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地震局关于印发2018年度合肥市震情监视跟踪工作方案的通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地震局关于印发2018年度合肥市震情监视跟踪
工作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合肥市地震局
•【公布日期】2018.03.28
•【字号】合震〔2018〕23号
•【施行日期】2018.03.2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突发事件应对
正文
关于印发2018年度合肥市震情监视跟踪工作方案的通知
合震〔2018〕23号
各县(市)区、开发区地震工作机构,机关各处室、市地震监测中心:根据省地震局《关于印发2018年度震情监视跟踪工作方案的通知》(皖震发测〔2018〕4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市地震局进一步完善震情跟踪工作的具体措施,制订了《2018年度合肥市震情监视跟踪工作方案》。

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县(市)区、开发区地震工作机构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2018年度震情监视跟踪方案并于4月10日前报市地震局备案。

合肥市地震局
2018年3月28日
2018年度合肥市震情监视跟踪工作方案为加强组织领导,科学有效做好全市震情监视和短临跟踪工作,根据《2018年度安徽省震情监视跟踪工作方案》(皖震发测〔2018〕43号)文件精神,研究制订2018年度合肥市震情监视跟踪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记“三个宁可、三个至上”,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和《合肥市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履行职责任务,完善工作机制,加大保障力度,全力抓好全市震情监视和短临跟踪工作,保障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作目标
(一)进一步完善震情监视和短临跟踪工作机制,制定周密可行的震情跟踪工作方案,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工作重点突出、跟踪措施得力、责任明确到人,因地制宜地把工作做实做细做深。

建立健全督导和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高效有序开展震情监视和跟踪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台站运维及管理,确保地震监测台网通信及设备的正常运行。

加强对群测群防工作的管理、督查和指导,充分发挥地震宏观信息员作用,做好地震宏观异常核实工作。

积极强化震情会商和地震趋势研判,做到快速传输与及时处理震情信息,不断提升地震监测预警能力。

(三)进一步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健全地震应急指挥机制,切实加强指挥调度、部门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

加快地震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建
设,强化地震应急通讯技术支撑。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强化各类应急队伍建设,提升突发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水平。

(四)进一步创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模式,强化“互联网+”防震减灾信息服务,提高防震减灾信息服务能力。

拓展信息传播渠道和覆盖范围,提供适应各类主体需求的地震信息服务。

做好地震突发事件应急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强化信息发XXX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防止地震谣传的发生,保持社会稳定。

三、组织管理
成立合肥市震情监视跟踪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综合保障组、监测会商组、异常核实组,具体承担2018年度震情跟踪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详见附件)
四、工作措施
(一)抓实震情跟踪重点环节
1、强化异常核实分析工作。

严格执行中国地震局《宏微观异常零报告制度》和《地震前兆台网观测资料异常核实工作规程》,严格执行《安徽省地震局异常核实工作程序》(皖震发测〔2017〕161号) 和宏观异常及地震谣传信息零报告制度,规范异常核实方式、方法,保证异常核实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加强对全市宏、微观异常的核实、排查工作,针对异常信息要及时携带异常核实设备,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核实,初步分析异常原因。

通过开展工作后,仍然不能对异常原因有合理解释时,及时上报省局监测预报处。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地震工作机构,市局科技监测处、市地震监测中心)
2、加强震情趋势会商研判。

按照《安徽省地震趋势会商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坚持日常会商制度,编制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重点做好年中、年度地震趋势会商工作,积极邀请各类专家参与地震会商,提高震情会商研判工作水平。

加强与县(市)区地震部门的沟通,注重对本地区观测资料的分析
应用,加强与六安、淮南等周边市局、各台站的震情数据和资料共享,借助“院地合作”与“郯庐带合作组织”等研究成果,着力提升震情跟踪判定的科学性、时效性,促进地震会商水平的提高。

(责任单位:市地震监测中心)
3、建设应急指挥辅助系统。

开发我市地震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建立应急通信技术系统,提升灾害信息快速获取、研判和处理能力,提高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为震后应急指挥决策及决策变更提供第一手参考依据。

进一步提升现有系统建设互通性,力争实现同省地震局、市政府基础数据互通共享,强化地震应急通讯技术支撑。

加强重点地震危险区的震情跟踪工作,采用多种技术方法,深入分析研判长期震情趋势。

(责任单位:市局应急救援处、科技监测处、市地震监测中心)
(二)提升地震监测基础效能
1、强化地震监测台网运维保障。

加强对市、县地震监测中心台站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保持正常高效有序运转。

市地震监测中心要动态监控区域内各固定地震观测仪器的运行情况,并指导县级台站按照程序要求,及时准确报送监测数据。

定期对全市地震台站的观测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及更新,确保地震监测台网通信及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地震信息、数据的快速、准确传输。

不定期开展流动测震台野外演练活动,提高应对突发地震时的监测保障能力。

(责任单位:各县(市)和瑶海区地震工作机构,市局科技监测处、应急救援处,市地震监测中心)
2、规范群测群防网点动态管理。

加强对宏观观测网点的规范化和动态化管理,按照“四个一”标准,优化完善群测群防信息站点,开展首批市级“地震宏观观测点”创建工作。

加强上下联动,逐步实现省、市、县区群测群防网点的互联互通和地震信息、灾情的速传速报。

加大对全市地震群测群防信息站日常工作开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力度,积极推广“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宏观观测员的工作效能。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地震工作机构,市局科技监测处)
3、提高监测队伍业务能力水平。

