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拉快跑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拉快跑读后感
第一篇:罗拉快跑读后感
因果无限牵连的世界
回忆起《罗拉快跑》中的情节,三种故事的发展路线,三种不同的结果,电影中发生的故事不仅仅是发生在罗拉和她的男友之间,还有那些乞丐、推车保姆、罗拉父亲、梅耶、单车男子、急救司机等等这些看似是故事中的一些毫不起眼的人或事情,却又因为这短短的20分钟发生的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让我们体验了三场不同结局的生死20分的速度奔跑的快感。

看了这部电影,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都不是独立的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这就像在一个宏伟的建筑之中,可能因为一个瓦片的摆放位置不合理,导致整座建筑的坍塌。

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必然会导致另外一件或者一系列事情的发展轨迹发生改变,从而得到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结果,即使在这个空间和时间你是感觉不到的,但是它也必然会发生。

在这部影片之中,导演利用了许多电影特有的手法,把一个在20分钟之内发生的故事,在这个时间段,每个人的行为和举动都有可能会影响故事的结果或者某条故事发展的路线。

我们可以拿罗拉在奔跑中第一次碰到的保姆来进行分析,在前两次罗拉奔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保姆可能因为罗拉的一次碰撞产生邪恶的想法,进而绑架婴儿,也有可能因为她的驻足咒骂遇上了一个慈善团体,逐渐走上了一个服务于大众的道路,在第三次罗拉避开了之后,她也由于自己中了彩票变成了富有的人,这些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或许都是因为罗拉奔跑过程中的碰撞与不碰撞,或许这其中的关系非常的微妙。

这些都是因果无限的牵连造成的结果。

还有那个乞丐,罗拉在前两次的奔跑当中,曾经两次和他擦肩而过,相信很多的人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多么希望罗拉能够发现那个钱袋,然后顺利的在12点之前将钱袋子送到男友的手中,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为了让人有一种快要窒息
的感觉,所以他们擦肩而过了,因此才有了之后故事的发展,这也是影片具有讽刺意味的片段。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偶然发生的事情,有人被高空坠物砸死或者砸伤,有人在旅途中被劫持了,有人因为援救别人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有一种时间的机器可以让你把这些事情回放一边,你会发现这些看似偶然的时间的背后其实都是有着一系列的事偶然发生的事情来导致这些事件的发生,仅仅是一个在小女孩手中突然飞走的气球把那个高空坠物碰落之类的小概率事件,但是这些事情确确实实已经发生了,我们也无法去改变。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可以为了让电影呈现出更加精彩的一面给观众,可以假想出各种各样的电影结局,这便造成了电影故事中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其实还有着千千万万种可能,或许并不是每一种都会是大团圆的,又或许并不是每一种都会那么的糟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每一个故事脉络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有一种因果的无限牵连性。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像混沌理论指出的那样,“即使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学算式,只要在运算的过程中变动一个席位的变数,也可能演变出瀑布一样混乱粗暴的系统。

”在我的理解中我们的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

每天都在得失和因果的循环中度过,这一秒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秒的命运。

或许在这个过程中类似于真正的“蝴蝶效应”那么恢弘的现象发生,但是每一件细微的事情都不是独立的存在,因为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性,所以它的发生很可能是其他细微的事情导致的,又或者是它的发生是为了导致另外一件事情的发生。

有些事情我们或许不能左右它的发生,但是我们也要认认真真的去过好每一天,认真对待每一个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将要发生的事情,原因何在?就像电影中说的那样:“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这是一个因果无限牵连的世界。

第二篇:《罗拉快跑》观后感
命运和什么
──《罗拉快跑》观后小感
首先我得承认我脑海里就是这两个词在光芒万照,可是迫于语文
学习荒废已久,又想不起来该用个什么词语加以连接,思前想后,就只能用这个万能连接词了。

