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西安市第八十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西安市第八十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重返乡下
降忠实
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
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
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
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
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里。
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
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
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不尽的内蕴。
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回到屋里,架在大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
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手萦绕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
嗨!你早该回来了。
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
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
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最凛利的寒风里,一点头。
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
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
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
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
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拔。
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
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霉里依然不失其肃然和庄重。
我无意间发现。
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诺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
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钢丝萝筛。
他把刨下的沙石一掀一掀抛向萝筛。
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
石头和沙子就在萝筛两边分流了。
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饰,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萝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
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
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
眼睛。
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露土地都看不到。
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
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
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驱然改变了。
红苕则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交黑之后才开挖。
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垅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
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
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滚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杨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频强和生命的尊严。
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屡圣洁的温柔,我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
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见的雪野里。
踏出一行脚印。
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
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
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
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
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成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
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足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迎去。
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
夏日一把朝椅,冬天一把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
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成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
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摘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开篇,既交持了时间。
又暗示了新生活的开始。
B. 作者写“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重新回来”,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
C. 文中萦绕在作者耳际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其实是作者心声的外显,反映出他回归自我的觉醒。
D. 白鹿原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自然的宁静和丰收的悸动,这些都成为作者创作的源动力。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回到老屋,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了作者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 文章用乡下男子筛石子与作者码汉字进行对比,突出乡下人讨生活的不易,流露出作者的悲悯之情。
C.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描写花乌杨柳、金麦红营、银白雪野、迷蒙月夜,细腻而形象。
D. 文章最后一段既是对开头作者重返祖居老屋原因的回答,又是对他重返乡下生活的总结,突出白鹿原对作者的影响。
3. 本文采用了情感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4. 本文写刘邦、白居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母亲如竹
黄时田
①母亲八十三岁以后,食量甚少,行走艰难,嘴里常常念叨:我是不是快不行了?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强烈渴求。
②我感到母亲已快走到生命的尽头。
因为母亲从来都不曾畏惧艰难困苦,从来不会怀疑自己可以战胜一切,只有当她从心灵深处感受到自己已力不从心时,才会如此诚惶诚恐。
③母亲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三岁就失去娘亲,从小放牛、喂猪、打柴,下到淤泥齐腰的沉塌湖割芦苇,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
④我的父亲是地道的农民,他给母亲带来了情感的温暖,但贫穷的生活和偏远农村的艰苦条件,导致我的两个兄长和一个姐姐相继夭折。
母亲从泪水中几死几生。
一九七二年,四十三岁的父亲突然去世。
那真是晴天霹雳!母亲哭得的声嘶力竭,没有几分钟就不省人事了。
十一岁的我和弟弟妹妹只知道哭,完全乱了方寸,根本不知道安慰母亲。
倒是母亲强打起精神把父亲安葬了。
因为事情来得突然,我们十分害怕,晚上都挤到母亲的床上去,母亲用手摸我们的头,把我们搂在怀里,咬着牙齿说:宁可死做官的伢(方言“父亲”),不可死叫花的娘,有我在,你们不要怕!她强忍着泪水始终不让它流出来。
⑤有次早晨母亲突然放下了锅铲不炒菜了,我感到奇怪,紧跟到门外,看见母亲在用围裙死劲地擦眼泪。
我也止不住抱着母亲大哭了一回。
⑥但母亲更多的时候是露着笑容,整天忙里忙外,她学会了犁田、耙地、打糨,也兼做杂工。
一句话,只要是抓得到“工分”的事她都抢着做。
在这样贫穷的家境中,母亲送我们兄妹三人读书,让乡邻们不能理解。
母亲有一个非常朴素的认识:人从书里乖。
为了供我们读书,她一个人承受三四个人的劳动重荷,特别是在“双抢”时节,她整天在生产队里割谷、插秧,晚上还经常“抢雨”,全队几十号“劳力”,竟然只有她一个女人可以做到每次“抢雨”必到。
⑦儿女长大成人后,母亲跟着来到城里。
她依然勤劳,除了做饭洗衣之外,还到处开荒扩种。
她种的菜从不一人享用,邻里谁都可以采摘。
母亲出身寒苦,对物质生活只有最低的要求。
进到城里,母亲不再为吃穿住行发愁,偶有余钱剩米,都尽力帮助生活拮据的亲友和邻居。
而她自己继续保留了节俭的生活习惯。
从小儿子家到大儿子家有四公里,母亲为了节约一块钱的车票宁可步行。
八十岁以后,每年过生日,总有些晚辈来看望母亲。
母亲把吃的收下和儿孙们一起享用,而衣物一概拒收,说是怕活不了多久,别浪费。
⑧母亲待人厚道。
有次在街上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年人撞倒,人家要送她到医院检查,母亲说:“你忙,不用了。
”不久,母亲发现脚已肿大,动弹不得,结果是小脚趾被压断,痛苦不堪。
但母亲并不怪人,只是请人告知了在附近工作的小儿子,连大儿子也不告诉,她担心大儿子工作太忙,尽量不要打扰。
后来母亲对我说:“只要把工作搞好就可以了。
”一句很平常的话,但对儿女的体贴是那么真切!对痛苦的承受是那么大度!
