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填空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2.《新青年》杂志第1卷原名《青年杂志》。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口号是“拥护德先生(民主)”和“拥护赛先生(科学)。
”4.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5.在文学革命中,胡适提出的“八事”和陈独秀提出的“三大主义”,成为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6.“学衡派”得名于1912年1月在南京创刊的《学衡》杂志。
7.《甲寅》由章士钊主编,1914年创刊于呐喊日本东京。
8.《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后以现实题材创作的两部小说集。
9.1912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10.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十二人共同发起成立的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是改革后的《小说月报》。
11.以文学研究会为中心,以叶圣陶、冰心、许地山、王统照、庐隐等为代表的“人生派”,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小说流派。
12.叶圣陶的小说,在题材上,教育界的生活占有很大比重,他笔下的人物又以教育界的知识分子居多,故又称“教育小说”。
13.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的创造社,是“五四”时期与文学研究会齐名的另一个重要的新文学社团。
14.创造社的主要刊物有1922年5月在上海创刊的《创造》季刊和后来陆续创
办的《创造周刊》、《洪水》、《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
15.以创造社为中心,以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为代表的抒情小说派,是当时最重要的浪漫小说流派。
16.郁达夫、郭沫若等人的小说创作,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自己身边的日常琐事为题材的“身边小说”,另一类是以古代或外国的故事为题材的“寄托小说”。
17.1921年出版的郁达夫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18.“乡土文学派”是在鲁迅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小说流派。
19.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
20.胡适发表于1917年2月《新青年》上的《白话诗八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最早的白话诗。
21.出版于1921年8月的《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二部新诗集,是白话新诗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标志。
22.“小诗派”以冰心为代表。
23.小诗的创作主要受印度诗人泰戈尔和日本俳句的影响。
24.冰心于1923年和1930年出版的两部小诗集分别是《繁星》和《春水》。
25.“湖畔诗人”得名于1924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湖畔诗社”。
26.“湖畔诗人”指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和应修人这四位“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年轻人。
27.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爱情诗集。
28.新月社是当时有很大影响的综合性文化社团。
它在文学方面最初是开展戏剧活动,而以诗歌创作的成就最为突出
29.“新月诗派”是二十年代着名的诗歌流派,因1924年夏成立的___新月社_得名,而它的形成则以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的创办为标志。
30.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理论,主要指“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
31.闻一多分别于1923年和1928年出版了两部诗集,第一部是《红烛》,第二部是《死水》。
32.徐志摩在他十年的诗人生涯中,留下了四部诗集,它们是:《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
33.1918年4月,《新青年》在第4卷第4号上开辟了《随想录》专栏后,“五四”时期的许多着名报刊也先后设立了《随想录》栏目。
34.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热风》。
35.由鲁迅等人共同发起,于1924年成立的语丝社,是“五四”时期在影响和规模上仅次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重要新文学社团。
36.1924年创办的《语丝》周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的散文(杂文)刊物。
37.1927年出版的《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
38.现代“小品文”指当时相当于杂文的一种抒情散文,又称“美文”。
39.文学研究会中影响最大的散文家是朱自清。
40.冰心是“五四”时期第一位着名的女作家,她在散文、小说和诗歌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41.冰心在留美期间,以通讯散文的形式写了29封给少年儿童的信,寄回国内发表,后结集为《寄小读者》出版。
42.上海民众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戏剧》月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戏剧专刊。
43.1921年12月在上海成立的戏剧协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讲组织、讲纪律、讲方法“的专业化话剧团体。
44.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1926年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出版。
45.《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杂志。
46.《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
47.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塑造了一个具有朴素的反抗意识的烟厂女工陈二妹的形象,是中国现代小说中最早表现工人生活的作品。
48.鲁迅的《祝福》控诉了封建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极大的绳索”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49.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了由无产阶级单独领导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50.1928 年初,创造社和新成立的太阳社在中国掀起了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运动。
51.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
52.在“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着名演讲,大会还选举了沈端先(夏衍)、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
53.1936年,革命文学阵营内部出现过“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
54.1936年10月,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共21人,联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标志着左翼文学界经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也标志着文艺界抗日的初步形成。
55.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它的主要成员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柳倩等。
56.现代派因1932年由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而得名。
57.茅盾的第一部作品《蚀》(三部曲)一出版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不久他又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虹》。
58.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是由《雾》、《雨》、《电》组成的。
59.巴金的代表作《家》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60.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和《边城》分别是丁玲和沈从文本时期小说的代表作。
61.鲁迅曾分别为叶紫的《丰收》、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生死场》作序,并将它们编入《奴隶丛书》出版。
62.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主要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
63.1932年起,林语堂在上海先后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与周作人一起鼓吹“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64.报告文学是三十年代新兴的文学样式,夏衍的《包身工》和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的发表,标志着报告文学创作的成熟。
65.1930年8月,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翌年1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66.30年代着名的剧作主要有田汉的《名优之死》、洪深的《五奎桥》,以及夏衍_的《上海屋檐下》。
67.《为奴隶的母亲》最初发表于《萌芽月刊》第1卷第3期,是柔石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典妻”题材中最杰出的作品。
68.巴金的代表作《家》,原题《激流》,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
69.“激流三部曲”中,第一部《家》作于1931年,第二部《春》作于1938年,第三部《秋》作于1940年。
70.《子夜》是茅盾小说的主要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完成于1932年,1933年1月正式出版。
71.《春蚕》是茅盾短篇小说的主要代表作,作于1932年,与1933年完成的连续性短篇《秋收》、《残冬》合称为“农村三部曲”。
72.艾芜的《山峡中》作于1933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南行记》。
73.老舍小说的主要代表作《骆驼祥子》1936年9月在《宇宙风》杂志上开始连载。
74.戴望舒的《雨巷》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被叶圣陶称赞为“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从此享有“雨巷诗人”的美名。
75.《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作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重游英国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76.《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3年作于狱中,后收入诗集《大堰河》。
77.《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作于1927年,后收入散文集《背影》。
78.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发表于1934年,后收入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瞿秋白的杂文《一种云》作于1931年,后收入杂文集《乱谈及其他》。
79.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4年发表在《文学季刊》杂志上。
80.《边城》是沈从文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