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

合集下载

古诗一去二三里翻译赏析

古诗一去二三里翻译赏析

古诗一去二三里翻译赏析
《一去二三里》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邵康节。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
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鉴赏】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

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

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

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

”后来,这儿的花ORg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2023最新版-《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版-《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4篇】

《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4篇】《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一古代有位诗人把一到十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㈠、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你们想不想也把课文读一遍呢?生练读,师正音。

(重点强调“一”和“亭”的读音。

)(“一”的本音读“yī”,但在词语或句子中会变音,有时读二声,如“一块地”、“一片海”;有时读四声,如“一棵树”、“一朵花”。

本课读二声。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

㈡、看图说话1、谈话:我们不仅要会读儿歌,而且还要读懂它,知道它讲了什么意思。

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设计意图:培养边朗读边想像的读书习惯。

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2、(出示挂图)图上画着谁?(两个小朋友)这两个小朋友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从远处往近处看)。

(这幅图上画的内容比较多,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看。

先看最远处。

)3、最远处有几座亭子。

什么是“亭子”呢?4、出示挂图:亭台这就是“亭台”,也叫亭子。

你在哪儿看到过亭子吗?它有什么用?(亭子是盖在路边或山上让人们休息用的,面积比较小,只有顶,没有墙。

)5、书上哪一句诗是描写这些亭子的呢?----生齐读:“亭台六七座。

”6、再往近一点画着什么呢?(一树盛开的花。

)7、几树红花点缀着村庄,使村庄变得更美了,哪句诗是描写图中的花的?---(生齐读)“八九十枝花。

”8、你从近处看到了什么?(几座房子)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一个小村庄)那你知道现在大概是什么时候?(吃饭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家家房顶上都飘着做饭时冒出的烟。

)9、是呀,煮饭的炊烟绕着整个村子,所以诗人就把村子称为“烟村”。

10、这个村子离两个小朋友远不远呢?(不远)所以诗人说---(生齐读)“一去二三里。

”11、一路走去,在不远处有个小村庄,四五户人家升起了袅袅炊烟,这就是书上说的----(生齐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6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6篇

《一去二三里》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用拍手、敲击节拍的方法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验数字诗的趣味,增进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提高与同伴协调一致为故事打节奏的自我控制能力。

牛牛范文为您带来了6篇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愿意把自己拼的图告诉大家,并能说出自己用图片拼成了什么,是怎样拼成的。

教学难点:学生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所拼的图画,并能对别人的图画进行评价和交流。

ppt课件。

大小、形状不同的彩色纸片、剪刀、胶水、白卡纸一张。

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设计意图:了解十个数字的发音情况,重在发音。

]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小朋友们看,这十位小朋友正准备练习投篮。

[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数字字样]这里有十个篮球,[图片出示的篮球上面写有“一”至“十”的汉字字样]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十个篮球分给十位运动员,使球上的数字和他们身上的号码相符合?三、学习古诗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二)了解诗意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设计意图:培养边朗读边想像的读书习惯。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课文原文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说教材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一去二三里》。

它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通过对本单元不同题材范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识字、学词的同时,感受到此情此景的和谐优美,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迷人魅力。

本篇课文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通过短小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副优美寂静的山村图画,课文朗朗上口,充满童趣,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应该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培养儿童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的诸环节中,识字教学是关键。

可以说,识字不但是写字的基础,更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本节课程的特点我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方面:1熟读课文中出现的一到十这几个数字,重点掌握烟村、家、亭台、座、枝、花等几个较难的生字生词。

2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文中出现的字词,并能组词造句,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教学重点是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能正确读出后学会在田字格中书写。

教学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山村优美风景的同时,学会组词造句。

说教法一二年级阶段的儿童对周围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思维活动仍以形象为主,因为他们是凭借具体事物来开展思维活动的。

他们的理解能力不强,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喜欢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语言的特点一是形象,二是情趣,三是充满幻想。

