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炎方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炎方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8题。
(9分)
“抵抗力”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术语。
凡物在静止时都本其固有“隋性”而静止。
要使它动,必须在它身上加“动力”,动力愈大,动愈速愈远。
动的路径上不能无抵抗力,凡物的动都朝抵抗力最低的方向。
如果抵抗力大于动力,动就会停止,抵抗力尽管低,聚集起来也可以使动力逐渐减小以至于消灭,所以物不能永动。
静止后要它续动,必须加以新动力。
这是物理学上一个很简单的原理,也可以应用到人生上面。
人像一般物质一样有惰性,要想他动,也必须有动力。
人的动力就是他自己的意志力。
意志力愈强,动愈易成功:意志力愈弱,动愈易失败。
不过人和一般物质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一般物质的动都是被动,使它动的动力是外来的;人的动有时可以是主动,使他动的意志力是自生自发自给自足的。
在物的方面,动不能自动地随抵抗力之增加而增加;在人的方面,意志力可以自动地随抵抗力之增加而增加,所以物质永远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而人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物的动必终为抵抗力所阻止。
而人的动可以不为抵抗力所阻止。
16、文段在写人的意志力之前为什么要写物理学的动力原理?(3分)
17、作者提出“人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的理由是什么?(3分)
18、这一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3分)
参考答案:
16、作者先写物理学的动力原理,目的是联系人生的动力,引出意志力,从而说明人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的原因。
17、人的动力就是他自己的意志力,意志力可以自动的随抵抗力的增加而增加,所以人就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18、类比和对比论证方法。
这样使道理说得更清楚明白,通俗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病态的“民国热”是对历史的侮辱
单仁平
“中华民国”,这个在大陆社会中几乎沉没的记忆符号,这些年因种种缘由又浮现出来。
是的,它不全是记忆,它还在台湾保留了一块残片,并在统独问题上扮演着复杂角色。
过去的一个世纪国家历尽沧桑,大陆社会见多了,前进了,也对围绕“中华民国”的各种元素多了些宽容。
然而在大陆互联网社区的一些角落,以及在少数知识分子中间,出现了一种对“中华民国”的病态缅怀,以至于一些小圈子里甚至形成“民国热”。
这种思潮下的积极分子对大陆的民国时期不断进行浪漫主义描述,称那是个“民主”、“自由”、而且“崇尚知识”的时代。
这种论调的基础是当时中国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境遇。
他们相对于当时的工农大众挣得很多,大学教授的家庭都用得起多名仆人,铁定属于当时的上流社会。
此外民国时期出了几名大师级的学者,他们受到当下学术界的普遍推崇。
有非常少量的人宣称他们不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一”国庆节,而“只过双十节”,在小圈子里博得掌声。
必须指出,赞美民国作为一些人表达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方式,是有逻辑的。
作为对旧时代的一种“纯怀念”,也可以理解。
怀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这就像民国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和辜鸿铭怀念满清时梳辫子,中国现在还有一些人怀念“文革”时代一样,它们都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及心理原因,成熟社会对它们的态度应是能宽容时则宽容。
然而有些人把“民国热”当成一个意识形态甚至政治工具,来挑战大陆社会的主流历史观和对现实政治的认识,他们的鼓吹就不再是小资的东西,而是在搞恶意欺骗,他们的把戏应当毫不客气地予以揭穿。
民国真的好吗?如果它真好,当初就不会被中国人民那么坚决地抛弃。
中共以成立之初才几十个人的“小众”,其力量甚至不如今天微信上一个稍大点的圈子,却用28年的时间动员了全中国的老百姓,摧枯拉朽般把国民党的庞大国家机器打得七零八落。
如果不是当时的国民党政权烂透了,烂得我们今天难以想象,彻底失了民心,这一切怎么可能在这么大的国家里奇迹般发生!
