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4 指针(2)

合集下载

【实验】实验十四静电场的模拟测绘

【实验】实验十四静电场的模拟测绘

【关键字】实验实验十四静电场的模拟测绘实验目的1.学会用模拟法测绘静电场。

2.加深对电场强度和电位概念的理解。

实验器材静电场描绘仪,静电场描绘仪信号源(或稳压电源、电压表),滑线变阻器,万用电表、坐标纸等。

实验原理带电体的周围存在静电场,场的分布是由电荷的分布。

带电体的几何形状及周围介质所决定的。

由于带电体的形状复杂,大多数情况求不出电场分布的解析解,因此只能靠数值解法求出或用实验方法测出电场分布。

直接用电压表法去测量静电场的电位分布往往是困难的,因为静电场中没有电流,磁电式电表不会偏转;另外由于与仪器相接的探测头本身总是导体或电介质,若将其放入静电场中,探测头上会产生感应电荷或束缚电荷。

由于这些电荷又产生电场,与被测静电场迭加起来,使被测电场产生显著的畸变。

因此,实验时一般采用间接的测量方法(即模拟法)来解决。

1.用稳恒电流场模拟静电场模拟法本质上是用一种易于实现、便于测量的物理状态或过程模拟不易实现、不便测量的物理状态或过程,它要求这两种状态或过程有一一对应的两组物理量,而且这些物理量在两种状态或过程中满足数学形式基本相同的方程及边界条件。

本实验是用便于测量的稳恒电流场来模拟不便测量的静电场,这是因为这两种场可以用两组对应的物理量来描述,并且这两组物理量在一定条件下遵循着数学形式相同的物理规律。

例如对于静电场,电场强度E在无源区域内满足以下积分关系(14-1)(14-2)对于稳恒电流场,电流密度矢量j在无源区域中也满足类似的积分关系(14-3)(14-4)在边界条件相同时,二者的解是相同的。

当采用稳恒电流场来模拟研究静电场时,还必须注意以下使用条件。

(1)稳恒电流场中的导电质分布必须相应于静电场中的介质分布。

具体地说,如果被模拟的是真空或空气中的静电场,则要求电流场中的导电质应是均匀分布的,即导电质中各处的电阻率必须相等;如果被模拟的静电场中的介质不是均匀分布的,则电流场中的导电质应有相应的电阻分布。

利用指针排序实验报告(3篇)

利用指针排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指针在排序算法中的应用。

2. 掌握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如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等)的指针实现方式。

3. 比较不同排序算法的效率,分析其优缺点。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编程语言:C++3. 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 2019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实现了以下排序算法:1. 冒泡排序2. 选择排序3. 插入排序以下是对每种排序算法的具体实现和性能分析。

1. 冒泡排序(1)算法原理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

它重复地遍历待排序的序列,比较每对相邻的元素,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

遍历序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的元素为止。

(2)指针实现```cppvoid bubbleSort(int arr, int len) {for (int i = 0; i < len - 1; i++) {for (int j = 0; j < len - 1 - i; j++) {if ((arr + j) > (arr + j + 1)) {int temp = (arr + j);(arr + j) = (arr + j + 1);(arr + j + 1) = temp;}}}}```(3)性能分析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1)。

当待排序序列基本有序时,冒泡排序的性能较好。

2. 选择排序(1)算法原理选择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

它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

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

(2)指针实现```cppvoid selectionSort(int arr, int len) {for (int i = 0; i < len - 1; i++) {int minIndex = i;for (int j = i + 1; j < len; j++) {if ((arr + j) < (arr + minIndex)) {minIndex = j;}}int temp = (arr + i);(arr + i) = (arr + minIndex);(arr + minIndex) = temp;}}```(3)性能分析选择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1)。

实验14: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实验14: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实验十四: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播放] 1实验目的:(1) 加深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⑵进一步熟练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3) 学会用伏安法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4) 学会利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3、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变阻器、开关、导线及被测干电池.4、 实验步骤(1) 恰当选择实验器材,照图连好实验仪器,使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且滑动变阻器的滑 动触头滑到使接人电阻值最大的一端.(2) 闭合开关S ,接通电路,记下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⑶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由一端向另一端移动至某位置,记下此时电压表和电流 表的示数. (4) 继续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至其他几个不同位置,记下各位置对应的电压表 和电流表的示数.(5) 断开开关S ,拆除电路.(6) 在坐标纸上以U 为纵轴,以I 为横轴,作出U — I 图象,利用图象求出 E 、r 。

5、 数据处理(1)本实验中,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一般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即根据各次测出的 U 、2、实验原理:本实验的原理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具体方法为:(1)利用如图1所示电路,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 值,从电流表、电压表中读出几组 U 、丨值,由U = E-Ir ,可得:U i = E-I i r , U 2= E-Rr ,解之得:I 1U 2- I 2U 11 1 -I 2U r =— I 1(2)利用如图1示的电路, 通过改变R 的阻值,多测几组U 、丨的值(至少测出6组),并且变化范围尽量大些,然后用描点 法在U — I 图象中描点作图,由图象纵截距找出 E ,由图象斜率tan e= :=}「,找出内电阻,如图2所示.I值,做U —I图象,所得图线延长线与U轴的交点即为电动势E,图线斜率的值即为电源的内阻r,即r=空=旦•如图2所示.厶I 1 m⑵应注意当电池内阻较小时,U的变化较小,图象中描出的点呈现如图 3 (甲)所示状态,下面大面积空间得不到利用,所描得的点及做出的图线误差较大•为此,可使纵轴不从零开始,如图3 (乙)所示,把纵坐标比例放大,可使结果误差小些•此时,图线与纵轴的交点仍代表电源的电动势,但图线与横轴的交点不再代表短路状态,计算内阻要在直线上选取两个相距较远的点,由它们的坐标值计算出斜率的绝对值,即为内阻6、注意事项(1) 电流表要与变阻器串联,即让电压表直接测量电源的路端电压.⑵选用内阻适当大一些的电压表.(3) 两表应选择合适的量程,使测量时偏转角大些,以减小读数时的相对误差.(4) 尽量多测几组U、丨数据(一般不少于6组),且数据变化范围要大些.⑸做U —I图象时,让尽可能多的点落在直线上,不落在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7、误差分析(1) 偶然误差:主要来源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以及作U 一I图象时描点不很准确.(2)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来源于未计电压表分流,近似地将电流表的示数看作干路电流. 实际上电流表的示数比干路电流略小。

