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矿山测量规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冶金矿山测量规范
第1.0.1条矿山井巷施工测量工作,是矿山基建主要技术工作之一。

在指导与服务于井巷施工的同时,还为矿山基建、生产、
科研及管理工作提供测绘资料。

第1.0.2条井巷施工测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建立井上下统一坐标系统的测量控制网或测量基点,其精度满
足设计与施工的要求;
二、准确标定各种工程位置,指示巷道掘进方向;
三、及时编绘反映施工现状的平、剖面图与竣工图;
四、依据测绘资料,及时解决矿山基建施工和矿井设备安装工程中
提出的各种测绘问题;
五、定期对井巷掘砌工程进行验收。

第1.0.3条井巷施工测量的主要依据是设计施工图和矿区控制测量资料。

采用的坐标及高程系统应与设计相一致。

第1.0.4条井巷工程施工测量是从井口与巷道口开始,根据近井点与水准基点的成果资料进行的。

使用前必须进行检查,确认
精度满足要求时,方可进行施测。

近井点与水准基点到施工点最远距离,地面一般不超过200m,井下一般不应超过100m。

第1.0.5条重要测量工作,如矿区基本控制测量、立井联系测量、大型贯通测量、矿区平面及高程系统改算等,都应编制技术
设计与技术总结报告。

第1.0.6条井巷施工过程的各项测量工作,必须遵守本规范规定的各项精度指标。

当进行重要测量工作或有特殊要求的测量工
作时,可根据具体情况,经过误差预计和测量设计,另行
制定相应的精度指标和施测方案。

第1.0.7条评定测量成果精度,以中误差为标准。

当观测误差与观测值本身大小有关时,应以相对误差来评定观测成果的精
度。

允许误差一般采用中误差的两倍。

规模较小的井巷工
程,可采用中误差的三倍。

第1.0.8条为避免测量和计算工作发生误差,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都必须有检核,测绘资料及成果必须经过检查和技术负责人
签字,重要测量工作必须独立进行两次以上观测和计算。

第1.0.9条保证测量质量,对使用的测绘仪器、量测器具,必须及时按计量法规定进行检验和校正,经常注意保养维修,以使
仪器设备保持良好状态。

第1.0.10条井巷测绘资料是矿山转入生产阶段正确进行采矿生产的重要依据,是矿山建设和生产管理的重要技术资料。

因此
对测绘资料要实行档案化管理,建立相应的使用与保管制
度。

第1.0.11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井巷施工测量要开展科学研究,改革测绘方法,引进新工艺、新技术。

如:装备
相应的微机系列,推广电算技术、建立矿山测量信息数据
库等。

实现数据收集、存贮、处理和绘图自动化,不断提
高井巷施工测量技术水平,更好地指导与服务矿山建设。

第二章矿区平面控制测量
第一节基本要求
第2.1.1条矿区平面控制网可采用三角网、边角网、测边网和导线网等布网方法建立。

矿区首级控制网的布设范围和等级的选择,必须适当考虑矿区发展的远景,一般在国家一、二等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布设,其等级可依矿区范围的大小,参照表2.1.1选定。

矿区首级平面控制与加密层次表2.1.1
第2.1.2条矿区基本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一、各级三角网的布设应符合表2.1.2-1的规定;
二、各等三边网的布设应符合表2.1.2-2的规定;
三、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精度应符合表2.1.2-3的规定;
四、普通钢尺量距导线的主要精度应符合表2.1.2-4的规定。

表2.1.2-1
三边网布设的主要技术要求表2.1.2-2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表2. 1.2-3
注: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的1/3时,其导线绝对闭合差应不大于13cm,但必须保证不得低于表中导线相对闭合差的规定精度。

钢尺量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表
2.1.2-4
第2.1.3条在矿区布设基线网作为控制网起算边时,其布设要求见
表2.1.3:
基线和基线网布设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2.1.3
第二节水平角观测
第2.2.1条水平角观测所用的经纬仪必须进行严格的检验,在开始作业前应对经纬仪进行以下项目检查:
一、照准部旋转是否正确的检验;
二、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的测定;
三、水平轴不垂直竖轴之差的测定;
四、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正确性的检验;
五、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而产生的系统误差的检验;
六、光学对点器的检验的校正。