当时大学教授的境遇大概的确不错,但全中国当时才有几所像样的大学?一共才有多少教授?一项研究表明,1936年中国所有大学的在校学生只有41922人,这还不到今天一所清华大学的在学学生人数。
少数大学教授当时的优越生活对工农大众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知识分子与工农如此之大的社会差距在发达社会里不可想象。
有人指责怀念民国大学的人,称他们是怀念当时大学教授百倍于工农薪酬所支撑的那份生活,不能不说这样的指责有一定道理。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堪称“一团糟”,当时的国家治理甚至没有深入到基层社会,也未能突破地方力量的实际割据,是浮在半空中的,而且受制于西方列强。
上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内河里还游弋着英国军舰。
这样的国家面对东洋小国日本的侵略,无法进行强有力的反抗动员,国民党政权应当对中国遭日寇的蹂躏承担责任。
今天的中国,无论在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民生水平以及对国民各种权利的综合保障能力方面,
都远远超过了当年。
我们可以怀念民国时期的一首歌,一道风情,以及一些时间越久越让我们感到亲切的面孔,但歌颂那时的国家制度和它所带来的影响,这是对中国历史以及推动这个国家发生伟大变化的所有人的侮辱。
还是让“民国热”作为小资情调保持其特有的醉意吧,最好别把它带到正儿八经的舆论场来。
因为它会瞬间变得十分丑陋。
稍微一扒,它里面的无知和装腔作势就暴露无遗。
(选自《环球时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大陆社会见多了,前进了,更具包容心,对围绕“中华民国”的各种元素多了些宽容。
B.“中华民国”这个在大陆社会中几乎消失的记忆符号,这些年之所以浮现出来,不全是因为记忆,还有较浓的政治因素。
C.把“民国热”当成一种政治工具,来挑战大陆社会的主流历史观和对现实政治的认识,就是在蛊惑人心、在搞恶意欺骗。
D.少数高级知识分子属于当时的上流社会,他们出于自身利益对大陆的民国时期不断进行浪漫主义描述,这是一种“病态缅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国时期是有受到当下学术界的普遍推崇的大师级的学者,但这并不能说明像王国维、辜鸿铭等这样的国学大师是因为当时待遇好而产生的。
B.当时的大学在校生少,教授少,而少数大学教授的高待遇对工农大众来说,是很不公平的,这种巨大的社会差距即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
C.中共以成立之初才几十个人的“小众”,却动员了全中国的老百姓,仅用28年的时间就推翻了国民党政权,说明了“民国”没丝毫值得怀念的。
D.对“中华民国”的病态缅怀,乃至在一些小圈子里形成“民国热”,称那是个“民主”、“自由”、且“崇尚知识”的时代,实际上是一种错觉或别有用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怀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出于对现实不满,作为对旧事物的一种单纯的怀念,也可以理解,应予以宽容。
B.怀念民国大学的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怀念当时大学教授百倍于工农薪酬所支撑的那份生活。
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自然会使这种“怀念”消失。
C.我们有些人看不到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腐败统治,却被少数大学教授高薪酬一叶障目,非常可悲。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民国”会被人们认识更清。
D.民国时期有动听的歌、迷人的风情及让我们感到亲切的面孔,这些我们尽可去怀念,但也仅此而已。
而拿过去这些东西来否认今天的中国,不能令人信服。
参考答案:
答案:
(1)D
(2)C
(3)B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论述类文本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
第一、比照原文弄清概念把握句意辨析筛选。
设题情形有三种:
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
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
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
第二、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
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
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解答】(1)D“少数高级知识分子…对大陆的民国时期不断进行浪漫主义描述”错,并无信息表明,是“少数高级知识分子”对“民国时期不断进行浪漫主义描述”,属无中生有。
(2)C“说明了民国没丝毫值得怀念的”错,倒数第二段“我们可以怀念民国时期的一首歌,一道风情,以及一些时间越久越让我们感到亲切的面孔”,对“民国”全盘否定不当,也有值得怀念的。
(3)B “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自然会使这种怀念消失”错,根据倒数第2段“今天的中国,无论在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民生水平以及对国民各种权利的综合保障能力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当年”,可以推断“知识分子的待遇”在今天已经很高了,但是这种“怀念”并未消失。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大气物理研究的奠基人——叶笃正
1945年,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
叶笃正的弟子黄刚说:“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老师讲的同时学生会经常打断老师,提出疑问。
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