其次我想对罗拉的扮演者Franka Potente 女士的体力表示下敬佩。

恩,现在进入正题。

罗拉快跑!一个很明显的祈使句。

听到这个题目,我以为无非是羊入虎口,险象环生,险中求生,置之死地而后生,“跑”出险境,如此这般云云。

恩,当然,我的这些低俗的猜想对应的得是一个低俗的片子。

而罗拉快跑这部带些文艺色调都带些写实风格的电影,着实让我产生一种自从知道电影这两个字以来从未有过的冥想,以及很多我自己都无法确定的感觉,因为我发现很多道理真的是需要一定的阅历才能知道,或者说现在最能确定的一件事是:生活真是好不确定啊。

好吧,我的疑问俨然也是相当的废话和空洞。

不过还是列出来吧。

人在命运前算什么?
尘埃?米粒?还是蚂蚁?那么多不确定性因素,纵然你坚持了选择,即使是自己认为对或者会让自己无悔的选择,可结果就是无法达到预期甚至非常糟糕。

而在这之中,你甚至连带动它发展趋向或者扭转其颓势之时都是显得如此的无力。

被警方包围后,罗拉投降了,却被一名警察误杀;或者,拿到钱了,叫住了正要去抢劫的曼尼,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男友被车撞死;再或者,能像那么诡异的运气,那么完美的结局,曼尼神奇地遇到拿他钱袋的乞丐,罗拉更加神奇地能在赌场瞬间赢得10万马克。

可是如果我这么觉得,貌似陷入了这样一种悲观主义的漩涡:悲剧总是难以抗拒,幸运却是不可思议。

也许,呼天抢地的悲伤和欣喜若狂的兴奋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吧。

当有了足够的生活阅历后,应该也就释然了。

所以我最能想得通的地方也就是:生活真是太不确定了。

人在命运前能做什么?
急需金钱但没钱,于是去偷去抢去赌?于是,希望就彻底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上了。

我在想,要是罗拉的老爸不是银行老板,是一个下水道工人或者一个失业者,那她该又去哪里筹集那一大笔钱呢?不过要是这么假设,那么也就可以自然假设罗拉不会有曼尼这么一个惹了这么大麻烦的混混男友,也就不会有她这么疯狂的筹钱行动了。

可是
现在命运既然已经被如此设置,那么罗拉就必须得面对这么一个艰巨的任务,在二十分钟之内筹集10万马克,也许到银行取的话还会因为排队不止二十分钟——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命运就是要求她这么去做。

我得说,人能做什么?也许有人可以以电影虚构论来推搪,幻想着美好的现实总不至于这么刁难人,只是在这一刻来临之时,好吧,就只能寄托于充满斗志和气势的词汇安慰:尽力而为,全力以赴,谋事在人云云。

人呐,多么弱小。

人是为了命运的什么?
啰嗦了一系列累赘式的假设,我陡然想起有一点不可忽略。

罗拉为什么一定要去这么奋不顾身呢?哦,为了爱情吧。

二十岁的爱情,也许就像她火红的头发一样,热血澎湃,热情似火,然后,单纯,执着,不顾后果。

或者说,为了改变命运,罗拉选择了不顾一切。

改变自己深爱的男友曼尼就要丧命的命运,改变自己就要失去爱人的命运。

电影中曾分别穿插了两段罗拉和曼尼的对话,我是觉得这段对话好有意识流的风采,貌似不着边际,但隐隐地仿佛就是有那么一只手在触摸着我们观众的思维,引领着我们去挖掘其中的内涵。

我只是觉得,罗拉真的是很重视这份感情,她的话透露着内心的不安,惶惑和迷茫,显示出来俨然已带上了点神经质一般。

也许她越是这般迷茫,越是可以突出她对曼尼的爱吧。

从而也解释了她这如此疯狂的二十分钟的不顾一切。

为了爱情的命运。

为了命运的爱情。

我很严重地怀疑,三十岁的罗拉要是回忆起二十岁的自己,难道还是无怨无悔么?
特定的背景,特定的人物,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这四大元素于是推出特定的事情。