经纬仪检验应详细记录、计算,并将其记录、计算的资料整理装订成册。

第2.2.2条矿区各级三角、导线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各级三角、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见表2.2.2-1
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表2.2.2-1
注:n为测站数;对于平均边长小于2km的四等,可采用DJ1级仪器观测4测回和DJ2级仪器观测6测回的方法进行观测。

二、水平角观测各项限差应不超过表2.2.2-2的规定:
水平角观测限差
表2.2.2-2
注:当观测方向的竖角超过±3•时,该方向的2c较差可按同一观测
时间段内相邻测回进行比较.
三、各测回中,必须将测站上的零方向读数均匀分布在度盘和测微
器的不同位置上。

度盘和测微器的整置位置δj变换按下式求出:
DJ1、DJ2型:δj= 180∘(j-1)+I(j-1)+w(j-1/2) (2.2.2-2)
DJ6型:δj=180∘(j-1) (2.2.2-2)
式中 m---测回数;
j-----测回序号(j=1,2,3……m);
w----测微盘分格数(或格值),DJ1仪器为60格,DJ2格仪
器为600″。

第三节光电测距
第2.3.1条根据光电测距仪出厂的标称精度,按1km测距中误
差(即:m d=a+b•D,当D=1km时)将测距仪划分为三
级:
Ⅰ级: m d≤5mm
Ⅱ级:5mm<m d≤10mm
Ⅲ级:10mm<m d<20mm
式中 a—仪器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仪器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mm/km;
D—测距边长度,km。

第2.3.2条新购置或经过修理后的光电测距仪及其附件在使用前
应按下列项目作全面检验与校正。

一、经纬仪视准轴和测距仪照准头光轴之间平行性的检验与校正;
二、照准误差的测定;
三、幅相误差的测定;
四、周期误差的测定;
五、加常数、乘常数的测定;
六、仪器内部符合精度的测定;
七、仪器测程和反射棱镜常数的测定;
八、仪器外部符合精度的测定;
九、电源电压对测距影响的检测;
十、精测尺频率的测定;
十一、气压计和温度计检验与校正;
十二、光学对点器的检验与校正。

在进行矿区三、四等首级独立控制网测距前后,应对第五项进行检测,取其平均值对边长进行改正。

在作业过程中,当仪器稳定性较差或边长实测精度达不到要求时,应进行一、四、五、十一、十二项的测定与校正工作。

第2.3.3条选择光电测距边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测线应高出地面和离开障碍物1.5以上,对于精度要求较低的
测距边可适当放宽;
二、测线应避开反光物体;
三、测线应避免通过发热体(如散热塔、烟囱等)和较宽水面的上
空,若无法避免时,应把测线提到2m以上,并选择有利的观测时间,以减弱大气折射的影响;
四、测站应避开受电磁场的干扰,一般要离开高压线5m以外;若
测线与高压输电线平行时,测线应离开高压输电线2m以上;
五、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应符合下式规定:
h≤8s/T•10 (2.3.3)
式中 S—测距边边长,m;
T—测距边要求的相对中误差的分母。

第2.3.4条光电测距仪的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作业人员必须进行专业训练,并按测距仪说明书的规定操作仪
器;
二、应在大气稳定和成象清晰的气象条件下进行观测,在雾、雨、
雪天和大气透明度很差的情况下,不宜作业;
三、作业过程中,如遇大风或大气湍流影响严重时,应停止观测;
四、晴天作业时,必须为仪器和反光镜打伞遮阳,严禁将照准头对
向太阳,架设仪器后,测站和镜站均不得离人;
五、测距时,严禁有反光物位于测线和测段的延长线上,步话机应
暂时停止对话;
六、三、四等边长测量应选在最佳观测时间内,即日出半小时至一
小时和日落前三小时至半小时;
七、在测距之前,应预先打开温度计和气压计,并将温度计悬挂在
离地面约1.5m左右的高处,气压计应平放。