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开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
”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
1949年,叶笃正结束了在美国的学业,虽有高额的年薪,但是叶笃正选择了离开,他对导师罗斯贝说:“我觉得新中国是有希望的,我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叶笃正在研究中发现,在青藏高原以南和以北有两股强西风向东吹,青藏高原像一个巨大的屏障使它们的位置比较稳定,越往东走,两股气流的距离越近,最后合成一股,到了日本风力最强。
过去,人们研究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始终只把它当作一个动力学因素,只考虑它的隆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叶笃正开创性地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天是一个热源,在冬天是一个冷源,其影响几乎波及半个地球。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是叶笃正的最大发现。
从此,让叶笃正享誉世界的青藏高原气象学建立了起来。
在20世纪50年代,气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大气环流。
为了改进和提高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叶笃正和他的合作者从观察事实和理论分析出发,系统地开展了对东亚大气环流演变的研究。
在研究中,叶笃正提出了北半球冬季西风带阻塞形势演变的机理和预报这些演变过程的关键指标。
这个研究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冬季寒潮爆发的预报准确率,而且为研究冬季西风带大气环流演变提供了理论基础。
叶笃正和他的合作者撰写了《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一书,书中指出,大气环流的所有基本要素都不是独立的,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是一个内在的整体。
并且,在形成这个整体的过程中,除了像太阳辐射和地球旋转这些外部因子外,大尺度扰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该书被公认为国际上大气环流动力学最早的著作。
1958年,叶笃正等科学家比国际上早20多年提出了东亚大气环流季节转换的突变性;他最早注意到阻塞高压与东亚天气的关系,是对阻塞高压形成做出满意解释的第一位气象学家,而国外在15年后的1976年才注意到阻塞高压与北美异常天气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全球变暖的元凶。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某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二氧化碳的问题各国要同样对待。
叶笃正提醒大家,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在这一百年以来,到底是发达国家排放多还是发展中国家排放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各国不能均摊。
参加这次会议的各国科学家都对这种说法表示赞同。
在很多方面,叶笃正都表现出了他对科学前沿问题的敏感。
1981年他在美国著名的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GFDL)与美国科学院院士真锅淑郎进行合作研究时,提出了地球表面由于水分平衡造成的湿度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影响的理论,这是最早的有关大气圈和地球其他圈层相互作用的理论。
叶笃正善于从别人不经意的发言中捕捉到重要的科学问题。
在一个讨论会上,当讨论到人类活动如何使气候恶化时,一位科学家提出,不要只看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有序”的人类活动也可以使气候向良性方向变化,甚至可以起到改造局部气候变化的作用。
叶笃正立即抓住“有序”这两个字说,这是研究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命题,并立即组织发表了有关有序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可能起到良性效果的论文。
对此,有科学家表示,叶笃正的观点是具有潜在的科学生命力的。
人类应该如何从宏观尺度上布局生产活动和城市化等,这是具有生命力的陆—气相互作用研究。
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将会如叶笃正预期的那样,诞生出“气候环境变化控制论”的新学科分支。
(选自王学健《叶笃正:风起云飞展浩荡》有删改)
【链接材料】
材料一回国后,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北京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
——百度百科
材料二“叶老喜欢野外科考,总要亲自到实地察看。
”叶笃正的学生黄荣辉院士回忆说,直到87岁高龄时,他还不顾条件艰苦,亲自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察看新建的气象观测站。
——新华网
材料三叶笃正曾说:“我喜欢敢于和我对话的学生。
他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敢和我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
我的学生超过我,我才有成功的感受。
”“学生超不过老师,那就没有发展了。
”
——《人民日报》
1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本文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了叶笃正在美国留学师从罗斯贝、回国搞大气物理研究并取得卓著的研究成果等事迹,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B. 20世纪中叶,叶笃正发现了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一改以往人们在研究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影响时,只看到它热力学因素的状况。