样说来,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应该是集万千巧合于一身而成的吧。

咳,这该是多么纠结的生活。

不过我还是觉得,阅历不够,这生活的眼界还是好狭小。

继续套用那句万能的理论:阅历够了,就释然了。

老规矩,每部好电影都该留下些经典语录吧。

罗拉快跑的开头倒是让喜欢天马行空的人思维过了一把瘾:
人类也许是这个星球最神秘的动物,一个充满疑团的奥秘。

我们
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怎能确定自以为是知道的是什么东西?为何会相信事物?数不尽的没有答案的疑问,即使有答案也会衍生出另一个疑问,下一个答案又衍生出下一个问题。

但最终是否与原来是同一问题,同一答案?球是圆的,游戏只有90分钟。

其他一切均属理论。

第三篇:罗拉快跑S
1.运动镜头设计
电影全片都在叙述“二十分钟的爱情营救”,伴随的是一种紧张激烈、争分夺秒的气氛,因此全片都以运动镜头为主。

摄影多采用跟移的方法,渲染曼尼和罗拉两人奔跑的过程。

导演还特意制造奔跑拍摄时候的前景与背景,当人物主体运动的时候,加上摄影机的运动,那么激动紧张的氛围就油然而生。

摄影在拍摄过程中有意减少支架的运用,既而呈现出一种镜头晃动感,以配合当时情境下的紧张氛围。

2.剪辑手法
快速剪辑是本片的另一大特点。

每一组画面停留只有几格时间,甚至连给观众看清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切到下一镜头。

3.声音设计
影片声音方案的核心是主观声音为主,配以少量客观音响,这样的安排与影片的非纪实性相吻合。

快节奏音乐贯穿于影片始终,通过音乐来渲染气氛,同时通过音乐来加快影片节奏,一举两得。

4.影片色彩
与众人的黑白两色相反,导演赋予了罗拉鲜艳刺目的红色。

导演了为了强调罗拉,赞美罗拉,他将罗拉以及与罗拉周遭的一切都用红色表现,给予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5.拍摄手法
首先,摄影采用许多不规则的构图方式。

其次,影片多次运用仰拍、升格的方式来表现导演对罗拉的赞美。

此外,为了更好的讴歌罗拉,导演采用升格、仰拍镜头,将罗拉的形象最大化的放大:红发飘飘的罗拉,为了曼尼、为了爱情,不停地奔跑。

第四篇:罗拉快跑观后感
观《罗拉快跑》有感
——20分钟的人生,20分钟的选择20分钟搞到10万马克!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是罗拉别无选择!
事情的开头很突兀,曼尼为老大完成一项毒品交易后,带着装有10万马克的钱袋准备女友罗拉的接应,然而罗拉却被人抢了钱包,耽误了见面时间。

曼尼只好搭乘地铁回去,车厢里只有一个乞丐。

这时车厢里突然出现了两名警察,曼尼本能地下车就走,慌乱间把钱袋忘在车厢里,很明显,钱袋被乞丐拿走。

而此时曼尼离与老大见面交钱的时间中午12点只剩下20分钟,于是曼尼打电话向罗拉求救,罗拉必须在20分钟内搞到10万马克,不然曼尼就会被老大杀死。

如果罗拉在最后几分钟没有赶到,曼尼就只有铤而走险,抢劫电话亭对面的超市。

罗拉选择求助于是某银行董事的父亲,于是罗拉开始狂奔!
整个电影其实就发生在这生死攸关的20分钟内,这20分钟内发生了什么事情,罗拉是否能找到父亲,父亲是否会帮她,她又是否能及时赶到曼尼处?如果电影仅仅给观众这样一些悬念,并最终一一给出答案,也不失为一部情节紧张的悬疑片,但导演用意显然不在于此。

影片高妙之处在于,导演打破了传统叙事结构、叙事角度以及时空限制,对同一事件讲述了三种不同的故事情节,这种讲述故事的做法显然是大胆的,导演以观众的视角去导演整个电影,同一个故事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结局。

