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练习 岳麓版必修1-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课后提能再巩固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某某东丰三中高一期末)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某某与专制”的明显差别,形成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思想观念不同B.经济活动方式不同
C.地域位置差别D.人口数量不同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是由经济生产方式决定的,B项正确。
答案:B
2.“狮门”是迈锡尼卫城的入口,在拱顶之上是著名的双狮浮雕:两只雄狮分立,脚爪踏在祭坛上,俯视着城门下的人,威风凛凛。
“狮门”石雕反映了( ) A.君主制的发展B.军事斗争的频繁
C.某某制的发展成就D.小国寡民的特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双狮浮雕的威风象征着王权的强大,与A项符合;C项表述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A
3.古希腊的雅典人口众多,缺少肥沃耕地,食物供应短缺,50%~80%的粮食需要进口。
为了解决民生问题,雅典采取的措施是( )
A.发展工商业B.实行某某政治
C.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D.提高农业技术
解析:材料反映了雅典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单靠农业无法解决民生问题,C、D两项错误;B项不能解决民生问题,其发达的航海业便于发展工商业,A项正确。
答案:A
4.下列不属于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造成的影响是( )
A.城邦制度的形成B.海外贸易的繁荣
C.某某政治的确立D.法律体系的完备
解析:A、B、C三项都是古希腊文明的体现;D项属于古罗马的政制特点。
答案:D
5.古代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 )
A.全体奴隶主
B.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
C.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解析:在雅典,拥有公的是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性。
答案:C
6.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述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的讲话:“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
”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
A.古希腊是某某政体的发祥地
B.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C.波斯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
D.古希腊某某建立在法制基础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希腊人”是“自由的”反映了其某某性,“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反映了“法治”,材料表明了古希腊某某建立在法律基础上。
答案:D
7.狄摩西尼指出:“植根于每个人(雅典公民)心底的原则是:人生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于国家……倘若他视自己为国家的儿女,便会自愿赴死。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雅典 ( )
A.人文主义盛行
B.某某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
C.具有反抗精神
D.对公民长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解析:雅典的某某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故会出现题干材料所述现象。
答案:B
8.亚里士多德曾说:“十个人的城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不能自给;十万人的城邦是荒唐的,因为它将不能适当的治理。
”这说明( )
A.希腊城邦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当时的希腊城邦总人口没有超过十万
C.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制不适合古希腊
D.城邦制符合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材料意为城邦的人口太少或太多都不行。
城邦政治的特点决定于小国寡民的状态,D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不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答案:D
9.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公元前6~前5世纪中国、希腊政治发展的特点分别是( ) A.从诸侯国家走向统一/建立起某某政治
B.中央集权制度形成/雅典某某政治奠基
C.官僚政治趋于完备/确立三权分立机制
D.专制皇权正式确立/居民参与公民政治
解析:此题考查对所给时间段内重大的历史事件及历史趋向的识记和理解。
答案:A
10.《论某某》一书指出,“希腊人的政治体制是……一种乡镇会议式的某某”。
其依据是 ( )
A.古希腊小国寡民基础上的某某制
B.希腊某某面向全体居民
C.财产等级制的推行
D.梭伦改革中分区管理民众的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乡镇会议式的某某”是一种公民都可参加的基层某某,一种直接某某。
古希腊的某某政治就是直接某某,本城邦的公民都可享有一定某某权利,这一特点是由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决定的。
答案:A
11.德国历史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说:“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自由的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的基础。
”这说明城邦制度有利于( )
A.公民直接参政B.摆脱法律束缚
C.公民X扬个性D.自由主义产生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公民直接参政的信息,故A项错误;思想自由并不是要摆脱法律的束缚,故B项错误;材料中“自由的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说明希腊的城邦制度有利于公民个性的发展,故C项正确;“自由的意识、自由的思想”并不是自由主义思想,
故D项错误。
答案:C
12.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法律生活是属于城邦文明的公共生活的象征和城邦共同体与周边的蛮族区别开来的标志,所以宁愿以武力维持对于属地的霸权地位而不屑以公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构造起在人口众多、疆域广大的殖民条件下的合法而有效的“国际”法治秩序。
上述观点主要说明了( )
A.古希腊的直接某某是近代西方某某宪政的源头
B.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实质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C.希腊法律适用于其统治X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D.雅典直接某某的根本弱点在于“大众的无能”
解析:从材料中的“宁愿以武力维持对于属地的霸权地位而不屑以公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可知,古希腊不愿给其城邦之外的地区公,即不愿扩大公的X围,其实质是确保少数公民的统治,B项正确。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的200多年间,希腊各城邦普遍出现了大规模的殖民运动。
据统计,先后参加殖民的城邦共有44个,在比希腊本土远为广大的海岸地带共建殖民城邦140多座。
——《剑桥古代史》材料二:有学者说:“我们一看地图就可以明白黑海完全被希腊人的居留地围绕起来。
所以迈利特(希腊的一个城邦)曾经有人自豪地说,它是黑某某岸七十多个市镇的母亲或祖国。
”
——海斯·穆恩等著《世界史》材料三:马克思指出:在古希腊,“周期性的殖民是社会制度的一个固定环节”,为了保存自己的文明,“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迫移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为什么说希腊“周期性的殖民是社会制度的一个固定环节”,而且是保存自己文明的“唯一的出路”?(9分)
(2)从上述材料看,希腊的殖民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9分)
(3)有人说殖民奠定了希腊古典时代的广阔疆域,柏拉图曾比喻说:“我们环绕着大海
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
”你如何看待殖民对希腊文明的影响?(8分) 答案:(1)必要性:多山、耕地少、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压力等。
可能性:濒临海洋、港湾众多,水上交通发达;希腊各邦航海力量较强。
(2)殖民城邦和母邦属于同一希腊民族,有共同的文化和相似的社会制度,在政治上、经济上基本平等。
(3)可以从疆域的拓展、经济实力增强、城邦制度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等角度说明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X远征。
(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摘自余秋雨的演讲材料二: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
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
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
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
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们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
他们认为,商贾云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摘自《古希腊城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X远征”?简要分析这种特性对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为什么要进行海外殖民活动?这种活动对希腊文明起到什么影响?(12分)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认为应怎样正确看待亚欧文明的差异?(6分)
答案:(1)原因: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使中华民族不对外扩X也能生存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形成;封闭的大陆环境。
影响:①形成了稳定统一的政治,繁荣的经济、文化。
②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没有中断。
③造成闭塞,缺少交流。
(2)原因:①因为山地较多,土壤贫瘠;海洋阻隔、海岛众多;人口增长,对生存造成压力。
②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的城邦布局。
影响:①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了东方先进文化成果,创造了自己的独特文
明。
②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3)差异:世界文明是多样的,由于各种经济、文化、生活习惯、自然环境和政治背景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文明;人类文明没有优劣高下之别;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鼓励文明间的包容并处,促进其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