C. 从文中的介绍来看,有的科研成果是叶笃正独创的,有的科研成果是叶笃正与其他科学家合作完成的,表现出作者作传叙事方面实事求是的态度。
D. 地球表面由于水分平衡造成的湿度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影响的理论,是叶笃正1981年与美国科学院院士真锅淑郎共同提出的具有开创性的理论。
E. 叶笃正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他在国内不顾条件艰苦,深入科研第一线,为中国的大气物理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12. 叶笃正在科学研究方面体现出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13. 当某国科学家提出“二氧化碳的问题各国要同样对待”时,叶笃正的说法为什么能够得到各国科学家的赞同?请简要分析。
14. 叶笃正对科学前沿问题有一种敏感,并且善于捕捉重要的科学问题,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 CE
12. ①善于质疑,鼓励质疑。
他师承罗斯贝,将其治学精神贯穿在科研实践和培养新人上,而且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
②求真务实,勇于实践。
直到耄耋之年还亲自到艰苦之地进行实地考察。
③视野开阔,开拓创新。
他对科学前沿问题很敏感,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
④善于合作,实用性强。
他与人合作写成了国际上大气环流动力学最早的著作。
他的科研提高了我国冬季寒潮爆发的预报准确率。
13. ①叶笃正的说法让大家认识到了这一提法的实质:发达国家想把治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的压力转移给发展中国家。
②叶笃正的分析很有说服力:同样对待二氧化碳排放不符合各国国情,因为不同国家在长期发展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是不同的。
③叶笃正的说法意义重大:有利于缓解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从而公平公正地解决二氧化碳排放这一世界性难题。
14. ①他师承罗斯贝的治学方式,科研上保留着“朝前看”的习惯,养成了科学前瞻的自觉性。
②他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他能够站在科研前沿,敏锐地发现问题,并纳入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③他经常与别人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开阔视野,为保证鲜活的创新思想提供了可能。
④他有善于思考的头脑,善于质疑,务实创新,能够突破常规思路,在历史发展中看问题,在别人不经意处发现问题。
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A项,“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说法绝对。
B项,“只看到它热力学因素的状况”错,应是“只看到它动力学因素的状况”。
D项,“共同提出”错,是叶笃正在和真锅淑郎合作研究时提出的。
1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
回到原文依次寻找,从事例中简要概括出他的人格魅力,再用简述这个事例证明即可。
如求真务实,勇于实践。
直到耄耋之年还亲自到艰苦之地进行实地考察。
视野开阔,开拓创新。
他对科学前沿问题很敏感,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概括。
叶笃正的说法能够得到各国科学家的赞同的原因,立足文本内容,筛选分析信息。
如叶笃正的分析很有说服力,叶笃正的说法意义重大等。
14.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题。
“既来自于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也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学识素养”,“既……,也……”有两方面,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从文中选择事例概括证明,条理清晰,内容完备,言之有理即可,最后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
点睛: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如他经常与别人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开阔视野,为保证鲜活的创新思想提供了可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文言文,结合课文所学知识完成5-11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①,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
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堵②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喻之。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
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沛公然其计,从之。
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
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
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项羽使人还报怀王。
怀王曰:“如约。
”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
