有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流,南半球有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流。

它们各自以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海域为中心,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运动。

在大洋东岸是寒流,西岸是暖流。

(读密度流形成示意图)
1.海水的密度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与密度之间呈什么关系?
答:受海水的温度、盐度因素影响。

温度高的海域,海水的盐度高,密度大;温度低的海域,海水的盐度低,密度小。

2.底层和表层的海水各呈什么方向的流动,哪支属于密度流?
答:底层从密度大的一侧向密度小的一侧流动,属于密度流。

表层则从密度小的一侧流向密度大的一侧,不属于密度流。

(读直布罗陀海峡附近海域密度流的形成示意图)
1.为什么底层洋流自地中海流向大西洋?属于什么类型的洋流?
答:因为地中海的海水密度大于大西洋,所以流向大西洋,属于密度流。

2.表层海水自大西洋流向地中海,是由于什么动力呢?形成什么类型的洋流?
答:是由于密度差产生的动力。

形成密度流。

(读秘鲁沿岸上升流的形成示意图)
1.秘鲁沿岸盛行什么风向,从而使得沿岸表层海水减少造成海面下降?
答:盛行西风。

2.秘鲁沿岸底层海水呈什么方向运动,形成秘鲁沿岸上升流?
答:秘鲁沿岸底层海水呈上升运动,形成补偿上升流。

3.秘鲁寒流对秘鲁渔场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答:秘鲁寒流通常沿秘鲁海岸向西北流动。

寒冷的表层海水中有丰富的浮游生物,是鱼类的良好饵料,对秘鲁渔场的形成有积极影响。

(读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
1.看图:南北半球各有几个大洋环流圈?各以什么海域为中心?呈什么时针方向运动?大洋的东西两岸是寒流还是暖流?
答:北半球、南半球各有两个大洋环流圈,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海域为中心。

北半球以副热带海域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圈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北半球以副极地海域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圈呈逆时针、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运动。

北半球中纬在大洋东岸是寒流,西岸是暖流。

高纬在大洋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

2.为什么北半球的西风漂流被切断了?
答:因为北半球多陆地,阻断了盛行西风。

(读太平洋表层洋流分布图)
1.以太平洋为例,说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答: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是:北半球有两个大洋环流圈,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海域为中心,南半球则有一个以副热带海域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圈。

北半球以副热带海域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圈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北半球以副极地海域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圈呈逆时针、南半球没有,而形成了贯穿三大洋的西风漂流。

北半球中纬在大洋东岸是寒流,西岸是暖流。

高纬在大洋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

2.说出太平洋表层洋流各属于哪种类型?
答:属于风海流的有: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北太平洋暖流、西风漂流;属于补偿流的有: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千岛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秘鲁寒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