第10章 实验14测E和R

第10章 实验14测E和R

(4)实验一中的路端电压为U1=1.5 V时电路中电流为
I1=0.21 mA,连接a中点(0.21 mA,1.5 V)和坐标原
点,此直线为此时对应滑动变阻器阻值的外电路电阻 (定值电阻)的U—I图,和图线b的交点为实验二中的 路端电压和电路电流,如下图,电流和电压分别为I =97 μA,U=0.7 V,则外电路消耗功率为P=UI= 0.068 mW.
答案
(1)如下图所示
(2)①断开电键,记下电压表偏转格数N1;②合上电键, 记下电压表偏转格数N2
N1- N2 (3) R N2
3.测量电源的电动势E及内阻r(E约为6 V,r约为1.5 Ω ). 器材:量程3 V的理想电压表V,量程0.6 A的电流表A (具有一定内阻),固定电阻R=8.5 Ω ,滑动变阻器
I
(3)见答图,可见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注意连线时,a.不能 连成折线;b.为减小偶然误差,个别偏离太远的点舍去. (4)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得 E=I(R+r)
E 则 R= -r, 故(3)中图线的斜率 k 表示电池电动势 E 的大小, I 纵轴截距的绝对值表示内阻 r.
6.0-0 由答图可知:E=k= V≈1.5 V(1.46 V~1.54 V 4.22-0.23 范围内均正确) r≈0.3 Ω(0.25 Ω~0.35 Ω均正确).
R R0
总电阻约 1 kΩ 电阻 R0=5 Ω
开关(K)一个,导线若干
(1)为能测多组数据并有较高的准确程度, 在虚线方框内 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图中各元件要用题目中给出的符 号或字母标出.
(2) 根 据 两 次 实 验 数 据 可 以 求 出 E = ________ 、 r = ________(用已知量和测得量的符号表示);式中各符号 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14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原卷版)-2025年中考物理二轮题型专项复习

实验14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原卷版)-2025年中考物理二轮题型专项复习

实验14 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知识点一、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1.实验-探究串联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电压与电源两端电压的规律分别按甲、乙、丙所示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其中两灯泡规格相同,测出A、B间的电压U AB,B、C间的电压U BC,A、C间的电压U AC,并分析三者间有何关系;换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重复实验,观察上述关系是否仍然成立。

(1)调节电压表指针归零;(1)连接实物电路图,可对照电路图按一定的顺序(从电源的“+”极到“-”极或从电源“-”极到“+”极),逐个顺次连接;(2)在连接实物电路过程中,开关要处于断开状态,防止电路出现短路而烧坏电源;(3)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同时要注意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并采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4)闭合开关进行实验之前,要检查电路的正确性,确定没有错误后,方可进行实验;(5)实验中,每次读数后,应及时断开开关,以节约用电;(6)记录实验数据时,要如实记录,不能随意改动数据,更不能“凑数”。

知识点二、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1)如图所示,选用两个规格相同的小灯泡并联在电路中,分别将电压表并联在A和B、C和D、E和F两点,测出相应的电压值(所用电压为两节串联的干电池),将数据填入表中。

(2)换上两个规格不同的灯泡,所用电源仍为两节串联的干电池,重复上述步骤;(3)分别选用两个规格相同和规格不同的小灯泡,所用电压为三节干电池,重复上述步骤。

实验次数A、B之间的的电压U/V C、之间的电压U/V E、F之间的电压U/V1.(2023•雅安)小雅和同学进行“探究串联电路电压规律”的实验。

所用器材有:电压恒为3V的电源,一个开关,两只灯泡(L1和L2),两只相同电压表V1和V2(量程均为0~3V和0~15V),导线若干。

(1)他们按图甲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用一只电压表分别测AB、BC、AC间的电压。

每次拆接电压表时,开关应处于状态。

实验14 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实验14 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2021新亮剑高考总复习
第十一 单元
电磁感应
实验14 探究影响感应电流 方向的因素
目录
CONTENTS
1
磨剑·课前自学
2
悟剑·课堂精讲
目录
磨剑·课前自学
悟剑·课堂精讲
磨剑·课前自学
知识清单 课前自测
目录
知识清单
课前自测
考点巧讲Biblioteka 第4页一、实验目的 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 只要改变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就可以使闭合回路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有无通过连接在回 路中的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来判定。本实验应注意探究改变穿过闭合回路磁通量的多种方式。 三、实验方案 方案一 向线圈中插拔磁铁,如图 1 所示。 方案二 模仿法拉第的实验,如图 2 所示。
(1)图 1 电路中,串联定值电阻 R 的主要作用是 C 。 A.减小电源两端的电压,保护电源 B.增大电源两端的电压,保护开关 C.减小电路中的电流,保护灵敏电流计 D.减小电路中的电流,保护开关
目录
知识清单
课前自测
考点巧讲
第14页
(2)图 2 中,S 闭合后,在原线圈 A 插入副线圈 B 的过程中,灵敏电流计 的指针将 向左 (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
目录
知识清单
课前自测
考点巧讲
第15页
(1)电路中串联定值电阻,目的是减小电流,保护灵敏电流计,C 项正确。 (2)由题知,当电流从灵敏电流计正接线柱流入时,指针向左偏转。S 闭合后,将原线圈 A 插入副线 圈 B 的过程中,穿过 B 的磁场向下,磁通量变大,由楞次定律可知,感应电流从灵敏电流计正接线柱流 入电流计,则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将向左偏转。 (3)线圈 A 放在 B 中不动,穿过 B 的磁场向下,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滑动时,穿过 B 的磁通量 增大,由楞次定律可知,感应电流从灵敏电流计正接线柱流入电流计,则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将向左偏 转。 (4)线圈 A 放在 B 中不动,穿过 B 的磁场向下,突然断开 S 时,穿过 B 的磁通量减小,由楞次定律可 知,感应电流从灵敏电流计负接线柱流入电流计,则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将向右偏转。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第9章电磁感应交变电流实验14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课件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第9章电磁感应交变电流实验14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课件

图3
【解析】 (1)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电路分两部分,电源、开关、滑动 变阻器、原线圈组成闭合电路,检流计与副线圈组成另一个闭合电路;电路图 如图所示;
(2)在实验过程中,除了查清流入检流计电流方向与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 系之外,还应查清原线圈 L1 与副线圈 L2 的绕制方向.由电路图可知,闭合开关 之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 P 处于右端,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 最大.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0
尖子生好方法:听课时应该始终跟着老师的节奏,要善于抓住老师讲解中的关键词,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老师讲课的间隙,猜想老师还会讲什么,会怎样讲, 怎样讲会更好,如果让我来讲,我会怎样讲。这种方法适合于听课容易分心的同学。
2019/5/21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9
thank
you!
2019/5/21
二、同步听课法
有些同学在听课的过程中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比如老师讲到一道很难的题目时,同学们听课的思路就“卡壳“了,无法再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如果“卡壳”的内容是老师讲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具体问题,同学们应马上举手提问,争取让老师解释得在透彻些、明白些。
如果“卡壳”的内容是公式、定理、定律,而接下去就要用它去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大家应当先承认老师给出的结论(公式或定律)并非继续听下去,先把问题记 下来,到课后再慢慢弄懂它。
【导学号:81370351】
图4 A.如果磁铁的下端是 N 极,则磁铁正在远离线圈 B.如果磁铁的下端是 S 极,则磁铁正在远离线圈 C.如果磁铁的下端是 N 极,则磁铁正在靠近线圈 D.如果磁铁的下端是 S 极,则磁铁正在靠近线圈
AD [根据题图甲,可以知道电流表的指针向电流流入的方向偏转,螺线管 相当于一个电源,电源的正极在上端.根据安培定则,螺线管上端是 S 极.如 果磁铁的下端是 N 板,则磁铁正在远离线圈;如果磁铁的下端是 S 极,则磁铁 正在靠近线圈,故 A、D 正确.]