⑨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位来自山里的目不识丁的老母亲。
她今年八十五岁了,吃饭更少,难以入眠,行走吃力。
她总嫌自己累赘,老要我们给她多吃点安眠药,说好解脱我们。
我们说,您不能这样做,如果这样走了,别人会说我们儿女不孝,她又不再坚持,怕的是她的儿女们被人看不起。
她仍顽强地吃点稀饭,坚持洗脸、洗脚、梳头,穿戴整洁,她想以最好的姿态走完自己最后的人生路程。
⑩看到母亲的情形,回想母亲苦难的一生,我常常眼泪止不住流淌……
⑪一片竹林,浩瀚无边,母竹渐渐老去,满身斑点,皮色泛黄,而满园新竹欣逢甘露,茁壮成长。
(选自《光明日报》)
5. 请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母亲”嘴里常常念叨:“我是不是快不行了?”却又“总嫌自己累赘,老要我们给她多吃点儿安眠药”,对于这种矛盾心理,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7. (1)请简要分析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2)作者笔下,母亲如竹,在你心中,母亲以何作比?请说明理由。
(除了竹以外)(80字左右)
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母亲的晚年写起,欲扬先抑,以母亲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来反映她意志的坚强。
B. “宁可死做官的伢,不可死叫花的娘”,这句俗语强调了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母亲在家庭中的支柱作用。
C. 目不识丁的母亲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在家境困难、需要劳力和旁人不理解的情况下,含辛茹苦地供养
孩子们读书,从而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轨迹。
D. 母亲受伤,痛苦不堪,却希望作者好好工作,这令作者在感动于母亲体贴的同时,也自责没有尽到孝道。
E. 本文语言质朴,娓娓道来,在一系列典型事例中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意。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也是中国传统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
在君子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君子文化,孔子的意义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转折性的、根本性的和特殊性的。
转折性,是从孔子对于君子内涵的改变角度来说的。
君子这个概念并非孔子发明的,而大体上是在社会身份和地位意义上使用,指的是那些具有崇高地位的士大夫形象。
将身份君子转变为道德君子,是孔子对于君子文化的转折性意义所在。
在孔子这里,作为身份意识的君子还是存在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君子具有了道德的意义。
对孔子来说,君子重要的不是社会身份,而是能自觉承担道义。
由君子来承担道德的责任,是孔子对于君子形象最为根本性的改造。
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什么是君子必须承担道德责任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认为是孔子思维方式最大的成功。
在孔子之前,君子就是有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人。
既然有社会地位,那就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即权利和义务的对等。
其实,儒家的伦理原则也非常强调对等,儒家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讨论道德的,既然是关系,那自然是双向的、对等的。
当孔子把道德的责任置于君子之上时,就清楚地表达出了儒家道德理想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两个层面:
在道德实现方式上,孔子或者说儒家并不是没有任何区别地要求所有人都以道德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要求,而是强调君子必须承担道义。
孔子就很清楚地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样一来,君子的主导、教化意义就非常明显了。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小人是需要被教化的,而君子是这种教化得以实现的关键。
由此,在儒家这里,对于道德的实现,形成了一个框架设计:君子担当,小人效法,进而实现道德的良性发展。
从道德境界上来说,儒家追求的是圣人,那是最高的理想。
但是,孔子为什么要更多地强调君子?因为君子虽然不是最高的道德形象,却是一个以道德为己任的现实中人。
这种现实中人对于儒家道德的实现具有关键的、特殊的意义,那就是道德的理想不是不可以实现,相反它是现实可行的,就在君子这个现实的个体身上体现出来。
因此,在儒家这里,圣人是完满的道德形象,而君子是现实的道德形象。
当道德的理想在君子身上实现的时候,孔子想告诉世人儒家思想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现实有效的。
从这个角度来
说,孔子对于君子的道德内涵的确立,具有极为明显的现实指向意义。
所以,君子形象经由孔子的重新塑造,获得了转折性的、根本性的、特殊性的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孔子以非常现实的方式将道德理想实现放置于君子身上。
由此,这个形象得以支撑中国传统,并且内化成国人的精神价值,影响至今。
(摘编自何善蒙《孔子是怎么改造君子形象的》)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君子这个概念不是孔子发明的,但是君子内涵的转折性变化是由孔子实现的。
B.在孔子看来,君子身份意味着既要拥有高贵的社会地位,又能自觉承担道义。
C.由君子来承担道德的责任,是孔子思维方式最大的成功,是对君子形象根本性的改造。
D.君子担当,小人效法,进而实现道德的良性发展体现了孔子君子思想的特殊性。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总述孔子对我国君子文化的影响,阐明了孔子在君子文化形成中的作用。
B.文章主体部分具体分析了孔子对于君子文化的意义,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C.结尾段重申全文的中心论点,总结全文,并指出君子文化对中国传统影响深远。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大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士大夫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因此他们是承担社会责任最多的。
B.儒家只要求君子以道德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其他人则没有要求。
C.在孔子看来,圣人虽然是最高道德境界的代表,但却是容易实现的理想。
D.如果没有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改造,就能没有今日体现国人精神的君子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思廉,字仲常,真定获鹿人。
幼师太原元好问。
既冠,张德耀宣抚河东,辟掌书记,复谢归。
至元十年董文忠荐之世祖问文忠曰汝何由知王思廉贤对曰乡人之善者称之也遂召见,授符宝局掌书。
十三年,姚枢举为昭文馆待制,迁奉训大夫、符宝局直长。
十四年,改翰林待制,尝进读《通鉴》。
帝尝御延春阁,大赉群臣,俾十人为列以进,思廉偶在卫士之列,帝责董文忠曰:“思廉儒臣,岂宜列卫士!”
