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聊城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聊城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恶不必丑,善不必美
孙绍振
审美是诗意的,但是,不仅仅是诗意的美的陶冶,而且包含着对恶的审视。
艺术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写恶事、恶人,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恶事、恶人就和丑发生了错位,甚至变得可爱起来。
《三国演义》中写到曹操先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后来明知吕伯奢是好心款待他,又把他杀了。
明知错了,一错再错,不仅不忏悔,还要宣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为自己坚决而果断地不道德而自我欣赏。
《三国演义》不但是让读者看到这样的丑恶,而且有一个潜在的眼睛,在引导着读者阅读这样的心理奇观,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让曹操的行为逻辑与读者的良知背道而驰,这在文艺心理学上叫做“情感逆行”,就是一味和读者的情感作对,让读者的良知受到打击,感到诧异,感到愤怒痛苦。
这就转化为艺术的享受。
洞察人性黑暗,是一种痛快。
因为我们看到的曹操不仅仅是一个坏人,而且是一个主动去暗杀坏人董卓,逃亡路上被捕,又视死如归的热血青年,只因心理不健康——多疑,就转化为杀人不眨眼的血腥屠夫。
艺术表现了这种心理过程,揭示了人性黑暗。
因而,我们的感受才结合着痛感和快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叫做“净化”,有人把它翻译成“宣泄”,我看把它理解成“洗礼”也可以的。
这里的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
在阅读作品时,面对反面人物,不一定是因为他在道德上很坏,很恶,而是因为其情感空洞。
小孩子看电视往往问大人,某个主人公是好人还是坏人,这类问题有时很好回答,有时不好回答。
越是简单的形象越好回答,越是丰富的形象越不好回答。
这是因为形象越简单,情感价值与道德的善和科学的真之间的“错位”越小;形象越是丰富,意味着情感越是复杂,与善和真之间的“错位”就越大。
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多维度的发现,就是美的发现。
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的“错位”就从这里开始。
艺术家并不满足于作出道德的和科学的评价,这不是他的主要任务,他追求的是在此基础上作出审美的评价。
在艺术家曹禺看来,繁漪这个感情压抑不住,没有顾忌,一爆发起来就不要命的女人才表现了女人的内在冲动,才是一个充满了生命的女人,道德的恶就转化为艺术的美。
而那个害怕自己感情的周萍则是软弱而空虚的,他总是在悔恨中谴责自己的错误,缺乏意志和力量,然而,这个不再敢做坏事的人,尽管在道德上是向善的,在情感上却是苍白的,在审美上是丑的。
不把善和美的这种“错位”看得很清楚,是不能真正进入经典的审美境界的。
古希腊人把关于人的学问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的科学,一类则是和理性相对的,包括情感和感觉。
后来,鲍姆嘉登把这门学问定下来,日本人把它翻译成“美学”。
但是,这也带来了混淆,给人一种感觉,似乎美学就只涵盖诗意盎然的审美,跟丑没有关系,好像没有什么审丑。
这就造成了一种误导,大凡与美相对立的,往往就变成了恶。
其实美的反面是丑,而善的反面是恶。
善的不一定是美的,恶的不一定是丑的。
薛宝钗是林黛玉的“对立面”,林黛玉是漂亮的、善的,那薛宝钗肯定是恶的吗?道德上一定是卑污的吗?其实,在道德上薛宝钗并无多少损人利己之心。
薛宝钗的全部特点在于她为了“照顾大局”而自觉自愿地、几乎是毫无痛苦地消灭了自己的情感,她在人事关系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不让自己和任何人冲突,甚至把自己的青春和爱情都没有认真当一回事,让她假装成林黛玉和贾宝玉结婚,她也没有反抗,结果是她自己成了生命的空壳。
和情感强烈但没有健康的美人林黛玉相反,她是一个健康却没有感情的漂亮女人。
没有感情的漂亮女人是不美的。
美的反面不是长得丑,爱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冷漠。
一个人冷漠了,从审美价值来说,就是丑。
(节选自《审美阅读十五讲》,有删改)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审美不只是诗意的美的陶冶,也包含着对恶的审视。
如果以艺术的眼光去审视恶事恶人,那么恶事恶人甚至会变得可爱起来。
B. 美的发现,就是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发现,这是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错位”的开始。
C. 文学作品形象越丰富,意味着情感越复杂,与善和真之间的“错位”就越大,因此,很难判断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
D. “美学”的翻译带来一种误解,似乎美学跟丑没有关系,大凡与美相对立的往往变成了恶。
其实美的反面是丑,恶的不一定是丑的。
2.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操不仅仅是一个坏人,还是一个视死如归的热血青年,从《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一形象的塑造可见艺术家不对道德作评价。
B. 周萍在审美上是丑的,因为他害怕自己的感情,软弱而空虚,缺乏意志和力量,虽然在道德上是向善的,但情感上是苍白的。
C. 宝钗是黛玉的“对立面”,人们就认为她是恶的。
其实宝钗并不是道德上有亏欠,而是情感上的冷漠,从审美价值上来说是丑的。
D. 蘩漪情感热烈充沛,难以压抑,没有顾忌,表现出人的内在冲动和充沛的生命力,这时道德的恶转化为
了艺术的美。
3. 请概括“恶事”“恶人”变得可爱起来的审美心理过程。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題.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
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
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 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 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 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 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 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 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 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 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 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
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
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
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
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
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
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
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
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
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
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
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
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
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⑦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
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
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
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
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⑧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
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
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
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
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
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⑨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
⑩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
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
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
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中写现代人对“哀愁”多带有鄙夷之色,将之看作是禁锢自己镣铐急于挣脱和抛弃,明确指出现代人在追求物质欲望时完全失去了天性。
B. 作者从切身的人世体验出发,以看似零散随意的意象和极富诗意的笔调描述了“哀愁”的诸种面貌,证明了哀愁是人心中最为温润的东西。
C. 第⑥段提到苏联解体的事情,是为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仅个人不会哀愁了,而且民族缺乏哀愁,从而缺乏凝聚力。
D. 全文多在对比中凸显“哀愁”的价值与意义,用哲思的笔调追思了一种远逝的情怀,表现了对缺乏哀愁感的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
E. 作者说自己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但现实中许多艺术作品却显得粗鄙乏味,不能真正地切近生活,不能展现生活的本来面貌。
8. 在作者认为,真正的哀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条概括。
9. 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简要赏析文末画线语句的含义。
文章以“是谁扼杀了哀愁”为题有什么好处?