高中物理实验14

高中物理实验14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10章
恒定电流
2.用多用电表探测黑箱内的电学元件 (1)将黑箱(可能有的电学元件为电池、电阻和二极管) 放在实验桌上,让A、B、C三个测量节向点向上;
考 点 完 全 解 读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物 理
(2)用直流电压挡测量A、B、C间的电压,判断有无
电池,及电池的正负极. (3)用欧姆挡测量无电压的节点间阻值,判断是否可 能存在电阻; (4)交换红、黑表笔,测量(3)中节点间阻值,判断是
表表盘.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物 理
方 法 规 律 技 巧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10章
恒定电流
(1) 如 果 是 用 ×10Ω 挡 测 量 电 阻 , 则 读 数 为
__________Ω.
考 点 完 全 解 读
(2) 如 果 是 用 直 流 10mA 挡 测 量 电 流 , 则 读 数 为 __________mA. (3) 如 果 是 用 直 流 5V 挡 测 量 电 压 , 则 读 数 为
[总结提升]
数应估读.
欧姆表读数不估读,电压表、电流表读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10章
恒定电流
考 点 完 全 解 读
(2009·高考安徽理综)用多用电表进行了几次测量, 指针分别处于a和b的位置,如图所示.若多用电表的选择 开关处于下面表格中所指的挡位,a和b的相应读数是多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物 理
12.多用电表不用时,忌选择开关置于欧姆挡.
13.忌只看读数不乘倍率.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实验指导书

《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实验指导书

《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目录第1 章概述 (1)1.1 课程简介 (1)1.2 实验环境选择 (1)第 2 章实验要求 (1)2.1 实验过程要求 (1)2.2 考核及评分标准 (1)第 3 章实验内容 (2)3.1 实验1 熟悉C语言运行环境 (2)3.2 实验2 数据类型 (3)3.3 实验3 运算符和表达式 (4)3.4 实验4 顺序结构及输入和输出 (6)3.5 实验5 选择结构 (7)3.6 实验6 循环结构 (9)3.7 实验7 数组(1) (11)3.8 实验8 数组(2) (12)3.9 实验9 字符串及其操作 (13)3.10 实验10 函数 (14)3.11 实验11 结构体 (15)3.12 实验12 指针 (16)第 1 章概述1.1 课程简介《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是软件工程各专业或其它相近专业学生的公共职业基础课,是软件类各专业的入门课程,直接影响学生后继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书,学习基本的程序设计概念和程序设计方法,学会使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初级的程序设计。

1.2 实验环境选择VC++6.0第 2 章实验要求2.1 实验过程要求本课程中,实验者必须服从指导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排,遵守纪律与实验制度,爱护设备及卫生。

在指定的实验时间内,必须到机房内实验,其余时间可自行设计和分析。

本课程所涉及的程序代码,都要求有较高的可读性和效率,多文件表示。

2.2 考核及评分标准若实验者在指定上机时间三次不到课,取消考核资格。

请假,必须提前出具正式假条,不接受事后假条。

如果发现抄袭、篡改、伪造实验数据,或实验报告和设计报告雷同,涉及的所有学生的该课程成绩计为0 分。

本课程采用结构化评分,主要由指导教师灵活处理,可以是考勤等。

第 3 章实验内容3.1 实验1 熟悉C语言运行环境一、实验目的1.了解什么是C语言2.熟悉C语言程序开发环境二、实验内容和步骤1.大学生涯的第一个程序1)运行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或者VC6.02)创建项目,选择win32控制台应用程序或者空项目,项目名为MyFirstApp3)新建项目,选择C++源文件,文件名为HelloWorld4)在程序编辑窗口,输入如下代码#include <stdio.h>/* 主程序*/void main(){printf("hello world\n");}5)执行程序,Ctrl+F56)观察输出结果,并记录2.修改程序1)增加语句,观察输出结果是否不同printf("hello world\n");printf("world is me\n");2)删除输出字符串中的“\n”,观察输出结果是否不同printf("hello world\n");3)进行换行输出,观察输出结果是否不同printf("hello, ");printf("world");printf("\n");4)将上个程序块中的printf("\n");去掉,观察输出结果是否不同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对C语言程序的第一印象4.简单描述下,第二步骤中,输出结果相同与不同的原因;以及“\n”的用途3.2 实验2 数据类型一、实验目的1.掌握变量的命名规则和定义2.掌握C语言程序中的各种数据类型并使用它们二、实验内容和步骤1.定义3个变量numInt、numFloat、charInfo,他们的类型分别为整型,单精度类型,字符型;并分别初始化为2,2.0和‘A’,最后输出这三个变量的值。

第9章 实验14 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学中的物理量

第9章 实验14 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学中的物理量

第九章 恒定电流
高考一轮总复习 • 物理
返回导航
(3)如图所示为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压表内阻的电路图,其中a是_黑__表 笔(选填“红”或“黑”)。
第九章 恒定电流
高考一轮总复习 • 物理
返回导航
[解析](1)指针偏转幅度过小,说明待测电阻的阻值相对所选挡位偏 大,为了使指针能够尽可能指在表盘中央附近以减小误差,应将挡位换 为更大的“×1 k”挡。
第九章 恒定电流
高考一轮总复习 • 物理
返回导航
考点二 多用电表的原理
例2 (2023·湖南模拟预测)某同学用普通的干电池(电动势E=1.5 V,内阻r=0.6 Ω)、直流电流表(量程Ig=1 mA、内阻Rg=130 Ω)、定值 电阻R1=1 040 Ω和电阻箱R2、R3等组装成一个简单的欧姆表,电路如图 所 示 , 通 过 控 制 开 关 S 和 调 节 电 阻 箱 , 可 使 欧 姆 表 具 有 “×10” 和 “×100”两种倍率。
第九章 恒定电流
高考一轮总复习 • 物理
返回导航
五、误差分析 1.系统误差: (1)电池用旧后,电动势会减小,致使电阻测量值偏大,要及时更换 新电池。 (2)测电流、电压时,由于电表内阻的影响,测得的电流、电压值均 小于真实值。 2.偶然误差: (1)欧姆表的表盘刻度不均匀,估读时易带来误差,要注意其左密右 疏特点。 (2)读数时的观测易形成偶然误差,要垂直表盘正对指针读数。
C.将选择开关旋转到合适的电流挡,闭合开关,利用图3 的电路 测量通过小灯泡的电流
第九章 恒定电流
高考一轮总复习 • 物理
返回导航
[解析](1)欧姆表读数为700 Ω;如果用“直流5 V”挡测量,读数为 3.40 V;

