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村广州花都塱头古村,一位民间收藏家的松月山房生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村⼴州花都塱头古村,⼀位民间收藏家的松⽉⼭房⽣活⼴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在塱头古村,⼀位民间收藏家的故事。

在传统与现代⽓息交织的塱头村⾥,有⼀位来⾃台湾的范淦昌,他带着多年来收藏的藏品,来
到塱头这个古村落进⾏活化改造⼯作。

他租下了包括6家“锅⽿墙”建筑在内的10间房屋,重新装
修布置,分别打造成藏馆与民居。

现在布置成藏馆的,是村中有名的“进⼠屋”。

民居就被范淦昌
起名为“松⽉⼭房”,他就住在⾥⾯。

随着经营发展,他还陆续再租房屋,打造出更多的收藏馆、
咖啡馆、茶馆、私房菜馆和民宿五⼤类型建筑,将更多的⼈吸引到塱头村⾥来参观旅游居住。

三年前对塱头⼀见钟情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离家乡这么远的塱头村时,范淦昌说: “我对古村有独特的情怀,跟⾃⼰喜欢
传统⽂化有很⼤的关系,这⾥是我灵魂的归宿”。

⼗⼏年前,他便变卖了在台湾的房产与⼟地,
专门前往上海收购价值⼀千多万的藏品,为的就是有⼀天能寻找到⼀个地⽅,让他可以把这些
藏品派上⽤场,打造出⼀个传统⽂化基地,让和他⼀样有传统⽂化情结的⼈,在⾥⾯⽣活与感
受。

三年前,范淦昌应在塱头村开明伦书院的朋友邀约第⼀次踏⼊塱头村时,便知道⾃⼰已经找到
了这个地⽅。

他坚定地说,“塱头村就是我的画布,我要⽤我多年来的收藏赋之予美丽⾊彩,吸
引更多的⼈来看到这些保留完好的古建筑以及感受古代⽂⼈⽣活的地⽅。

”他对笔者娓娓道来:
现在的城市都是千城⼀⾯,⾛到任何⼀个城市看起来⼏乎⼀模⼀样。

没有⾃⼰家乡的个性,没
有⾃⼰民族的特⾊,只是照板抄袭国外的建筑风格。

曾经听⼀位知名建筑师说:“住在庸俗的建
筑房⼦⾥⾯,其⼈必庸俗。

”现在有的⼈为什么俗不可耐,和他们⽣活的环境有绝对的关系。


为外境是由内⼼所显现。

以前条件不成熟,想古村只能是天⽅夜谭,不可能做到的事。

试想要
住在从前⼤户⼈家的宅院⾥,那是得多么的有钱,多么的富贵荣华,才能享受它带来的舒适和
华美享受,⼀般⼈想都不敢想,何况去拥有它。

进⼊知天命的岁⽉,我就开始在寻求⼀处古朴
宁静,能够让我安养⾝⼼的环境;⼏年来⾛过千⼭万⽔,看过全国⽆数古村、古镇,最后皇天
不负苦⼼⼈,我⼼中理想的梦中情⼈出现。

塱头古村朝思暮想,魂牵梦萦,终于让我有想便成
缘。

这就是范淦昌的肺腑之⾔。

⼆⼗年来,范淦昌对多种传统⽂化元素的特性和美学,如品茗、焚⾹、插花、掛图、盆栽、雅
⽯、古董家具、瓷器、门板等进⾏了不断地揣摩研究和演练,⼼中早已对活化村中的古屋有了
清晰的轮廓和宏伟蓝图。

当你⼀踏⼊被范淦昌精⼼改造过的房⼦,你便见四处都摆放着各⾊不⼀样的藏品:瓷器、置物
柜、烛台、书画等等,这些藏品与屋中的盆栽、流动喷泉等融为⼀体,古屋中泛着⽆限⽣机。

