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二鸟赋第四段赏析【唐代】韩愈骈体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封建统治者为供自己享乐,总是巧取豪夺,搜罗奇珍异玩,名花异草之类,官宦臣僚们往往借此邀宠取 媚,派出爪牙四处掠夺,弊害百端,民不堪命。离开长安,回归河阳故乡的韩愈,在途中又遇到这样一 件事:一个手拿装有一只白乌和白��鹆(一名八哥)的鸟笼的使者,沿途大呼:“这是进献给天子的!”路 人立刻避到两边,不敢正眼观看。乌和鸜鹆都是全体黑色的鸟,鸜鹆两翼稍有白点,因此把羽毛纯白的 乌和鸜鹆视为祥瑞物,贡献给帝王赏玩。韩愈见此情景,更添心中悲愤。他将自己的不幸与鸟的幸运进 行比较,回想自己二十多年来读书著文,无愧于“道”,但是,进身无门,不得仕进,自己“曾不得名 荐书”,和下级官吏一同排列朝廷之下,“以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 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韩愈将人和鸟比,人而不如鸟,这种鲜明的对照, 使他深感不平,因此“为赋自悼”。
国学 骈体文
感二鸟赋
第四段
唐代 韩愈
作品赏析
• 公贞元十一年正月至三月,以前进士三上宰相书,不报。时宰相赵憬、贾耽、卢迈,宜其不遇也。五月 东归,遇所献二鸟,感而作。公之赋见于集者四,大抵多有取于《离骚》之意。此篇苏子美亦谓其悲激 顿挫,有骚人之思,疑其年壮气锐,欲发其藻章以耀于世。苏语虽少贬,然《进学解》所云不虚矣。
• 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家到长安求取功名,满怀信心地想通过进士科考试的途径取得政治地位。从 贞元二年到贞元七年(791年),韩愈参加了三次进士科考试,都失败了,生活也陷入困顿之中。贞元八 年(792),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科考试,终于考中了进士。按照唐代的规定,礼部录取的进士,要经过 吏部的考试才能任官。贞元九年(793年),韩愈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辞科考试,结果失败了。他请求权贵 们给予援引,结果也到处碰壁。贞元十一年(795年)正月到三月,韩愈曾接连三次上书宰相,陈述自己 “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的窘况,请求宰相给予他致仕的机会,然而也毫无 结果。这年五月,韩愈怀着悲愤失意的心情离开长安而东归故乡河阳,路上遇到地方官向皇上进献白乌 和白鸜鹆。这使韩愈感到人不如鸟,于是他写了这篇赋,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 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 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 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 集》传世。Biblioteka HANK YOU!作品赏析
• 韩愈的寄怀感慨之作以道德才学之士的不平之鸣为主,抒发怀才不遇,有志难展的苦闷,表达他对腐败 现象的不满情绪。正是这类文章使他的作品熠熠生辉。《感二鸟赋》是韩愈用纯文学体裁写成的一篇寄 怀感慨之作,为韩愈28岁时离开长安时所作。
• 青年时代的韩愈胸怀大志,自贞元二年(786)到长安后,他修举子业,求举觅官,尽管他文才出众,却屡 困场屋,连续三次考进士都未考中。贞元八年(792),陆贽知贡举,请著名的古文家梁肃协助阅卷,韩愈 与李观、崔群等人受到赏识,在这一科同登进士第。但按唐朝的规定,“四举于礼部乃一得”的韩愈, “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他虽然闯过了进士考试的一关,却又在吏部的博学弘辞科前被挡住了,尤其是 当贞元十年(794)后,陆贽罢相,仕途遏塞,权奸当道,韩愈更加找不到出路,只有空怀一腔抱负。是年 正月至三月,他怀着最大的希望,又三上宰相书以求仕进,但当时的宰相赵憬、贾耽、卢迈置之不理, 他只好怀着失意愤郁的心情,黯然离京。这段经历就是他在文中开头说的,“有不遇时之叹”。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
•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 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 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 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 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 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其行已不敢有愧于道,其闲居思念前古当今之故,亦仅志其一 二大者焉。选举于有司,与百十人偕进退,曾不得名荐书、齿 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
………………………………………………………
………………………………………………………
金代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凡为文有遥想而言之者,有追忆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乱也。 《归去来辞》将归而赋耳。既归之事,当想像而言之。今日问途而下,皆追录之语,其于畦经, 无乃窒乎?“已矣乎”云者,所以总结而为断也,不宜更及耘籽、啸咏之事。退之《感二鸟赋》亦然。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感二鸟赋》初慷慨以悲歌,既而望古求配,一 归于正,公所以卒有立者,此也。六一居士摘其初辞,不求其归,而日“羡二鸟之光荣,悼一饱之 无时”。居士非好诋也,意在抑韩以伸李耳。韩不大抑,即李不大伸,学者援以为口实,则惑矣。