实验报告_实验1 复习、 指针(1)(学号_姓名)

实验报告_实验1 复习、 指针(1)(学号_姓名)

实验报告_实验1 复习、指针(1)(学号_姓名)一、实验目的:1、复习C语言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2、通过查看变量地址,了解不同类型数据在内存存储情况;理解用指针获取内存数据的两个关键点:首地址、数据类型(决定占用的存储单元的个数、数据存储方式);3、掌握指针变量的定义方法、=(赋值)、&(取地址)、*(取内容,间接访问);4、能够用指针变量作函数参数,实现通过函数调用得到n个要改变的值;5、注意避免使用悬空指针及swap函数的不正确写法。

二、实验内容1、(基础题)程序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h>int main(void){char str[50];int k;int a,e,i,o,u;a=e=i=o=u=0;printf("请输入一个长度不超过50的字符串\n");gets(str);for(k=0;str[k];k++){if(str[k] == 'A' || str[k] == 'a')a++;if(str[k] == 'E' || str[k] == 'e')e++;if(str[k] == 'I' || str[k] == 'i')i++;if(str[k] == 'O' || str[k] == 'o')o++;if(str[k] == 'U' || str[k] == 'u')u++;}printf("\n");printf("该字符串中出现:\n");printf("A或a出现的次数:%d\n", a);printf("E或e出现的次数:%d\n", e);printf("I或i出现的次数:%d\n", i);printf("O或o出现的次数:%d\n", o);printf("U或u出现的次数:%d\n", u);return 0;}2、(基础题)#include<stdio.h>//定义结构体Student,学生姓名不超过10个字符//三门课程成绩均为百分制,只取整数struct Student{//代码段1char name[10];int chinese;int english;int math;int total;};int main(){//定义结构体数组stud[3]//对input()、sum()、print()三个函数进行声明//调用input()、sum()、print()三个函数//代码段2struct Student stud[3];void input(struct Student s[], int n);void print(struct Student s[], int n);void sum(struct Student s[], int n);input(stud, 3);sum(stud, 3);print(stud, 3);return 0;}//定义输入n名学生的姓名、三门课程成绩的函数。

实验报告模板 用箱式电位差计校准电表

实验报告模板 用箱式电位差计校准电表
刻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项目
U(V) UX(mV) Δ U(mV) 由上表的数据画出电压表的校准曲线,并确定它的等级和分析实验误差。
2
3
a%=(Δ Xmax /Xmax )×100% (3) 以U为横坐标,以Δ U为纵坐标,画出Δ U~U曲线即为电压表校准曲线,也称为误差曲 线。注意校准曲线应是一条由各数据点连结成的折线。考虑到校准工作,在计算Δ U时应多 取一位有效数字,即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三位,否则无法体现校准本身的精确性。
【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表(14-2-1) 校准电压表数据记录表
1. 校准电压表 (1)取一个有1V量程的电压表,把电压表全量程10等份,从大到小选10个刻度值点进 行电压校准。 (2)测量电路图如图(14-2-3)所示,RP用100Ω 规格的,R0用1000Ω 规格的,V为待校 准的电压表,调节变阻器R0的分压输出, 同时记录电压表的示值U和电位差计的示值UX,则 Δ U=U–UX,并找出Δ U的最大绝对值,以便确定电压表的等级。设仪表的等级为a,仪表的最 大绝对误差为Δ Xmax ,仪表的上限值为Xmax ,则
箱式电位差计是用来精确测量电池电动势或电压的专门仪器。它能给出准确的可变
电压,它是采用电势比较法依据补偿原理制成的。
测量前,闭合开关K1,仔细调节变阻器RP(在 UJ33a 型直流电位差计中,变阻器RP由粗调和细
调两个变阻器串联组成,以便准确调节电路的工
作电流I0),使工作电流I0在标准电阻RS上产生的 电压降精确等于标准电池电动势ES,此时工作电 流便准确地等于3mA1。如将开关K扳向右边,检
数值。
上述工作原理的数学表达可写为:校对“标准工作电流”时,有 ES I0 RS ;

2022物理第九章电路实验14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学中的物理量学案

2022物理第九章电路实验14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学中的物理量学案

实验14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学中的物理量必备知识预案自诊一、电流表与电压表的改装1.改装方案改装后电表内阻R V=R g+R〉R g R A=RR g R+Rg<R g2。

校正(1)电压表的校正电路如图甲所示,电流表的校正电路如图乙所示。

(2)校正的过程是:先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移动到最左端,然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触头,使改装后的电压表(电流表)示数从零逐渐增大到最大量程值,每移动一次记下改装的电压表(电流表)和标准电压表(电流表)示数,并计算满刻度时的百分误差,然后加以校正。

二、欧姆表原理1.构造:欧姆表由电流表G、电池、调零电阻R和红、黑表笔组成。

欧姆表内部:电流表、电池、调零电阻串联。

外部:接被测电阻R x。

2。

工作原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g。

g g+g+g+g g3.刻度的标定:红、黑表笔短接(被测电阻R x=0)时,调节调零电阻R,使I=I g,电流表的指针达到满偏,这一过程叫欧姆调零.(1)当I=I g时,R x=0,在满偏电流I g处标为“0”。

(图甲)(2)当I=0时,R x→∞,在I=0处标为“∞”。

(图乙)时,R x=R g+R+r,此电阻值等于欧姆表的内阻值,R x (3)当I=g g2叫中值电阻。

三、多用电表1。

多用电表可以用来测量电流、电压、电阻等,并且每一种测量都有几个量程.2.外形如图所示:上半部为表盘,表盘上有电流、电压、电阻等多种量程的刻度;下半部为选择开关,它的四周刻有各种测量项目和量程。

3.多用电表面板上还有:欧姆表的欧姆调零旋钮(使电表指针指在右端零欧姆处)、指针定位螺丝(使电表指针指在左端的“0”位置)、表笔的正、负插孔(红表笔插入“+”插孔,黑表笔插入“-”插孔)。

4.原理图:四、多用电表使用(一)实验器材多用电表、电学黑箱、直流电源、开关、导线若干、小电珠、二极管、定值电阻(大、中、小)三个。

(二)进行实验1。

机械调零:多用电表的指针若不指零,则可用小螺丝刀进行机械调零。

C语言实验报告答案

C语言实验报告答案

C语⾔实验报告答案南京信息⼯程⼤学实验(实习)报告实验(实习)名称:指针及其应⽤⽇期:得分:指导⽼师:院系:应⽤⽓象学院专业:班次:姓名:学号:实验⽬的(1)掌握变量的指针及其基本⽤法。