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③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
”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组:即丝织物、绶带之类。
玺符节:玺即玉玺,皇帝的印。
符节,古代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做凭证的东西。
②案堵:意为按原来的次序,安安稳稳。
③项梁:项羽叔叔。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持千金之资币物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张良出,要项伯
6.下列句中的加横线的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函封之 B.吾得兄事之
C.籍吏民 D.进兵北略地
7.下列句子与“大王来何操?”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此亡秦之续耳
C.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具告以事
8.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又让不受让:责备
B. 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距:同“拒”,抗拒,抵御。
C.无内诸侯军内:同“纳”,放进
D.乃佯尊怀王为义帝佯:假装。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为父老除害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B. ①且吾所以还军霸上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 ①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
②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 ①系颈以组
②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笼络人心,比如派人与秦吏一起到县乡邑,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的牛羊酒食。
B.项羽破函谷关后的所作所为令秦人大失所望: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之处无不被摧毁残破。
C. 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而项羽入关后则烧杀屠戮,暗示了后来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
D.在鲜明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刘邦是以“柔”(政策)得民众,项羽则想以“刚”(武力)进行征服,但民心是不能征服的,百姓并不服从项羽。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
(3分)
(2)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4分)
参考答案:
5. D
6. C
7. A
8. A 让:谦让
9. B B项,……的原因;A项介词,替/介词,被;C项介词,同、跟/动词,给与;D项介词,用/连词,以便,来。
10. D “百姓并不服从项羽”措辞不当。
原文是“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11.(1) 秦国比天下富裕十倍,地形条件很好。
(2) 怀王,是我的叔父项梁立的,他并没有战功,怎么可以当定约的盟主?文言文参考译文
汉元年十月,沛公的兵比各路诸侯军先到霸上。
秦王子婴用白马驾着素色的车,颈上系着丝带,将皇帝的玉玺、符节都封好,在轵道旁投降。
诸将中有人劝沛公把秦王杀掉。
沛公说:“当初怀王派遣我,其原因就是我待人宽厚大度,况且别人已经归降,如果又把他杀了,这是不吉祥的。
”于是沛公把秦王交给有关官吏,便带兵向西进入咸阳。
沛公打算就在秦宫殿中住下,樊哙和张良前来劝阻了沛公。
于是,沛公封闭了秦国的贵重珠宝财物和府库,再把兵带回霸上驻扎。
并召集各县的父老豪杰,对他们说:“父老乡亲,你们被秦国的苛法折磨得太久了。
如果有人说了诋毁的话,就要灭族;两人私下议论的,就要办死罪。
我与诸侯订有条约,先进关中的,就做那里的王,我应当是关中王。
现在,我与父老们订立法规三条:杀人的判死罪;伤人的和盗窃的抵罪,也要受到适当的惩罚;其余的秦国的法规通通除去。
各位官吏百姓都次序安定,如以前一样。
我之所以到这里来,是为你们除害,并不侵犯你们,施暴于你们,你们不要惊恐害怕。
而且,我之所以把兵带回霸上,是为了等待诸侯到来并定约管理。
”于是,沛公派人与秦的官吏一起到县里乡下,告谕老百姓。
秦国人非常高兴,争着拿牛羊酒食献给军士们。
沛公又谦让不肯接受,说:“我仓库的粮食很多,不缺乏。
我不想耗费你们的东西。
”秦人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肯做秦国的王。
有人对沛公说:“秦国比天下富裕十倍,地形条件很好。
如今听说章邯归降了项羽,项羽封他为雍王,并叫他做关中的王。
现在就要来了,你沛公恐怕得不到此地了。
你可要赶紧派兵守住函谷关,不准诸侯兵进关。
再征募一些关中的兵,用以增加自己的实力,便可抗拒他们。
”沛公依其计而行之。
到了十一月里,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大军,西进,打算入函谷关。
此时,关门紧闭。
又听说沛公已经安定关中,便大发雷霆,即派黥布等将领攻破函谷关。
于是,项羽便向西去,将咸阳的秦朝宫室烧杀得一片狼藉,项羽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残破的。
秦国的百姓对项羽大失所望,然而,人们很畏惧他,因此又不敢不服从他。
项羽派人回楚地,把关中情况向怀王报告。
怀王说:“按照原来的约定办。
”项羽怨恨怀王不肯叫他与沛公一同向西入关,却叫他往北去救赵国,因而使他失去了原来所定的约定,后于沛公入关,得不到“王关中”的权利。
于是,就说:“怀王是我的叔父项梁立的,他并没有战功,怎么可以当定约的盟主?原本打定天下是诸位将领和我项籍呀!”于是,项羽表面尊崇怀王为义帝,其实却不听从他的命令。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