因此本节课程将采用多媒体课件情景教学法导入图片,生字卡,书本插图等教学辅助手段,引导孩子学习,这样可以最大程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采用朗读法引导孩子学会正确读出文中出现的字词,加深对课文印象的同时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说学法本节课程内容浅显学生可以采用看图说话,看图写字,小组朗读,等方式完成本次的教学内容。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

《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10篇

《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10篇

《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10篇《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一《一去二三里》一、教学要求: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辨认八、入;九、几。

三、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插图(-)的课件,梨树贴图,与本课数字有关的图片若干。

四、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六个复韵母、五个整体认读音节和三个三拼音节。

2.激趣导人: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在拼音工国里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也学了不少汉字。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向识字王国出发吧!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1.看图说话。

2.揭示课题:有一首古时候的童谣,说的就是这幅画。

出示课题一去二二里。

3.指名读课题:谁能读读课题?你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4.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三、图文结合,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图上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并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3.教师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两遍)。

四、自读课文,学习生字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全班交流:在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3.读一读。

出示12个生字(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变序抽取12张生字卡(不带拼音),开火车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二【教材分析】《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具有韵律美。

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

山里几座亭台错落有致的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

这首童谣巧妙的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学习这首古诗不仅可以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引发识字的兴趣。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全诗意思及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全诗意思及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全诗意思及赏析“一去二三里”,点明了诗人出行的路程。

这里的“一”是个虚数,代表着数量多,暗示了诗人在旅途中所见的自然风光非常丰富。

“去”字则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仿佛诗人是在漫步中欣赏这美好的景色。

“烟村四五家”,描绘了村庄的景象。

“烟村”一词给人一种朦胧感,让人仿佛置身于烟雾缭绕的世界中。

“四五家”则说明村庄的规模不大,但是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这里的“家”字用得非常生动,让人能够感受到村民们的安居乐业。

“亭台六七座”,转而描写了亭台的数量。

“亭台”是供人们休息和观景的地方,它的出现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人文气息。

“六七座”这个数字既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亭台的分布情况。

“八九十枝花”,最后一笔描绘了鲜花的数量。

“八九十”是个概数,代表着很多。

“枝花”则形象地描绘了鲜花的美丽和娇艳。

这里的“花”字用得非常巧妙,不仅点明了季节,还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生机和活力。

整首诗的意境非常优美,诗人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乡村风光图。

诗中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等词语,不仅数量递增,而且错落有致,给人以一种层次感和韵律感。

同时,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

从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诗写于诗人游历共城(今河南辉县)之时。

当时,诗人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心情愉悦,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境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

列锦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它是指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

这首诗中,诗人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数字,以及“里”“家”“座”“枝”等量词,将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班综合《一去二三里》(精选14篇)

中班综合《一去二三里》(精选14篇)

中班综合《一去二三里》(精选14篇)中班综合《一去二三里》篇1活动目标:1、学会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美丽意境。

2、情愿用吟、唱以及打节奏等多种方式来学习和表现古诗。

3、感受学习古诗所带来的欢乐。

活动预备:课件ppt、节奏卡、数字卡片活动过程:一、数字嬉戏,激发爱好。

1.老师:小伴侣,今日老师请来了很多数字宝宝,我们把他们请出来,好吗?(老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认读)2.玩数字嬉戏:看数字拍手、给数字排队等2.老师: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宋朝,有个名叫邵雍的人,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路过一个小山村,发现了山村漂亮的景色,而且和这些数字有关。

让我们一起跟着邵雍去观赏一下小山村的景色吧。

(观赏视频)3.提问:在这段视频里,你发现了些什么?(幼儿回答)老师随着视频的播放进行小结:这是一个漂亮的小山村,有山有水,走过去二三里路就到了。

住着四五户人家,正是烧饭的时间,家家户户的烟囱飘出了一缕缕炊烟。

小山上有六七座漂亮的亭台,很别致,再加上盛开的鲜花,小山村显得更加迷人了。

二、学习古诗1.初次观赏古诗老师:邵雍发现这样的美景,特别快乐,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好听的诗歌,题目是“山村咏怀”,又叫“一去二三里”。

