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试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项选择题
1、当今世界面临的五大生态危机是指人口问题、粮食短缺、资源破坏、能源紧张和
[ ]。
1.
土地退化
2.气候变化
3.环境污染
4.生态失调
2、一个池塘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固定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a等于b+d
2.a大于b+d
3.a等于b
4.a小于c+d
3、臭氧层破坏主要是由于哪种物质引起的?[ ]
1.二氧化碳
2.甲烷
3.二氧化硫
4.氟氯烃
4、下面所列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 ]。
1.牧草
2.石油
3.
降水
4.
土壤肥力
5、可供陆地和淡水生物利用的水资源约占地球总水量的[]。
1.
1/4
2.3/4
3.0.75%
4.3%
6、形成初级生产量的生物类群是[]。
1.食草动物
2.土壤动物
3.真菌
4.化能合成细菌
7、下列生态因子中,对植物起间接作用的是[]。
1.阳光
2.水分
3.温度
4.地形
8、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
1.次生演替
2.快速演替
3.原生演替
4.水生演替
9、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
1.
农田生态系统
2.种植业和养殖业系统
3.自然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
10、下面哪种措施最有可能加剧温室气体的排放?[ ]
1.少耕
2.免耕
3.秸秆就地焚烧
4.秸秆还田
11、“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是由农业资源的[ ]所决定的。
1.可更新性
2.相对有限性
3.稀缺性
4.区域性
12、决定一定区域内动物和人口承载量的是[ ]。
1.热量
2.初级生产量
3.次级生产量
4.净生产量
13、下面所列属于腐食食物链的是[]。
1.青草→野兔→狐狸→狼
2.
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
3.动物粪便→蚯蚓→鸡
4.大豆→菟丝子
14、农田弃耕后所发生的生物群落演替是[]。
1.旱生演替
2.原生演替
3.水生演替
4.次生演替
15、下面所列属于再生能源的是[ ]。
1.煤炭
2.石油
3.天然气
4.沼气
16、酸雨主要是由哪种气体形成的?[ ]
1.二氧化碳
2.一氧化碳
3.甲烷
4.二氧化硫
17、水体富营养化的后果是[]。
1.由于藻类大量繁殖,死后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渔类因缺氧而死亡,使渔业减
产
2.由于藻类大量繁殖,使鱼类的食物增加,导致渔业产量增加
3.
对渔业产量没有影响
4.
使渔业产量忽高忽低
18、属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气相型循环的物质有[]。
1.
氮
2.磷
3.钙
4.钾
19、根据耐受性定律,任何接近或超过耐受性下限或上限的因子都可称为[]。
1.生存因子
2.主导因子
3.最小因子
4.限制因子
20、在诸生态因子中,下面哪一种属于主导因子?[]
1.可以单独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2.能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的因子
3.对其它生态因子有可替代性的因子
4.对生物生长发育起直接作用的因子
21、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
1.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
2.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
3.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4.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
22、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 ]。
1.
种群增长
2.种群的暴发
3.生态入侵
4.种群平衡
23、农业生态系统是[ ]。
1.自然生态系统
2.人工生态系统
3.人工驯化的生态系统
4.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
24、以下哪个属于立体种养技术?[ ]
1.稻田养鸭
2.鱼鸭共生
3.果粮间作
4.林药间作
25、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后果是[]。
1.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破坏
2.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
3.海平面上升
4.气温升高
26、能量利用的十分之一定律是由[]发现的。
1.
E.P. Odum
2.V.E. Shelford
3.R.L. Lindeman
4. A.G. Tansley
27、关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面哪个说法是错误?[]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决定着其稳定性的强弱
3.当生态系统的改变超过生态阈限值时,其自我调节能力就不起作用
4.当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或消失时,就会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
28、海拔高度对生物的作用属于[]。
1.直接作用
2.间接作用
3.替代作用
4.补偿作用
29、农业生产中,将适应不同季节的作物通过复种、套作或轮作,占据不同的生长季节,这种现象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
1.组分结构
2.营养结构
3.空间结构
4.时间结构
30、下面哪个不是现代常规农业的负效应?[ ]
1. B. 能源过度消耗
2.
