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导航大精练:第十、十一章 通关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十一章通关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题号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1、3、5、6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2、4、7、10、11、24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8、13、20、21
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12、18、19、23、25 可持续发展实践9、14、15、16、17、22、23、25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年12月19日,我国与南美洲玻利维亚签署协议,允许玻利维亚大豆向我国正式出口。
读图,回答1~2题:
1.上图甲、乙、丙、丁为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运输方式,则玻利维亚向我国运输大豆采用的主要运输方式为()
A.甲
B.乙
C.丙
D.丁
2.我国从玻利维亚进口大豆,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①满足产业需求②扩大进口来源③增加种植面积④提高化肥使用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D 2.A第1题,由图可知,甲运输速度最快且运量小,运输方式为航空运输;乙运输速度和运量居中,运输速度仅次于航空运输,运输方式为铁路运输;丙运输速度和运量较小,因此运输方式为公路运输;丁运输速度较小,但运量最大,因此为水路运输。
玻利维亚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大豆运输到我国主要经过太平洋,因此运输方式主要为海洋运输。
故选D。
第2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大豆的需求量大增,为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需从国外大量进口大豆;现阶段我国从玻利维亚进口大豆,因此可以扩大进口来源。
增加种植面积与提高化肥使用量主要是对大豆输出国玻利维亚产生的影响。
故选A。
2017年12月28日正式通车的济南南绕城高速为全球首条承载光伏路面研发与铺设的高速公路,实现了“交通+新能源”的跨界融合。
下表示意此“超级公路”的垂直结构。
读表,回答3~4题:
3.该“超级公路”()
A.会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率
B.只能通行小型电动汽车
C.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D.维护成本较普通公路低
4.如果“光伏路面”在我国推广使用,将会()
①提高汽车通行速度②促进信息产业③加剧交通污染④提供
清洁能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3.C 4.D第3题,根据材料,“超级公路”只是实现了“交通+新能源”的跨界融合,从外观看,该公路的表面是透光混凝土,该路面和普通路面并无区别,不会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率;根据材料,“超级公路”是济南南绕城高速公路,通行车辆较多,不可能只通行小型电动汽车;根据表格及材料可知,该“超级公路”路面下安装有光伏发电组件,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发电提供能源;“超级公路”建设难度大,成本高,造价高,维护成本较普通公路高得多。
据此分析选C。
第4题,汽车通行速度与路面坡度、汽车动力、路况等有关,“超级公路”的路面和普通路面并无区别,因此,不会因为铺设光伏路面而使汽车的通行速度改变,①错;光伏路面主要利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则该公路既能提供清洁能源,也不会加剧交通污染,③错④对;“超级公路”实现了“交通+新能源”的跨界融合,该模式会刺激交通产业进行智能化升级换代,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②对。
据此分析选D。
如图示意成都至贵阳高铁(成贵高铁),计划于2019年底全线开通运营,全程约3小时,全线桥隧比接近80%。
读图,回答5~6题:
5.成贵高铁全线桥隧比接近80%,其主要原因是()
①免受沿线大雾暴雨灾害②减少沿线地区噪音污染③沿线地质地形复杂多样④保护沿线地区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有关成贵高铁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施工过程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B.利于中西部省区经济优势互补
C.地跨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
D.加剧沿线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
解析:5.D 6.A第5题,成贵高铁全线桥隧比接近80%,沿途山河多,地势起伏大,需要建设许多的桥梁和隧道,桥隧比高,说明地形崎岖,影响铁路建设;高铁的建设主要是客运,所以要通过主要的居民点,即影响成贵高铁选线的主要因素是地形、聚落,沿线地质地形复杂多样,保护沿线地区生态环境,③④正确,选D。
和免受沿线大雾暴雨灾害、减少沿线地区噪音污染无关。
第6题,成贵高铁经过西南地区,地质活动复杂,施工过程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成都所在的四川省与贵阳所在的贵州省同属西部地区,没有跨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跟加剧沿线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无关,B、C、D错误,故选A。
读“高铁对城市间人口迁移(箭头代表主要人口迁移方向,粗细代表迁移规模)的影响示意图”,回答第7题:
7.高铁对沿线城市的影响正确的是()
A.限制能源资源跨区域调配
B.加快城市间产业转移
C.加剧城市大气环境污染
D.抑制电子商务的发展
解析:B高速铁路具有速度快的优势,能够显著吸引旅游、商贸、房地产、文化教育等与人流聚集和速度有直接关系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城市间产业转移,且现代物流业会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B正确,D 错误;目前高铁主要用于客运,因此对能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影响不大,A 错误;高铁主要采用电力做动力,因此不会加剧城市大气环境污染,C错误。
故选B。