(2)掌握⼀维数组的指针及其基本⽤法。

(3)掌握指针变量作为函数的参数时,参数的传递过程及其⽤法。

⼀.实验内容(1)运⾏以下程序,并从中了解变量的指针和指针变量的概念。

(2)运⾏以下程序,观察&a[0]、&a[i]和p的变化,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程序的功能是什么?2.在开始进⼊循环体之前,p指向谁?3.循环每增加⼀次,p的值(地址)增加多少?它指向谁?4.退出循环后,p指向谁?5.你是否初步掌握了通过指针变量引⽤数组元素的⽅法?(3)先分析以下程序的运⾏结果,然后上机验证,并通过此例掌握通过指针变量引⽤数组元素的各种⽅法。

(4)编写函数,将n个数按原来的顺序的逆序排列(要求⽤指针实现),然后编写主函数完成:①输⼊10个数;②调⽤此函数进⾏重排;③输出重排后的结果。

⼆.分析与讨论(1)指针的定义⽅法,指针和变量的关系。

定义⽅法:数据类型 *指针变量名;如定义⼀个指向int型变量的指针——int *p;则我们可以继续写如下代码——int a = 4;p = &aprintf("%d", *p);在这⾥,我们定义了⼀个变量a,我们把它理解为内存空间连续的4个字节(int型占⽤4字节),则这4个字节的空间保存着⼀个数4。

&是取地址符号,即把变量a的地址(即这4个字节的⾸地址)赋给指针p (记住指针p的类型和变量a的类型要保持⼀致,否则的话,要进⾏类型转换)。

这样⼦,指针p就保存着变量a的地址。

我们如果把指针p当做内存空间⾥⾯另外⼀个连续的4个字节,那么这4个字节保存的数就是变量a的地址。

printf("%d",*p)和printf("%d",a)的结果是⼀样的。

2020年中考物理必考25个实验考学练实验14探究浮力大小影响因素实验(含解析)

2020年中考物理必考25个实验考学练实验14探究浮力大小影响因素实验(含解析)

实验十四、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实验目的】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器材】透明玻璃筒、鸡蛋、食盐、弹簧测力计、金属圆柱体、细线、烧杯、小石块【实验原理】称重法测浮力: F 浮=G-F【实验步骤】①把鸡蛋放入盛水的透明玻璃筒中,鸡蛋沉入筒底,然后向水中撒盐并搅动,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

②用弹簧测力计提着金属圆柱体慢慢浸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 ③用弹簧测力计提着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改变其深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实验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考点方向】1、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到了“称重法”测浮力:=-F G F 浮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小,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2、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把多因素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问题。

3、注意完全浸没和不完全浸没对实验的影响。

4、实验原理:称重法。

5、弹簧测力计自身重力和细线以及盐水的浓度会对实验产生一定的误差。

6、换用不同的物体和液体重复实验目的是: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出影响浮力大小影响的普遍性规律。

7、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不知之处是:读取数据时易受晃动而影响测量结果。

8、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根本因素是:排开液体的重力。

9、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其他因素一定时,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10、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其他因素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11、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创新母题】:为探究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和深度的关系,小明和小华把装满水的溢水杯放到台秤上,溢水杯口下方放置一空量筒。

用细线系住金属块并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力计示数为G.然后将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且始终不与杯接触,如图。