积极参加国家、省局举办的各类业务培训会议,选派市县地震监测台站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局预报中心、监测中心跟班研修。

加强对基层人员技术指导,举办1期全市地震监测预报业务人员培训班,举办1期全市群测群防信息员和防震减灾助理员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全市监测技术人员和信息员(助理员)的工作水平。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地震工作机构,市局科技监测处、市地震监测中心)
(三)夯实地震监测台网建设
1、扩充地震监测小台网。

目前我局已建立包含淮南,滁州,六安,含山,合肥,定远,白山,豹子牙等我市周边8个测震台的小型虚拟台网,2018年根据震情发展需要扩充小台网,接入芜湖、安庆、铜陵、无为等专业台站测震数据,以满足小台网运行需要,实现对郯庐地震带沿线进行持续、加密跟踪分析。

(责任单位:市地震监测中心)
2、优化升级监测设施。

逐步增加一些与地震对应性强的台网设备项目,实现各种科技观测手段并举的区域控制。

按照省地震局要求,继续推进中国地震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在我市的布点建设和接收终端安装的前期准备工作。

认真做好地震监测环境保护,完成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备案工作。

妥善解决现存及新出现的台站观测环境保护事宜,确保观测数据连续稳定。

(责任单位:市局科技监测处、市地震监测中心)
3、保障监测网络系统安全。

加强网站安全建设,做好震情监视信息网络安全工作,开展网络系统定期检查,保障网络的正常、高效和安全运行。

加强地震数据传输管理,按有关规定及时报送宏观异常信息。

加强对视频会议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充分利用3G单兵系统,实现与地震现场、省地震局视频联通,保证现场工作和后方指挥工作的音视频信号介入,为震时现场信息的稳定传输提供条件。

加强信
息服务,做好重要时期或特殊时段地震安全服务保障工作。

(责任单位:市局应急救援处、科技监测处,市地震监测中心)
(四)做好突发震情应对工作
1、加强应急培训演练。

加强对市地震现场工作队和地震灾害救援保障分队的管理,按照省政府对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六有”要求,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升突发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水平。

组织开展1次全市地震应急培训演练,积极参与省地震局组织的各类应急培训与演练,不断提升我市地震应急队伍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各县(市)区、开发区也要结合实际组织学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引导动员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提高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责任单位:市局应急救援处,各县(市)区、开发区地震工作机构)
2、推进避难场所建设。

加强部门协调,制定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维护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

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等公共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增加避难场所数量,提高救灾避难安置能力。

继续推动Ⅱ类以上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现场督查、分类评定等工作。

各县(市)区、开发区地震工作机构要督导相关部门按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做好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平时功能运转与应急使用。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地震工作机构,市局应急救援处)
3、强化防震减灾宣传。

扎实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百千万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地震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等知识宣传,进一步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妥善处理好震情报道与维护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的事项,防范各类地震传言的发生。

充分发挥“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新技术优势,做好舆情监控和应对工作,准确、及时发布震情相关信息,提升防震减灾信息服务能力。

(责任单位:市局震害防御处)
附件
1
合肥市震情监视跟踪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及主要职责组长:王世保
副组长:许海东杨咸春高红
成员:王汝正汪霞光徐新林王华波许树
田明罗瑞传高思法庞良怀郭新生
邓本宝裴璞宋燕邓杰义黄柱兵
夏自圣姚峰樊建全秦劲松
领导小组下设综合保障组、监测会商组、异常核实组。

主要职责:领导和指挥全市震情监视跟踪工作,审定全市震情跟踪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根据震情发展,部署落实强化跟踪措施;协调区域内外地震监测和分析预报工作;组织对震情监视工作的督促与检查。

附件2
合肥市震情监视跟踪领导小组下设小组组成及主要职责
一、综合保障组
组长:徐新林
成员:汪霞光施道斌许树许德运张庆武
王庆李迎春叶晓云王秀军王斌
张冬梅殷平丽李延志王勇刘晓明
周晓红
主要职责: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落实领导小组会议决议,负责震情跟踪工作的条件保障,承担震情联防区联络、震情研究会议等组织落实工作。

二、监测会商组
组长:田明
成员:衡潇韦廷乐陈曙东胡晓云单谈天
王晶晶杨林根胡慧敏
主要职责:组织安排震情跟踪 (含流动台监测)和地震短临监测工作;确保观测仪器正常运转,按要求实施加密观测和现场应急观测,做到地震速报及时准确,地震观测数据连续、准确、可靠;确保地震数据、资料震情分析预测意见等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送。

根据震情跟踪工作需要,及时召开会议。

研讨震情趋势;组织实施震情跟踪,及时分析、处理地震数据资料;负责提出地震预测尤其短临预测意见;召开震情紧急会商会,及时提出震后趋势判定意见。

三、异常核实组
组长:王华波
成员:王小进韦廷乐吴杰宏陈曙东胡晓云
单谈天伍超祖莉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