棕榈油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化妆品和清洁剂等生产,廉价的棕榈油及其衍生产品为很多公司带来了巨大利润。
某地为扩大油棕种植面积,放火焚烧雨林,下图为该地油棕种植园景观。
据此回答8~9题:
8.棕榈油产业获利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成本低,销售量大
B.生产规模大,产量高
C.政策扶持,地价低
D.用途广,资金投入大
9.目前,有利于该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A.扩大油棕种植规模
B.挖掘传统加工工艺
C.全面恢复原生植被
D.合理集约利用土地
解析:8.A9.D第8题,获利高一般与成本低和市场广有关。
棕榈油是目前产量最大的一种油脂,而且单位面积出油量高。
棕榈油的产地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和印尼的热带地区,大多数的油棕种植园之前都是热带雨林,相比于传统的农业国而言,这些土地的使用成本低,用地成本低是棕榈油价格低的最重要因素。
棕榈油的用途广,因此销售量大。
故选A。
其他选项除C涉及成本外,均在题中看不出成本和市场,可把B、D排除,政策扶持,是获利高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排除。
第9题,可持续发展是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还要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的稳定。
扩大油棕种植规模,会导致环境的破坏,A排除;全面恢复原生植被,没有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考虑,C排除。
本题的难点是在B、D之间进行选择。
光挖掘传统加工工艺,使土地利用粗放,又易造成水土流失,局部气候恶化,使得生态环境难以维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B错;合理集约利用土地,既保护了原始的热带雨林,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有利于该地的可持续发展,选D。
下图为我国广西南部某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B.大型超市的出现和人口数量的变化
C.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变化
D.地表形态和河流径流的变化
11.随着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现造纸厂计划搬迁。
从减少对城市环境污染的角度选择,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合理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解析:10.A11.C第10题,1980年城区主要沿河流呈带状延伸;2008年受铁路、公路吸引,城区向交通干线沿线拓展。
第11题,造纸厂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丙地位于城区河流下游利于污水处理及排放。
人口和资源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读表,回答12~13题:
12.这一时期我国耕地总数增加了,而人均耕地却减少了,主要原因是()
A.人口剧增
B.自然灾害不断
C.战乱频发
D.土地兼并严重
13.上表中人口与耕地之间的变化说明,一个国家要持续发展()
A.只有发展人口,增加劳动力
B.必须处理好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C.必须保持安定统一的国内环境
D.只有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解析:12.A13.B第12题,这一时期我国耕地总数增加了,而人均耕地却减少了,主要原因是人口剧增,人口增长速度大于耕地增加速度,A 对。
自然灾害不断、战乱频发不是人均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B、C错。
土地兼并严重不影响人均耕地面积,D错。
第13题,表中人口与耕地之间的变化说明,一个国家要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关系,B对。
发展人口,增加劳动力,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会加重人地矛盾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矛盾,A、D错。
保持安定统一的国内环境,不能从表中体现出,C错。
滴灌是指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现代农田最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在世界各地得到大力推广。
下图是我国某地滴灌技术及施肥系统示意图。
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针式滴头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植物根系的吸收率
B.有效控制滴水量
C.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
D.阻止污染物渗入土壤
15.滴灌技术的优点包括()
①调节田间气候②减少病虫害的发生③增加地下水水量④减少无效蒸发⑤适宜全年灌溉⑥保持土壤结构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④⑤⑥
解析:14.B15.C第14题,针式滴头不能改变植物根系的吸收率,A 错误;针式滴头滴入土壤中的水较少,可有效控制土壤的滴水量,B正确;不能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C错误;滴灌不能阻止污染物渗入土壤,D 错误。
第15题,采用滴灌技术,土壤中水分少,不能调节田间气候,①错误;土壤中水分少,生物少,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②正确;增加地下水水量很少,③错误;土壤中没有多余的水分,减少无效蒸发,④正确;滴灌不是全年灌溉,⑤错误;很少的水分不会破坏土壤结构,可以保持土壤结构,⑥正确。
故选C。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种巨峰葡萄,2008年6月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
目前,兴安县葡萄种植面积达10万亩,总产量11.2万吨,享有“南方吐鲁番”之美誉。
下图示意兴安县葡萄种植模式。
据此回答16~17题:
16.兴安县葡萄生产中的塑料薄膜棚的主要作用是()
A.遮雨
B.保温
C.遮阳
D.保湿
17.有利于兴安县葡萄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A.推广大型联合机械化作业