放置地点应通风良好
并不受阳光直射,测定天气数据的要求见表2.3.4。

气象数据的测定要求 表
2.3.4
第2.3.5条 光电测距的技术要求见表2.3.5。

第2.3.6条 测距边采用三角高程测定的高差进行倾斜改正时,其往
返的高差较差应不大于S ×10(S 为测距边斜距,以m 为单位)。

第2.3.7
条 采用竖直边计算应包括:记录的整理和检查;气象改正;
加、乘常数的改正;倾斜改正;根据需要可投影到水准面的高斯—克吕格平面的改正等。

光电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2.3.5
注:1、测回的含意是照准目标一次,读数四次;
2、时间段是指不同的观测时间测同一条边;
3、往返测量时,必须将斜距化算到一水平面上方可进行比较;
4、±(a+b·D)为测距仪的标称精度,详见第2.3.1条。

竖直角观测方法及测回数表2.3.7
第四节钢尺量距
第2.4.1条采用因瓦基线尺丈量基线的技术要求见表2.4.1。

第2.4.2条采用普通钢尺量距的技术要求见表2.4.2。

用因瓦基线尺丈量基线的技术要求表2.4.1
注:S为基线长度,以km为单位.
普通钢尺量距的技术要求表2.4.2
注:检定钢尺时,其丈量的相对中误差应不大于1/10000.
第五节内业计算
第2.5.1 条外业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手
簿中所有计算是否正确;观测成果是否满足各项限差要求,确认观测
成果全部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计算。

当使用电子记簿器时,打印输
出的项目与手记相同,存储在记簿器内的各项限差应打印在记录中。

第2.5.2条三、四等平面控制网的计算应按最小二乘法原理采用
严密平差,四等以下控制网计算可按平均调配原理,
进行简化平差,平差后应进行精度评定。

第2.5.3条
三角网条件方程式自由项的限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一、自由项的限值
W j=±m″β√[δδ] (2.5.3-1)
二、基线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W1=±2√m″β2[δδ]+ m12gs1+ m12gs2 (2.5.3-2)
三、方位角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W f=±2√m″a12+ m″a22+n·m″β2
(2.5.3-3)
四、固定角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W G=±2√m″g2+ m″β 2
(2.5.3-4)
式中 m ″β—相应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δ—求距角正弦对数一秒表差; m 1gs 1、m 1gs 2—起始边长度的对数中误差; m ″a 1、m ″a 2—已知方位角的中误差;
n —推算路线所经过的测站数; m ″β—固定角的测角中误差。

五、计算三角形闭合差,不得超过第2。

2。

2条限差要求规定,测角中误差m ″β按菲列公式计算:
m ″β=±√
n
W W 3
(2.5.3-5)
式中 W —三角形闭合差;
n —三角形的个数。

六、 导线(网)测角中误差: m ″
β
=
±

N
1[
n
f?f?•]
(2.5.3-6)
式中 f β—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
n —计算f β时的测站数;
N —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个数。

第2.5.4条 三边测量应按以下各项进行检核和计算限值; 一、 距离测量的单位权中误差υ和测距中误差m d 按下式计算;
υ=±√(P
第三章矿区高程控制测量
第一节基本要求
第3.1.1条矿区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建立。

三角高程测量又分为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和经纬仪三角高程测量两种。

三角高程测量主要用于山地和丘陵地带的高程和平面控制网点的高程测定。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和经纬仪三角高程测量。

若根据仪器的精度和经过技术设计能满足矿区高程控制网的基本精度要求时,可用以代替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