C. 生产成本增加
3. F. 污染加剧
4.生物多样性增加
多项选择题
31、下列生态因子中,对植物起直接作用的有[]。
1.温度
2.水分
3.地势
4.土壤
32、下面属于半人工生态系统的有[ ]。
1.城市生态系统
2.农田生态系统
3.原始森林生态系统
4.人工草地生态系统
33、下面所列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有[ ]。
1.畜禽动物
2.森林
3.金属矿产
4.石油
34、下面两个物种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
1.水稻与稗草之间
2.菟丝子与植物之间
3.
反刍动物与其胃中的微生物之间
4.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
35、下面哪些属于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治技术?[ ]
1.通过作物轮作控制病虫草害
2.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草害
3.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
4.通过放养天敌控制病虫草害
36、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途径有[ ]。
1.大力开发化石燃料
2.开展植树造林
3.秸秆燃烧
4.积极发展再生能源
37、引起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包括[]。
1.人们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2.气候条件突变
3.灾害性病虫害的突然发生
4.工业“三废”污染
38、可有效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包括[ ]。
1.增施有机肥
2.推行配方施肥
3.推广高效低毒农药
4.污水灌溉
39、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工辅助能包括[]。
1.
日光能
2.饲料
3.化肥
4.机械
40、下面所列属于工业辅助能的有[]。
1.农膜
2.饲料
3.种子
4.石油
41、衰退型种群的特征是[ ]。
1.种群中幼体比例很小,而老年个体比例较大
2.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3.年龄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型
4.年龄锥体基部宽而顶部窄
42、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
1.农田施肥
2.农村居民
3.畜禽及水产养殖场
4.农药
43、下面所列属于寄生食物链的有[]。
1.马→蛔虫→原生动物
2.
动物粪便→蚯蚓→鸡
3.青草→野兔→狐狸→狼
4.大豆→菟丝子
44、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特征是[]。
1.食物网(链)简单
2.矿质营养循环封闭
3.信息少
4.稳定性高
45、与气相型循环相比,沉积型循环的特点是[]。
1.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并通过大气扩散
2.全球性不明显,循环性能不完善
3.储存库为岩石圈或土壤圈
4.循环比较缓慢
判断题
46、在海洋和陆地交接处所形成的三角洲地区,其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通常明显高于两
侧的海洋和陆地。
1. A.√
2. B.×
47、群落的演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但群落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1. A.√
2. B.×
48、森林砍伐后的群落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1.
A.√
2. B.×
49、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与自然生态系统是完全相同的。
1. A.√
2. B.×
50、西方国家的“替代农业”主张在农业生产中应增加现代工业产品的投入。
1. A.√
2. B.×
51、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通常是一成不变的。
1. A.√
2. B.×
52、农田土壤的磷素流失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
1. A.√
2. B.×
53、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1. A.√
2. B.×
54、草原过度放牧,使优质牧草减少,杂草、毒草增加,就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失调。
1. A.√
2. B.×
55、利用林果灌层下的空间种植药材或培养食用菌,会大大降低生态位的利用率。
1.
A.√
2. B.×
56、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种植业领域的应用分支。
1. A.√
2. B.×
57、利用赤眼蜂防治棉花红铃虫属于食物链“加环”。
1. A.√
2. B.×
58、增施有机肥可以增强土壤对有毒物质的自净能力。
1. A.√
2. B.×
59、农业资源中的可更新资源的可更新性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
1. A.√
2. B.×
60、磷肥的利用率低,主要是由于磷的挥发损失造成的。
1. A.√
2. B.×
61、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现象都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
1. A.√
2. B.×
62、作用于生物体的不同生态因子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1. A.√
2.
B.×
63、农业生态系统中占据主要地位的生物是经过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
1. A.√
2. B.×
64、循环农业的特征是资源低消耗、污染物低排放、资源利用高效率。
1. A.√
2. B.×
65、重金属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可产生生物富集作用。
1. A.√
2. B.×
66、农业面源污染是最重要且分布最为广泛的面源污染。
1. A.√
2. B.×
67、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都是单方向、不可逆的过程。
1. A.√
2. B.×
68、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越复杂,则稳定性越差,越难于保持平衡。
1. A.√
2. B.×
69、植物的生长发育取决于数量最充足的营养物质。
1. A.√
2. B.×
70、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群落比单一物种组成的群落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并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稳定性。
1.