B.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建设
C.大量引进吐鲁番葡萄品种
D.积极扩大山区葡萄种植面积
解析:16.A17.B第16题,兴安县属于湿润地区,为保证葡萄糖分和植株的安全稳定及果实的固定,必须减少降雨的影响,因此葡萄生产中的塑料薄膜棚的主要作用是遮雨。
第17题,兴安县多为山区,推广大型联合机械化作业不现实;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建设可以提升外运能力、扩大市场;吐鲁番葡萄品种与该地环境差异较大,不适宜大量引进;山区环境脆弱,要因地制宜发展山区葡萄种植,不能盲目扩大规模。
下图为某段高速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及风向频率示意图。
读图,回答18~19题:
18.该段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A.距离公路越近,含量越低
B.距离公路越远,含量越低
C.公路东侧含量低于西侧
D.公路西侧呈现波状起伏
19.该段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主要来自()
A.汽车尾气排放
B.运输车辆泄露
C.盛行风的吹拂
D.公路建筑材料
解析:18.B19.A第18题,读图分析可知,该段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距离公路越近,含量越高,距离公路越远,含量越低,故B项正确,A项错误。
公路东侧含量高于西侧,公路两侧均呈现递减状态,故C、D两项错误。
第19题,高速公路车流量较大,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为汽车尾气,受西风影响扩散范围较广,故A项正确。
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多为粉尘微粒,运输粉尘类重金属的车辆应当是密封的,不会造成大量泄漏,故B项错误。
盛行风的吹拂是公路西侧重金属含量低于东侧的原因,不是重金属的来源,故C项错误。
公路建材中的重金属含量不会偏离公路太远,故D项错误。
将各类食物产量折算成人类生存所需三大营养成分(热量、蛋白质和脂肪)的数量,用于研究我国食物供给和可供养人口数量的相关性,对保障食物营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下表示意我国三大生态系统、净进口食物供给数量和根据小康水平标准换算成的可供养人口数量。
据此回答20~22题:
20.表中甲、乙、丙三大类生态系统分别是()
A.草地农田水域
B.农田草地水域
C.农田水域草地
D.水域草地农田
21.我国各类食物提供的热量和蛋白质总量大,但仍大量进口是因为()
A.饮食习惯的影响大
B.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C.绿色食物需求增大
D.食物需求的多样化
22.在合理利用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前提下,为保障食物营养供给可采取的措施是()
A.挖掘湿地潜力,提高水域的生产力
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
C.保护我国耕地资源,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D.提高牲畜集约养殖,大量进口农产品
解析:20.B21.D22.B第20题,根据表中各类食物产量折算成人类生存所需三大营养成分(热量、蛋白质和脂肪)的数量可知,甲的数量最大,各类食物产量大,为农田;乙的脂肪较高,符合畜产品食物特点,为草地;丙的蛋白质较高,符合鱼虾食物特点,为水域。
第21题,进口货品的种类和数量取决于市场的变化。
我国各类食物提供的热量和蛋白质总量大,但脂肪供应相对较少,食物结构不均衡,因此为了食物需求的多样化,仍要大量进口。
第22题,根据表格分析,我国各类食物提供的脂肪供应相对较少,热量和蛋白质总量大,食物结构不均衡。
在合理利用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前提下,为保障食物营养供给可采取的措施是提
高脂肪类食物的生产比重,可以提高牲畜养殖技术,适度增加油料作物种植,这就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
我国人口庞大,大量进口农产品不现实。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在进行了大量调查及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许多地区建设了可以进行控制、能达到净化污水、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系统。
人工湿地面积大多在100~1 000 000 m2左右,人工基质(人工湿地中的各种人工填充物)、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是人工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沉降、过滤、吸附、分解、吸收等作用直接去除污染物。
下图示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原理。
(1)比较污水处理人工湿地与天然湿地的差异。
(6分)
(2)在人工基质和水生植物中任选一种,分析其在污水处理中的主要作用。
(6分)
(3)分析气候对北京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不利影响。
(4分)
(4)探究人工湿地的综合利用方向。
(4分)
解析:第(1)题,与天然湿地相比,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的形态、分布位置、生物量、调蓄方式等都有明显不同。
污水处理人工湿地面积较小;生
物种类较少;水体含污染物较多;具有排灌系统;分布在都市和工矿区附近。
第(2)题,图中显示,人工基质位于水生植物之下,可以为微生物和水生植物提供生长环境,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物质,还可以过滤、吸附污水中的污染物。
水生植物位于人工基质之上,兼具植被和湿地的功能,可以吸取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吸附有毒有害物质;向水中输送氧气,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
第(3)题,北京纬度较高,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多雨,这些都可能对污水处理人工湿地不利。
冬季气温低,水生植物枯萎,微生物活动弱,治污效果差;夏季气温高,易滋生蚊蝇,传播疾病;夏季多暴雨,易造成污水外溢。
第(4)题,为了使人工湿地的综合效用更加强大,可以从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入手。
如对污水处理人工湿地水生植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提高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的经济效益;污水处理人工湿地与城郊绿化相结合,提高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的环境效益。