第3.1.2条矿区高程控制网等级的划分,依次为三、四等水准及等外水准,各等级水准均可作为矿区的首级高程控制。

矿区首级高程控制网,一般采用水准控制网,其布设范围和等级选择应符合表3.1.2 的规定。

矿区首级高程控制和加密层次表3.1.2
第二节水准测量
第3.2.1条水准仪和标尺,在使用前或大修后要进行全面检验。

作业前应进行下列项目的检验:
一、圆形和管状水准器的检验与校正;
二、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相互关系的检验与校正;
三、光学测微器使用的正确性和分划值的测定;
四、水准尺一米长的测定;
五、水准标尺分米分划误差的测定;
六、水准标尺红面与黑面零点高度不等差的测定;
七、水准标尺上圆水准气泡安置正确性的检验与校正;
八、水准标尺分划弯曲差(矢距)的测定。

等外水准测量,只进行二、四两项的测定。

第3.2.2条水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3.2.2。

水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3.2.2
注:水准支线长度不应大于相应等级附合路线长度的四分之一。

第3.2.3条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标尺,应符合下列技术要
求:
一、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DS1型不应超过±15″;
DS3型不应超过±20″;SD10型不应超过±30″;
二、标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对因瓦水准尺不应超过±
0.15mm ,对双面水准尺不超过±0.15mm 。

第3.2.4条水准点选在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点,墙角水准点应选在永久建筑物上,点位应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

水准点间的距离,一般为1~3km,井区宜小于1km,一个中等规模的矿区至少应设立3个水准点。

第3.2.5 三、四等水准点应埋设水准标石。

水准标石的底部应埋设在冻土层以下,并浇灌混凝土基础,也可利用基或其它固定地物。

其标志、标石的埋设规格,可按附录三的要求执行。

第3.2.6条三、四等水准点应绘制点志记,必要时设指示桩,并根据情况办理托管手续。

第3.2.7条水准测量的观测,应在标石稳定后进行,其各级水准网观测技术要求应遵守表3.2.7的规定。

水准网观测限差要求表3.2.7
注:若用单面水准标尺进行等外水准测量时,应变动仪器的高度,使所测高差之差与黑红面所测之差的限差相同.
第3.2.8条三等水准观测每站观测顺序应为后前前后,四等水准观测对于土质比较坚实的路线可采用后后前前的顺序. 第3.2.9条两次观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重测后应选用两次合格的结果。

如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其较差均
不超限值时则由三次结果取平均值。

第三节三角高程测量
第3.3.1条矿区各级平面控制点的高程,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测定。

第3.3.2条为了确保经纬仪三角高程网的精度,应采用四等水准测量联测一定数量平面控制点的高程作为高程起算数据。

高程起算点宜布设在网(锁)的两端或边缘,控制点高
程和起算点高程都必须布设成三角高程网或高程导线。

第3.3.3条三角高程路线的各边上,均应进行对向观测,竖直角观测宜在9时至15时内目标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在
日出前或日出后不宜观测。

第3.3.4条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见表3.3.4
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
表3.3.4
第3.3.5条计算的高差经地频曲率和折光差改正后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由两个单向算得的高程不符值不应大于:
0.07√S21+S22(3.3.5-1)
式中S1、S2为两单方向的边长,以km为单位,计算值以m为单位。

二、由对向观测所求得的高程互差不应大于±0.1S。

三、由对向观测所求的高差中数,计算闭合环线或附合路线的高程闭
合差应不大于±0.05√(S 2) (3.3.5-2)
式中的S 为边长,以km 为单位,计算值以m 为单位.
第3.3.6条 仪器高觇标高应用钢尺精确丈量两次,当互差不大于
10mm 时,取其平均值.
第3.3.7条 如果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代替等级水准测量或采
用经纬仪三角高程代替等外水准测量时,应按表3.2.2规定的往返较
差和闭合差的要求进行设计,确定对测距和竖直角观测的精度要求与
施测方法.
第四节 内业计算与成果
第3.4.1条 水准测量内业计算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 平差前应按下式计算每公里高差中误差 m h =±√N 1[L W W ]
式中 W —闭合差,mm ;L —计算各闭合差时相应的路线长度,km;
N —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环的个数。