A.√
2. B.×
71、农作物与杂草之间对阳光、养分和水分的竞争属于直接干涉型竞争。
1. A.√
2. B.×
7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只包括有形的和直接的服务,不包括无形的和间接的服务。
1. A.√
2. B.×
73、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1. A.√
2. B.×
74、J型增长曲线适用于无限环境中的生物种群。
1. A.√
2. B.×
75、任何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都是由自然环境组分与人工环境组分两部分组成的。
1. A.√
2. B.×
主观题
76、什么是循环农业?其主要特点如何?
参考答案:
(1)循环农业:
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并充分挖掘农业生产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效率潜力,延长和拓宽农业生产链条,促进各产业间的共生耦合,以资源低消耗、污染物低排放、资源利用高效率为特征,在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保障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
(2)循环农业的特点:
循环农业是一个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要求运用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科学方法,建立起不同区域尺度、不同生产层次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具有显著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特征。
①循环农业生产发展的层次性:包括农产品生产层次、农业产业内部层次和农业产业间层次。
②循环农业区域发展的层次性:包括农户层次、乡村层次和区域层次。
77、简述农业资源的可更新性及其合理利用原则。
参考答案:
(1)农业资源的可更新性
农业资源中可更新资源的可更新性并不是必然的,也不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只有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才能保持其可更新性,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破坏。
如:土地只用不养,地力逐渐衰退,直至成为不毛之地,就丧失了土地的可更新性。
(5分)
同时,农业资源只有在合理利用中才能更新。
如过熟的林木不伐,不利于林木的更新;草场不放牧,也不利于牧草更新生长。
(2分)
(2)合理适度利用原则
要确定合理的资源利用强度,以保证可更新资源在合理利用中得到更新;使资源的生产规模与资源的负荷能力相适应,保持资源利用与更新速度相一致;注意充分发挥光、热等可更新资源的有效性。
(5分)
78、什么是化感作用?它对农业生产有何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
(1)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2)指导意义:
化感作用既包括抑制作用,也包括促进作用;既存在于种内关系,又存在于种间关系。
例如:冬黑麦对小麦、向日葵对蓖麻、番茄对黄瓜的抑制作用;洋葱和食用甜菜、马铃薯和菜豆、小麦和豌豆的相互促进作用;瓜类、大蒜的自毒作用。
植物分泌物对种间、种内组合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对于作物的轮作、间作、混作、套作和造林树种的选择与搭配等都有极重要的实践意义。
79、简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及其受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工业原料和能源,而且其间接价值远远超过直接价值。
自然界所有生物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生态体系。
人类依靠生态系统净化水、净化空气、丰腴土壤。
可见,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稳定环境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为人类带来难以估价的利益,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撑系统。
(6分)
(2)受损的原因
近几个世纪以来,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严重威胁,生物物种正面临大规模灭绝。
造成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人类的不良行为无疑是生物多样性受损的重要原因。
表现在:世界人口急剧增长,致使动植物自然生长的栖息环境急剧缩减;大量掠夺式消耗生物资源,加速了物种的灭绝;同时,环境污染使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的边缘。
(6分)
80、什么是人工辅助能?简述人工辅助能对农业生产力的作用。
参考答案:
(1)人工辅助能:是指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所投入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力、畜力、燃料、电力、机械、化肥、农药、饲料等。
(2)人工辅助能对农业生产力的作用
人工辅助能的投入是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的区别。
在人类诞生后的采集农业阶段就有了最基本的人工辅助能投入(人力),因而也就有了农业生态系统。
在工业化之前的传统农业阶段,人工辅助能投入主要来自人力、畜力、有机肥等有机能。
有大量的人工辅助能(特别是工业辅助能)投入的农业阶段是在工业化农业时期。
由此可见,农业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一个人工辅助能不断增加和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历史。
在现代农业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以机械化、良种化和化学化为主要形式的人工辅助能投入,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81、农业生产中磷素的利用有何特点?人类对磷循环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农业生产中磷素利用的特点:
