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五一节假期温馨提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 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时空观念: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了解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体制。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
家国情怀:了解中国历代王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
认识古代中国的外交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必备知识】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秦朝
1、周边民族:①东北夫余、乌桓;②北方匈奴;③西北羌、氐;④南方夷、越
2、管理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3、管理措施:①北逐匈奴,修筑长城;②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二】汉朝
1、管理机构: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关系
(1)北方:①汉初对匈奴和亲政策②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取得大胜;
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
(2)西域: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3)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3、边疆政策: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三】隋唐
1、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①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③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2、隋朝的边疆政策
①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各族先后归附。
②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
(589年百越冼夫人迎韦洸进入广州,被封为谯国夫人)。
③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④加强与流求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3、唐朝边疆政策
①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②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唐太宗)、北庭都护府(武则天),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知识链接:唐处理民族关系
(1)唐与突厥(战争→设置机构)
①东突厥:隋末中原动乱,东突厥南侵,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②西突厥:640年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高宗时灭亡西突厥;武则天时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2)唐与回纥、靺鞨(册封)
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唐与吐蕃(和亲、会盟):①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② 9世纪中期唐与吐蕃会盟。
【四】宋朝民族关系:长期并立
(1)并立: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2)吸收: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3)交融: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过。
【五】元朝
1、背景: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
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民族政策: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
的差别对待政策。
3、管理机构
①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②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税。
【六】明朝
1、管理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2、修长城: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
3、开放马市: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4、边疆管理
①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②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③在西南:设土司。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4、对西藏的管理: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
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知识链接: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1)对蒙古(鞑靼、瓦剌):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②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经俘虏明英宗(土木之变)。
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直到明末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
(2)对藏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对东北: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七】清朝的民族关系
①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②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与蒙古族的合作;
③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④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⑤在西南,沿袭土官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流交往。
【二】秦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汉朝已经打通陆海通道。
(1)陆路
①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
②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2)海路
①从合蒲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②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予“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三】隋唐
1、概况: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2、陆路:西域商路通畅
①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管理通商事务;
②唐朝通过与大食接触把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3、海路:交往活跃
①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发到达赤土国,国王遣其子随常骏来中国;
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将唐文化带到日本。
【四】宋朝
(1)陆路:交通阻隔
(2)海路:海运发达①恢复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②开辟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③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五】元朝:陆海通道都很畅通。
例如,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来华,在中国生活17年,然后由泉州经海陆回到威尼斯,后来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
【六】明朝(1)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2)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止。
【七】清朝:对外关系缓慢转型
(1)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18世纪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遭拒。
【知识小结】梳理教材,结合所学,在导学案地图上标注边疆管理的措施并归纳其特点。
【重点探究】
探究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材料一:材料1:乃分处(匈奴)降者于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材料二:(西域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
之。
——《汉书·西域传》(1)据材料一、二分析汉代边郡和都护制度的特点?
材料三:材料隋唐两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各边疆民族地区。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
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异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
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
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
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2)根据材料三指出唐代的制度设计何以体现“开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朝的羁縻政策作历史解释。
材料四: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元代如何“强化”边疆治理?
材料五: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清政府则要求内属蒙古“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
——杨永俊《我国古代民族羁縻统治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探究》(4)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对历代治边的“继承”和“创新”如何体现?
探究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
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
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
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
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这一海路反映了我国怎样的对外政策?
探究三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与朝贡体系
材料一
材料二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正式到访中国,条约体系和朝贡体系方发生了全面的碰撞。
——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探讨这三个外国人在中国的命运为何不同?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近代朝贡体系落下帷幕的原因?
第11课限时训练
1.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六篇关于少数民族的列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先例。
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都被司马迁追述为黄帝的子孙后代。
司马迁的民族思想突出反映了A.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B.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C.北方民族大交融出现D.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2.出身氐族的前秦皇帝苻坚宣称:“朕方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
”光大明朝“大一统”局面的明成祖也称:“华夷本一家,朕奉天命为天子,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者,皆朕赤子,岂有彼此。
”二人思想的共同出发点是
A.宣扬君权神授 B.加强中央集权
C.规范等级秩序 D.维护政权稳定
3.《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B.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C.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4.1004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
”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
A.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B.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
C.辽获得财富有利经济发展D.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5.明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而宋之南渡,其利尤溥。
自和好后,与金国博易。
三处榷场,其岁人百余万缗。
”榷场的设置
A.增加了宋朝财政负担B.推动了城市发展
C.结束了宋金敌对状态D.促进了民族交融
6.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四十九年,汉民增加到五十五万人,到道光五年,增加八十八万人,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精耕细作技术传播到边疆B.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C.经济重心呈现北移的趋势D.游牧经济趋于衰亡
7.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
东周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
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
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
秦汉
为“雅言”
西晋以“洛语”为官话。
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
魏晋
雅音(官话)
A.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 B.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
C.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
8.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
这表明,当时
A.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B.加强了思想控制
C.消除了地区间的隔阂D.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
9.十六国时期,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承认中华正统的前提下所建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基本都与中原汉族政权无大的区别。
这一现象
A.体现了中华一体的政治观念 B.增强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实力
C.有利于国家统一局面的出现 D.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10.唐太宗强调“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
这一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
A.丰富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B.打断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淡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异D.解决了边疆政权对中央的威胁
11.宋朝差吏男仆按规定戴“曲翅幞头”,式样可见于宣化辽墓壁画。
契丹男子通常披发,一些比较有身份的人在宋朝开始慢慢将头发上拢,裹成“兔鹘巾”,这样的发饰与唐朝的幞头类似。
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的发展B.程朱理学的影响
C.民族交融的加深D.专制集权的强化
1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此后,只要有中外冲突事件,清政府皆敕令地方官府要“严守和约”。
这说明( )
A.晚清外交近代化呈现新旧杂糅特征B.清朝完全丧失了对外关系的灵活性
C.中国传统经世致用观念具有局限性D.清政府沦为西方列强的在华代理人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
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
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在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
……唐朝时,造纸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西方,唐也从天竺学会了熬糖法等先进技术。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用书》
材料二……1683年台湾郑氏降清,次年七月,康熙帝曾决定废止海禁,开海贸易。
……与西方国家的海上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
……(但)康熙帝又在1716年实行禁海,对海外贸易规定禁条,严加限制。
……实行海禁后,海上一片荒凉。
……广东普宁县蓝鼎元著《论南洋事宜书》,论逑闽广形势说:“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十居五六……南海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
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今禁南海,百害无利,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
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
——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
材料三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
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鲁迅《看镜有感》
(1)材料一中反映的唐朝对外政策是什么?有何重大影响?材料二指出清朝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不利影响?