10. 作者为什么说“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长孙炽字仲光,上党文宣王稚之曾孙也。
祖裕,魏太常卿、冀州刺史。
父兕,周开府仪同三司、熊
绛二州刺史、平原侯。
炽性敏慧,美姿仪,颇涉群书,兼长武艺。
建德初,武帝尚道法,尤好玄言,求学兼经史、善于谈论者,为通道馆学士。
炽应其选,与英俊并游,通涉弥博。
建德二年,授雍州仓城令,寻转周至令。
频宰二邑,考绩连最,迁崤郡守。
入为御正上士。
②高祖作相,擢为丞相府功曹参军,加大都督,封阳平县子,邑二百户。
迁稍伯下大夫。
其年王谦反,炽从信州总管王长述溯江而上。
以炽为前军,破谦一镇,定楚、合等五州,擒伪总管荆山公元振,以功拜仪同三司。
及高祖受禅,炽率官属先入清宫,即日授内史舍人、上仪同三司。
寻以本官摄判东宫右庶子,出入两宫,甚被委遇。
加以处事周密,高祖每称美之。
授左领军长史,持节,使于东南道三十六州,废置州郡,巡省风俗。
还授太子仆,加谏议大夫,摄长安令。
与大兴令梁毗俱为称职。
然毗以严正闻炽以宽平显为政不同部内各化。
寻领右常平监,迁雍州赞治,改封饶良县子。
迁鸿胪少卿。
③后数岁,转太常少卿,进位开府仪同三司。
复持节为河南道二十八州巡省大使,于路授吏部侍郎。
大业元年,迁大理卿,复为西南道大使,巡省风俗。
擢拜户部尚书。
吐谷浑寇张掖,令炽率精骑五千击走之,追至青海而还,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
六年,幸江都宫,留炽于东都居守,仍摄左候卫将军事。
其年卒官,时年六十二。
谥曰静。
子安世,通事谒者。
11.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1)寻转周至令()
A.八尺为一寻B.寻找寻求C.随后不久D.沿着顺着
(2)及高祖受禅()
A.追及赶上B.到等到C.涉及推及D.以及和
12.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以功拜仪同三司()
(2)谥曰静()
13.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毗以严正/闻炽以宽平显为政/不同部内各化。
B. 然毗以严正/闻炽以宽平/显为政不同/部内各化。
C. 然毗以严正闻/炽以宽平显为政/不同部内/各化。
D. 然毗以严正闻/炽以宽平显/为政不同/部内各化。
14. 把第①段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5. “高祖每称美之”的原因除了“处世周密”,还有________,________。
16. 根据文意概括长孙炽有哪些性格品质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
②鲁叟:指孔子。
乘桴:乘木筏子。
《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③轩辕,即黄帝。
《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B.首联“参横斗转”既照应诗题,也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之意。
C.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D.尾联作者说九死不恨,意为无恨也无希望,表达遭贬蛮荒的悲戚无奈和心灰意冷。
18.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诗人以自己用荷叶装饰的衣着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第三段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作者指出,应以能者为师,也就是前文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作者对富有的同学“略无慕艳意”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0.下列各句中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 你和我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作珍贵的“文物”惠存着。
B. 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C. 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 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1.下面是一封感谢信的正文部分,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你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昨天我不慎将钱包掉了,正在我万分焦急之时,您无私地将钱包奉还給我,令我倍感欣慰。
您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让我敬谢不敏!今后,我要以您为榜样,与您共勉。
四、写作(60分)
22.生活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愚”,有人努力摆脱“愚”,有人执着坚守“愚”。
请以“跟‘愚’说”为题,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或他人关于“愚”的故事。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时,第一步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如果以艺术的眼光去审视恶事恶人,那么恶事恶人甚至会变得可爱起来”说法错误。
原文说的是“艺术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写恶事、恶人,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恶事、恶人就和丑发生了错位,甚至变得可爱起来”,是指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恶事、恶人的写作,而这种被艺术审视的恶事、恶人就和丑发生了错位,甚至变可爱起来。
题干中则是泛指一切生活中的恶人、恶事。
选项混淆范围,说法错误。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内容,通过把握题干的要求,到原文中去筛选和整合。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
A项,“从《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一形象的塑造可见艺术家不对道德作评价”说法错误。
原文中第二段通过列举《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说明说“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的“错位”就从这里开始。
艺术家并不满足于作出道德的和科学的评价,这不是他的主要任务,他追求的是在此基础上作出审美的评价。
”可见艺术家对于道德不是不作评价,而是不满足于只做道德的评价。
选项曲解文意,偷换概念。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