农业中磷素是含磷岩矿中的磷酸盐经天然风化或化学分解之后,变为不同溶解程度的磷酸盐,供给作物吸收利用。
磷和氮不同,它基本上不会挥发损失,也较少随水流失。
磷肥的利用率低(一般只有10%-25%),主要原因是磷的固定作用,即水溶性磷在土壤中容易与钙、镁、铁、铝等结合形成
难溶性磷化物。
因此,调节土壤中磷的有效性是合理施用磷肥的基本前提。
(2)人类对磷循环的影响:
①土壤供磷能力因有机质分解及取走收获物而逐渐下降。
②磷肥主要来自磷矿、鱼粉和鸟粪等。
磷的循环属于不完全循环,磷矿现存量越来越少,特别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大量开采磷矿加速了这种损失。
③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恶化有十分显著的贡献,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与农田土壤的磷素流失有着密切的关系。
82、简述生态位理论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
(1)在农业生物群落构建中的应用:应从分布、形态、行为、年龄、营养、时间、空间等多方面对农业生物的物种组成进行合理的组配,以期获得高的生态位效能,提高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例如,利用不同作物在形态上、生态习性上、生理特征上和时间上的差异性,通过间套复种组建合理的作物复合群体;在水域进行立体养殖;利用林果冠层下的空间种植药材、培育食用菌等,都可以大大提高生态位的利用率。
同时,通过去除农田中的病、虫、草以及水体中的有害生物等,以控制其对生态位的争夺。
(6分)
(2)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在庞大的农业生态系统中,生态位的丰富和充实有利于系统组分的多样化,从而使系统的稳定性增强,生产力提高。
(3分)
(3)在物种引进中的应用:引进适宜而有经济价值的物种,填充空白的生态位。
如稻田养鸭(或养鱼),鸭(或鱼)可吃掉稻田害虫。
(3分)
83、什么是食物网?简述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参考答案: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员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往往不是单一的,多数情况是交织在一起的,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食物为生,而同一食物又往往被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就形成了生态系统内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互相联结的“网络”,这种网络被称为“食物网”。
食物网使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组合直接或间接地联系了起来。
生物种类越多,食性越复杂,形成的生态系统也越复杂。
一个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往往稳定性越强,易于保持平衡。
84、谈谈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途径。
参考答案:
(1)立体种植与立体种养技术
①立体种植:如不同作物间作套种,林粮间作,果粮间作,果药间作等。
②立体养殖:如鸡—猪—鱼分层养殖,鸭—鱼共生等。
③立体种养:如桑基鱼塘,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等。
(2)有机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
①畜禽粪便综合利用。
如:猪粪+人粪→养蝇蛆→蛆喂鸡→鸡粪+饲料→喂猪。
②秸秆综合利用。
秸秆可以作为饲料供牛、羊等草食动物食用;还可以作为食用菌(蘑菇等)的培养养料、沼气原料。
(3)生物防治病、虫、草害技术
①利用轮作、间混作等种植方式控制病、虫、草害;
②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防治或减轻病、虫、草害;
③利用动物、微生物治虫、除草;
④从生物有机体中提取的生物试剂替代农药防治病、虫、草害。
(4)再生能源开发技术
①生物能种植业;
②沼气发酵技术;
③太阳能利用技术;
④风能、地热能、电磁能利用技术。
(5)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合的生态治理技术
①水土流失治理:通过种草种树提高地表覆盖度,利用根系固定土壤、减缓径流、降低风速,结合修筑梯田、蓄水坝、等高种植等工程措施,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
②盐碱地、沙荒地治理:通过种植抗盐碱的牧草、向日葵等作物,结合开沟挖渠等工程措施,能有效控制和改良盐碱地,并逐步发展成为高产高效农田。
85、试论述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调控途径。
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调控的途径应围绕“扩源、强库、截流、减耗”4个方面。
(1)扩源
初级生产所固定的太阳光能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流来源。
扩大绿色植被面积,提高对太阳光能的捕获量。
将尽可能多的太阳光能固定转化为初级生产者体内的化学潜能,为扩大生态系统能流规模奠定基础。
例如,发展立体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合理轮作,组建农村复合系统,乔、灌、草结合绿化荒山、荒坡等,都是扩大生态系统基础能源的有效方法。
(5分)
(2)强库
强库是指加强库的储存能力和强化库的转化效率,以保证有较大的生物能产出。
具体包括2个方面:
一是从生物体本身对能量的储存能力和转化效率考虑。
例如:选育和配置高产优质的生物种类和品种,建立合理的农、林、牧、渔生物结构。
二是从外界生存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考虑,加强辅助能的投入,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提高对太阳光能的利用效率和对生物化学能的转化效率。
