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技术溢出的滞后效应研究_基于行业专利产出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9] [ 8]

尽管国内外分析与讨论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的 文献较多, 但这些研究大多是从行业层面或者地区 层面进行的分析 , 而技术溢出的效果相对于技术的 产生是一种非及时的反应 , 即技术溢出具有一定的 滞后性 , 这是因为一项新的专利技术从投入市场到 获得收益必然需要一定的周期 , 而与之相伴的技术 溢出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并且这种溢出效应会在 不同的时间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 应当在一 定的时间周期内考察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 变化问题, 即技术溢出的滞后效应问题, 这样才能更 加完整的刻画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 技术溢出的效 果 , 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2 模型选择和数据说明 本文将利用我国行业层面的数据 , 通过面板数 据 ( Panel Data)回归分析方法, 观察跨国公司专利申 请在滞后 0- 4年内对我国各行业专利产出的影响。 由于我们的研究基于面板数据 , 因而模型的估计和 检验有许多不同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特征。 P ane l Data回归方法的应用 , 具有许多优点。首先 , 它能够提供大量的数据点 , 这样就增加了自由度并 减少了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 , 从而改进了参数估 计的有效性 ; 其次 , P ane l Data 模型提供了多层面分 析问题的综合视角

第 2期
张传杰 乔永忠 : 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技术溢出的滞后效应研究
217
部数据均来自各期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 3 计量结果及解释 3 . 1 计量结果 选择滞后期数 为 4 年 , 采用 ev iew s6 . 1 对模型 ( 3) 和 ( 4) 进行回归分析 , 结果如表 1 所示。由于所 有回归都通过显著水平为 1 % 的 H ausm an 检验 , 因 此给出的都是随机效应的结果。从模型 ( 3) 的回归 结果看 , 跨国公司滞后 0- 4 年的专利申请量 P f 对 我国企业的专利产出 Ph it 的弹性系数除了滞后第 0 年以外 , 其余 1至 4 年均为负值, 其中滞后 2 、 3 、 4年 的弹性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也就是说 , 跨国 公司在我国申请专利的当年 , 对我国企业的专利产 出起到了正向的溢出作用 , 而此后 2 、 3 、 4 年均起到 了负向的溢出作用。 从模型 ( 3) 的回归结果看, 跨国公司滞后 0- 4 年的发明专利申请 IP f 对我国企业的发明专利产出 IP h it 的弹性系数在滞后 0 、 2 、 4 年为正值, 其余均为 负值, 说明跨国公司的发明专利申请在滞后 0 、 2 、 4 年对我国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起到了正向的溢出效 应 , 而在滞后 1 、 3 年其溢出效应为负向。
我国自 1993 年以来, 已经连续 16 年成为吸引 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跨国公司的进入 , 在 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近年来 , 随着跨国公司的投 资方式逐渐由合资模式转向独资, 其对技术特别是 中高端技术的控制力也逐渐加强。跨国公司在投资 方式和专利战略上的这种变化势必会改变它对我国 企业的技术溢出 , 进而影响到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 在这种背景下, 重新审视并客观评价跨国公司技术 溢出对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和变化特点 , 对我们更加理性地引进外资 , 提高我国企业技术水 平和自主创新能力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由于技 术溢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 而技术溢出效应会在不 同的时间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 应当在一定的 时间周期内考察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滞后性问题 , 这样才能更加完整的揭示出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 技术溢出效应。基于这一目的 , 本文将利用中国行 业层面的相关数据, 从滞后性的角度 , 探讨跨国公司 对我国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问题。 1 文献综述 对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理论研究起源于 20 世
表 1 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专利产出影响的 滞 后效应分析结果
解释变量 Kh Pf Pf ( - 1 ) Pf ( - 2 ) Pf ( - 3 ) Pf ( - 4 ) 模型
2
上述计算得到的各期专利申请对我国企业专利 产出的弹性系数如图 1 所示。其中 , 虚线表示专利 申请弹性系数的变化轨迹, 实线表示发明专利申请 变化的轨迹, 从中可以看出跨国公司专利产出对我 国企业技术溢出效应随滞后期变化的波动情况。
第 29 卷 第 2 期 2011 年 2 月 文章编号 : 1003- 2053( 2011) 02- 0215- 05
科 学 学 研 究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 ience
V o.l 29 N o . 2 F eb . 2011
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技术溢出的滞后效应研究
基于行业专利产出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
[ 10]
lnPf it +
3
ln P fit- 1 + ( 3)
同样 ,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如下以发明专 利产出为被解释变量的计量模型 : lnIP h it = 0 + 1 ln K h it + 2 lnIPf it +
4 3
lnIPfit- 1 + ( 4)
lnIPf it- 2 + . . . +
[ 4]