答案:(1)污水处理人工湿地面积较小;生物种类较少;水体含污染物较多;具有排灌系统(控制系统);分布在都市和工矿区附近。
(6分)
(2)人工基质:为微生物和水生植物提供生长环境;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物质;过滤、吸附污水中的污染物。
水生植物:吸取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吸附有毒有害物质;向水中输送氧气,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
(6分) (3)冬季气温低,水生植物枯萎,微生物活动弱,治污效果差;夏季气温高,易滋生蚊蝇,传播疾病;夏季多暴雨,易造成污水外溢。
(4分)
(4)对污水处理人工湿地水生植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提高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的经济效益;污水处理人工湿地与城郊绿化相结合,提高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的环境效益。
(4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大量物资随古丝绸之路的开辟输入中国,它们多冠以“胡”字。
胡椒是其中价值较高、体积较小的一种产品。
胡椒原产地在印度西海岸西高止山脉的热带季雨林中(今喀拉拉邦一带),早期奢侈品贸易中印度胡椒通过陆路和海路输入中国(如下图所示)。
远洋航线直接联系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以这两个地区为中心的东方奢侈品贸易活动的兴盛,东南亚地区从中得利。
而后,东南亚占城(今越南境内)等国从印度移植胡椒获得巨大成功甚至在产量上超过了印度,成为中国胡椒供应的主要来源。
如今东南亚胡椒出口遇到瓶颈,市场相对饱和,价格难以回升。
(1)胡椒运输路线虽有陆路和海路但仍以海路为主,简析胡椒陆路运输的不利条件。
(6分)
(2)试分析东南亚移植胡椒的原因。
(6分)
(3)针对东南亚胡椒的现状,请你提出解决措施。
(8分)
解析:第(1)题,不利条件主要从区域的地形、气候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主要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市场、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首先从胡椒种植来讲,需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改良胡椒品种,
提高产品品质;其次从产品的销售来讲,一方面可以为农民提供最新市场信息,同时鼓励改进胡椒产品的加工技术;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开创品牌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增加销售渠道,开展促销活动等。
答案:(1)全年高温,有雨季和旱季;山地地形,崎岖不平,交通不便;雨林内荫蔽潮湿的环境。
(6分)
(2)自然环境和印度原产地相似;东南亚靠近中国南部,贸易地理位置优越;中国经济繁荣,对海外热带产品需求量大;历史进程中,中国有的朝代(如两宋政府)大力发展海外贸易;胡椒体积小,较易运输;胡椒价值高,能够获得丰厚利润。
(6分)
(3)改良胡椒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为农民提供最新市场信息;鼓励改进胡椒产品的加工技术;开创品牌产品,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开展促销活动等。
(8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距今 5.6 亿年前,柴达木盆地曾是一片浅海环境,此后,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地壳抬升,海水消退,柴达木盆地隆起为陆地。
受海陆变迁和气候变干的影响,柴达木盆地形成了多种矿床(化石燃料、金属矿、盐湖及盐类矿床),且储量丰富。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活动。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资源丰富、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试验区”重点构建了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有色金属、煤化工等七大循环经济主导产业。
根据《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到2020 年,“试验区” 将发展成
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图1为柴达木盆地资源分布图,图2为盐湖化工、油气化工耦合发展模式图。
(1)简析柴达木盆地矿产类型众多的形成条件。
(6分)
(2)说明图中干盐湖开发利用盐类资源的有利自然条件。
(4分)
(3)简要评价柴达木盆地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效益。
(4分)
(4)根据材料判断,制约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条件。
(2分)
解析:第(1)题,金属矿产属于内生矿产,煤、石油等属于外生矿产,因此应分别从地壳运动——有色金属,海陆变迁和沉积环境——煤、油气,岩石风化侵蚀和气候变干——盐类等角度去分析。
第(2)题,食盐、钾盐等易溶于水,气候干燥利于加工盐产品。
因此本题应从资源分布状况和气候等角度去思考。
第(3)题,循环经济产业的效益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作答。
第(4)题,主要从生态环境、水资源、
自然灾害等角度综合考虑。
答案:(1)随着海陆变迁,大量掩埋在地下的海洋生物遗体、森林,逐渐转化为石油、天然气和煤;地壳运动造就了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岩石风化后,经过长期的流水作用,在盆地低洼处,大量盐类物质汇集,随着气候变干,湖水蒸发,浓度变大,在内陆湖盆形成盐湖和盐类矿床。
(6分) (2)盐湖资源裸露地表,便于开采和加工;盆地气候干燥,可通过自然日晒工艺加工盐产品。
(4分)
(3)环境效益:减少了废弃物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
经济效益:实现盐湖资源、油气资源等的综合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
(4分)
(4)生态环境脆弱(或植被稀少,荒漠化严重);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众多。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