电影多处用了动画、蒙太奇、大量的快速切换镜头,贯穿始终的喧闹的摇滚乐,罗拉的红头发以及奔跑晃动的画面营造出的紧张急促的气氛足以让人窒息。

然而导演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比较三种情况,就会发现罗拉遇到的这些偶发事件以及罗拉的选择产生了混合连锁效应,最终影响了结局。

非常关键的一个事件是遇上梅耶先生。

梅耶的车是去银行接罗拉父亲的,在前两种情况下,梅耶因撞车耽误了行程,没准时赶到银行。

也正是由于这个时间差,罗拉才得以见到父亲。

而在第三种情况下,
梅耶没有撞车结果接走罗拉父亲,导致罗拉最终从赌场赢得10万的概率事件,但同时也间接导致了梅耶车与那部车更严重的车祸,殃及父亲。

遇见急救车也是一个关键事件,第一种情况,罗拉没有想搭急救车,急救车在遇到玻璃时也停了车。

而第二种情况下,由于罗拉的干扰,急救车就撞上了玻璃,并直接导致司机为赶时间超速行驶撞上了曼尼。

其实,在罗拉筹钱的20分钟事件中,只有父亲一个人是和罗拉直接相关,会产生直接关系的人。

梅耶、单车男子、乞丐、急救车司机都本应是局外人,但却与罗拉产生了联系。

这些看似非常偶然的事件,其实都有产生的原因,而原因导致结果,结果又导致原因,这样的因果循环便导致了事件产生的必然性。

所谓必然在偶然中产生,偶然又都存在于必然中的道理就在于此。

想起了几年前看到的一则电视新闻:郑州航院的一名大四学生骑车经过路边一个建筑工地时,突然被一个电线杆砸中头部,当即生亡。

这件事情让我开始认识到生命的脆弱。

当电线杆倒下时,正好有人经过,又正好砸中头部,又正好砸中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何况又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是多小的概率事件啊。

如果把那个人被砸中之前经历的事件一一回放,一定会知道究竟是哪些偶发事件导致了这个必然。

也许是遇到一个老同学说话的时间直接增加了几率,也许是为了早点回学校,抄近路正好赶上那个时间。

也许,也许还有太多的也许,然而人已逝去,终无奈何。

电影中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罗拉两次都碰见了乞丐,却都匆匆而过。

而在第三种情况下,罗拉居然凭92.7个马克赢了10万马克,而曼尼竟也追到了乞丐要回来了钱袋。


是罗拉拼命弄到的10万马克突然失去了意义,罗拉像个呆子一样,不知所措。

似乎是导演故意跟观众开了一个玩笑,却发现其实人生本无常,命运本多舜,有人忽然一夜成名,有人忽然一夜暴富;有人第一次买彩票就会中头奖,有人第一次坐飞机就遇上飞机失事。

有时候你越想得到越得不到,忽然有天就得来全不费功夫,有时候你越怕什
么就越来什么,你不怕了却也不来了。

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种瓜得豆,种豆得瓜,人生就是这样的循环错乱,让世间凡人或狂喜或狂悲,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又有谁能达到?导演毫不留情的以此来隐谕人面对人生和命运时的渺小无能,让人愈加怅然无助。

想起了《七宗罪》(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被天主教认为是遭永劫的七种大罪)最后的一个场景,布拉德皮特扮演的警察最终还是因暴怒(杀手因为嫉妒杀了警察妻子)杀了杀手,这就中了杀手(自称是代神惩罚人类)的安排,因为杀手自己犯了嫉妒之罪,要借警察之手杀了他自己,那么警察也因暴怒受到惩罚,杀手替撒旦完成惩罚人类七宗罪的任务终于完成!看到这点,让人不寒而栗,影片有浓重的宗教昭示意味,人终究要为自己犯下的罪行受到惩罚。