(2)结合材料三鲁迅的话,说一说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化和你的认识。
第11课答案
探究一
(1)因俗而治、内外协同,军事防御为主;
(2)“开明”:少数民族在接受中央管辖的前提下享有较大自治权。
历史解释:唐朝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在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唐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羁縻政策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羁縻府州的设立,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稳定边疆社会秩序;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
(3)由间接的因俗而治到直接的行政通知,边疆治理与内地逐渐一体化。
(4)继承: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创新:多元治理;加强中央集权
探究二
原因: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③经济重心南移;④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⑤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⑥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平等贸易,和平友好。
探究三
提示:(1)原因:唐朝:海路活跃,唐帝国开放兼容;元朝:海陆畅通,元帝国宏大恢泓;清朝:闭关锁国、朝贡贸易,天朝上国、小农经济;欧洲渐成世界经济中心
(2)列强战争的侵略和条约的签订,朝贡体系逐渐解体弱,中国沦为殖民体系的一员。
根本原因是农业文明不敌工业文明。
限时训练
1.【答案】B
【详解】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少数民族立传,说明在其认识中,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这种意识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汉代是大一统的国家,汉武帝时期对政权的巩固促进了民族融合,B正确;A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题干中涉及的是四夷而非仅仅有北方,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
2.【答案】D
【详解】明成祖的言论带有君权神授的色彩,而苻坚的言论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问题,故B项错误;依据“视夷狄为赤子”“华夷本一家”“皆朕赤子”,可知二人主张民族平等,而不是为了“规范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依据“混六合为一家”“华夷本一家”并结合所学可知,二人都主张平等的民族政策,出发点是为了维护政权稳定,故D项正确。
3.【答案】C
【详解】材料“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实质上反映了汉族先进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向心力,C正确;A错在“册封制度的确立”,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双方通婚的情况,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通过和亲,唐
朝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不是加强唐朝对吐蕃的管辖,当时唐朝并未对吐蕃进行管辖,D 项错误。
4.【答案】D
【详解】“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实现了长久的和平,这种和平有助于促进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正确;A、B、C是从澶渊之盟对民族政权当时产生的影响角度分析,而非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5.【答案】D
【详解】宋朝在边境设立榷场,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进行互市贸易,密切了经济往来,推动民间贸易的活跃,促进了民族交融,故答案为D项;榷场的设置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榷场属于边境互市贸易,对城市发展没有起到推动作用,排除B项;榷场的设置没有结束宋金敌对状态,排除C项。
6.【答案】B
【详解】材料指出,长城沿边地区汉民的数量从无到不断增加.到形成蒙汉杂处,经济上形成了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这反映了蒙汉民族之间的人口融合、经济融合,B正确;精耕细作农业在清朝之前就已经传播到边疆,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经济重心是否北移的问题,而且经济重心在南宋就完成了南移,此后并无北移,排除C项;北方边疆出现农业经济,并不能反映传统游牧经济衰败,两者不是此消彼长关系,排除D。
7.【答案】B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反映了朝代更替、都城迁移与官方语言的融合发展紧密相关,这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全国文字的统一在秦朝时期实现,故A项错误;C项中的消除说法绝对化,排除;材料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
8.【答案】D
【详解】从材料中的“而是‘某郡某县'人”“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所出现的这种现象推动了民族融合,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故答案为D 项;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A项;这种现象与加强思想控制没有关系,排除B项;C项中的“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
9.【答案】A
【详解】少数民族承认中华正统建立政权可知体现的是体现了中华一体的政治观念,A正确;材料内容与军事实力无关,故排除B;少数民族政权承认中华正统,无法证明有利于统一还是分裂,故排除C;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各少数民族承认中华正统,中华文化与主旨不符,故排除D。
10.【答案】A
【详解】唐太宗认为对少数民族“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既如果能够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就能够促进“大一统”,丰富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故选A;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B;材料并非强调民族差异的淡化,而是强调民族情感,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这一理念产生的效果,排除D。
11.【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宋朝差吏男仆按规定戴‘曲翅幞头’,式样可见于宣化辽墓壁画。
契丹男子通常披发,一些比较有身份的人在宋朝开始慢慢将头发上拢,裹成“兔鹘巾”,这样的发饰与唐朝的幞头类似”可知,汉人的穿戴式样出现在辽代墓葬壁画中,契丹人的发式也受到了汉族的影响,说明民族交融的加深,所以C正确;材料涉及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融合,没有体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A错误;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加深,这与“程朱理学的影响”无关,所以B错误;“专制集权的强化”与材料内容无关,所以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