(1)金属块浸没前的过程中,测力计示数逐渐变小,说明浮力大小逐渐。

实验14用惠斯登电桥测电阻

实验14用惠斯登电桥测电阻

136实验14用惠斯登电桥测电阻惠斯登(Wheatstone)是英国科学家.他于1843年最早用电桥电路测量电阻,因此称他所用的电路为惠斯登电桥.电桥电路是一种基本电路,在测量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在一般用惠斯登电桥测量1~105Ω范围内的电阻.[目的]1.学习惠斯登电桥测量电阻的原理和方法.2.会用自组电桥和QJ23型惠斯登电桥测量电阻,掌握交换法、电学平衡法,理解电桥的灵敏度.3.掌握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原理]惠斯登电桥的基本电路如图14-1所示.把三个可调的标准电阻R 1、R 2、R 3和一个待测电阻R x 连接成四边形ABCD ,四边形的每一个边称为电桥的一个臂.在四边形的一对顶点A 和C 之间接有直流电源E 和可变电阻R n ,在四边形的另一对顶点B 和D 之间接有检流汁G .所谓“桥” 一般指的是连接B 、D 顶点之间的电路,由检流计G 直接比较这两点的电势.若B 、D 两点的电势相等,称为电桥平衡;反之,若B 、D 两点的电势不相等,称为电桥不平衡.改变可调的标准电阻R l 、R 2和R s 的阻值,就有可能使得B 、D 两点的电势相等,此时检流计中没有电流通过,即I g =0,由于U AD =U AB ,所以有I 1 R 1=I 2R 2 (14-1)由于U DC =U BC ,所以有12I Rx I Rs = (14-2)把(14-1)和(14-2)式相除,有21x s R R R R =,即 21x s r s R R R K RR == (14-3) R 1和R 2称为比率臂,R s 称为比较臂,K r =R 1/R 2称为电桥的量程倍率(又称量程因数).(14-3)式称为电桥的平衡条件,它将待测电阻R x 用三个已知的标准电阻的阻值表示了出来.可见,当电桥处于平衡状态时,桥臂上的四个电阻之间存在一个非常简单的关系:R x /R l =R s /R 2.此时,不论流经桥臂的电流大小如何变化,都不会影响这个关系.由以上分析可知,电桥在不接通电源时,检流计的指针指零;接通电源而电桥达到平衡时,检流计指针仍然指零.这种在平衡点、零点或是相互抵偿的状态附近,实验会保持原始条件,从而避免一些附加的系统误差的实验方法称为零示法或零位法[注].用零示法的测量装置都有一个指零仪或指零装置,用来判断测量装置是否达到了平衡状态(或零[注]参见龚振雄编著,《漫画物理实验方法》,P66,科学出版社,1991.137点、抵偿点).指零仪不改变测量装置的工作状态,理论上它不产生系统误差,可以实现高准确度测量.指零仪本身不表征任何测量结果,真正的测量结果都要通过一个或一组标准量来表示,这就实现了比较测量的方法.因此,惠斯登电桥测电阻的实验同时采用了零示法和比较法.调节电桥平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取量程倍率K r 为某一定值,调节R s 的大小;另一种是保持R s 的大小不变,调节量程倍率K r 的值.在本实验中采用的是前一种方法.(二)电桥的灵敏度对已平衡的电桥,如果比较臂电阻R s 改变△R s 时,检流计的指针偏离平衡位置n ∆格,则定义电桥的灵敏度为nS R∆=∆ (14-4) 显然,电桥的灵敏度越大,对电桥平衡的判断也越准确.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注]:选用低内阻、高灵敏度的检流计,适当增加电桥的工作电压E ,适当减小比较臂电阻R s ,均有利于提高电桥的灵敏度.(三)用交换法消除比率臂的误差保持R 1和R 2不变,把R s 和R x 的位置交换,调节R s 使电桥再次达到平衡,设这时R s 电阻值变为sR ',根据电桥平衡条件有 21x s R R R R '= (14-5) 联立(14-3)式和(14-5)式,得x R =(14-6) 由于(14-6)式中没有R 1和R 2,这就消除了由于R 1和R 2不准确而引起的系统误差.这种把测量中的某些条件交换,如将测量对象的位置相互交换,或者将测量反向进行,使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对测量的结果起相反的作用,从而抵消了系统误差的方法称为交换法或交替法.这也是消除系统误差的基本方法之一.[装置介绍](一)AC5型直流指针式检流计这种检流计属于磁电系列便携式电表.根据内阻与分度值的不同而有不同型号.本实验中所用的检流计面板如图14-2所示.为了消除读数时的视差,检流计采用刀形指针⑥和反射镜相配合的读数装置.当小旋钮③移向红色圆点位置⑤时,动圈即被短路,短路而产生的电磁阻尼可使与指针相联的可动部分迅速制动,这样防止可动部分的张丝等部件因机械振动而引起的变形.检流计除接线柱①外,还有“电计”按钮⑦和“短路”按钮⑧,在使用过程中如果需要短时间将检流计与外电路接通,可将“电计”按钮摁下即可;若需长时间接通,可将“电计”按钮摁下并顺时针转90º,此时按钮不再弹起,称为“锁住”.若使用时检流计指针不停摆动,可将“短路”按钮摁一下,在电磁阻尼作用下指针立即停止摆动.使用时先将接线柱与外电路接通,将小旋钮③轻轻移向白色圆点位置④,这时指针[注] 参见潘人培,董宝昌主编,《物理实验教学参考书》,P124,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38如不在零点位置,可用零点调节旋钮②仔细调节.摁下电计按钮,检流计即被接人电路.使用完毕后必须将小旋钮③移向红色圆点位置⑤,并将“电计”按钮和“短路”按钮放松.(二)便携式直流单臂电桥1. QJ23型便携式直流单臂电桥其线路图如图14-3(a ),对应的面版图如图14-3(b ).面板图中右边四个旋钮用来调节R s ;左上角的旋钮用来调节量程倍率K r ;左下角是检流计,检流计上方有机械调零旋钮用来调节无电流通过时指针指零;其余接线柱和按钮的功能如下:R x :被测电阻接线柱.B +、B -:外接电源接线柱.若只用该电桥的内部电源时,应用联接片接在这两接线柱之间.G 外接:外接检流计接线柱.从这里可以外接灵敏度更高的检流计.若用内附检流计时,应用联接片接在这两个接线柱之间.G 内接:用外接检流计时,需用联接片接在这两个接线柱之间.电桥使用完毕也应将联接片接在这两个接线柱之间,使内附检流计短路.B 按键:电源按键开关.摁下此键则电源接人电路.若需长时间接通电源,摁下此键后再顺时针转90º即可锁住此键.G 按键:摁下此键时检流计接入电路.若需长时间接通检流计,摁下此键后再顺时针旋转90º即可锁住此键.QJ23型电桥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准确度等级可参见箱底板上的铭牌.例如使用内部电源和内附检流计,量程倍率K r 取1、0.1、0.01,测量范围分别为1 000~9 999Ω,100~999.9Ω, 10~99.99Ω时,该电桥以百分数表示的准确度等级指数C =0.2.2. QJ23A 型便携式直流单臂电桥其原理和各部件的作用与QJ23型相同,面板如图14-4所示,与面板图14-3(b )相比,只是旋钮、接线柱及按键的位置有变化:中部并排的四个旋钮用来调节R s;右上方的旋139钮用来调节量程倍率K r ;检流计在左上方,检流计上方有机械调零旋钮用来调节无电流通过时指针指零;左上角是外接检流计G 外接线柱,用外接检流计时,将其下方转换开关打向G 外,如用内接检流计,将转换开关打向G 内;右上角是外接电源接线柱B 外,用外接电源时, 将其下方转换开关打向B 外,如用内接电源, 将转换开关打向B 内;面板下方的B 按键、G 按键、R x 接线柱的作用同QJ23型.测量电阻用直流电桥的仪器误差由国家标准GB/T3930-83规定 (参见附录2-8).在参考条件(或称标准条件)下确定的基本误差的极限 图14-4l i m 10010N x R C E R ⎛⎫=+ ⎪⎝⎭(14-7)式中C 为用百分数表示的等级指数;R x 为电桥标度盘示值;R N 为基准值,除非制造单位另有规定,基准值为测量时所用量程内最高电阻值的10的整数幂.对于QJ23型电桥,量程内最高电阻值为9 999Ω×K r ,由此R N =10 000×K r ,K r 为量程倍率,因此在参考条件下仪器的误差由上式得()m lim 0.2() 1 000100x r x R E K R ∆==+Ω (14-8)惠斯登电桥测量电阻的不确定度主要由Δm (R x )决定,由(0-3-7)式,R x 的标准不确定度()()Ω+=∆=x r x x R K R R u 000131002.03)(m (14-9)国家标准对单一影响超过参考条件而在标称使用范围的极限内,其他影响量都保持在参考条件下时,所产生的变差作出了规定.这时仪器的误差为基本误差的极限与变差的极限之和.[例题] 在环境温度为29℃,相对湿度为50%条件下,用QJ23型电桥的K r =0.01挡,相应的C =0.2,电桥平衡时标度盘示值为16.78Ω(即比较臂电阻R s =1 678),用电桥内接电源(电压为4.5V ,是额定值).估算测量的不准确度.解:由附录2—8可知,除温度超过参考条件(20±1)℃而在标称使用范围极限内(20±10)℃,其他影响量都符合参考条件,由此产生的变差为基本误差的100%,根据(14—8)式得140()lim 0.2()200%2 1 0000.0116.780.107100m x R E ∆=⨯=⨯⨯⨯+≈Ω 由(14-9)式得()Ω≈==∆=06.0062.03107.03)(m x x R R u 相对标准不确定度()00r 4.078.16062.0≈==x x R R u u ()Ω±=∴06.078.16x R在此环境条件下,如果用K r =0.1挡测量此电阻,这时标度盘示值为16.8Ω(R s =168Ω),根据(14-8)式()m lim 0.2()200%2 1 0000.116.780.470.5100x R E ∆=⨯=⨯⨯⨯+=≈Ω ()Ω≈==∆=3.027.0347.03)(m x x R R u()00r 6.178.1627.0≈==x x R R u u()Ω±=∴3.08.16x R可见,在同样准确度条件下,所选用的量程倍率越大,测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就越大.因此用QJ23型或其他各种直流电桥测电阻时,必须合理选择量程倍率,使比较臂电阻的第一盘(即阻值最大的旋钮)的示值不为零.[实验内容](一)用自组电桥测电阻按图14-1放置好各仪器然后接线.其中R l 、R 2和R s 为电阻箱,R n 为滑线变阻器.当R 1和R 2阻值不同时,便得到不同的量程倍率K r . K r 选好后,调节R s 使电桥平衡.限流电阻R n 应先调到最大.1.待测电阻为几十欧姆时,取K r =0.01(如R 1=10.0Ω,R 2=1 000.0Ω).合上开关K ,接通电源,再跃接(即断续接通)检流计的“电计”按钮,看检流计指针是否偏转.若R s 为某一值时,检流计指针偏向一边;当R s 变为另一值时,指针又偏向另一边;则R s 必定在这两个值之间.逐步改变R s 使指针的偏转逐步减少,直到电桥初步达到平衡.为了增加自组电桥的灵敏度,这时减小限流电阻R n 的阻值,使R n 为零,再调节R s 使检流计指针指零.2.记录下K r =R 1/R 2和R s 的值,由(14-3)式算出R x . R x 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2/133222211cr ⎥⎥⎦⎤⎢⎢⎣⎡⎪⎪⎭⎫ ⎝⎛+⎪⎪⎭⎫ ⎝⎛+⎪⎪⎭⎫ ⎝⎛==R R u R R u R R u R R u u x x (14-10)式中u (R 1)、u (R 2)、u (R 3) 分别是R 1 、R 2、 R 3的标准不确定度,主要由电阻箱的仪器误差决定的B 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构成(其估算方法参见实验5和附录2-6). R x 的合141成标准不确定度cr )(u R R u x x ⋅=.写出测量结果的完整表达式.3.按上述步骤测量另一个电阻x R '(阻值为几千欧姆),此时K r 取1.将以上数据填入表14-1中.(二)用交换法测xR ' 交换xR '和R s 的位置,把电桥调到平衡,记下这时的R s 的值s R ',由(14-6)式算出xR '.其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可按下式估算 ()()()()2/122cr 21⎥⎥⎦⎤⎢⎢⎣⎡⎪⎪⎭⎫ ⎝⎛''+⎪⎪⎭⎫ ⎝⎛=''='s s s s x xxR R u RR u R R u R u (14-11)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x s s xR u R R R u '⋅'='cr )(.将测量结果填入表14-2,并写出测量结果的完整表达式.(三)用便携式电桥测电阻1.结合装置介绍和便携式电桥底部铭牌上的说明熟悉仪器,调整检流计机械凋零旋钮,使检流计指针指零.2.将被测电阻接到R x 接线柱上,适当调节量程倍率K r 的值,注意倍率一定要选好,使测出的电阻值应有四位有效数字.跃接按键B 和G ,在电桥接通的情况下仔细调节R s ,使电桥达到平衡.未知电阻的阻值R x =K r R s .3.按上述方法测量另一个电阻x R '.再将x R 和x R '串联和并联,分别测出其等效电阻.将以上数据填入表14-3并根据(14-3)式、(14-8)式、(14-9)式和变差的大小,算出测量值和不确定度,写出测量结果的完整表达式.4.使用完毕,应将B 按键和G 按键放松.对QJ23型应将检流计的“外接”断开,“内接”短路,保护检流计.[注意事项]1. AC5型检流计使用完毕必须将小旋钮③旋至红色圆点位置,将“电计”和“短路”按钮放松.2.实验中G 及“电计”按键一般采用跃接,只有当检流计的指针偏转较小时,才能将AC5型检流计的“电计”按钮或便携式电桥的G 按键锁住.3.便携式电桥用完后,务必放松B 按键,否则内部电源将长期放电,使电池报废并损坏仪器.[数据表格][思考题]1.电桥测电阻时,若比率臂选择不好,对测量结果有什么影响?2.交换法为什么能消除比率臂误差的影响?3.试证明当电桥达到平衡后,若互换电源与检流计的位置,电桥是否仍保持平衡?4.电桥平衡后,当R s再改变△R s时检流计的指针偏转△n格.当限流电阻R n的值为最大或零时,根据(14-4)式计算自组电桥的灵敏度S是否有变化?142。

