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教学模式:线下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互动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优慕课平台教学,板书。传统与现代结合。
授课思路
课堂教学安排
环节及内容
活动及方法
预期效果
用时
一、课题导入
马克思为什么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跨越时空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中国?
二、课题教学
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为什么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大致了解。
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
10分钟
60分钟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钟
5分钟
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师对课本有独到的讲解,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状态,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页激起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了解到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知与行有机统一起来,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服刑做出应有的贡献。
4、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三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是不能割裂的。
2.能力目标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3.情感目标
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价值,自觉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2.情感因素
部分高职学生认为政治理论课较为枯燥,缺乏兴趣。此次教学需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3.存在问题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缺乏准确的把握,需通过教学让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更加切实的帮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强调:"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具体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教学设计
节段名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所属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所属章节
导论
授课对象
授课时长
90分钟
所用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2023版), 本书编写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资源
1.课(线)上资源:优慕课
2.课(线)下资源:ppt、多媒体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重点
1.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难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
3.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内容分析
导论部分主要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本部分内容主要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哪些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本课程开设目的、教材的主线和结构,以及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时代化?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不能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的理论,在指导中国实践的过程中就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历史上,有的人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标榜他们代表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且以共产国际决议的名义,企图完全照搬苏联经验,结果让中国革命遭遇重大挫折,几乎陷入绝境。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实际领导地位。之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坚决纠正"左"倾错误,注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合乎中国实际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以及三者之间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5、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一是掌握基本理论。二是培养理论思维。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三、课堂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提出及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
四、课外作业
线上平台: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
案例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讨论法
讲授法
讲授法
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为什么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大致了解。
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
授课对象为高职学生,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学习能力不强但学习动力较强,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行为规范但积极主动性不足,能够反思改进学习但深层认知相对不足,课内外学习时间安排欠合理。对基础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如专业课程。因此,本课程需根据学生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讲授。
教学手段
教学模式:线下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互动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优慕课平台教学,板书。传统与现代结合。
授课思路
课堂教学安排
环节及内容
活动及方法
预期效果
用时
一、课题导入
马克思为什么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跨越时空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中国?
二、课题教学
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为什么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大致了解。
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
10分钟
60分钟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钟
5分钟
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师对课本有独到的讲解,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状态,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页激起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了解到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知与行有机统一起来,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服刑做出应有的贡献。
4、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三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是不能割裂的。
2.能力目标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3.情感目标
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价值,自觉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2.情感因素
部分高职学生认为政治理论课较为枯燥,缺乏兴趣。此次教学需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3.存在问题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缺乏准确的把握,需通过教学让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更加切实的帮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强调:"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具体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教学设计
节段名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所属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所属章节
导论
授课对象
授课时长
90分钟
所用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2023版), 本书编写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资源
1.课(线)上资源:优慕课
2.课(线)下资源:ppt、多媒体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重点
1.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难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
3.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内容分析
导论部分主要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本部分内容主要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哪些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本课程开设目的、教材的主线和结构,以及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时代化?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不能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的理论,在指导中国实践的过程中就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历史上,有的人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标榜他们代表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且以共产国际决议的名义,企图完全照搬苏联经验,结果让中国革命遭遇重大挫折,几乎陷入绝境。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实际领导地位。之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坚决纠正"左"倾错误,注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合乎中国实际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以及三者之间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5、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一是掌握基本理论。二是培养理论思维。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三、课堂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提出及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
四、课外作业
线上平台: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
案例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讨论法
讲授法
讲授法
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为什么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大致了解。
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
授课对象为高职学生,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学习能力不强但学习动力较强,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行为规范但积极主动性不足,能够反思改进学习但深层认知相对不足,课内外学习时间安排欠合理。对基础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如专业课程。因此,本课程需根据学生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