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古诗是怎样的。

(放视频课件,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山村的美,感受诗歌)。

提问:你听到了些什么?2.再次观赏古诗提问:你有没有发觉这首古诗里面有一个小隐秘?(里面有1-10 的数字)老师小结:诗人把数字奇妙地融入古诗,表现了山村漂亮的景色,似乎一幅漂亮的画一样,而且这首诗朗朗上口,特别好听,一起来朗诵一遍。

3.请个别幼儿朗诵一遍。

4.配上节奏朗诵古诗。

老师:小伴侣想不想试试,边拍手边念这首古诗呢?老师示范边拍手边念古诗,幼儿朗读古诗。

出示节奏卡,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集体根据节奏卡边朗诵古诗边打节奏。

老师:小伴侣表演得真不错,想不想换种表演方法呢?请幼儿两个人一组, x x节奏时两位小伴侣相互击掌,x节奏时自己拍手。

2024年一年级《一去二三里》语文教学设计6篇

2024年一年级《一去二三里》语文教学设计6篇

2024年一年级《一去二三里》语文教学设计6篇一年级《一去二三里》语文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

认识1种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表示数的多少可以用阿拉伯数字写,也可以用汉字写,以及各自使用的不同场合。

【教学重点】知道写字的笔顺规则:从上到下。

【课件设计】课文的插图生活中各种数字。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一、导入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小朋友们看,这十位小朋友正准备练习投篮。

[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数字字样]这里有十个篮球,[图片出示的篮球上面写有一至十的汉字字样]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十个篮球分给十位运动员,使球上的数字和他们身上的号码相符合?三、学习古诗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二)了解诗意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2、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

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

3、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4、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5、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6、还有什么问题?(三)配乐诵读全诗1、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一去二三里古诗全文及赏析

一去二三里古诗全文及赏析

一去二三里古诗全文及赏析”一去二三里“是《山村咏怀》中的第一句,《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一去二三里古诗全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山村咏怀》原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山村咏怀》译文: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山村咏怀》注释:①去:指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山村咏怀》创作背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山村咏怀》赏析:“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简介: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

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

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后人发展为预测学。

一去二三里古诗 儿歌

一去二三里古诗 儿歌

一去二三里古诗儿歌山村咏怀yīqùèrsānlǐ【sòng 】shào yōng【宋】·邵雍。

yīqùèrsānlǐyān cūn sì wǔ jiā烟村四五家。

tíng tái liù qīzuò亭台六七座。

bā jiǔ shí zhī huā八九十枝花。

【注释】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这是一首儿歌。

此诗选取诗的第一句作标题,这是古诗标题的一种方法。

“一去二三里”,即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远的意思。

“二三”表概数,并非实指。

下文中的数字也是这种用法。

【翻译】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

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

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

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

”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赏析】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

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

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

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图。

【创作背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一、看拼音写笔画héng zhé gōu shù wān diǎn nà二、看拼音写字èr sì liù bā shí()()()()()三、猜字谜,把谜底写在(里1、tóu shì 一, yāo shì 一, wěi shì 一, shǔ dào mò liǎo bú shì 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全诗解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全诗解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全诗解析
【全文概述】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是明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诗篇。

全文通过描绘烟村、人家、榆荚、梅花等景物,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句解析】
首句“一去二三里”,意味着远离喧嚣,进入宁静的乡村。

数字的运用使得诗句更具韵律感。

“烟村四五家”描绘了村落中升腾的烟雾,形象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悠闲与恬淡。

接下来的“榆荚落归根,梅花暗香浮”则是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

【诗意解读】
诗人通过这首诗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烟村、人家等景象上。

远离城市的纷扰,乡村的生活显得平和、安逸。

榆荚和梅花的描写则寓意着季节的更迭,展现了自然的神奇魅力。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让人陶醉其中。

【诗句背后的故事】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陆游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陆游晚年时期,因政治斗争而离开朝廷,过上了隐居生活。

在这首诗中,他把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乡村美景的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以简洁、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美景,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诗人运
用数字、自然景象等元素,使得诗句具有音乐的韵律感。

同时,诗人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使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结语】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是一首描绘乡村美景的佳作,诗人陆游通过对烟村、人家、榆荚、梅花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乡村的美丽,还传递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