14《示波器使用2》实验指导书

14《示波器使用2》实验指导书

1. 预习写出双踪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双路直流稳压电源、交流毫伏表各仪器前面板的旋钮名称、功能及作用。

写出使用示波器测量波形电压和频率的方法。

并阅读这些仪器的技术指标。

2. 实验目的(1)学会正确使用通用电子仪器及设备。

(2)学会用示波器测量电压波形、幅度、频率的基本方法。

(3)学会正确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频率、幅度的方法,熟悉dB按键。

(4)学会正确使用交流毫伏表的方法。

(5)学会使用双路直流稳压电源的方法。

(6)了解常用电子仪器主要技术指标,学习阅读仪器说明书的方法。

3. 实验仪器及设备(1)双踪示波器VD或DF型1台(2)函数信号发生器EE1642 1台(3)单交流毫伏表EM2171 1台(4)直流稳压电源DF1731SL型1台(5)数字万用表MH8201 1块(6)测试导线若干4. 实验原理在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中,最常用的电子仪器有直流稳压电源、测量仪器及仪表、函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

为了正确观察被测实验电路的实验现象、测量实验数量,必须学会一些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掌握一般的电子测试技术。

这是电子技术实验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放大器指标的测量方法下面介绍小信号线性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频率响应、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的测量。

测量时必须注意在加输入信号后,应采用示波器监视输出信号波形,在信号波形不出现失真的情况下进行测量。

1、电压放大倍数A v的测量A v=V o/V i其中V i、V o分别为放大器的输入、输出电压。

测量出V i、V o即可计算出A v 。

可用示波器、晶体管毫伏计等仪器测量V i、V o。

测量时需注意测量仪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要求。

2、频率响应的测量频率响应是测量电压放大倍数A v随信号频率f变化的关系,如图A-6所示。

测量方法有逐点法和扫频法。

图A-6 低频小信号放大器的频率特性(1)逐点法。

测试方框图见图A-7,用可变频率和幅度的正弦信号发生器作为信号源加至被测放大器输入端,改变信号频率,用毫伏表监视并保持输入电压信号不变,并用毫伏表测量响应频率的输出信号电压值。

c程序设计实验教案

c程序设计实验教案

C程序设计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掌握C程序的基本结构。

2. 学会使用C语言编写简单的输入输出程序。

3. 熟悉集成开发环境(如Visual Studio、Code::Blocks等)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1. C程序的基本结构(1)编写一个简单的C程序,输出“Hello, World!”。