人终究逃不过自己的命运。

《七宗罪》的一个隐谕是讲人的宿命,而《疾走罗拉》也是在讲人面对命运的无能和渺小。

然而电影毕竟是电影,可以选择不同的结局;人生终究还是人生,永远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也忽然能够理解为何那么多人把自己的精神献给一种宗教保管,当人真正开始思考自己的时候,思考生命与世界,与宇宙的关系时突然发现有很多问题无法回答,无法解释,于是产生了恐惧感,而所谓恐惧感就是一种不确定感的深层心理反应。

其实人充其量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浮沉,在面对未知的力量时,会变得渺小不堪。

于是很多人开始相信命运,相信未知的力量,相信把精神交给神来保管就会在恐惧感中得以永久的安歇。

不知道是不是人被上帝造出来时就对万物对宇宙有一种天然的恐惧,又找不到自己的庇护人,于是人类就自欺欺人地虚拟出一个万能的神,接着制造出宗教,告诉自己有神与我们同在,那种恐惧感就会消失了。

可悲的人类啊!
短短一个小时十几分钟的电影《疾走罗拉》像一部无情揭示人类宿命的诏书,让人无限深思,反省自己的过去以及,思考未来。

第五篇:罗拉快跑观后感
《罗拉快跑》——爱让我醒来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并没有第一时间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而是等到几天之后,思维沉淀下来,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自己最直观的
看法。

在这部影片当中,红头发、休闲打扮的罗拉初看上去不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儿,甚至她的唯一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被偷走,都给她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而现实往往比我们看到的那一面复杂许多。

罗拉有一个阔爸爸,可是不和她一起住,并且正打算抛弃她和她妈妈,另求新欢。

然而第一次罗拉去求他,他摆出一幅冷酷的面孔:你爸爸是某某,别来找我。

而第二次,他为了新欢打了她,在被罗拉用枪胁迫之下,才给了女儿最大的帮助。

第三次,他错过了与一路飞奔而来的女儿的相见。

电影把父女之间的亲情刻画的薄如纸张,脆弱无比。

也许这就是西方国家离婚率高的的社会背景导致的结果。

而在这部影片当中,爱情却是一个被歌颂的主题。

一个男人在面临关乎生死的麻烦的时候,首先想到并求助的是自己的女友,而不是别人。

而罗拉的为爱情不顾一切,挟持自己的父亲,和男友一起抢劫超市……这些都反映了导演和编剧对爱情这一题材的理解与诠释。

虽然罗拉也有对爱情的短暂的不安全感,甚至在男朋友问自己是否要离开时,给了一个并不明确的答案:“我想我将要做一个决定”。

可是在生死一线时,爱情唤回了罗拉的记忆,唤回了时空,使得罗拉一次又一次,重新但却不重复地解决这个命运抛给她的大大的炸弹。

第一次,罗拉死在警察走火的手枪下;第二次,男友死在突如其来的卡车下。

这些残酷的结果让罗拉不能接受。

因为心中有爱,罗拉不能让一切一锤定音。

她用她那标志性的快跑让时空退回了最初的那个点,然后探索着可以让生活继续下去的方法。

人们常常为了欲望和私心聚敛财富,甚至在原则问题上不择手段,一切只为了钱。

而爱情至上的罗拉为了解决爱人的性命安危,在20分钟之内,想尽一切方法去拿到那救命仙丹。

而命运在无数的机缘巧合之下,展现出了它善良的一面。

罗拉用100 美元的低砝码和自己一意孤行的热切渴望,最终赢回那救命钱;与此同时,倒霉的男友也在无意中遇到拿走钱袋的乞丐,追回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证明了自己的忠诚。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罗拉的男朋友到底是做什么的,可是我总觉得
他的职业不正派,见不得光。

不然他为什么见到警察本能地跑掉?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让罗拉偶尔感到不安的男人,却也得到了罗拉忠贞不渝的爱情,并且同样深深地爱着罗拉。

因此在影片的结尾,罗拉最终见到拜托生命危险的男友和他的上级谈笑风生,握手告别,她有点不敢相信。

这个喜剧结尾多少让我们忐忑的心放了下来,也让罗拉一直绷紧的腿肌如释重负,并最终走向平静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