一去二三里古诗翻译

一去二三里古诗翻译

一去二三里古诗翻译
一y ī去qù二三èrsān 里l ǐ
宋代sòngdài 邵雍shàoyōng
一y ī去qù二三èrsān 里l ǐ,烟yān 村cūn 四五sìwǔ家jiā。

亭台tíngtái 六七liùqī座zuò,八九十bājiǔshí枝zhī花huā。

译文1: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译文2: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

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

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

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

”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古诗《一去二三里》

古诗《一去二三里》
我会认
1 2 3 4 5 6 7 8 9 10
yī èr sān sì wǔ liù qī bā jiǔ shí
一二 三 四五六七 八 九 十
我会认
1 2 3 4 5 6 7 8 9 10
一二 三 四五六七 八 九 十
我会认
一二 三 四五六七 八 九 十
我最 棒
九 三 七 四 十 二 五 一 八 六
拓 展 活 动
《咏雪诗》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芦花总不见。 《四和十》 四是四,十是十。 十四是十四, 四十是四十。 谁说十四是四十, 谁的舌头伸不直。 谁说四十是十四, 就让谁读十四次。
2.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文具 或家里的用具用上1—10的汉字
( 一 )头牛
( 三 )条鱼
( 七 )棵树
( 九 )架飞机
《量词歌》 一头牛,两匹马; 三条鱼,四只鸭; 五本书,六支笔; 七棵果树,八朵花; 九架飞机,十辆车; 用错量词出笑话。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地方用了本课的生字。鼓励学生自编《量词歌》
用完整的话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些什么?
yíqù 一 去
èr sān 二 三
lǐ 里
yān cūn sìwǔ jiā 烟 村 四 五 家
tí nɡ tάi liù qī zuò 亭 台 六 七 座
bā jiǔ shí zhī huā 八 九 十 枝 花
一去二三里 yí qù èr sān lǐ 一 去 二 三 里, yān cūn sì wǔ jiā 烟 村 四 五 家。 tínɡ tάi liù qī zuò 亭 台 六 七 座 , bā jiǔ shí zhī huā 八 九 十 枝 花。
认识田字格
竖中线 左上格 右上格

《一去二三里》课文与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课文与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课文与教学反思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是否和蔼可亲,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一去二三里》课文与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一去二三里》课文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宋)邵康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_九十枝花。

作者简介: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

字尧夫,谥康节,先为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

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

屡授官不赴。

后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

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掺杂道教思想,虚构了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

传说他的卜术很准。

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去”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里”是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

拓展知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少不了数学运算,如果运用一至十这十个数来写诗,一定妙趣横生,别样美。

如果数学问题也用诗歌形式来表述,也-定是生动活泼,幽默有趣。

数学诗语言优美,形式新颖,它不仅可以打开人们思维的天地,又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学到某些数学知识。

《一去二三里》教案【分析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一、导入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设计意图:了解十个数字的发音情况,重在发音。

]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小朋友们看,这十位小朋友正准备练习投篮。

[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数字字样]这里有十个篮球,[图片出示的篮球上面写有“一”至“十”的汉字字样]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十个篮球分给十位运动员,使球上的数字和他们身上的号码相符合?[设计意图:建立数字与汉字的联系,了解学生对这几个汉字的认识情况,同时巩固汉字的读音。

《山村咏怀》邵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山村咏怀》邵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山村咏怀》邵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将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巧妙地排列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营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下面对这首诗进行更详细的注释、翻译和赏析。

注释: - 去:距离。

-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翻译:不知不觉间,我已离开繁华的城市,来到了这二三里外的乡村。

这里烟雾缭绕,四五户人家错落有致地散布其中。

村庄旁有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还开着八九十朵鲜花。

赏析: 1. 意境之美: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图景,村落、亭台、鲜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

诗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通过自然的描写和巧妙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淡雅、清新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2. 数字之妙: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数字,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这些数字的运用不仅使诗歌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更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表现力。