当你置⾝于其中时,你会为博⼤精深的古代建筑所沉迷,也能感受到⽂⼈⽣活⽓息的清朗。

发展前期得益于友⼈的相助
⼀开始,范淦昌的计划并不是⼈们想像中的那么容易开展,是充满了挑战和艰难。

刚来到塱头
村时,他因之前的事业遇到瓶颈,⾝上并没有多余的钱,就连租旅馆居住也略显困难。

他和两
位福建的学⽣在古村考察了两天,盘缠⽤尽,但是在这⾥举⽬⽆亲,⽣活成了问题。

准备离开
塱头村时,师⽣三⼈拉着⾏李⾛在巷⼦⼝时,遇到了⼀位黄姓村民,得知他因为住宿问题不能
解决,便免费给他⼀间房⼦居住,解决燃眉之急,这件事让范淦昌感动⾄深,更坚定了留下来
古村发展的决⼼。

就是这样,他定居在古村⽣活,每天除了读书、思考和接待朋友之余,他都
会在古村四处⾛动,看看古建筑,了解这个村⼦的⽂化底蕴和历史沿⾰。

在这⼀年的期间积累
能量,统合资源,好让⾃⼰的设计专业得以充分展现。

现在,范淦昌已经着⼿开始活化剩下的房⼦了,但是资⾦的问题,他还在等待着能够⼀起合作的⼈。

因为这边私塾⽂化浓厚,他准备协助两家书院进来,将翻修、设计好古屋给进驻进来的书院免费⽤,弘扬村中的私塾⽂化。

吴丽君是在偶然的机会中认识范淦昌的,她觉得他⾮常特别,也⾮常⼤胆。

她说:“⼀般⼈很少会来到这样偏僻的古村落,投⼊了⾃⼰的全部藏品与⾦钱,只为不忍看着这些建筑就此埋没,我很佩服他,也很谢谢他发展我们花都古村落的⽂化。

但是我担⼼他是否能够⽤⾃⼰的⼒量让塱头村活起来。


范淦昌与吴丽君在藏馆
⽽在朋友的介绍下参观过范淦昌布置的房⼦的王秋云被打动了。

“原来这些房屋很破旧,没有⼈⽓,我们来看可能也只是看⼀眼就⾛了,但是⾛进范⽼师设计的这两家,不仅让⼈眼前⼀亮,还感觉进去了古代的书⾹门第之家。


在近3个⼩时的采访谈话中,范淦昌⼀直念着的,便是“积善”与“读书”⼆词。

他认为,做⼈就要积善与读书,⽽他⽤⾃⼰藏品与⾃⼰知道的传统⽂化来活化塱头村,也正是这两个词的体现。

他对塱头村的未来很有信⼼。

“我会把塱头村特⾊的房⼦,都布置得贴合古⼈书⾹⽂化的同时,满⾜现代环境的需要。

我希望游客来了,都不愿意⾛。

”采访临别时,他特别同笔者表露⼼迹:“塱头古村已经牢牢地掳获我的芳⼼。

它遗世独⽴于⽆数世代,寂寞孤独的在风⾬中飘零,在长长的⽇⼦⾥等待我的出现,看懂它,并且拥抱它,尽⾃⼰所有的本事,恢复它昔⽇的风华绝代。

我准备与它共舞,让未来的⼈⽣,活成⾃⼰想要的样⼦”。

为此,好友⼩美特题范淦昌结缘塱头古村诗⼀⾸:
此⾝有梦书⾹⾥,⼀⽇因缘古地⾏。

犹喜幽幽皆合意,经年夙愿此中成。

诗词爱好者罗乃坚也撰楹联⼀副:
游⼦潜⼼,积善世途寻往事;
故园素性,崇仁民俗忆前贤。

范淦昌有如此对收藏和活化⼈⽂历史⽂化情怀之执著追求精神,笔者在此衷⼼祝愿范淦昌的收藏事业更上⼀层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