以上都是正向的溢出效应。实际上, FDI 也可能通 过负向的显示效应、 负向的竞争效应、 负向的联系效 应以及负向的培训效应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产生抑 制作用
[ 5]

在实证研究方面, 有多位学者通过研究证明 , 跨 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有正向的溢出作用, 比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70633003) 作者简介 : 张传杰 ( 1980 ) , 男 , 河南郑州人 , 讲师, 博士 , 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 知识产权管理。 乔永忠 ( 1968- ) , 男 , 甘肃岷县人 , 副教授 , 博士 , 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管理。
[ 1]
。 Caves将技术溢出的外在性分为三类: ( 1) 本
来具有强大行业壁垒的产业, 由于跨国公司的强行 进入, 使 垄断 行为受 到遏止 , 资 源配置 得到改 善; ( 2)由 于跨国公 司不断增 加的竞争 压力或示 范效 应, 刺激当地厂商更加有效地使用资源 , 推动当地技 术效率的提高; ( 3) 由于竞争、 反复模仿等原因 , 跨 国公司的进 入将 加快技 术转 移和 扩散 的速度
收稿日期 : 2010- 06- 25 ; 修回日期 : 2010- 08- 28
纪 60 年 代 初。 M acDouga ll 在 分 析 外 国直 接 投 资 ( Fore ig n D irect Invest m en, t FD 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 第一次把技术的溢出效应 视为 FDI 的一种 重要现 象
图 1 跨国公司专利产出在各滞后期对我国 企业溢出 效应的波动情况
3 . 2 对计量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结合前面的文献分析可以得知, 跨国公司在我 国申请专利会对我国企业的专利产出产生示范和竞 争的双重效应。就示范效应而言 , 跨国公司在我国 申请专利 , 有利于我国企业直接了解跨国公司的技 术水平和技术发展动态, 从而能够更好的学习跨国 公司的先进技术和创新方法。就竞争效应而言, 在 同一时期 , 跨国公司的竞争效应具有正、 负两面性。 一方面, 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投入大量的专利产品, 导致市场竞争加剧。这种竞争压力使得国内企业不 得不加快技术改造和研发, 以跟上跨国公司技术发 展的速度 , 而不至于被跨国公司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这是正向的竞争效应。另一方面 , 跨国公司利用其 技术上的优势 , 争夺创新资源 , 侵占国内市场, 挤占 本国企业的盈利空间 , 迫使本国企业难以进行更加 有效的技术创新, 这是负向的竞争效应。 从图 1 可以看出 , 专利申请的溢出效应曲线呈 现 # L∃形, 即专利申请量的溢出效应会随着滞后期 的变化呈现由正向向负向的变化 ; 而发明专利申请 的溢出效应曲线呈现 # W ∃形 , 即发明专利申请的溢 出效应会随着滞后期的变化呈现正向和负向的交替 变化。根据图 1 中两条曲线的变化特点 , 可以看出 跨国公司在专利申请当年对我国企业的正向溢出效 应最大, 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一时期 , 示范效应表现的 较为显著。而随着时间的增加, 跨国公司的溢出效 应开始由正转负, 这说明示范效应的强度在逐渐减 弱, 而竞争效应的强度在不断加强。又由于竞争效
张传杰 , 乔永忠

1 2
( 1. 中南 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湖北武汉 430073; 2 .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 , 重庆 400031) 要 : 企业的技术溢出通常具 有一定的滞后性。从滞后性的角 度 , 探 讨了跨国公 司对我国 企业的技术 溢出
效应问题。通过行业面板数据模型 , 就跨 国公司技术溢出对我国 企业专利 产出的影响 效应进行了 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 : 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 效应会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呈现不 同的特点 , 其中 跨国公司的 技术示范效 应是 一个逐渐递减的过程 , 而竞争效 应则是一个先增后减的过程。 关键词 : 跨国公司 ; 专利 ; 技术溢出 ; 滞后效应 中图分类号 : G 306 文献标识码 : A
1 2
。张建华等对广东省 1997 - 1999
年 39个行业和 21 个城市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认 为 FD I的技术外溢对内资企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是显 著的
[ 7]