(2)理解主函数、变量声明、函数体等基本概念。

2. 输入输出语句(1)使用scanf()函数输入用户输入的数字,并输出该数字的平方。

(2)使用printf()函数输出学生的姓名、成绩和等级。

三、实验步骤1. 打开集成开发环境,创建一个新的C项目。

2. 在主函数中编写输出“Hello, World!”的代码。

3. 编写输入用户输入的数字,并输出该数字的平方的代码。

4. 编写输出学生姓名、成绩和等级的代码。

5. 保存并运行程序,观察输出结果。

四、实验要求1. 每位同学独立完成实验,不抄袭他人代码。

2. 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要积极思考,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

3. 实验完成后,对照实验目的,检查自己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五、实验评价1. 代码是否规范、可读性强。

2. 是否能熟练使用C语言的基本语法。

3. 是否能正确使用输入输出语句。

4. 是否能独立完成实验,解决问题。

六、实验六:控制流程(条件判断与循环)1. 实验目的理解C语言中的条件判断语句(if-else)。

掌握C语言中的循环结构(while、do-while)。

2. 实验内容编写程序实现成绩判断,根据分数输出等级(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编写程序计算从1加到指定数字的和。

3. 实验步骤创建新项目,编写判断成绩的程序。

编写一个循环,用于输入分数,并判断等级。

编写另一个循环,用于计算1到指定数字的和。

运行程序,验证结果。

4. 实验要求代码应包含清晰的逻辑判断和循环控制。

要求程序能够处理用户输入的无效数据。

5. 实验评价判断语句和循环结构的正确使用。

程序对于不同输入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程序设计语言实验指导书12版

程序设计语言实验指导书12版

《程序设计语言》实验指导书徐东燕编北方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2年9月目录实验一 C语言编程环境熟悉及简单程序的编写(验证型实验,2学时) (3)实验二分支结构程序设计(设计型实验,2学时) (6)实验三循环结构程序设计(设计型实验,2学时) (8)实验四函数程序设计(设计型实验,2学时) (10)实验五数组程序设计((设计型实验,2学时) (12)实验六指针程序设计(设计型实验,2学时) (14)实验七结构体程序设计(设计型实验,2学时) (15)实验八程序结构与递归函数(综合性实验,2学时) (16)实验九指针进阶及综合程序设计(综合型实验,2学时) (17)实验十文件的程序设计(设计型实验,2学时) (18)参考文献 (20)课程编号:11101203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管专业课程总学时:76 实验课学时:20开设实验项目数:10实验一C语言编程环境熟悉及简单程序的编写(验证型实验,2学时)一、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环境1.熟悉Cfree开发环境或Visual C++ 6.0的使用环境;2.掌握Cfree开发环境或Visual C++ 6.0环境下建立C程序的步骤;3.掌握C程序在Cfree开发环境或Visual C++ 6.0环境下的编辑、调试和运行的步骤、方法;4.理解C程序的一般结构;5.理解并掌握程序的顺序结构程序设计;6.在Cfree开发环境或Visual C++ 6.0环境下编写并运行基本的C程序;7.理解程序调试思想,能修改简单的C语法错误;8.掌握算术、赋值表达式,输入输入语句和简单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环境1.微机每人一台,要求PⅢ以上处理器。

2.windows2000/xp操作系统。

3.Cfree开发环境或或Visual C++ 6.0开发环境。

三、实验预习与准备1.计算机基本操作练习。

2.Cfree开发环境或Visual C++ 6.0软件使用预习。

实验14 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实验14 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知,磁通量变化得越快产生的电流越大。由 v =2gh 得 v=
,距线圈上端高度越大,到达线圈时速度越大,产生的电流峰值越大。磁铁
为同一条形磁铁,磁场强弱与电流峰值的关系,该实验无法验证,A 错误,B 正确。
铜线圈匝数、铜线圈所围面积,这两次实验均保持不变,无法验证它们与电流峰值
实验14
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梳理必备知识 回归教材
一、实验目的
1.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习利用电流计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探究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探究电路如图所示,探究出电流从电流计的“+”“-”接线柱流入方向与指针
的偏转方向的关系,从而用该电流计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1)如图,把一铜线圈水平固定在铁架台上,其两端连接在电流传感器上,能得到该铜线圈
中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利用该装置可探究条形磁铁在穿过铜线圈的过程中,产生
的电磁感应现象。两次实验中分别得到了如图甲、乙所示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线(两
次用同一条形磁铁,在距离铜线圈上端不同高度处,由静止沿铜线圈轴线竖直下落,始终
螺线管A、滑动变阻器、开关与电池构成闭合回路;螺线管B与电流计构成闭合电路,螺线管B套在螺
线管A的外面。
(2)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一步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螺线管与电流计构成闭合
电路。正确连接好实验电路后,将条形磁铁N极朝下插入螺线管,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右偏。
①将条形磁铁N极朝下拔出螺线管,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
线管A的外面。
(2)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一步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螺线管与电流计构成闭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C++程序设计上机实践实验名称指针(2)
班级机械11-6姓名XX学号1111仪器组号实验日期
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目的2.实验内容3.实验步骤
行结果5.流程图6.实验体会
1、实验目的:
掌握指针类型的概念,正确使用指针变量、指针数组、字符串指针和各种二级指针,掌握指针的运算。
if(t>=10)
s[i++]=t-10+'A';
else
s[i++]=t+'0';
n=n/r;
}
s[i]='\0';
}
void fun2(char *s)
{
char ch;
int len=strlen(s);
for(int i=0;i<len/2; i++)
{
ch=s[i];
s[i]=s[len-i-1];
}
4.运行结果:
输入123时,输出二进制为1111011,输出的八进制为173,输出的十六进制为7B。
5.实验体会
了解了指针的定义与使用,明白了指针的强大功能,掌握指针的定义和使用,掌握指针与数组的相互关系,掌握指针作为函数参数的函数定义以及调用方法,掌握字符串指针的定义和使用。最后,更加喜欢学习C++了。
教师评价



及格
不及格
教师签名
日期
2、实验内容:
完善S14_2的程序,并写出运行结果。根据程序要求,完善程序后输入源程序,编译连接,并写出运行结果。
#include<iostream.h>
#include<string.h>
void fun1(char *s, int n, int r)
{
int i=0,t;
while(n)
{
t=n%r;
s[len-i-1]=ch;
}
}
void main(void)
{
char s[200];
int n, r;
cout<<"请输入您想转换的十进制数:";
cin>>n;
cout<<"您想将十进制数"<<n<<"转换成多少进制的数? ";
cin>>r;
fun1(s, n, r);
fun2(s);
cout<<"十进制数"<<n<<"转换成"<<r<<"进制的数,结果为: "<<s<<end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