十八年,进中顺大夫、典瑞少监。
十九年,帝幸白海,时千户王著矫杀奸臣阿合马于大都,辞连枢密副使张易。
帝召思廉至行殿,屏左右,问曰:“张易反,若知之乎?”对曰:“未详也。
”帝曰:“朕自即位以来,如李璮之不臣,岂以我若汉高帝、赵太祖,遽陟帝位者乎?”思廉曰:“陛下神圣天纵,前代之君不足比
也。
”帝叹曰:“张易所为,张仲谦知之否?”思廉即对曰:“仲谦不知。
”帝曰:“何以明之?”对曰:“二人不相安,臣故知其不知也。
”
二十年,升太监,帝眷注优渥。
尝疾,赐御药,顾问安否;扈跸,失所乘马,给内厩马五匹;盗窃所赐玉带,更以玉带赐之。
裕宗居东宫,思廉进曰:“殿下府中,宜建学官,俾左右近侍,尝亲正学,必能裨辅明德。
”裕宗然之。
裕宗尝欲买甲第赐思廉,思廉固辞。
二十三年,改嘉议大夫、同知大都留守,兼少府监事。
藩王乃颜叛,帝亲征,思廉间谓留守段贞曰:“藩王反侧,地大故也,汉晁错削地之策,实为良图,盍为上言之?”贞见帝,遂以闻,帝曰:“汝何能出是言也?”贞以思廉对,帝嘉之。
延祐七年卒,年八十三。
赠翰林学士承旨、资德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上护军,追封恒山郡公,谥文恭。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七》)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至元十年/董文忠荐之世祖/问文忠曰/汝何由/知王思廉贤/对曰/乡人之善者称之也/
B. 至元十年/董文忠荐之/世祖问文忠曰/汝何由知王思廉贤/对曰/乡人之善者称之也/
C. 至元十年/董文忠荐之/世祖问/文忠曰/汝何由知王思廉贤/对曰/乡人之善者/称之也/
D. 至元十年/董文忠荐之世祖/问文忠曰/汝何/由知王思廉贤/对曰/乡人之善者/称之也/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辟,古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称“辟”,官府征召称“征”。
B. 陛下,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是对帝王的尊称。
“殿下”汉代称皇太子、诸侯王为“殿下”,三国开始皇太后、皇后也称“殿下”。
C.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
作为正规的宰相机构,掌管制令决策,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
D. 赠,指追赠,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亲属加封。
这里强调王思廉死后获得的官爵及荣誉称号。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思廉有名声有儒才。
董文忠因为乡人的称赞而了解王思廉的贤才,向世祖推荐他。
皇帝大赏群臣时,认为王思廉是儒臣,不应该排在卫土队列中。
B. 王思廉善于言辞,也敢于直言。
他直言不清楚张易谋反的事,皇帝问臣子不臣是不是因为自己仓猝登上帝位,他夸赞陛下胜过前代君王。
C. 王思廉能进谏良言,时被采纳。
裕宗做太子的时候,他提出兴建学馆,让身边近侍学习纯正儒学。
藩王乃颜叛乱时,他通过段贞进谏,受到嘉奖。
D. 王思廉圣眷优渥,屡有恩宠。
裕宗探问他的病情,亲自赐药,赏赐他丢失的马匹。
他盗窃玉带,裕宗不
治罪,还赐他玉带,还曾想给他购买府第。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何以明之?”对曰:“二人不相安,臣故知其不知也。
”
(2)藩王反侧,地大故也,汉晁错削地之策,实为良图,盍为上言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九日齐山登高①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②何必独沾衣。
注释: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临长江)刺史其间。
②牛山:《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B.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C.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
“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只好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17.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那些情感?请结合诗句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一句,点出了南朝刘义隆北伐时渴望建立功勋,而“______________”一句则与之形成对比,写出惨败的结果,告诫南宋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了一场激战,战斗中只听得“____________”,收兵后,呈现在眼前的是“______________”的悲壮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