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国学经典不仅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也是古代文人墨客思想和
智慧的凝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国学经典融入其中,不仅是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国学涵养。
尤其是国学经典的诵读,有助于学生领
会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和历史文化。
本文主要针对国学经典在目前小学语文教学
中的状态和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整改
措施。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语文教学对策
小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国学经典则
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所在,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文化在逐渐走向世界,因此
国学素养要从小培养。
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经典诵读融入其中有助于学生语文
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国学观念的形成。
一、国学经典的含义
国学指的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更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并且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
国学主要是儒家文化作为主导,同时融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和言论,具有非常浓
厚的中国特色和传统的文化。
而且国学经典对中国传统的道德和人文伦理进行了
深刻的描述,读起来琅琅上口,对人们的日常和行为观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的运用现状
现阶段不少学校还没有完全将国学经典纳入小学语文教学观念中,而且国学
经典的诵读和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年级和
知识水平制定国学经典的诵读篇章,甚至很多低年级的学生不能顺利地将经典篇
章读下去。
其次,很多的经典国学文章读音与现在常见的读音有很大的差异。
如“见”字,日常生活中读“jian”,而在经典文中多读“xian”,如“风吹草低见牛羊”,是
发现的意思。
此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学校对国学经典还不够重视,在语文教
学中没有很好地引入国学经典,学生也不能熟读国学经典,不能激发起学生对传
统经典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国学素养的养成。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的具体实施
1.选择合适的经典范文加深学生诵读节奏的掌握。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
经典诵读引入并由老师进行范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是由于国学经典文
章都是文言文,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这一类的字词接触不多,对其中蕴含的思想
也不能理解,而且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诵读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就要求教师起
到范读和引导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经典诵读的节奏,同时为以后的文
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经典文章的选取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程度。
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语文字词知识还不够全面,最好选择一些琅琅上口的
文章,如《弟子规》《百家姓》等。
老师要做好范读计划,有计划地划分章节,
让学生不断地接触国学经典。
而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可选择《三字经》进行范读,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不断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主要是《三字经》相
对来讲容易诵读和理解。
“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学生在反复的诵
读中会逐渐产生流畅的韵律,也有助于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理解其中的内容和含义。
而后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和对内容的理解程度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
达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经典国学内容理解的目的。
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则
要适当地加大难度,可选择《诗经》《陋室铭》《老子》等经典文章。
如《孟
子·告子上》中的《舍生取义》,这一节的教学中首先要带领学生进行诵读,但也
要注意其中的标点符号和节奏的把握。
很多学生对文言文中的断句难以一理解,
因此,老师的范读是很重要的一点。
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要将其中的重读字和标点符号的间隔作为重点
强调,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其中的节奏,并教会学生自己去控制这个节奏,以
提高国学经典诵读的质量。
2.利用经典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情。
小学生有自身学习的特点,
而且思维意识也具有一定的支配作用。
大部分学生很爱听故事,尤其是一些古典
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在国学经典的教学和诵读过程中老师可利用几
个小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文言文通过故事转换成有画面感的具体事物,不仅能让学生以更加轻松和愉悦的状态去学习国学经典,也有助于激发学生
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代表性国学经典《论语》的过程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一句,首先让学生理解字面意思,而后可引入一个小故事,让学生真正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告诫人们要虚心接受他人的长处,不能因为自己有一
技之长就骄傲自满,或者不能因为自己学习好就认为没有必要向他人学习。
当然,老师也可采取创建情境的方法,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将文章中的内容进行描述,让
学生发挥想象力从而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个动态的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国
学经典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吴婷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J].教育,2016,(3),00303。
[2]王丹如师古学古,“今”为“古”用——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国学经典的渗透[J].教育观察月刊,2017,6,(3)。
[3]陈玉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课外语文,下,20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