• 《感二鸟赋》用对比手法,写作者才高品正但不被人赏识录用,而两只无知禽鸟,“非有道德智谋、承 顾问、赞教化者”却“反得蒙采擢荐进”,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埋没人才、荒恤国政的无知而可耻的行 径。正文用感叹独白的形式来抒发作者心中对“惟进退之殊异”的不合理现象的耿耿怨气,哀叹自己命 运坎坷到连两只鸟都不如。在艺术表现上,此赋少用典故,多用口语,句式趋向于散文化,使全赋曲曲 折折,一唱三叹,通过人与鸟的鲜明对比,不仅写怀才不遇,还寄托着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开创事业的理 想。
国学 骈体文
感二鸟赋
第四段
唐代 韩愈
作品赏析
• 公贞元十一年正月至三月,以前进士三上宰相书,不报。时宰相赵憬、贾耽、卢迈,宜其不遇也。五月 东归,遇所献二鸟,感而作。公之赋见于集者四,大抵多有取于《离骚》之意。此篇苏子美亦谓其悲激 顿挫,有骚人之思,疑其年壮气锐,欲发其藻章以耀于世。苏语虽少贬,然《进学解》所云不虚矣。
• 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家到长安求取功名,满怀信心地想通过进士科考试的途径取得政治地位。从 贞元二年到贞元七年(791年),韩愈参加了三次进士科考试,都失败了,生活也陷入困顿之中。贞元八 年(792),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科考试,终于考中了进士。按照唐代的规定,礼部录取的进士,要经过 吏部的考试才能任官。贞元九年(793年),韩愈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辞科考试,结果失败了。他请求权贵 们给予援引,结果也到处碰壁。贞元十一年(795年)正月到三月,韩愈曾接连三次上书宰相,陈述自己 “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的窘况,请求宰相给予他致仕的机会,然而也毫无 结果。这年五月,韩愈怀着悲愤失意的心情离开长安而东归故乡河阳,路上遇到地方官向皇上进献白乌 和白鸜鹆。这使韩愈感到人不如鸟,于是他写了这篇赋,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 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 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 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 集》传世。Biblioteka HANK YOU!作品赏析
• 韩愈的寄怀感慨之作以道德才学之士的不平之鸣为主,抒发怀才不遇,有志难展的苦闷,表达他对腐败 现象的不满情绪。正是这类文章使他的作品熠熠生辉。《感二鸟赋》是韩愈用纯文学体裁写成的一篇寄 怀感慨之作,为韩愈28岁时离开长安时所作。
• 青年时代的韩愈胸怀大志,自贞元二年(786)到长安后,他修举子业,求举觅官,尽管他文才出众,却屡 困场屋,连续三次考进士都未考中。贞元八年(792),陆贽知贡举,请著名的古文家梁肃协助阅卷,韩愈 与李观、崔群等人受到赏识,在这一科同登进士第。但按唐朝的规定,“四举于礼部乃一得”的韩愈, “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他虽然闯过了进士考试的一关,却又在吏部的博学弘辞科前被挡住了,尤其是 当贞元十年(794)后,陆贽罢相,仕途遏塞,权奸当道,韩愈更加找不到出路,只有空怀一腔抱负。是年 正月至三月,他怀着最大的希望,又三上宰相书以求仕进,但当时的宰相赵憬、贾耽、卢迈置之不理, 他只好怀着失意愤郁的心情,黯然离京。这段经历就是他在文中开头说的,“有不遇时之叹”。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
•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 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 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 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 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 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其行已不敢有愧于道,其闲居思念前古当今之故,亦仅志其一 二大者焉。选举于有司,与百十人偕进退,曾不得名荐书、齿 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
………………………………………………………
………………………………………………………
金代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凡为文有遥想而言之者,有追忆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乱也。 《归去来辞》将归而赋耳。既归之事,当想像而言之。今日问途而下,皆追录之语,其于畦经, 无乃窒乎?“已矣乎”云者,所以总结而为断也,不宜更及耘籽、啸咏之事。退之《感二鸟赋》亦然。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感二鸟赋》初慷慨以悲歌,既而望古求配,一 归于正,公所以卒有立者,此也。六一居士摘其初辞,不求其归,而日“羡二鸟之光荣,悼一饱之 无时”。居士非好诋也,意在抑韩以伸李耳。韩不大抑,即李不大伸,学者援以为口实,则惑矣。
• 《感二鸟赋》用对比手法,写作者才高品正但不被人赏识录用,而两只无知禽鸟,“非有道德智谋、承 顾问、赞教化者”却“反得蒙采擢荐进”,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埋没人才、荒恤国政的无知而可耻的行 径。正文用感叹独白的形式来抒发作者心中对“惟进退之殊异”的不合理现象的耿耿怨气,哀叹自己命 运坎坷到连两只鸟都不如。在艺术表现上,此赋少用典故,多用口语,句式趋向于散文化,使全赋曲曲 折折,一唱三叹,通过人与鸟的鲜明对比,不仅写怀才不遇,还寄托着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开创事业的理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