例如:通过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灌溉、机械耕作、设施栽培等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力;通过饲喂配合饲料、改善饲喂环境、科学管理等提高畜禽的出栏率、产蛋率。
(6分)
(3)截流
通过各种渠道将能量尽量地截留在农业生态系统之内,扩大流通量,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化石辅助能的过分依赖。
主要途径有:
①开发新能源。
例如:发展薪炭林;兴办小水电;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
②提高生物能利用率。
充分利用作物秸秆、野生杂草和牲畜粪便等副产品,将其中的生物能通过农牧结合、多级利用、沼气发酵等方法尽可能地用于生态系统内的转化。
(6分)
(4)减耗
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减少能源的无谓损失,发展节能、节水、节地、降耗的现代农业。
例如:开发普及节柴灶、节能炉具;节水灌溉;立体种植;推广少耕、免耕;改进化肥施用技术;减少水土流失。
(5分)
86、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有哪些特点?如何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平衡?
参考答案:
(1)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特点:
①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入率和输出率。
(2分)
②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2分)
③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弱,容易造成流失。
(2分)
④农业生态系统养分供求容易产生不同步。
(2分)
(2)保持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
①种植制度中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类型。
不同作物氮、磷、钾养分的理论归还率不同,如麦类分别为25%-32%、23%-24%、73%-79%,油菜分别为51%、65%、83%,水稻分别为39%-63%、32%-52%、83%-85%,大豆分别为24%、24%、37%。
因此,在以上作物中,油菜属于归还率较高的作物。
(3.5分)
②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
在轮作制度中,加入豆科植物和归还率高的植物,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保持养分循环平衡。
轮作不仅能使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同时由于农田生态条件的改变,可以减轻病、虫、杂草危害。
(3.5分)
③农、林、牧相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进秸秆还田。
植树造林,实行乔灌草结合,既可保护环境、减轻水土流失,又可提供燃料、促进秸秆还田;利用农、林、牧的废弃物发展沼气,既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有可使废弃物中的养分变为速效养分作为优质肥料施用。
(3.5分)
④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的归还率。
如:花生、大豆、油菜籽、芝麻榨油后,油饼中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可保留在生态系统内;蚕豆、甘薯加工成粉丝出售,留下的粉浆、粉渣可喂猪,换回猪粪还田。
(3.5分)
87、试论述保持生态平衡的主要途径。
参考答案:
(1)增加组成成分的多样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是相互联系的。
一般来说,凡是农业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生物种群结构复杂、食物链长并联络成网,能量转化、物质循环途经多的农业生态结构,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系统较稳定。
(2)不超过生态阈值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靠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的。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具有一定限度的,不得超过生态阈限值。
如森林砍伐量、草场载畜量、渔业捕捞量都应控制在一定的限度。
(3)优化食物链结构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能把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
通过设计和建立合理的食物链,可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如秸秆培养食用菌、生产蘑菇,比秸秆直接作堆肥经济效益高;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也是食物链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人为调控生态环境
人为调控能促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
如人工经营森林、草地,农田基本建设和兴修水利等。
如为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或控制水土流失而进行人工经营森林、草地,在半干旱地区种草、种灌木林等;在种植业中为改造中低产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兴修水利等。
(5)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针对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积极普及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在不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将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