例如,“一去二三里”,通过“一”和“二三里”的对比,表现出乡村的遥远和宁静;“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则通过具体的数字描绘出亭台和鲜花的数量,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乡村的美丽。

3. 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的描写,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描绘了乡村的远景,给人以宁静、悠远的感觉;又有动态的描写,如“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描绘了亭台和鲜花的存在,给人以生机和活力。

动静结合,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4. 情感表达:整首诗透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之情。

诗人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乡村,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美好,于是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山村咏怀》是一首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的诗作。

《一望二三里》徐再思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一望二三里》徐再思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一望二三里》徐再思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一望二三里》是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徐再思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作品原文:无题徐再思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作品注释:①望:看,表示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作品译文: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创作背景:诗人在阳春三月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望”表明未有行动开始,只是视野所过。

“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品区别1:去乃动词。

2:望乃形容词。

一去二三里,表明动作已经开始,行动过后。

一望二三里,表明未有行动开始,只是视野所过。

名家点评现代作家金波《金波论儿童诗》:声、义、画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现代语言学家杨春霖《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生动而含蓄,自然而贴切。

现代作家协会会员郭彦全《履痕乡梦共诗情》:顿觉跌君多姿,妙趣横生。

作者简介:徐再思(约1280~1330),字德可,号甜斋(有的资料中其号为“甜齐”),浙江嘉兴人,元代著名散曲作家,生平事迹不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词歌》 一头牛,两匹马; 三条鱼,四只鸭; 五本书,六支笔; 七棵果树,八朵花; 九架飞机,十辆车; 用错量词出笑话。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地方用了本课的生字。鼓励学生自编《量词歌》
为古诗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背诵课文
一去二三里 yí qù èr sān lǐ 一 去 二 三 里, yān cūn sì wǔ jiā 烟 村 四 五 家。 tínɡ tάi liù qī zuî 亭 台 六 七 座 , bā jiǔ shí zhī huā 八 九 十 枝 花。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 二 八



1
2


3

4
5 五
六 6

7
8

九Hale Waihona Puke 910十我会认 xīn yì lōng xì zhū lìng shēn
一心一意 二龙戏珠 三令五申
Miàn fāng guāng sè sé wǔ
四面八方 五光十色
六神无主
quán měi
七上八下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我会读
一 片 二 片 三 四 片,
piàn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片。
qiān
千 片 万 片 无 数 片,
飞 入 梅 花 都 不 见。
rù méi doū
shù
1.在我们周围找找本课的生字
2.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文具 或家里的用具用上1—10的汉字
( 一 )头牛
( 三 )条鱼
( 七 )棵树
( 九 )架飞机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我会认
1 2 3 4 5 6 7 8 9 10
yī èr sān sì wǔ liù qī bā jiǔ shí
一二 三 四五六七 八 九 十
我会认
1 2 3 4 5 6 7 8 9 10
一二 三 四五六七 八 九 十
我会认
一二 三 四五六七 八 九 十
我最 棒
九 三 七 四 十 二 五 一 八 六
用完整的话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些什么?
yíqù 一 去
èr sān 二 三
lǐ 里
yān cūn sìwǔ jiā 烟 村 四 五 家
tí tάi liù qī zuò nɡ 亭 台 六 七 座
bā jiǔ shí zhī huā 八 九 十 枝 花
一去二三里 yí qù èr sān lǐ 一 去 二 三 里, yān cūn sì wǔ jiā 烟 村 四 五 家。 tínɡ tάi liù qī zuî 亭 台 六 七 座 , bā jiǔ shí zhī huā 八 九 十 枝 花。
认识田字格
竖中线 左上格 右上格
横 中 线
左下格
右下格
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
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 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指导写字:
学生描红、临写。注意正确的书写姿势。 比一比,认一认:“几”和“九”、“云”和“去”、 “人”和“八”
游戏:我的朋友 在哪里?
四 六
的“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数字是指真实的数量吗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拓 展 活 动
《咏雪诗》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芦花总不见。 《四和十》 四是四,十是十。 十四是十四, 四十是四十。 谁说十四是四十, 谁的舌头伸不直。 谁说四十是十四, 就让谁读十四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