二、各等水准网的计算,应按最小二乘法原理采用条件观测平差或间
接观测平差,并计算每公里高差中误差,等外水准可简单配赋。

第3.4.2条 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取位规定见表3.4.2。

内业计算数字取位规定 表3.4.2
第3.4.3条水准测量内外业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水准网路线图;
二、全部外业观测记录手簿和水准仪、水准尺检验资料;
三、水准点点记及水准点标志委托保管书;
四、全部内外业计算资料、精度评定及成果表;
五、技术总结。

第四章联系测量
第一节基本要求
第4.1.1条矿井联系测量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地面和井下测量之间的几何联系,确定井下导线起始边的方位和起始点的坐
标(x、y、z),使井下和地面形成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
和高程系统。

第4.1.2条在联系测量前必须制定方案,作好各项准备工作。

测量时,要注意安全,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作业。

第4.1.3条联系测量应至少独立进行两次,其互差在允许范围内时采用加权平均值或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第4.1.4条联系测量前,在地面井口附近布设近井点、高程基点和连测导线点,同时在定向水平要设置一组或两组永久导
线点(每组不少于3个),作为井下控制测量的起始点
和起始边。

第4.1.5条矿井定向有条件的应尽量采用陀螺经纬仪定向,没有条件的可采用几何定向。

第4.1.6条通过平硐或斜井的联系测量,可从地面近井点用经纬仪导线、几何水准或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经误差预计确
定出施测方案和精度要求后,参照第五章和第六章的有
关规定进行。

第4.1.7条采用几何定向测量方法时,从近井点推算的两次独立定向结果的互差,对两井和一井定向测量分别不得超过
1′和2′。

当一井定向测量的外界条件较差时,在满足
采矿工程要求的前提下,互差可放宽至3′。

井田一翼长度小于300m的小矿井,两次独立定向结果
的互差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10′。

第4.1.8条通过立井井筒导入高程应独立进行两次。

两次从井口水准基点推算至井下水准基点高程的互差,不得超过井筒
深度的1/8000。

第4.1.9条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立井在井下连通时,必须用两井定向的方法进行联系测量。

第4.1.10条两井相距较近,分别单独定向,推算至井下导线公共方位角的较差△α应不得超过下式计算结果:
△α=±2√2m2α+nm2β(4.1.10)
式中 mα—定向中误差;
mβ—井下导线测角中误差; n—井下连接导线总角数。

第4.1.11条在井田范围内,对各种通往地面的井巷,原则上都应进行联系测量,并在井下用导线连接起来进行检验或平差
处理。

第4.1.12条当有两条或多条立井在平巷贯通后施工,应进行由一井定向到两井定向的过渡计算,如果原来都是陀螺定向,
则应及时进行平差计算,以提高井下导线测量精度。

第4.1.13条井筒过深时,联系测量可由井下中段依次往下进行,其各项精度要求与从地面进行联系测量时相同。

第4.1.14条立井在定向水平至少应掘进20m的平巷(双侧马头门应是两侧之和),才是初步具备了进行定向测量的条件。

这20m的平巷掘进方向,在保证中线位置偏差不超过5cm
前提下,可通过投递井筒十字中心线或其它简易定向方
法给出马头门中心线方向,以指导掘砌工程。

第二节近井点和高程基点的测量
第4.2.1条近井点、水准基点和井下导线点的设置应注意下列事项:
一、不受井巷和地面工程施工的影响,便于观测、保存;
二、近井点至井口的连测导线边数应不超过三个;
三、高程基点不少于两个(近井点都可以作为高程基点用);
四、近井点标志、标石及埋设规格同一、二级小三角、小测边网点。

第4.2.2条近井点在矿区三、四等三角网,或边角网的基础上,用插网、插点和敷设经纬仪导线等方法测设。

近井点的精度相对于起算点来说,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7cm ,起始边的方位角中误差不得超过±10″。