但是, 并非所有学者对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持 肯定态度, 有些学者认为跨国公司并没有对东道国 产生明显的技术外溢, 反而在不断地侵蚀东道国企 业的创新空间, 以至于影响到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 比如, H addad 和 H arrison 对摩洛哥的 研究、 A itken 和 H arri- son 对委内瑞拉的研究、 D jankov 和 H oek m an 对捷克的研究, 均表明跨国公司并没有在当地 产生技术外溢 。蒋殿春等使用我国 13 个高新技 术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 FDI 对于我国高技术产业 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 , 他们发现 FDI 的竞争效应会 不利于国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成长
蒋殿春等使用我国13个高新技术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fdi对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他们发现fdi的竞争效应会不利于国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成长尽管国内外分析与讨论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的文献较多但这些研究大多是从行业层面或者地区层面进行的分析而技术溢出的效果相对于技术的产生是一种非及时的反应即技术溢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是因为一项新的专利技术从投入市场到获得收益必然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与之相伴的技术溢出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这种溢出效应会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
[ 2]

Kok- ko 认为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示范、 模仿和传播, 二是竞争。前者是技术信息 差异的增函数 , 后者取决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 的市场特征及其相互影响
[ 3]
。 Yuko K inosh ita 提出
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企业, 会通过四种渠道对 FDI 的 东道国企业产生正的技术溢出效应 , 即显示效应或 者传播效应、 竞争效应、 联系效应以及培训效应
216





第 29 卷
如 Jefferson 采用了中等以上规模企业层面的数据 , 对外资在中国制造业行业创新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 究。其结果表明 , 在新产品的开发方面, 外资具有显 著的溢出效应
[ 6]
由于创新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利用各种资源创 造一种新知识的过程 , 因此我们可以假设企业的专 利产出函数可由下面的式子表示 : P hit = f (K h it, Pfit , Pf it- 1, Pf it- 2, . . . Pfit- n ) ( 1) IPh it = f (K h it , IPf it, IPf it- 1, IPf it- 2, . . . IPf it- n ) ( 2) 模型 ( 1)中 Ph it 是 i产业的内资企业第 t年的 专利产出 , 用专利申请量表示 , K hit 是 i产业的内资 企业第 t年的研发投入, Pfit 是 i产业的跨国公司第 t年在我国的专利申请量, Pf it- 1 是 i产业的跨国公 司第 t- 1 年在我国的专利申请量, 以此类推。模型 ( 2)中 IP h it 是 i产业的内资企业第 t年的发明专利 申请量, K h it 是 i产业的内资企业第 t 年的研发投 入, IPf it- 1 是 i产业的跨国公司第 t年在我国的发明 专利申请量, IPf it- 1 是 i产业的跨国公司第 t- 1 年 在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 以此类推。 i 和 t 分别表 示行业和时间。 在进行参数估计时 , 我们对模型 ( 1)和 ( 2) 中的 参数进行了对数变换。之所以选择对数形式, 原因 在于方程两边同时取对数以后, 解释变量前的系数 所表示的就是弹性的概念, 此外由于计量采用的是 跨行业的数据 , 因此取对数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回归结果中出现异方差问题的可能性。最终, 我们 建立如下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lnPh it = 0 + Pf it- 2 + . . . + 4 ln ln K h it + nPf it- n n+ 2 l
n+数据选择上, 由于个别行业数据前后不连贯, 本文剔除了农副食品加工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有色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这三个行业。另外 , 考虑到煤矿 开采和洗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黑色金属矿采 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烟草制品 业、 煤气生产和供应业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17 个 行业外资所占比重过小, 因此本文将这 17 个行业也 剔除掉 , 选取了剩下的 18个工业行业作为分析对象。 此外 , 我国自 2000 年来才提供外资部门主要经济指 标的连续数据, 所以本文选取数据为 18个工业行业 2000- 2007共 8 年的数据。内资工业部门变量数据 可由已知的全部国有以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相应变量数据减去三资企业相应变量数据得到。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