埋设位置符合近井点要求的二至四等控制点或同级导线点,也可作为近井点。

以一、二级小三角网作为首级控制的小矿区,二级小三角点或同级导线点也可作为近井点。

第4.2.3条多井口矿井的近井点应统一合理布置,尽可能使相邻井
口的近井点构成三角网中的一条边或力求间隔的边数最
少。

第4.2.4条由近井点向井口定向连接点连测时,应敷设一级或二级的闭合导线或复测支导线。

连测导线应埋设标石,并尽可
能与矿区控制网进行方向连测。

第4.2.5条井口高程基点的测量,应按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测设。

第三节定向投点
第4.3.1条为了减少投点误差,投点和连接测量期间应停止风机运转,否则应采取隔风或降低风速的措施,在淋水大的井筒,
应采取挡水措施。

第4.3.2条定向投点用的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绞车各部件结构必须能承受投点时所承受荷重的3倍,滚筒直径大于250mm,并且设双阐;
二、导向轮的直径不得小于150mm;
三、钢丝悬挂的重锤,其悬挂点四周的重量应互相对称;
四、井深在100m以内宜用30~50kg重的重锤,当井深大于100m时宜用50~100kg的重锤。

第4.3.3条投点用的钢丝应尽可能可能采用直径小、抗拉强度高和无节无折的钢丝。

使用前必须进行抗拉强度实验,实验可在室内进行,也可在室外将一段钢丝悬挂起来,在下端逐渐增加锤重,求得断
裂强度,即极限载荷,钢丝上悬挂的锤重应是该钢丝极限载荷值的60~70%。

钢丝的极限载荷及悬挂的相应荷重参照附录九。

第4.3.4条下放钢丝绳时,绞车的滚筒中心线和导向轮轴的中心线应大致平行,滚筒中心、导向轮中心和钢丝绳应大致在同一个垂直面上。

第4.3.5条下放钢丝应挂上3~5kg的重锤,以每秒不超过1~2m 的速度,缓慢匀速放入井筒,深井第下放50m左右停顿
一次,浅井每下放20m左右停顿一次,稍稳定后继续下
放,上提时亦同。

第4.3.6条在钢丝下端挂好工作重锤之后,应检查重锤在稳定液内是否处于自由悬挂状态,检查重锤与桶壁、桶底之间及
钢丝与井壁、井筒设备之间有无接触,检查方法有:一、信号圈法:信号圈直径应是2~3cm不宜太重,沿垂线下放的信号圈应不少于3个,并按一定的时间段(30″或者1′)放信号圈,收到时的时间差与下放的时间差相等;
二、比距法:钢丝稳定后,在井上下同时量得两钢丝之间的距离,互差一般应不超过2mm;
三、振摆法:此法须在重锤未浸入稳定液时进行,按t=л√
l≈
g
√l 计算计算摆动半周期时间与实际时间是否相符来判断有无接触,如不相符还可根据实际摆动时间按此公式确定在井筒内存在的接触位置。

各种检查方法要配合使用。

第4.3.7条如果垂线摆幅不超过0.4mm时,可采用稳定投点。

否则采用摆动投点,摆动垂线的稳定位置可采用标尺法、定
中盘法或其它方法确定,采用标尺法或定中盘法确定摆
动垂线稳定位置时,应按垂线摆动的最外边缘,在标尺
上连续读取13个以上的奇数读数,取左右读数平均值的
中数作为垂线在标尺上的稳定位置,同法应连续进行两
次,两次结果的较差不在于1mm时,取两次平均值作为
最后结果。

第4.3.8条用陀螺经纬仪进行定向测量,需要投点传递坐标时,可采用钢丝投点或激光投点,投点的误差不得大于20㎜。

第四节陀螺经纬仪定向
第4.4.1条用陀螺经纬仪进行定向时,可采用跟踪逆转点法、中天法或其它精度有保证的方法。

第4.4.2条陀螺经纬仪精度级别,按实际达到的一测回测量陀螺方位角的中误差分为±15和±25两级,并应依此规定陀螺经
纬仪定向的各项限差。

第4.4.3条用陀螺经纬仪定向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测定仪器常数的地面已知坐标方位角的精度应符合本规程第
4.2.2条的规定。

井下定向边的两端点必须是永久导线点,并应满足无淋水、风小和便于观测的条件,定向边的长度应大于50m;
二、陀螺经纬仪的悬挂带零位不能超过±0.5规,否则应及时进行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